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联想

珍爱生命,远离博客

2009年7月18日的日志

带三个表 @ 2009-07-18 21:58:46 分类: 闲扯

最近不少傻逼在博客留言:某某某你妈叫你回家吃饭.
目前已被我当敏感词屏蔽,
类似这种话我都会陆续屏蔽.
你妈逼我就不信扳不过来你们丫这个毛病.

带三个表 @ 2009-07-18 12:42:27 分类: 挨个祸害


陈晓卿有三大爱好:摄影、女人和吃。于是,他考上了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婚纱摄影专业,这个学校以美女多见长,陈晓卿考上广电大,如鱼入水,变成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啊不停地游啊,终于有一天,他游进了中央电视台。陈晓卿有两个妹妹,一个叫陈晓楠,在凤凰卫视工作;一个叫陈晓妮,在CNN工作,兄妹三个的微波信号,就基本覆盖全球了。

我们常问陈老师,一个在婚纱摄影方面颇有心得的人,为什么不去开个影楼却委曲求全去中央电视台这样的一个与自己个性还珠格格不入的地方,陈老师说:“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是个子还没有卖站台票的窗口高的时候,有一次,一个在中央电视台工作的叔叔带我吃饭,都是很高档的饭馆,又好吃又舒服的地方,吃完后,那个叔叔把服务员叫来,说,我是中央电视台的。然后起来就走了。”陈晓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原来中央电视台的人吃饭都不给钱,这个单位真好啊。对于他这个喜欢吃的人来说,简直是太有诱惑了。

有一天,陈晓卿站在他老家皖北宿县的旷野上,对天高喊:I have a dream……就这样,他进了中央电视台。拿到工作证之后(中央电视台的人都没什么文化,所以工作证上写的名字是“陈晓鲫”),陈老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一家豪华饭馆吃饭,吃完后,他把服务员叫来,掏出工作证:“我是中央电视台的。”然后站起身就走。没走几步,后来过来一个表形大汉,用一个很硬的东西顶在了陈老师的后腰上:“如果你今天就这么走,明天我们就把中央电视台的楼烧掉。”陈老师初生牛犊,哪管这一套,二话没说就走了。

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接触过陈晓卿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印象,他人很好,他平生最大的缺点就是平易近人。为了改变中央电视台没文化的现状,陈老师开始投戎从笔,给报纸、杂志写文章,凡是媒体跟他约稿,他都答应,甚至有些媒体要求陈老师倒贴钱,陈老师也乐呵呵地答应:“谁让我是好人呢。”陈老师就是复活的雷锋和走出屏幕的宋大成。这些年,陈老师笔耕不辍,写的内容主要是美食。陈老师有一句座右铭:没事的时候一定美食。祖国各地的美食都被他尝了一个遍。

很多时候,陈老师会带着朋友去各种地方吃,陈老师在很多饭馆都压着一张信用卡,每次吃完饭,大家说:服务员,买单。这时,陈老师害羞地小声说:“我已经买完了。”好人的标准就是这样,做了好事要跟做了错事一样不好意思。就这样,陈老师的身后尾随的人越来越多,北京大地上的饭馆被陈老师吃喝团吃的一家又一家的倒闭。陈老师说,不能再这样吃下去了,简直是竭泽而渔。陈老师改变饭局思路,饭局要严格限制人数,于是,饭局的精品小班出现了,就像罗老师开英语班一样,一个班只有七八个人,陈老师的饭局精品小班人数控制在四五人左右,基本上是常委中的常委,饭局要秘密进行,有人想参加,得排队、资格审查,像老六这样不约而至的人在饭局上会受到鄙视的。这样,饭局的档次就上去了。

陈老师的好,体现在方方面面,鉴于他的美食文章让人看的垂涎欲滴,很多出版社都找到陈老师,希望能给他出本书,有家出版社给陈老师开的条件是,版税10%,起印3万册;另一家出版社开的条件版税11%,起印5万册,还有家出版社提出了版税12%,起印5万册,结果,三家出版社为了争夺出版权,打得不可开交。这下可难为了陈老师,好人家是好人,谁也不想得罪。陈老师把三家出版社的美女编辑约到一家饭馆,一边吃一边商量:“要不这样吧,我这十万字的书稿给平均分给你们三家出版社,一家三万字怎么样?”显然,编辑无法接受这样的条件。以陈老师的性格,他真不想答应一个人而得罪另外66.667%的人。最后,陈老师说:“要不这样吧,我有个朋友叫赵忠祥,原来的同事,就是中国道德最高尚的人,他最近写了本书,一直想找出版社,如果你们谁想给我出这本书,一定要搭上赵老师这本书。”三个编辑互相看了一眼,没出声,纷纷站起身就走。陈老师一看就急了,“哎,别走啊,咱们好商量,我出钱还不行吗。”这时,一个编辑回眸一笑:“多少钱?”陈老师赶忙说:“十万够吧,要精装全彩色,800克铜版纸,腰封要紧一点。”就这样,赵老师的书在陈老师的张罗下,出版了,但陈老师的书却遥遥无期。

陈老师有一次请梁文道老师吃饭,饭菜做得很可口,饭局收尾时,梁文道老师的小资情调上来了,顺口说了一句:“要是能上点甜品或者果盘就好了。”陈老师知道,这家饭馆从来没有甜品或者果盘,但陈老师不能让梁老师失望,便站起身,“我去跟服务员说。”陈老师出了饭馆,开车跑出去十多里,在一家菜市场买了西瓜、火龙果、袖珍西红柿、苹果……然后急匆匆赶回饭馆,直奔厨房,跟服务员交代了一下:“记住,端上去的时候一定要说是你们赠送的。”然后陈老师从口袋里掏出100块钱交给服务员,小声说:“这是封口费,不够的话回头我再给你。”

就这样,陈老师每次带人到这家饭馆吃饭,在收尾的时候都要跑到外面买一些水果让服务员做成果盘,大家就默认这家饭馆肯定送果盘,慢慢地,很多人来吃饭,都习惯地叫果盘。饭馆每次都解释:“没有果盘。”但是顾客不依不饶:“上次还有果盘呢,怎么这次就没有呢。”后来饭馆实在受不了了,老板把陈晓卿叫来,警告他不能再这样,饭馆的成本太高了。陈老师说:“要不这样吧,饭馆果盘的费用我全包了。”

老板握住陈晓卿老师的手,余秋雨一般含着热泪说:“好人啊!你就是中华大美食文化的象征。”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