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联想

珍爱生命,远离博客

2013年4月的日志

带三个表 @ 2013-04-26 23:25:40 分类: 闲扯

一个月前,我采访几家卫视台,知道江苏卫视和浙江卫视今年都做一个跳水节目。采访中,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这个节目会很好看,这是一个挑战自我的节目,很正面,观众会被他们的勇敢感染的,过去只被八卦感染的脑残粉们会因此挑战自己的智商。

我当时就觉得这个节目是农夫山泉——有点悬。因为是采访,我没有跟他们理论这些,直觉上觉得收视率不会太高。

我理解的是,你们中国人从有历史的那天起就没有挑战自我的传统,都是活到没生路官逼民反。所谓挑战自我说白了就是吃饱撑得没事干拿自己小命博弈一下,比方说徒手攀岩,比方说拿根绳子拉一辆几吨重的卡车,比方说比看谁能吃……这都是西方人玩出来的花样,说不好听点叫吃饱撑的,说好听点叫挑战自我。

今天西方文明国家过去要么是游牧民族,要么是狩猎打渔民族,他们的生活中有太多不确定因素,必须应对各种恶劣生存环境,所以血液里保留了一种冒险精神。你们中国人是农耕民族,找一块能种粮食的地方,把种子种下去,秋天就有粮食了,不用挑战什么,关键是选择好地方。所以中国人骨子里没什么冒险精神,敢于冒险的在常人眼里都是精神病。

古代有个中国人想像小鸟一样飞起来,结果摔死了,后来就没有人敢这样尝试了。但是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很多人都梦想着变成史蒂夫·乔布斯那样酷,可你做不到,人家气质里就有挑战自我的那股子劲。

现代竞技体育都是西方人玩出来的,他们确立了竞技体育的基本规则。我们的竞技是下棋打麻将,温文尔雅,顶多能挑战个茄子。

基于这个没有挑战精神的民族精神,这两档在外国收视率颇高的节目引进过来注定会水土不服。别看跳水运动中国世界领先,那是举国体制的结果,这项运动只有在转播奥运会争夺金牌比赛的时候才普及,中国人对跳水运动的兴趣也是出于那种低级的爱国热情才会锁定电视频道看两眼。不信你问他401B是什么意思,十个中国人里有十五个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他顶多知道郭晶晶跟一个香港富二结婚的花边新闻。当跳水变成电视节目的时候,即使有明星出洋相的场面,观众也不感兴趣。

中国人的那种傻逼挑战自我主要体现在歌曲选秀节目上,一些二了吧唧的选手站在台上慷慨陈词:奴家就是要挑战自我,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实现自我。妈逼的你照照镜子看看有自我吗你就自我。这种节目除了满足人的虚荣心之外,跟挑战自我没啥关系。

我倒真觉得跳水节目是个挑战中国人自我的好方式,能站在跳台上的人我都挺佩服的,因为这种勇气正是目前国人自古以来就没有的。

据说现在很多中小学把有风险的体育项目都取消了,比如单杠双杠跳马。我觉得学校干脆取消体育课算了,一了百了。前段时间马拉松比赛有人猝死,我想跑步是不是也该取消呢。

有人说国民身体素质差,才导致很多事故出现。其实心理素质更差,心理素质差,才不敢去尝试。不尝试就不了解一个体育项目是怎么回事,真玩起来肯定容易出事。

我以前在博客里讲过一件事,我去挪威,看到一个小女孩爬到一棵很细的树上在系横幅,当时我看着很危险,她随时都可能从那棵晃晃悠悠的树上掉下来。挪威人告诉我,他们从上幼儿园开始就有一个内容,让小孩爬到树上,其他人使劲摇树,跌下来再爬上去,直到他在树上把平衡掌握好不掉下来为止。你看,祖先是打渔的民族对平衡是多么重视啊。而祖先是大禹的民族后代要是知道老师这么折腾自己的孩子,不得把老师给剁了啊。

中国人连挑逗自我还没学会,上哪去挑战自我呢。所以跳水节目播出后,说风凉话的人挺多,比如黄秋生,他几乎代表了大部分人的心态。您拍电影也在乎有人看吧,人家做电视节目怎么就不能在意收视率呢。支持黄秋生的人很多。想想也挺正常,没有自我的人自然也看不到别人的自我。

