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的日志
带三个表 @ 2012-07-28 9:10:56 分类: 杂谈

在我看过的各种开幕式中,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看着最舒服,用“如梦如幻”来形容不为过。因为希腊是奥运会的发祥地,他们争取了那么多年才争到了一次,用他们特有的文化传统来回报全世界。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的文化传统被全世界继承,大概也只有奥运会吧。
从1984年开始,中国人开始看奥运会,我们的直观印象是,奥运会开幕式越来越讲究:汉城、巴塞罗那、亚特兰大、悉尼、雅典、北京,一个比一个奢侈。到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达到了一个极致——因为这是倾举国之力拿钱砸出来的,就像和珅盖自己的王府一样,用那么多钱,能不气派吗。
北京奥运会之后,正好发生金融危机,英国媒体当时就用特有的英式幽默写过一篇文章,建议下一届奥运会仍在北京举办,首先是各种体育设施齐全,不用也浪费;其次是中国人好面子喜欢讲排场,以后所有奥运会都被北京包办也未尝不可。英国人知道,他们肯定不会像北京那样把办奥运会当成败家子。当然,英国人更没有想到的是,比北京更败家的还有广州和深圳。
好面子是中国人的传统,这种虚荣心大概在经过一万年也不会改变,因为好面子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可以不计成本,为了博人一笑,就像“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样一样。英国人名垂青史的是什么人——工程师布鲁诺尔。中国历史上能名垂青史的人多以好面子著称,这也是今天政绩工程的渊源之一吧。试想,北京如果办一次节俭奥运,老百姓都他妈不答应。但事实呢,北京在办完奥运之后,除了留下一些体育场馆,其他该解决的问题——交通、环境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变得更加恶劣。奥运会只是让工人体育场的排水系统得到了检验,却没有保住七十多条命。
我记得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第二天,西方媒体的头条出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Magic”,西方人哪能有机会看到用钱堆出来的奢华啊,因为他们在一百年前就明白了这玩意不当饭吃,早把这种形式抛弃了。而我们,还用这个当成加入世界的敲门砖。因自卑产生犯贱的心理在生活着太常见了,用心理学的词讲就叫“讨好型人格”。
但是英国人绝对不会做讨好型人格的人,从运动员入场式你就能看到,举着带有米字旗标志的国家不下十个,这还不算加拿大和印度这样的国家。当年人家可是日不落。人家对这种发源于西方的聚会理解的很简单——这就是一个聚会,搞的热闹一点就行了。要是论历史,英国绝对比美国、韩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历史悠久,可以拿出来展示的东西也多了去了,但英国人没有铺张,一个最先开始工业化资本主义化的国家当然知道什么叫成本核算了,这就叫传统。
所以,伦敦开奥运会幕式没有北京奥运会的震撼和神奇,看上去乱哄哄的,要是张艺谋看到之后非气死不可。但是伦敦下多大雨都不会淹死人这倒是真的。
没有人肉LED,举着奥运旗帜的人走路也可以步调不一致,憨豆可以在这样大型活动上随意搞笑,跳舞的人可以是业余的,奥运会火炬传递的人可以是普通人,人家不用吊上威亚假装飞天去点燃火炬,摇滚乐随时可以在开幕式上响起……但这一点都不丢面子。
戏剧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得到了体现,它继承了古希腊的戏剧传统,被莎士比亚发扬光大,英国人这么玩是有理由的。
这里可以预测一下,下一届奥运会开幕式又会穷折腾。
带三个表 @ 2012-07-28 1:22:53 分类: 闲扯
今天去鸟巢看了一场曼城对阿森纳的比赛。这种联赛前的热身赛,不管冠以什么名义,都是垃圾比赛。赛前介绍双方出场队员名单时,才知道阿森纳派来了一支二队,曼城也好不到哪去,巴洛特利和哲科、席尔瓦都没来。
这是我第二次去鸟巢看比赛,上次是奥运会足球决赛,时隔四年,鸟地重游。一路上看到的尽是阿森纳的球迷,他们排着队,带着围巾,穿着观看服,唱着“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的歌声,挺进鸟巢。开始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唱这首歌,后来才知道,他们是枪手的歌迷,所以把这首歌变成队歌。相比之下,曼城的球迷少得可怜,稀稀拉拉看到几个穿着淡蓝色球衣的球迷。可见暴发户的球迷数量要是培养起来还需要时间。
看见一个曼城的球迷,穿了一件球衫,上面印着“Why always me!”球迷穿的衣服远远比歌迷穿的单调,也就是支持的球队的各种版本的球衫。我穿了一件齐柏林飞船的摇滚T恤,我相信这些球员里有很多人喜欢他们的歌。路上我还在想,这两支球队我都喜欢,如果非让我穿一件队服的话,该怎么办呢?
赛前阿森纳热身的时候,守门员不小心把球踢上了看台,看台球迷把球抛回去的时候,因为力气太小,扔到了跑道上,当时球童还没有入场,在场边的一个长得很胖的摄影记者把球偷偷藏了起来。我看得一清二楚,我认识这个记者,哼哼,给我点好处吧,我就在你身后的看台,你把足球藏在摄影包后面的所有过程我都拍下来了,嗯哼。
担任比赛第二助理裁判是个女的,比赛刚开始的时候,我发现她是把头发扎马尾辫子,后来下雨了,她的马尾辫子就变成了一根细辫子了。不过她的速度明显有些滞后,经常跟不上最后一名防守队员,还好,没有特别有争议的越位球。
比赛过程乏善可陈,球迷无聊便玩起了墨西哥人浪,结果也没什么意思。中场休息前,曼城进了一个球,进球后我去厕所,结果马上又进一个。
中场休息,下起了北京入夏以来最大的一场毛毛雨,鸟巢的破草皮马上就积水了,估计这场比赛放在7月21日的话,会临时改成水球比赛。
阿森纳踢得确实不好,赛后新闻发布会,温格博士在总结这场比赛时没有像当年穆里尼奥那样把失败原因归结于鸟巢的那片烂草皮。温博士一向很儒雅,他说:“我们输掉了这场比赛,对不起到现场支持我们的球迷。我们有很多主力球员没有来,很多球员还没有进入比赛状态,但这不是我们输球的原因。我认为失利的最主要原因是我们的球衣球员的名字都印上了中文,导致他们在场上谁都认不出谁,失误较多,输掉比赛。”
我给自己设计了一款观赛服,下回有他们比赛我就穿上,反正对我来说,做T恤衫太容易了。

