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联想

珍爱生命,远离博客

2012年3月的日志

带三个表 @ 2012-03-31 2:53:25 分类: 说书


最近在看这本书:《法国文人相轻史:从夏多布里昂到普鲁斯特》。还没看完,尚不敢枉加论断。但这书写的很好玩啊。没想到那些如雷贯耳的大作家背后,还有如此这般的八卦。我读过的法国作家的书不多,反正我知道的那些作家在本书中多数都中招。莫泊桑、左拉、普鲁斯特、福楼拜、雨果、巴尔扎克、波德莱尔……

你的闺蜜曹丕老师说:“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但仔细想想,相轻的又何止是文人,只是文人相轻时的醋意比非文人的文采和心胸显得更加昂然一些罢了,用科学的语言翻译过来就是:文人的德行比其他人的pH值更小于7。两百年后如果有个人写现在中国文人相轻历史,说不定也会很精彩。安布罗斯·皮尔斯,《魔鬼辞典》的发明者,他这样解释“嫉妒的”(jealous)这个词:“过分担心,生怕失去某种只有在不值得保留时才会失去的东西。”翻译成中文就是:你对你心中的那朵一钱不值的浮云在乎个茄子啊。皮尔斯对“妒忌”(envy)这个词的解释是:一种无能的竞争。

书里有些佳句,摘录几句:

“成功总是让最好的朋友难受。”——夏多布里昂
“在这种下流的工作中,哗众取宠、阴险和嫉妒普遍存在。”——莫泊桑
“若你心中真有仇恨,它会成为你灵感的源泉。”——多尔维利
“我没见过平易近人的伟大人物,如果有,他们一生下来就死了。”——维埃勒-卡斯特尔
“只对敌人充满仇恨,对朋友充满有情的人实在少之又少。”——儒勒·雅南
“文人之间的事真是奇怪,他们彼此敬重,又互相攻击。”——朱尔·勒纳尔

带三个表 @ 2012-03-29 13:02:37 分类: 闲扯

插播一段软文:
春天到了,我又要出新款T恤衫了。今年第一批一共10款,其中有一款去年出过,昨天看了打样,效果不错。这次我跟初刻网站合作,让我省了很多时间和成本,价格自然也比去年低了不少。其中有一款男款我肯定会植入到我接下来拍的电影中。过几天成衣出来,会在这里展示。嗯哼。

北京金隅主场被篮协罚了11万,因为京骂和扰乱赛场秩序。

京骂一直被诟病。自从职业足球联赛开始,这件事没事就拿出来说说,非但没有解决,京骂还被传到全国各地,有点普及“普通骂”的趋势。京骂的精髓只有两个字:傻逼。天津的津骂还多一个字:大撒比。

我一直觉得,京骂现象之所以让人感到尴尬,一来是确实不雅,你一个首都,市民的素质咋就那么差呢?可后来一想,各地都有各地的骂法,京骂只是占了普通话的便宜,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和传播,所以京骂的恶名远远高于其他的地方骂。二来是在公共聚会场合骂人是互联网出现之前人们话语自由的表达方式,实际上就是没有互联网时代的微博,在几万人的体育场,你随便嚷嚷什么都没人管,换到正式场合你试试?人类熟练掌握的第一门语言是脏话,人们表达自由话语的第一步就是骂人。你以前不给人表达自由,人家自然要找一个地方表达一下,选择体育馆体育场是个必然。等人们的话语表达随时都自由的时候,这种不良现象慢慢会消失的。

我不知道欧洲五大联赛的赛场球迷嚷嚷的都是什么,估计也有类似京骂的内容,但应该不会是主旋律。哪位去看过五大联赛的同学可以提供点这方面的信息,究竟我判断的对不对。

过去,官方是比较忌讳聚众活动的,认为容易出问题,他们才懒得疏导呢,一锹土堵死是最省事的办法。可是体育比赛不能没有观众吧,有观众也不能像过去一样没有立场为双方运动员加油吧,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典型的特别二的口号。既然不能回避聚众这个事实,也就不能回避京骂这种现象了。

北京的专家、媒体经常讨论这个无解的问题,出了不少馊主意,我看他们一直从正面引导,但没什么效果。因为这种正面引导很弱智地回避了观众要发泄这个事实。引导没什么问题,但是你得明白,今天的观众跟毛时代的集体鼓掌加油的人肉布景不一样了,观众都是活人,是有感情的,比赛一定有倾向性的,聚众的环境情感表达是多样的,你设计的那些口号是反人类情感的,凭什么让人接受普及呢?