带三个表 @ 2013-04-25 20:58:32 分类: 未分类

明天是“世界知识产权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在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发布会上说:“中国并不是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最严重的国家,境外媒体对中国知识产权提出的指责、已贴了很多年的‘标签’,应该改一改了。”

然后,田局长列举了一组数据,说明我们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的进步。数据如下:2012年全国地方法院共审结涉及知识产权侵权的刑事案件12794件;公安机关共破获假冒伪劣犯罪案件4.4万起,涉案总价值达113.14亿元;海关共扣留侵权货物1.5万多批次,涉及货物9100余万件;工商系统立案查处侵权假冒案件12.04万件,涉案金额20.24亿元;知识产权系统受理专利纠纷案件2510件,查处假冒专利案件6512件;版权系统共查处网络侵权盗版案件282件,关闭侵权网站129家。

如果你对知识产权保护得好,绝对侵权数据不会这么高吧?

媒体报道新闻时,会提供一些数据作参照,以此来证明点什么。有时候我们常被数据表面的数字误导,以为真的能说明问题。上面这组数据只能说明我们不是侵权最大国(因为没有他国侵权数据作比对),但我们仍是一个超级侵权大国,别忘了,人口总数世界第一,干什么都有可能是第一,就算不是第一,第二也不能五十步笑百步啊。你说你没事提供什么数据呢。

=========广告分界线=========

某公司招聘一位网店运营和推广专员

岗位职责:

负责网站和淘宝店铺的网络营销策划和日常维护;
根据公司市场营销和产品运营的特点,撰写SEM营销策略和实施方案;
执行SEM优化,并对推广效果进行监控优化;
熟练运用淘宝内部推广工具进行有效的网络推广,提高店铺的曝光率、点击率、浏览量和转化率;
负责淘宝店日常维护、产品更新、能独立操作店铺陈列;
负责店内的中差评及时处理、跟踪、解释;
收集处理客户信息,并及时反馈,妥善处理客户投诉,保证客户满意;
任职要求:

熟悉百度竞价原理,淘宝后台及规律,精通账户结构优化,关键词选择、创意撰写、排名监控;
具有敏锐的数据分析能力,能依据账户消费情况来分析和解读数据,进而依据分析结果对账户进行优化;
1年以上SEM工作经验,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有耐心,亲和力佳,具备很强的主动服务精神,有强烈的责任心。
工作地点:广州
联系方式:vcvincent[艾特]gmail.com

带三个表 @ 2013-04-25 12:54:40 分类: 闲扯

这些年我养成了两个嗜好:喝茶&喝咖啡,比较中西合璧。

我喜欢上喝茶是因为一本书:《美丽的爬墙——包二奶指南》。我经常托朋友从台湾带一些书,尤其是大陆不能出版的那类书。有一次,我列了一个书单交给台湾朋友,他因为有事,无法到书店买,就委托他的发小去买,他发小把书交给他时说了一句话:“认识你这么多年,没想到你居然是这种口味!”搞得我这个朋友有口难辩,跳进任何一条国产河流里都洗不清。其中,就有《美丽的爬墙》这本书。

因为这本书,我认识了作者杨玉帆老师,她曾是记者,经常来大陆采访台商,后来发现台商身边都有一个美女,慢慢她就发现这些年轻貌美的女子都是台商的二奶。后来她就写了这本书。我看完后觉得很有趣,就在博客上介绍了,后来杨老师来大陆,给我带来两包台湾的冻顶乌龙茶。茶叶我一直放在家里没喝。那时候我还没有喝茶的习惯。

有一次去深圳出差,跟《晶报》老总吃饭,他说他很喜欢喝冻顶乌龙,我便把其中的一包寄给了他,他说那茶很好喝。我好奇,便打开尝了一下,然后我就后悔把茶送给他了。后来也有人陆续送过我冻顶乌龙,包括杨老师第二次来北京送我的茶,但都没有那次的好喝。

