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3日的日志
带三个表 @ 2007-02-03 17:45:36 分类: 杂谈
在美国的朋友江瑞鹏友来中国,每次都给我带好多书,他是运“书”大队长,和当年的蒋委员长的运输大队长有一拼。我这人喜欢看杂书,天上地下什么书都想看一眼。无奈国内出版业不景气,除了新闻出版署最近推荐的八本书之外,其余没什么可看的。
这次江先生带来的书中,有一本书叫《这种问题你也敢问?》,看看书名你大概能知道内容是什么,肯定是那些听起来让人感到窘迫、尴尬或者在提问者心中长期迷惑却又难以启齿的问题。这本书源于作者菲利普·米兰诺开的一个“Y?全民歧见论坛”。在这个论坛上,大家可以就种族、社会群体之间的歧见发表任何看法,当然,问题包罗万象,涉及到各个领域,然后网民来提供答案,还有专家点评。这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有些没有真正的正确答案,有些甚至连答案都没有。但每一个问题后面都涉及到历史和习俗、心理等方方面面,读起来不仅轻松有趣,而且还能长知识。然后,米兰诺把这些刁钻的问题汇集成册,就有了这本书。
也许过段时间大陆会出版简体版,我就不多介绍了,列举几个书里面提到的问题,看看你能不能回答,或者,你脑子里有什么问题,问出来会有人惊慌失措地看着你:这种问题你也敢问?!
1、为什么淋过雨的白人闻起来像湿答答的狗?
2、为什么肥胖的黑人女性总是散发着自信的光彩,而肥胖的白人女性多半恨死自己,还不顾一切地改变自己的身体?
3、嘴唇厚的黑人比嘴唇薄的人更会接吻么?换言之,嘴唇肉多一点比较有乐趣么?
4、非裔美国人对上帝有何观感?他们所祈祷的上帝是黑人还是白人?
5、天主教徒认为口交是一种罪恶吗?
6、什么原因让男人在天体浴或裸体海滩一路不举到底?
7、好啦,小姐们,尺寸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我女朋友说,女人告诉男人没关系,只是为了不伤男人自尊而已。
8、为什么老男人好像都把裤子穿得比别人高呢?
9、我好奇天生眼盲的人做梦是“看见”什么?
10、我曾经和一个苏格兰人约会,他的苏格兰裙底下啥也没穿,还坚持说这是一般的习惯,真的是这样吗?
11、为什么老一辈中国男人男性那么迷信壮阳偏方,以至于全世界的老虎、犀牛、雄以及某些海洋生物濒临绝迹?
12、为什么美国人好像不知道他们是地球上最令人讨厌的一群?
13、拜托,有没有人可以告诉我,为什么大家都说法国人很没有礼貌?
14、关于性爱:为什么有的男同志喜欢当插座,有的就喜欢当插头?
15、为什么女同志通常都很男性化?
16、女同性恋者和男人一样爱看女性裸露的色情片么?
………
带三个表 @ 2007-02-03 1:14:32 分类: 杂谈
罗杰·沃特斯即将来中国演出,这比去年“滚石”来中国演出还让中国摇滚歌迷亢奋。别看“滚石”那么有名,在中国买他们账的人并不多。而罗杰·沃特斯,那可是“平克·弗洛伊德”乐队的灵魂人物,没有沃特斯,“平克·弗洛伊德”也就是个“平庸·弗洛伊德”。
所有喜欢摇滚乐的人,大概都喜欢“平克·弗洛伊德”,这是一支将艺术与商业、大众与高雅、通俗与深刻完美结合在一起的乐队,即便在70年代朋克摇滚横行时期,“性手枪”乐队主唱“坏牙”约翰尼在T恤衫上写着“我讨厌平克·弗洛伊德”,他也偷偷地去看他们的现场演出。
遗憾的是,这支乐队也没有逃出分解的命运。1983年,乐队在录制完《最后一章》之后,沃特斯宣布离开乐队。当然,一支乐队解散,是很正常的事,但没有哪支乐队像“平克·弗洛伊德”这样在解散后变得如此典型,尤其是歌迷遇到的问题。
比如说“披头士”,他们解散后,各自发展,相对都比较均衡,该喜欢谁就喜欢谁。而“平克·弗洛伊德”就不这样,解散后,歌迷是很痛苦的,他们不知道该选择谁,包括这次沃特斯来中国演出,中国歌迷也有同样的心情,为什么不是“平克·弗洛伊德”呢?