带三个表 @ 2012-07-23 21:20:25 分类: 挨个祸害

这次我们去加拿大,是应安大略旅游局之邀。十天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搞得我们连见个网友的时间都没有。而此行安省旅游局的顾问Michael Zhang全程陪同。平时我们都叫他Michael,念白了就成了“麦(mai1)口儿”。
第一天见到麦口儿,他就对我说,你有个朋友刘恩问你好。我说是那个“麦田守望者”的吉他手刘恩吗?他说是。这家伙现在在加拿大,活的可滋润了,我跟他有快十年没见了。可惜他不在我们的行程范围之内。
麦口儿来自东北沈阳,几年前移民到加拿大多伦多郊区,因为有麦口儿的陪同,让我们对加拿大多了不少了解,感觉他对这里的犄角旮旯甚至耗子洞里的装修风格都一清二楚。
很快,麦口儿就跟我们打成了一片,熟悉了,大家就可以随便开玩笑了。我很佩服麦口儿,一个是英语说的好,非常地道的美式英语,还有就是他对加拿大的了解,各种风土人情典故历史法律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百态他都很清楚。当然最主要的是,他和大部分东北人一样,说话跟讲笑话一样,当然也很贫。所以我们一路总是欢歌笑语。
在多伦多倒数第二天,很多人想见网友,你想想,跨国见网友是件多珍贵的事情啊,大仙挨个问:“你们见的是男网友还是女网友,要是女的我也见见。”麦口儿说:“按照原来的安排,我们今天应该去博物馆参观。”于是他家只好跟着麦口儿参观博物馆。进馆后,麦口儿走在前面,带着我们进入南半球恐龙化石馆参观,一边走他还一边冲后面喊:“赶紧的,见网友去了。”
陪我们十天,麦口儿很辛苦,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但从来没见到他脸上有倦怠之色,总是朝气蓬勃。当然,他也比我们更能享受到一些异样的事情。比如在多伦多大街上,麦口儿同学接受了一家叫做nakednews.com的视频网站的采访,该网站的特色是,女记者和主播都赤膊上阵。火辣的女记者问他:“你对周末多伦多蓝鸟队和克利夫兰印第安人队这场棒球比赛怎么看?”麦口儿说:“我在电视上看。”