喜欢喝咖啡是因为去以色列,路上老狼总向我推荐espresso,就这样,回国后开始喝咖啡了。

我身边有很多喝茶人,对茶道颇为精通,说起来头头是道,我就不行。不管是茶还是咖啡,我的爱好还停留在娶媳妇打幡的层面上。但久而久之,倒也能分辨出个中差异来,一口就能尝出来,然后从中挑选一种自己最喜欢的那种口味的茶。比如我就不喜欢西湖龙井,这跟龙井茶好坏没关系。

不明作家杨葵喜欢喝茶,这么多年喝的脸都是茶色的,盘起茶道,深了去了。我等每次都受益匪浅。有一次吃饭,酒过三巡之后,杨葵聊起了喝茶,说这个茶呀,什么人泡出来的味道都不一样,人品好的人,泡出的茶清香四溢,人品差的人,泡出的茶有股油腻味儿,然后他举了几个例子,证明他的观点。旁边坐着一个叫土摩托的人,该生也喜欢喝茶,平时把喝茶当解渴用。听杨葵这么一说,土摩托兴致来了:“我操,这么神!我操,我操,改天你去我家,我从英国带回一包新上市的立顿红茶,你帮我泡泡。”

我在旁边忍着一直不敢笑出来,这个整天在网上肆无忌惮宣扬科学的家伙,在瞬间被杨葵给催眠了,你说他热爱科学是叶公好龙呢还是叶公好龙呢?杨葵在布道的时候,我在想,同样的茶叶,同样的水,不同的人泡茶,人品是否会改变茶分子或水分子的结构?如果存在这样的事实,茶的口感可能会发生变化。如果分子没发生变化,顶多也就是水温和泡茶的时间差异导致茶水的口感略有区别,跟人品应该没什么关系,再退一步讲,一个人品差的人,恰好不太会沏茶,从概率学上来讲被杨葵碰上是有可能的。

中国文化所谓博大精深正在于此,有些东西无法用语言来解释清楚,或者用另一种语言将其意象化,模糊化,神秘化,于是就形成了文化。这种神秘的东西很迷人,连土摩托都能中招。

后来土摩托把杨葵喝茶的经验运用到喝威士忌上面,尝遍全世界的威士忌,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每一瓶都不一样。

口腔消费品最大的功能就是制造瞬间差异性,通过这种差异让人从中享受一种快感,再通过快感的差异寻求背后的信息、文化,来证明自己的体验是有科学依据的,商人利用这一点去推销产品。时间长了,历史被丰富了之后,这种口腔美学慢慢就沉淀成文化,变得有些扯淡了。我就不信品酒师喝一口红酒就能说出来奶一年的葡萄种在奶个地方。即使是同样的工艺,也会有千差万别。

千差万别很重要,它是衍生这种品尝文化的基础。每个人的味蕾都不一样,有人多有人少,有人对某种味道更敏感,有人不敏感,同样的茶叶咖啡葡萄,种在不同地方,土质气候环境的不同,结果也是充满各种差异,再让不同味蕾的人品尝,这就是一个算不完的排列组合。我甚至认为,我最初喝的那包冻顶乌龙和后来喝到的冻顶乌龙没太大差别,只是因为第一次尝试,印象较深,那口感绕梁三日不绝而已。

能适合某一种植物生长,且产量很高,那它一定会在这个地区大面积种植。只要你精心照料,都会很好。日本大米比中国大米好吃,就是日本人对大米有一种近乎崇拜的心理,敬之如神,给水稻种植提供最好的环境和方式,在经过多年尝试、试验之后,知道该在什么地方种植,该如何种植,它淘汰掉的是不成功的结果,留下的是更好的结果,类似进化。同样,茶,咖啡,葡萄也都是因为人多年来对其消费产生不同的口感喜好强化了某一品种的延续。

我相信,最初人们对某类植物饮品的喜好是说不出门道的,但人都有个爱好,喜欢把好东西拿出来共享交流,在交流中把一些特征总结出来,供人参考,慢慢就形成了品尝文化,然后再进阶升级,说的神乎其神,玄乎其玄,以此证明自己的舌苔异于常人。这样,它就代表品位了,你要喝一口茶或一口酒说不出点所以然来,那你丫没文化。其实说到天上去也不过就是个舌苔文化而已。这么说很粗俗是吧,一点意境都没有。