这话说起来就长了。“平克·弗洛伊德”在60年代出道的时候,一下就被尊封为迷幻摇滚的代表,在那个经典摇滚的年代,他们在英国是独树一帜的。但不幸的是,主唱西德·巴雷特因为迷幻药吃得太多,身体已不足以领导乐队,只好退出。戴夫·吉尔莫顶替了他的位置,成了乐队主唱。但是,乐队的核心却偏向了贝司手罗杰·沃特斯。然后乐队的风格在迷幻的基础上开始向先锋音乐和艺术摇滚领域拓展,一系列经典唱片把乐队推向高峰。不夸张地说,“平克·弗洛伊德”最经典、最成功的唱片都是沃特斯的智慧结晶,他们最好的歌词也都是出自沃特斯的手笔,没有沃特斯,就没有后来的“平克·弗洛伊德”。
但也恰恰是因为沃特斯的强势,导致他在乐队中一手遮天,从《月缺》开始,几乎每张专辑都是他的理念,那张经典的《墙》,几乎就是沃特斯本人的自传体,《最后一章》也是他独断专行的延续。到这个时候,吉尔莫已经忍无可忍了,“平克·弗洛伊德”几乎是沃特斯个人的伴奏乐队了。吉尔莫也不是吃素的,他的声音已经成了乐队的标志,这是乐队魅力的一部分,所以他不甘成为沃特斯的肉喇叭。而且,他更希望乐队摆脱那种压抑、深刻以及没完没了对社会、战争控诉的主题,他希望能更商业化一些。所以后来有记者问沃特斯:“你离开乐队是否有些遗憾?”他说:“绝对不遗憾。但是很痛苦,就像离婚,是必须的。我们已经有了不同的方向。”吉尔莫被问到他们之间的争斗谁是胜利者时,他话里带刺地说:“我怎么能跟人家比,人家是和平主义者,我们没打起来,虽然快动手了。”
离婚之后最痛苦的莫过于孩子,怎么着都没有归属感。那些“平迷”们,到底站在哪一边呢?而在沃特斯离队后,关于“财产”分割问题也出来了。1986年,沃特斯在巡回演出时打着“平克·弗洛伊德”的旗号,遭到了吉尔莫以及乐队经纪人的起诉,最后沃特斯败诉,显然歌迷们对这个结果也是一半欢喜一半忧。“平迷”必须作出选择,要么向左走,要么向右走。这时候,站出一群铁干的“平迷”,他们认为,只有巴雷特在的那个“平克·弗洛伊德”才是真正的“平克·弗洛伊德”,之后的乐队,你们爱谁谁。
沃特斯离开乐队之后,出过几张专辑,但是都无法超过乐队时期的专辑,吉尔莫也出版过自己的专辑,还不如沃特斯。没有沃特斯的“平克·弗洛伊德”先后出版过几张专辑,平庸至极。这就验证了1+1大于2的道理,当他们成为一体的时候,战无不胜,分开之后,都不及原来的一半。歌迷们也再听不到《月缺》《希望你在这里》《墙》这样的经典专辑,只是因为他们都曾经是属于那个挚爱的“平克·弗洛伊德”,所以不得不继续喜爱他们,但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让人失望。
事实上,辉煌时期的“平克·弗洛伊德”,在之后看来,恰恰是由沃特斯和吉尔莫两个人才华的组合的结果,谁失去了另一半都是致命的。但是他们都不想再破镜重圆,即便在去年Live8音乐会上,沃特斯回来和乐队成员演唱了几首歌,但那是为了非洲。再退一步讲,他们早已没有复合的必要了,一开始还为了一个名分,后来他们俩也都想通了,每次演唱会,“平克·弗洛伊德”唱的歌曲基本上都是乐队经典时期的曲目,如果有沃特斯创作的,必须向他支付费用。沃特斯开演唱会,唱的也大都是乐队经典时期的曲目,如果有其他成员创作的曲目,也要支付费用。这样挺好,对方都在为自己赚钱,相看两不厌,唯有赚大钱。相比之下,乐队占的便宜更大。吉尔莫在接受英国《Q》杂志采访时对版权法里的表演权这一部分规定赞不绝口,称之为“完美的权利”。