麦口儿(左)在接受采访。
带三个表 @ 2012-07-22 3:46:49 分类: 杂谈
昨天北京大暴雨,下的最大的时候,我透过窗户往外望,发现并没有人们说的那样可怕,至少我家楼下的雨还不至于没过脚脖子。晚上看国安和杭州比赛,解说员一直对工体的排水系统赞不绝口,说比欧洲很多国家的体育设施还好。但晚上看新闻,发现这次罕见的大暴雨,让三条命丧生。
三个人因为北京大雨丧生,死的有点不划算。这一方面说明,现在有很多人缺乏最基本的自我保护常识。我觉得作为中国人,必须时刻学会各种保护自己的常识,因为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有人告诉我们答案——你只能相信他说的,不用动脑子。但是这个世界并不会因为他告诉了你答案就让你高枕无忧,当你不会动脑子,在这个国家生活会很吃亏的。随时出现的危险必须让你学会一套自我保护机制,比如现在生生地把这个国家的公民逼成了食品专家和化学专家,但是没有被逼成防水专家。
北京,一国之都,地处北纬39度多一点,大陆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作为生活在北京的人,大都适应了这种气候。但工业化的进程让这座城市出现更多问题确实很多人始料不及的。比如人口越来越多,交通越来越拥堵,开车的人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问题就越来越多。
但是,这种不堪负重的城市再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时,却没有把解决问题同步化,尤其是,这么一座大城市,它的排水系统竟然如此糟糕,套用现在电视上播放的那个广告语——“真丢人!”
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成为男人,一座城市要死多少条命才能解决排水系统?妈逼的答案只能在暴雨中飘荡。
(早上起看新闻,死亡人数已经变成10个。在这10个人当中,新闻着重报道了一位派出所所长因公殉职。从新闻角度来讲,另外9名死亡的市民是没有报道价值的,名字可以忽略不计)
带三个表 @ 2012-07-21 12:31:00 分类: 杂谈