大家都喜欢陶醉在这种唯心主义的意境之中,我觉得挺好,但它绝对不会形成一个标准——这恰恰是其魅力所在。人们都喜欢在这种千差万别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差异,来证明点什么,又在差异中寻求一种认同——“哇,你尝出来了吗,这咖啡是不有点爱马仕的味道?”“是呀,我正要说呢。”如果在品尝中还能达成这种天作之合般的默契,你就不孤单了,灵魂在那一刹那说不定升华到巴黎专卖店去呢。

给你放一首歌,让你说出这首歌的风格,你会根据你的经验来判断他是布鲁斯还是乡村还是爵士,但如果你从来没说过这些音乐,你还会判断吗?给你面前摆着十种咖啡让你品尝,你能说出哪个产自埃塞俄比亚,哪个产自巴西,哪个产自牙买加,你也不能。你如果能判断出来,那一定是你喝了一种别人告诉你这是产自巴西的的咖啡后,你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他人的经验总结出一堆特征,比如:香醇、微酸、有浓郁的水果味道,喝完了还挂杯呢。后来你再喝到这种口感的咖啡,第一反应就是巴西咖啡。可事实上,你第一次做出判断的那杯咖啡是哪雀巢速溶咖啡冲的,而且这种速溶咖啡有三分之二的成分是青豆粉。

我挺佩服约翰·潘伯顿的,这哥们把一种药演变成了可口可乐,从可口可乐的历史中不妨能看出他进化这种风靡全球的饮料的过程。它是标准化的,全世界的可口可乐都一个味道,我从来没听说过奶个可口可乐的粉丝尝遍全世界后写一本《乐道》的书,论述中国污染过的水制成的可乐和巴西亚马逊河水制成的可乐之间的区别,因为人们对这种饮料的反应全都一样。

所以,喝可乐一点文化都没有。

带三个表 @ 2013-04-17 13:43:43 分类: 闲扯

前些天去了一趟云南澜沧县,考察一下当地拉祜族原生态文化保护成果。每次去少数民族地区,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喜欢唱歌跳舞,这次陪同我们的当地负责人只要有空就会说:我给你们唱几首歌吧,然后站在司机旁边唱起来。山路弯弯,车像喝了二锅头一样摇晃,但是并不影响她们唱歌。她们的演唱肯定无法跟专业歌手相比,但是专业歌手无法跟她们相比的是,她们淳朴、天然、真挚。用你们电视台主持人常说的一个词就叫:真情流露。没到过少数民族地区你就不知道什么样的唱歌叫真情流露。

前段时间因为做卫视台竞争的报道,用遥控器扫了一下电视频道,才知道湖南卫视和江苏卫视的频道号。因为采访,知道今年有几家卫视都要搞一些唱歌比赛的节目,比如刚结束的《我是歌手》,然后还有《中国最强音》《中国好声音》《我为歌狂》《快乐男声》,还有从美国购买的《美国偶像》……今年的电视节目主题就是唱歌。

我好多年前就说过,你们汉族人是不喜欢唱歌的,至少我翻看的历史书里没有充足证据告诉我汉族人的历史跟音乐有一根毛关系。电视节目选择唱歌内容绝不是因为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观众喜欢唱歌,而是喜欢看热闹,电视台想要收视率,唱歌比赛的形式更适合电视节目。而很多从国外购买的电视节目版权模式也跟唱歌有关,外国人喜欢唱歌,整个地球除了汉族人之外的人类都喜欢唱歌。

可能有人不同意我的观点,说现在那么多KTV,进去唱歌的不大都是汉族人吗,你怎么说汉族人不喜欢唱歌呢?这是种族歧视。

因为你层次比较低,所以只能这么理解。喜不喜欢唱歌,关键要看唱歌跟你的生活有多大关系,它是否在你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如果你一天不唱歌就像一天不刷微博一样难受,那我认为你是喜欢唱歌的,并且唱歌是影响你生活方方面面的,但如果没到这份上,你的生活和唱歌是两层皮,那就是不喜欢。