他们后来各自录制的现场专辑,翻来覆去就是那几首经典曲目,甚至,“平克·弗洛伊德”已经不再出版新专辑了。所以,不管你听他们哪一边的现场演出,都会发现,连编曲的结构、乐器的音色都没变,几乎和原来一模一样,但你就觉得缺少点什么,就那么不原汁原味,因为都少了对方的魂——就像月亮缺了一块一样。
请勿转载。
带三个表 @ 2007-02-03 0:29:38 分类: 杂谈
现在演艺圈比较流行什么一姐、一哥。以前叫大哥大、大姐大,怎么没有大波大?演艺圈的人都好面子,所以很在乎自己的江湖地位,明星们面子上和和气气,暗地里都较着劲。所以,演艺圈喜欢排队,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1996年,我去上海参加一个什么活动,有一堆歌手去,吃饭的时候,我们几个媒体的人坐在一桌,田震来晚了,便和我们坐一桌,那英来了,坐在另一桌。酒过三巡,那英突然站了起来,冲着我们这边喊:“老田,过来喝一杯。”那英的性格是大大咧咧的,田震的性格也是大大咧咧。但这时我看田震的反应,她冲那英笑了笑,没有起身。
那时候,田震如易中天,而那英也就是刚出了《白天不懂夜的黑》,还没有“就这样把你征服”呢,《征服》出来后,关于田震和那英谁是“一姐”的争论才开始日嚣尘上。所以,田震没有站起来。用句普通话讲这叫“范儿”。田震早在1984年就出道了,1986年左右就已达到高峰,那英是在1986年左右才崭露头角。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那英参加北京电视台的一个演出,结果之前把脚扭伤了,但她硬是一瘸一拐坚持参加了,当时只能坐在舞台上唱歌。而田震一直我是上大学时的偶像。所以,当这俩人在暗地里较劲的时候,我是希望谁也别伤着谁。
一位同桌的前辈私下里说:“那英这么做就不对了,她应该过来跟田震喝酒,毕竟她现在跟田震比还差一点。”果然,没一会儿,那英大大咧咧地走了过来,田震也很礼貌地站了起来。俩人有说有笑,那英还唱了几句《执着》。后来媒体乱炒她们争歌坛大姐大,我觉得挺无聊。有一次跟田震聊天,田震莫名其妙,说我跟那英从来没有矛盾,怎么被媒体说的跟仇人一样。弄得现在见到那英都不好意思了。
以我对田震的了解,她倒是有可能在乎与同行的竞争,但绝对不会在乎是否是“一姐”。而那英呢,那时候正在冉冉升起,可能比田震更在乎自己被认可的地位。不想超越对手的人,肯定没出息。
最近,演艺圈在争夺谁是第一把交椅的事情已经变得比较庸俗了,比如范冰冰不满周迅,所以离开“滑移胸低”,传说要去“成天娱乐”,那边的一姐陈好一听狐狸精要来了,自己的狐狸精地位受到威胁,也和东家渐行渐远。
现在演艺圈为了某个“实名”,像是大房、二房、三房、N房争风吃醋一样,非要把自己扶正不可,弄来弄去就没什么劲了。赵本山老师说的好:“别看广告,看疗效。”是胡大姐,还是尤二姐,还是尤三姐,还是赵四小姐,还是杨八姐,都拉出来遛遛,就知道是种骡还是种马了。
你看人家王菲,一边牛逼一边装逼,感觉是“二逼”,但有谁会质疑她一姐的地位呢。你看她在乎这个么?人家都高处不胜韩寒了,还在乎鸡骨鱼刺边角下料?往往都是半瓶子醋的人,才在乎这个。
带三个表 @ 2007-02-03 0:20:36 分类: 杂谈
前天,中国传媒界的福尔摩斯小强老师发来短信:“据说《华夏时报》因资金问题宣布停刊,是否属实?”显然这是个疑问句。我回短信:“您都不知道,我能知道吗?”小强老师回短信:“那倒也是。”第二天,小强老师告知:《华夏时报》停刊了。事实上,小强老师几乎每天都会发短信告诉我,最近又那些刊物复刊、停刊、改刊……感觉传统媒体越来越不靠谱了。