2012“初刻×不许联想”T恤“专题页面”在这里,也可以通过淘宝来购买。
带三个表 @ 2012-07-18 15:38:16 分类: 闲扯
我发现,贵国政府与周边国家发生各种冲突的起因多是因为渔船,贵国的渔船出海打鱼,不小心进入了别国海域,但凡有领海关系的国家,几乎都因为渔船发生外交事件,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越南,从广西到辽宁,一个都没落下,甚至,山东渔船居然被俄罗斯军方扣下,已经超出我的想象了,中间可是隔着一个朝鲜半岛啊,这山东渔船是怎么过去的?难道是空投过去的?
我不知道这些渔船为什么会越过雷池,可能是我们近海的海域没有鱼了,或者海水污染了,渔船只能到更远的公海上捕鱼,结果发现一条大鱼,渔船追呀追呀,结果追到了别的国家,当然这听着很熟悉,像爱丽丝漫游仙境记。或者,我们的渔民只有方向感没有归属感,不懂国际海洋法常识,擅自进入别国海域。再或者,他们是专门的一支探雷工兵部队,试探着周遭国家的各种反应,以此来证明一直酷爱和平的中国即使在自己国家的渔船受欺负也只能以温和的方式抗议一下?
我不明白的是,为啥现在这类事件越来越多,我猜是贵国想证明自己牛逼的一种方式。你说会不会有一天,贵国渔船被冰岛海上巡逻舰队抓住呢?
带三个表 @ 2012-07-17 10:49:54 分类: 闲扯
昨天,我去剪辑工作室看了新片的粗剪,在我去国外旅游期间,剪辑师把片子剪出来了,除了最大的一场戏还没剪完之外,其余的大概都剪完了,算了一下时长,居然有两个多小时。当时我就想,如果真这么长的话,放在网上谁看呀,现在网民看30秒的视频都觉得长。尤其是,我这个片子前面全是前戏,一点高潮都没有,到最后才到高潮,谁能有那么持久的耐心啊。于是我就想,要不这样吧,都剪成五分钟一集的电视连续剧,像美剧一样每周放到线上一集,前面插播半个小时的广告……
什么叫粗剪呢,就是大致把该要的镜头剪到一起,然后再根据这些镜头进行微调,作进一步删减,估计至少要拿掉半个小时。总体来看,效果比我想象的好一些。
我刚拍完电影,就有人问我,我在哪个网站能看到?乖乖,您以为打酱油呢,后期制作环节比前期还要复杂,没几个月下不来的。我还要找人作曲配乐,合成,还要做片头片尾三维动画,没有十年八年完不成的。估计九月底左右能上线让大家看到。
当然,我现在还要考虑几个月后搞一个首映式,搞这个也需要钱,哪家单位有兴趣赞助,冠名,可以跟我联系。届时我会在博客上邀请读者们参与首映。而且我只在博客上邀请,算是对长期看我博客的黑猩猩们的回报。看过我们以前首映式的同学都知道,我们的首映总是别开生面。还有,谁有那种能容纳七八百人甚至更多且有宽银幕的场地可以提供,也可以跟我联系,这次是遮幅1:2.35宽银幕,小银幕看着太亏了。
带三个表 @ 2012-07-16 16:46:16 分类: 杂谈
人有很多接近自然的方式,但是感受世界三大瀑布之一的尼亚加拉瀑布的方式却非常与众不同,可以说,这次能体验、欣赏尼亚加拉瀑布的方式都体验了一个遍。
当我推开入住的酒店房门,从来不说脏话的我忍不住来了一句:我操!因为我进门一抬头,尼亚加拉大瀑布就像挂在窗户上一样扑面而来。实际上,当我们驱车从蓝山酒店前往尼亚加拉瀑布,路过瀑布旁边的街道时,我已经听到了轰鸣声,甚至隐约看到了急流飞泻直下掀起的水雾。但是站在酒店窗前欣赏瀑布,这种送到眼前的风景从来还没有享受过。对了,酒店的名字叫Fallview Casino Resorts——瀑景赌场度假酒店。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我们入住的酒店
尼亚加拉瀑布分两部分,一个叫马蹄瀑布,也是最壮观的瀑布,位于加拿大境内,一个叫新娘面纱瀑布,在美国境内,两个瀑布之间有一个岛,属于美国。我们入住的酒店正好在这两个瀑布之间,抬头一览无余。不过,美国人看瀑布必须到加拿大境内,不然几乎什么都看不见。在加拿大这边,瀑布旁边有好几家酒店,在酒店面向瀑布一方都可以观赏壮观的瀑布风景。