我喜欢看英超,后来发现,英国各级足球联赛观众都很多,甚至业余联赛观众席都满满的,这可能对于一个小镇、社区来说是件大事,大家喜欢参与其中。这可以推断出英国人的聚众文化比较发达。与很多国家的足球联赛不同的是,英国观众喜欢在看球的时候唱歌,你别以为他们唱《走进新时代》这样代表英国主旋律的歌曲,能让在场几万人同声高唱的歌曲,一定符合当时的情景。根据比赛进程,球场发生不同的状况,会有相应的歌曲来配合。比方说,裁判对主队出现了误判,观众就会唱《裁判是个瞎子》。

英式幽默远远比美式幽默来得更有文化,他们喜欢用恶搞和消解的方式把球迷的情绪发泄出来,同时又不会像京骂那样令人尴尬。至少,在英国人看来,体育跟娱乐没什么区别,都是有人表演有人观看,差别在于体育比赛有竞争性,观众有发泄性,这叫人性。

但中国人其实并不喜欢歌舞,几千年做惯了人肉背景,突然可以有自选动作了,就不知道怎么动弹了。只能学会简单的脏话,不会唱歌。这一点和网民在互联网上发泄是一样的,除了鹦鹉学舌般的灌水就是骂人。以前我觉得是素质低,现在我觉得不仅仅是素质问题,而是中国人掌握了一种西方社会几百年前就掌握的一种叫话语权的东西之后不知道怎么玩。

北京的各类球迷协会不妨可以这样尝试,向全社会征集赛场歌曲,把一些像《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这样耳熟能详且适合合唱的歌曲填上新词,极尽嘲讽挖苦贬损恶搞之能是,用于讽刺裁判、客队甚至某一名球员、某一种现象。全国各地的球迷组织都可以仿效此法,唱出有地方特色的讽刺歌曲,这样可以丰富今天的聚众文化。当人们从中发现新的乐趣时,骂人的机会就少了。

带三个表 @ 2012-03-28 2:07:59 分类: 闲扯

前段时间看电视,介绍北京国安新赛季的队服,主场和客场的队服都代表什么意义。介绍到客场队服,说方格代表北京这座城市的特征。我没理解错的话,设计者想告诉人们北京人都住在类似鸽子笼这样的方块楼里。

因为是耐克公司赞助中超,所有中超球队都会穿耐克提供的服装,所以我对他们解释各支球队的赛服包含的意义,觉得纯属牵强附会没话找话或者是扯淡。一个体育品牌垄断所有球队的服装,只能让这些球队的形象变得更单调和难看,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人们会越看越审美疲劳。不知道是哪个愚蠢的人给耐克出了这么一个馊主意。你以为球迷都是只会看球不懂审美的傻逼啊。

这些中超队服,一个比一个难看,一个比一个没特点,号码的字体和字号一样。事实上每只球队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您耐克都把队服裁成一个样了,这个含义叫“独裁”吗?