少数民族,或者说生活比较落后的地区,人们的沟通方式比较简单,可能会倚重唱歌来交流,慢慢就成了生活内容。你现在搞对象会通过对歌方式吗?肯定不会,过去你不会,现在将来你也不会,因为你有太多便捷方式了,比如摇一摇默默……

人们为什么要唱歌,主要是传达情感。音乐的调式不同,传递出的情感也不一样。汉族人的特点是勾心斗角,哪有心思唱歌呢。本来就不喜欢唱歌,进入现代社会,传递情感的方式和工具日渐丰富,唱歌变成了消遣。所以,从上世纪中国有流行音乐那天开始,歌声传递情感的作用就一直在变弱,从30年代上海滩的流行歌曲到后来的台湾歌曲,到现在大陆的流行歌曲,无一不是在证明这一点。尤其是音乐工业化之后,它实际上把歌声传递情感的方式倒置过来:先要设定要写出什么样的歌曲,去打动什么样的人,再去创作这样情绪的歌曲,它的功能是挣钱。而你常常不幸中招,觉得某一首歌太感人了。

抛开流行歌曲的其他属性,如果一首歌唱出了真情实感,同时还能挣钱,这是两全其美的事儿,问题是现在有几首歌是这样呢?

我们的美学教育是缺失的,你从小大概就没有对美有什么真正判断,顶多对郭美美有点判断,中国最流行的歌曲你都觉得很恶心,但你是不是也是其中的一个听众呢?可能每个个体都不承认。你如果不是,那一定是周围的人都是,你能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吗?你做不到的,因为现在最红的,最有名的,最流行的歌手唱的歌99%都特傻逼。这不是我得出的结论,是商业做出的。那你作为其中的听众之一,自然也就是傻逼听众喽。

其实判断一个人唱歌好不好,无非有这几个标准:1,嗓子好,演绎歌曲中的情感到位,你们家王菲算一个;2,嗓子不好,但演绎歌曲的情感到位,你们家罗大佑算一个;3,嗓子不好,演绎歌曲的情感也不到位,你们家刘德华算一个;4,嗓子好,但演绎歌曲的情感不到位,绝大多数歌手属于这个类型。

不是说电视把相声给毁了吗,事实上,电视已经把唱歌给毁了。过去,你还看不出来,自从选秀节目出现后,音乐就完蛋操了。第一步毁掉的是这个产业,接着它毁掉了歌曲情感的表达。之前的超女之类的节目还没开始摧毁,但到了《我是歌手》,功成名就的歌手表演绝对可以树立新的电视演唱的样板,它包括夸张的造型与表演,这样让电视观众在视觉上可以获得更多刺激,而歌手的表演成分已经多过表达,他们更像是演员——这是电视的需要。为了达到电视节目效果,歌手的表演和观众的表演来回切换——制造一种动人的情境——鬼知道观众的那些感动镜头是不是在看刘翔摔倒时录下来的呢。

前面我说了,由于多数观众对美没什么判断,把一首歌演绎的好坏判断简单地定义成能不能飙高音,能不能唱的声泪俱下。能把高音C唱上去的歌手大有人在,为什么帕瓦罗蒂最牛逼呢?那一定是帕瓦罗蒂有不同之处,你猜那是什么呢?这,就是帕瓦罗蒂和破瓦落地的区别。催人泪下和催人奶下的区别在于你触动别人的是心理还是生理,我认为,触动前者更难一些。

可能人们在同一个环境中往往会忽视整体差异性,前面我说少数民族歌手唱歌真情流露,是因为他们简单。你们城里人都很复杂,唱首歌还弄得那么啰嗦,杂念太多,在一首歌上不断地做加法,加来加去就走样了,忘了自己干嘛要唱歌了。

所以,看这些电视歌手们演唱,我自然就会想到你们家张楚老师唱的“面对我前面的人群,我得穿过而且潇洒,我知道你在旁边看着,挺假!”这些大嗓门歌手的夸张演绎假的可以。这就好比,有人说你性欲很强,你就一定要找头驴去操吗?你肯定不会。但是他们怎么就真的这样去尝试了呢?