从火锅塔上看瀑布
因为这个自然景观,让瀑布周围的商业发达起来了,到了晚上,这里几乎是一个声色犬马的场所,吃喝玩乐一应俱全,尤其是,这里有很多赌场。我们入住的酒店一层就是一个大赌场,有一千多台老虎机。
另一种欣赏瀑布的方式是到瀑布区最高的建筑Skylon旋转塔上看瀑布,Skylon塔有170米,这种居高临下的视角会让你觉得瀑布更加震撼。晚上,我们到Skylon塔上就餐,上去之后就发现眼睛不够用了——除了大仙盯着手中那杯酒之外,当然还有刘洋,轮番拿手机、卡片和单反拍桌子上的菜,嘴里念念有词:“让微博先吃。”我就不明白了,一道破菜有啥可拍的。旋转餐厅转一圈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在这一小时的时间,可以全方位感受尼亚加拉景观。这座Skylon塔从外观上看很像北京人涮羊肉用的那种铜火锅,我们都叫“火锅塔”,我猜十之八九是设计师受到了北京涮锅子的启发才设计出这么一个玩意儿。

Skylon塔,很像火锅吧。(这张不是我拍的)

夕阳下的新娘面纱

有人就知道摆弄相机

还有人喜欢臭美

更有甚者,不管走到哪里都当成三里屯酒吧
第二天,我们驱车到瀑布跟前,零距离感受尼亚加拉大瀑布。一下车,雾水便扑面而来,在瀑布的西北角常年“下雨”,我们冒着雾水来到瀑布的最边缘,目测距离飞流直下的瀑布只有十几米,轰鸣声几乎吞噬了周围的一切。然后我们绕到瀑布的后面,像孙悟空在水帘洞里看外面的风景一样看瀑布。

最近距离接触大瀑布
然后,我们乘坐“雾中少女号”游船真正零距离接触瀑布。之前导游告诉我,如果你站在船的上层最前面,会被淋透。虽然每个人都发了雨衣,但我上了船之后,还是把帽子摘了下来,既然难得有这么一次被沐浴的机会,干嘛不好好感受一次呢。果然,当游船行驶到瀑布的的下方,几乎如暴风雨一般的雾水倾泻下来,瞬间露在外面的部位被浇了一个通透,感觉鞋里灌进去了两斤的水。
当然,最刺激的是乘坐直升飞机从天上鸟瞰瀑布,那种感觉对我这个恐高的人来说,简直太刺激了。在坐飞机之前,我尽量不去想它让我恐惧的一面,就当什么都没发生。当我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飞机腾空的一霎那,我真有点晕,但随着直升飞机越飞越高,我看着地面上的景物越来越小,我开始觉得爽了,飞机在瀑布的上空盘旋,能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感受这个景观,恐惧,见鬼去吧。