我也觉得《华夏时报》早晚要停刊,我的科学依据是——只要是中信集团投资的媒体,都会完蛋。这话说着虽然有点不厚道,但这是事实。《娱乐周刊》《新电影》《地铁第一周》《时尚财富》《文汇百花周刊》这几个中信投资的媒体已经死不见尸,《中国摄影家》《音乐周刊》之前中信有股份,后来也都撤资,至少这两本刊物还存在。
遥想2002年,我采访中信集团的李博伦先生,他踌躇满志,说,中信没有别的,就是有钱,所以要做媒体,当时李先生的意思,给我的感觉是,他们想买什么就可以买什么。然后,中信投资的一系列媒体应运而生,很多人都被忽悠过去了。按我当时的理解就是,一家公司准备上市,肯定要做个盘子,一旦上市,这些盘子成了累赘,自然要休掉的。资本市场就是这样,有奶才喊娘。问题是这个传媒集团最后也没上市。
我在媒体做的时间有十多年了,发生的各种笑话看的也多了,自己也曾经被忽悠过,这是我后来为什么赖在《三联》不走的原因。我在《三联》这几年,倒是每年有很多人挖我,有一哥们直截了当地对我说:“你说吧,你想一年要多少薪水,我们都答应,只要你过来。”我操,我几斤几两很清楚,我跟他说:“你这么说反倒让我害怕了,说明你们的确不靠谱。”半年后,这家媒体没有了。
2002年的时候,我感觉是很多资金从网络撤出来,开始转向传统媒体,所以那时候传统媒体很乱,很多媒体雨后春笋般起来了,但我觉得都不靠谱。但是这种膨胀至少解决一些待业青年问题,所以,肯定不愁没人去。尤其是,新的媒体出现,投资方或重要头头都会给你讲一个美好的故事:“从前啊,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办了份报纸,报纸上说的什么呢?说从前啊,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办了份报纸,报纸上说的什么呢?说从前啊,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办了份报纸,报纸上说的什么呢?说从前啊……”这种经文念上100遍你就晕了,然后就是“拍拍我的肩我就会听你的安排”。
2002年之后的传统媒体,和1998年之后的网站一样,都是忽悠来忽悠去的。大的背景是,传统媒体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不仅缺乏新的观念,也缺钱。所以,当投资进入到传统媒体领域,很多方面并不成熟,比如,总有一帮不懂办媒体的人主持大权,在里面阻碍生产力发展;总有几种力量在里面争权夺利,相互制衡,内耗非常大。曾经找我做主编的媒体,我都告诉他们:“当你想寻找第六任主编的时候,你可以跟我联系。”前五任都是牺牲品。
以我的观察,中国传统媒体走向商业正规至少还需要10年,像中信投资传统媒体就是最好的案例,那些想走进传统媒体的文艺青年或者文学青年,我善意地提醒你们,千万别被忽悠了,一个中信撤资了,还会有六个中信投资进来,继续忽悠。如果你们想找传统媒体,最好是那些根深蒂固的,经营上已经步入正轨的媒体,别跟他们一起创业。我记得80年代有很多青年刊物上都有这样的标题:“警惕啊,姑娘!”看内容大都是一些纯情女青年被骗子勾引骗财骗色的故事。
所以说:“警惕啊,二文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