带三个表 @ 2013-04-08 23:15:20 分类: 未分类

最近在云南出差。以后我要形成一个良好习惯,每年北京春天最糟糕的时候,我要到云南避难。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这时候待在北京,真是太亏了。

此行的目的地是普洱市澜沧县。大家都知道普洱是因为普洱茶,当地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就把思茅改成了普洱。我不太明白为什么非要改成普洱。带着疑问我来到了普洱,一下飞机,就看到一行大字:普洱——咖啡之都,恍惚中觉得特别穿越。友情提醒大家,趁着它还叫普洱的时候你们快来,说不定下回他们就改成了“咖啡市”。

坐了四个多小时车到了澜沧县,其实普洱市和澜沧县的直线距离并不远,也就一百公里,但云南的山路九九八十一曲荡气回肠,走了170公里。还好,都是柏油路。2002年我来云南,从中甸到德钦,走的是国道,全是砂石路,那叫一个颠簸啊,人都快颠散黄了,所以云南省的简称是“颠”。

因为入春以来一直干旱,所以放眼望去,那种春意还不太那么盎然,当然比起北京那可好多了。今年是澜沧县成立60周年,举县大庆,那叫一个热闹,县里有个葫芦广场,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县庆,各种领导都上去发言,还有歌舞表演,主持人一副董卿和朱军的范儿。我住的招待所旁边有个农贸市场,看得我直流口水,有个做烤鸡的,宣传口号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澜沧主要以拉祜族为主,在澜沧县,到处都能看到葫芦标志,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传说,一传说就要面临民族是怎么来的问题,比如中华民族是炎帝和黄帝俩人瞎搞出来的,蚩尤想做小三被打跑了,于是就有了中华民族。拉祜族传说他们是从葫芦里诞生出来的,所以葫芦就成了拉祜族的图腾。他们才是真正的葫芦娃。

拉祜族的姑娘都很漂亮,能歌善舞,一路上她们一直唱歌。有一部电影叫《芦笙恋歌》,讲的就是拉祜族阶级斗争的故事。其中的插曲《婚誓》流传至今:阿哥阿妹的情意长,好像那流水日夜响,流水也会有时尽,阿哥啊永远在我的身旁……

今天,我们从县城出发,到惠民镇的糯干,这里有一个傣族古寨,有几十户人家,聚集在山坳里,这是个世外桃源。这里还有著名的景迈普洱茶,有很多古茶树。到了之后,他们用古普招待我们,茶很好喝,戴方戴少爷本来都扛不住了,打算明天返回北京,喝了几口茶之后,立刻精神百倍,浑身是劲,直想撞树。

但不幸的是,就在我们在寨子里游走时,一家房子突然起火,当时我正在距房子不到30米的地方,一抬头,看见房子在冒烟,我就说:着火啦!旁边的人还说:是在做饭。炊烟都是袅袅的,哪有四处乱窜的。我还没跑到房子跟前,火苗已经从两边窜出来了。这时,人们才想到救火,可是没有水。傣族寨子基本上是由一堆木头搭建的,那可是老房子啊,老房子着火,没救啊。实际上,寨子里有消防栓,但是多年不用,根本拧不开开关,最后还是我们司机拿出扳子、锤子,才把消防栓拧开,等高压水龙头的水喷上去的时候,房子烧的早就只剩下铁架子了,前后不到一刻钟。不幸中的万幸是,这座房子正好在山坡上,距离其他的民宅还有段距离,而且今天没风,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就在浓烟散尽之后,一辆警车呼啸而来。怎么感觉像好莱坞电影里的桥段。
(因为没带数据线,所以不能传图片)

带三个表 @ 2013-04-04 1:50:15 分类: 闲扯

腾讯因为内容敏感把我的微博查封了半月有余,我打电话问他们什么时候能恢复我好在后台注销,他们说您的名字比较敏感只要改个名字就可以恢复但不要注销,我说我不想在你们那里写微博总该可以吧还是注销算了,他们说您必须改个名字才能恢复我们不想让您注销,我说我有权利不写微博要不你们帮我注销,他们说您不能注销必须改个名字,我说我有起名字的权利但我不想写微博了你们还是注销吧,他们说您不要注销只要改个名字就可以恢复,我说我不改名字还是注销吧反正我也不想写了。他们最后还是坚持既不解禁也不注销非让我改名字。