在直升飞机上鸟瞰马蹄瀑布
加拿大人把欣赏瀑布的方式都想出来了,也让我们都感受到了。还有什么没有想到的?那可能就是你一个猛子扎到水里,随着水流坠落下来。据说这种欣赏瀑布的人没有几个能活着从水里出来。
带三个表 @ 2012-07-15 11:06:16 分类: 杂谈
中国人出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有时候还不是语言,而是吃。这次去加拿大确实让我感受到了这一点。同行的大仙不会英语,能说出来的单词加一起不超过20个,但他在酒吧或者餐厅里点吃的喝的从来没有障碍,他只需说出Talisker,single,no ice即可。
中国人对土地开发的传统让我们的饮食文化非常丰富,吃和房事的花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相得益彰,所以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说“食色性也”是有道理的,中国人一直把食色当成一种本能或者生存手段——吃饱了繁衍。这样就创造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和伦理观念。
我没有研究过西方人的饮食传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讲究吃的,至少在我有限的出国经历,感受到的是他们对吃很讲究,但没有中国人的那种创造精神。我估计是中国人长期受到饥饿困扰以及生存环境的恶劣才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而西方人对吃的手段看上去比较常规,就那么几个方式。
和加拿大的风景相比,显然加拿大的饮食文化逊色了不少,在渥太华的唐人街一家中餐馆吃了一次中餐,接待我们的人不断告诫我们哪些菜做得不正宗,实际上点上来的菜依然不正宗,我当时都有想亲自下厨炒一个菜的冲动了。至于西餐,总是那么老三样,为了保持体力,我觉得不去想吃的是什么,就是为了吃饱。
但这次安大略之行有一顿饭确实让我难忘,那就是在Kolapore虹鳟鱼农场吃的那顿午餐。
这个农场掩映在茂密的森林之中,车拐了几道弯之后,一片小湖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个湖差不多相当于后海的大小,青山绿水,非常恬静。渔场并不大,但里面有数十万条虹鳟鱼,从几厘米的鱼苗到两尺长的成年虹鳟鱼一应俱全。我一看到虹鳟鱼,就开始分泌口水了。
因为大巴车进不去,我们要沿着湖走多半圈到一个小木屋午餐,我发现湖里面有很多蝌蚪,比我平时看到的蝌蚪大出很多,一问才知道,这是牛蛙的蝌蚪,它们马上就要变态成肥硕的牛蛙了。
小木屋被一片绿树环抱,十分凉爽,我第一个到达小木屋,一进门,主人就非常热情迎了上来,然后倒上冰水。这大杯冰水是农场里的山泉水,甘甜可口,他们养的虹鳟鱼也是喝山泉水长大的,绝非河水湖水。农场主叫Sean Brady,一个热情好客的加拿大人,我一直叫他厨子,因为他做的这顿饭让我印象太深了。
就餐之前,我们的旅游顾问“麦口儿张”(稍后我会写到他)教叶蓓老师唱一句歌:“Good Things Grow in Ontario。”这是安大略省农民协会会歌,因为在安大略省,出产很多好吃的。这个网站你可以看到很多产自安大略的农产品。叶蓓老师对着虹鳟鱼,一边流着口水一边学会了这一句歌。歌声飘出小木屋,飘过湖泊、森林,飘过白衣飘飘的年代……叶蓓老师一边擦着口水一边说:“啥时候动筷子啊?”
其实他做的也是西餐,但食材不同,做出来的口感也不一样,那块鱼自不必说,配菜也非常讲究,都是有机菜,口感和味道完全不同于其他西餐至于怎么好吃,我说的不专业,要等陈晓卿吃了之后告诉你才行。虹鳟鱼上来,配上白葡萄酒,顷刻间就被大家消灭了。如果陈晓卿拍《舌尖上的安大略》,这家渔场的虹鳟鱼一定不能错过。
据说这里的啤酒很好喝,我没喝,因为我把我那瓶留给了大仙。我印象最深的是,Sean对大仙说:“对不起,啤酒已经被你喝光了。”

