不许联想

珍爱生命,远离博客
带三个表 @ 2006-05-27 2:24:42 分类: 杂谈

避讳,是咱们老祖宗发明的一个玩意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专利和知识产权的最初体现,只是,这个专利没有用之于民,让人们都跟着受益,而是变成一种权势的象征。当然,封建社会人们想到的都是自给自足,不会想到通过这些来挣钱。中国人有很多发明,结果大都不了了之。比如火药,我们发明了之后就是为了听一个响,人家欧洲把这东西当成扩张的号角,成了武器。比如指南针,我们发明了最多用于测测风水,人家西方拿着这个东西就找到了美洲。比如足球,我们发明了就是为了讨个高官开心,人家变成了体育……

我不知道西方是不是也有避讳一说,估计应该有。反正咱们中国的避讳源远流长,用陈阿扁的话讲是“罄竹难书”。如果当时秦始皇利用避讳挣点钱的话,那该多好,他叫嬴政,所以,跟“政”一样或谐音的字都必须绕开,比如“正月”,就得改成“端月”。他老爹名字里有个“楚”字,所以湖北一带就改成了“荆”。 唐太宗李世民,因为避讳,吏、民、礼、兵、刑、工六部的行政机构设置到了唐朝就改成了吏、户、礼、兵、刑、工,这要放在今天,如果避讳“民”字,就比较麻烦了。比如,我们喊“人民万岁”,就得变成“人人万岁”,不过倒也合情合理,“人心所向”、“人以食为天”等也都说得过去,可是“民主”呢?就不大好办了,只能改成“人主”,“人主”是什么意思?理解起来跟人治差不多,要这么一说到也符合现实。

历朝历代的避讳五花八门,弄得很多史书上的文字记录改来改去,可是没有人有专利、版权意识,如果能把它商业化,倒也是生财的好机会,但避讳只体现“权”的一面,没有体现“财”的一面,这说明小农经济跟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不一样。如果今天谁有避讳,完全可以授权他人使用,多好。比如,有人授权他人使用“涛”字,用一次给1分钱,一年下来,也是一笔不少的收入。如果你不愿意合法使用,你就不能用“波涛汹涌”,你在形容一个女孩子胸大的时候,只能用“波浪汹涌”、“波波汹涌”。毛宁在唱歌的时候,只能唱《浪声依旧》,所以,毛宁想唱《涛声依旧》,必须付费。

其实在毛泽东时代,还是有很多变相避讳的,比如,文革搞个人崇拜期间,所有报纸在用他的话的时候必须标成黑体字,所以,那时候的报纸,远远看去,青一块紫一块,估计现在除了朝鲜的报纸,再看不到这样的景观了。尤其是,当时报纸、杂志等出版物排版的时候,“毛主席”、“毛泽东”三个字是不能回行的。那还是铅字排版时代,“毛泽东”、“毛主席”只能铸成一个字块,如果这一行亏字或涨字的话,就得在前后句上做文章,无形中增加了编辑和排版工人的劳动。因为一旦出错,就是政治错误,轻则被批斗,重则可能会出人命。

奇怪的是,这种避讳来自民间,是人民,不,是人人自发形成的规矩。但是,他老人家知道这些也不反对,后来,我们发现,他老人家知道有人做出很多违背党章、宪法的事情,但他从来都不站出来反对。

今天,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一套封建避讳的陋习没有了,就算是今天真的有什么避讳,估计也兴盛不起来,民间的避讳也往往是因为迷信或是对长辈、某些人物的尊重,才一直沿袭下来。但是,隐性的避讳至今存在。比如,记者写稿子,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话该怎么说,说到什么程度,都是心知肚明的,不做记者,大概不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做媒体的人看新闻,跟不做媒体的人看新闻,完全不一样。

还有,很多避讳,其实都写进了法律,到底什么避讳写进了法律,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查一查。但是意识不到的人可能不觉得这是避讳。所以,今天的避讳很高明,于无声处听惊雷。

今天不再有对某些重要人物的名字避讳的事情了,我们今天读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就不会看到类似“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之类的避讳了,但是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避讳,却一直在束缚着我们。

33 个黑猩猩响应 “避讳” 作为黑猩猩,我要说两句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