就冲他们这么耍无赖,我也要去新浪开微博。虽然下场会一模一样。

这几天如果你用百度这个烂搜索来搜索“不许联想”,会出现“腾讯电脑管家提醒您:该网站可能存在安全风险,请谨慎访问! ”我用bing,google,360搜索引擎试了一下就没有这种提示。可以断定,3Q之战又开始了,百度跟腾讯关系比较好,所以就设置了这么一个破玩意儿。妈逼的!

我不太明白的是,腾讯你想推广你们的破电脑管家,犯得着用这种下三滥的方式吗?

然后就有人开始这么做生意了,原来这还是一个产业链。

昨天跟腾讯负责人联系,告诉他们我的网站没有安全隐患也没抄袭他们的知识产权,然后他们把我的博客地址从黑名单中拿掉了。但是用搜狗搜索“不许联想”还有个别页面出现不良提示。

带三个表 @ 2013-04-03 13:48:04 分类: 闲扯

最近《人民日报》批评抗日剧胡编乱造。好像只有《人民日报》批评才叫批评。实际上关于抗战题材互联乱造,媒体的批评一直就没间断过,你想想,连《人民日报》都受不了了,那看来真的是恶心推门进屋——恶心到家了。

抗日战争是什么样子,现在活着的人大概没几个知道,历史在久远了之后,人们还原历史只能参照一些史料和想象。但是史料这东西本身就不靠谱,再加上编的又是戏剧,所以胡来的空间就大了。

记得冯小宁曾经拍过一部电影《举起手来》,这部抗战喜剧开创了胡编乱造的先河。冯小宁是一个义和团式的爱国主义者,他拍的爱国题材的电影确实挺脑残的,不过也不怪他。长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人大概都容易这么走偏,尤其是当这个人还可以用艺术创作来表达他的想法的时候,就会轻易把这个走偏的“畸情”放大。

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是,日本人会派一个傻子到中国打仗吗?你不能因为你傻而去想到别人也傻啊。

在抗战题材的文学创作中,一般都是表现中国人多么英勇。这一点确实没错,不然怎么能把日本人打败。但在表现英勇方面,就有点离谱了。我小时候看《烈火金刚》的时候觉得这些抗日英雄都是神,既然是神,怎么还需要八年呢?八天就可以搞定嘛。

记得某位将军的回忆录上写,当年跟鬼子肉搏战的时候,要两个中国人才能对付一个鬼子,还未必能占上风。但到了文学创作层面上就不能这么写,要夸大我们的英雄气概和智慧才行,有时候必须像古龙写武侠那样,高手出剑,手中无剑。

抗战剧的胡编乱造,实际上跟当下的影视审查制度有关。首先有很多题材禁区你不能碰,这样,80%的题材就没有了,最安全的就是爱国题材,反正只要你表现爱国主义,拍成《封神演义》都能通过。影视公司也想明白了,不就是挣钱吗,红色题材至少不会有风险,但是要拍的好玩一些,不然没人看,胡编乱造就成了红色题材创作的主要手段。问题是,这样的影视剧影响的还是那些守在电视机前的老头老太太,他们早就不用洗脑了,年轻人谁看这个呀。其次,电视剧成本有限,你不可能因为一个细节去还原历史,那样成本就没底了。所以什么都对付。

当然,如果抛开历史,您创作的抗战剧在艺术上能说得过去也行,比如您能拍出个《虎口脱险》倒也罢了,问题是也没这个水平。

把抗战剧拍成这德行,你说怨谁,本来想突出一下爱国主义,结果把中人民银行念成中国人民很行。但总体上来说,也正确,在一个什么都荒诞的年代,凭什么抗战题材不能荒诞呢。我要是审查官,所有抗战题材的剧本都打回去重写——因为编的还不够离谱,最好能编出个《西游记》,那才牛呢。