我左边的就是农场主兼厨子Sean,那个小朋友是他的儿子Bryan。(摄影、高原)
带三个表 @ 2012-07-11 19:54:44 分类: 闲扯
中国人出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就是购物。
过去中国人穷,或者没见过花花世界,出国看到什么都觉得新鲜,所以一定不能空手而归;现在中国人有钱了,不管是辛苦钱还是非法所得,反正钱包是鼓鼓的,现在中国人购物都特理直气壮,所到之处,如风卷残云,蝗虫过境,不留下一片云彩。
我一向对购物没啥感觉,尤其是涉及到穿戴方面,简直就是个文盲。几次有限的出国经历,看着琳琅满目的东西,总是发呆不知道买什么。尤其是那些名牌,常看得我一头雾水。我走到哪里,就能认出阿迪达斯,至于别的名牌,我实在分辨不清楚。记得有一次跟一位很时尚的女士吃饭,见她背着一个包,心想,现在不是流行背爱马仕或者LV吗,就问,你这个Twitter和Facebook两个logo的缩写颠倒放在一起的牌子叫什么呀,是爱玛仕吗?女士用她的嘴角乜了我一眼:“这叫芬迪。”我心想,Twitter和Facebook还有闲心推出这样的三产。
这次来加拿大,安排两次购物时间,一次是在多伦多附近,去一个巨大的烧瓶帽,一次是在尼亚加拉附近的奥特莱斯。由于过去我对品牌知之甚少,所以对购物基本上没啥感觉。
多伦多附近的大卖场简直太大了,走进去抬头一看,一望无际的品牌店,一望无际的中国人,四个小时的购物时间他们居然嚷嚷时间不够,我不知道该怎么打发,好在我看到了HMV,看清楚,是HMV,不是H&M。好多年前,我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走进HMV连锁店,好好享受一次购物之旅。可惜的是,现在很多HMV都关张了。这家HMV还没有王府井外文书店大。不管怎么说,我还是有了HMV的购物经历。我买了一件Johnny Cash的T恤衫,一本Bob Dylan的传记和一张Pink Floyd的唱片,总算了了多年的心愿。
但剩下的时间怎么打发,我就有点茫然,我随着人流,假装很懂行地一家一家看,就算补充学习一下品牌知识。这里的东西确实便宜,Couture Parfums的香水才20加元一瓶;Nine West的鞋打折20-30加元一双,手包基本上都是3折起;Levi’s牛仔裤30加元两条;Guess店里的东西差不多都是3折;Coach的包像处理白菜一样便宜,还有Michael Kors的包,Danier的皮衣,打折四十多块钱一件……
我就会买T恤衫,但转悠半天也没有我想买的T恤衫,因为这些大品牌做T恤衫都会把自己的logo印上去,看着特别扭。后来我决定去阿迪达斯店里看看,毕竟走到哪里我都能认出阿迪达斯。终于,我看中了一件外套,款式新颖,虽然是made in China,但是今年的新款,估计国内还没有呢。便拿起一件兴致勃勃跑到收款台结账,心想,谁不会购物啊,你们能买名牌,我也能。这时一个美丽的导购迎了上来,很礼貌地跟我打招呼,我把外套放在自己的身上比了一下,笑着说:“合适吗?”导购摇摇头:“不合适,因为这是童装。”
我的加拿大购物经历到此结束。
带三个表 @ 2012-07-10 11:21:13 分类: 杂谈
加拿大之行的第二站是从渥太华驱车前往蓝山度假村,途径Algonquin省立公园。据说这个公园的面积特别大,很多地方人的足迹都没有到过。一路上看着乡野风光,正是小麦成熟的季节,一片片的金黄,在这里做个农民都比在北京做白领强。
蓝山度假村在蓝山脚下,故有此名。我们住在威斯汀酒店。阳台正对着一个小湖,对面是各式各样的别墅式建筑,坐在阳台上晒太阳或者思考人生,是很舒服的。第二天早上五点钟我就醒了,坐在阳台上,天刚蒙蒙亮,整个度假区一片寂静,偶尔会传来几声蛙鸣,感觉像弹棉花的声音。右侧的乔治亚湾已经迎来新的朝阳。此时的度假村是安静的,它还在睡梦之中。随着太阳升起,这个度假村开始了喧嚣。酒店对面是一个集餐饮和购物于一身的休闲消费区,它很小,小的有点袖珍。但这里有各种口味的美食,每一家都那么精致。我第一件事就是找咖啡厅,北美人大概不喜欢喝意式咖啡,问了几家都没有,最后在一家日本寿司店里买到了意式咖啡。这个休闲娱乐区有一个小广场,晚上要么放电影,要么有乐队表演。这里不像国内的某些度假村,倒是像一个社区,衣食住行一应俱全,在里面呆着不觉得像个过客。
有一支乐队专门为我们表演,原来计划在山脚下,后来他们干脆搬到了山顶上表演。他们身后的远处就是乔治亚湾,我们坐在草坪上,听他们演唱。
来这里度假的都是白人和印度人,很少能看到中国人。中国人似乎不喜欢休息,或者说不会享受。倒是在尼亚加拉看到无数中国人,尤其是楼下的赌场里面。在蓝山度假村,我这半年来第一次睡眠超过了八小时。

我们住的威斯汀酒店。

在山顶上表演的乐队。

度假村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