推荐一部片子,是真正的抗战主力拍的:《一寸山河一寸血》。

带三个表 @ 2013-04-01 13:59:36 分类: 杂谈



前天晚上,我终于见到了我的偶像。

因为我十几岁的时候,那个万恶的旧社会还没有偶像,成年后很难再偶像崇拜,就像个盲点一样。遇到什么明星,从来不会有什么异样感觉,尤其是,后来的工作基本上是跟社会上有知名度的人打交道,整天采访这些阿猫阿鼠,早就没感觉了。

但是,当我看到了John Lydon之后,我决定按照你们崇拜明星的套路当一回追星族。

这个故事说来有点长,我掐头去尾不要中间简单说一下。大概你们都听说过“性手枪”这个名字。即使你不知道这是一支乐队的名字,看到这三个字你也知道是什么意思。这是摇滚历史上起的最漂亮的乐队名字。John Lydon就是这支乐队的主唱。

我第一次看到“性手枪”这三个字还在上大学,有一篇文章里提到过他们,从此我便对这个毫无任何概念和印象的乐队产生遐想——他们的音乐到底是什么样的?朋克到底是什么样的?1990年,我第一次听到《神佑我王》《英国无政府主义》,而且是一个朋友从BBC的节目中录下来的。

我去美术商店买了一瓶丙烯染料,在一件T恤衫上庄严地写下了Sex Pistols,并且开始收集他们的反动素材。朋克摇滚在90年代一直是我的最爱。

在青春期叛逆阶段,我没什么可叛逆的内容。我接触“性手枪”和朋克,差不多大学快毕业了。你们都知道中国有一段没有历史的历史,就是在那个历史转折的背景下,我开始听朋克摇滚。在1985-87年考上大学的同学,都知道那个压抑的转折期。我们那代人有点不幸,居然有理想,然后这个国家再让你的理想破灭。就是“性手枪”唱的“Don’t be told what you want,don’t be told what you need,there’s no future no future,no future for you。”

今天再去看性手枪的历史,当然知道他们的经历被夸大了,这些被夸大的故事似乎符合了年轻人的某种需求,比如我。他们的言行对我来说,恰恰是一种参照,原来人生可以如此折腾。迟来的叛逆和对抗心里对我后来性格的定型真有不少影响。

别的不敢说,至少我是中国第一个最详细介绍“性手枪”和PIL的人,当年听他们的唱片时就想,如果能见到John Lydon该多好啊。

梦想总会照进现实的,这不,他们来了。PIL亚洲巡演,北京上海各一场。所以我决定采访一下我的偶像。

好激动啊!

Lydon同学胖了很多,毕竟57岁的人了,但言行举止还像一个孩子,谈论某些事情的时候反倒很严肃。采访他的时候,他已经喝得有点高了,所以满嘴跑火车,耽误了不少时间。准备了16个问题,结果只问了一半。最后我问他:“朋克死了吗?”他说:“我还在,谁也不能否认我是朋克之王。”

最后,我心满意足地跟Lydon合了影。本来,为了配合此次历史性的合影,我专门留了一个莫西干发型,但是现场太热,出了一头汗,头发跟洗过的一样,造型也没了。

带三个表 @ 2013-04-01 1:37:54 分类: 未分类

鉴于腾讯经常把我的账号锁进保险柜,不让我发言。所以,我决定关闭腾讯微博,去你们新浪开一个微博。刚才折腾半天终于注册完毕。

因为我的名字和网名都被人占去了,所以只好起一个恶俗的名字,一口气关注了两百多人,同时我把关注的人又都拉黑了,省得他们烦我。累得我手指头都麻了。已经发了十条微博,还没有人关注我。乐观地讲,这个账号能活半个月,悲观地讲,随时会被干掉。

已经提供了这么多条件,你们就别问名字叫什么了,自己去找吧。尤其是跟我熟悉的朋友,更容易发现。

你会说,你看你,还是忍不住去开微博了吧,有种你别开啊。唉,没办法,这年头大家都在卖淫,我也没必要立贞节牌坊。土摩托,你说是不是?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