反观其他国家的足球联赛,可以看到任何体育服装的赞助商,服装的样式也各式各样,那些队服的特征也是足球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在对比中你才能记住这些品牌之间的差别。

这就像有人说蒙上眼睛你是分不清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区别的。可口可乐为什么还“让给”百事可乐一半市场,除了更深的原因鲜为人知之外,至少这种平分市场的现象能让人随时对比出它们之间的差别,让你总能记住点什么,这是商业之道。

前几天看英超,我发现维拉队客场的队服和国安队客场的队服样式差不多,只是边上的线条颜色有绿紫之分。是不是耐克也跟维拉队的球迷说:“方块代表维拉队社区的特征。”我猜耐克根本没有根据俱乐部的要求做什么设计。尤其是中超俱乐部的这些土鳖们,估计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形象包装的重要性,至于队服该设计成什么样,既然人家赞助,你还挑挑拣拣的,岂不多事。也许俱乐部有过设计,但是一定会跟耐克之间达成妥协——在现成的面料、款式基础上稍微做点改变……中超比赛看上去比前几年好看一点了,但他娘的从视觉上感觉太难看了。


穿成这样我认为纯脆是让对手感觉进了妓院,呵呵。

带三个表 @ 2012-03-28 1:28:08 分类: 闲扯

以前在网上看过一个很搞笑的视频,叫Cool Guys Don’t Look at Explosions,里面剪辑了很多电影里的爆炸场面,无一例外的是前景一定会有一个英雄式的人物若无其事地离开,咱们这边翻译成“纯爷们从不回头看爆炸”。

电影是不能讲科学的,讲科学的话都是毛病,比如《隐身人》,他吃了药之后变透明了,透明后就意味光从他的身体穿过,不会产生折射和反射,那也意味这个隐身人是个瞎子。《虎胆龙威》第二集里,结束时布鲁斯·威利斯点燃了飞机起飞后从油箱里漏出的汽油,火苗顺着这条线直接烧到了飞机,飞机爆炸。这个创意太酷了,但事实上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除非这条“汽油线”有一根灯芯,坐过飞机的人都知道,飞机腾空那一瞬间的速度是多少。

再说说电影中那些以爆炸为背景的纯爷们,真实的爆炸是不可能让他们那么酷地离开,剧烈的爆炸声先把他们震晕过去,爆炸产生的巨大气浪再把他们吹到树上,不把这些英雄摔成相片那都是便宜他们。但好莱坞能这么拍吗?哦,除非需要这样的情景。

你看,英雄背后的爆炸一般都是有火光,并且很好看,实际上爆炸未必每次都这样,一般都是以烟雾为主,除非你引爆的是汽油桶。为什么不能这么拍?因为不好看。

好看,有时候意味着不真实。现在人们都喜欢PS照片,各种PS软件应运而生。生活中,说实话,能称得上美女的一直是凤毛麟角,但在网上美人如麻,这都是世界一流PS,美化您的德行。但总有不识相的,有家公司研制出了一种软件,可以把你PS过的照片打回原形,你这让数字美女情何以堪啊。所谓物极必反就是这个意思吧。

前几天看一本书,叫《百年谎言》,里面提到食品和药品中乱添加东西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比如添加色素,就是为了让食物看上去更好看,让你看着吃着有胃口。当然,食品公司在食物里添加色素一定是根据你的常识和条件反射来定的,不能给你倒一杯无色的液体告诉你说这是橙汁,必须是橘黄色才能让你信服。问题是,真的有必要添加这些东西吗?

在网上我看到有一种狗粮,五颜六色的,不仔细看以为是果仁张呢。我就纳闷了,狗对食物色彩的判断和食欲之间的关系跟人一样吗?真把自己当狗了不是?可仔细一琢磨,我们今天吃的东西已经差不多跟狗粮的成分一样了。

带三个表 @ 2012-03-27 0:22:07 分类: 未分类

一、我大学同学孙国栋同学办了一本杂志《律师文摘》,现在办得越来越有影响了。这本杂志整天宣扬民主法治平等公正,实属难得,可读性也很强。因为有影响了,所以就要包装一下,他们现在正在征集刊徽,如果您设计创意比较强,不妨投稿试试。具体征集启事在这里

二、俺这次拍电影打算尝试一下电脑动画,主要用于片头和片尾,具体效果我说不太清楚,就是看上去像真实景物的那种三维效果的东西。不知道哪家动画设计团队对此感兴趣,我们不妨合作一下。我的联系方式:dundee(at)126.com。谢谢。

带三个表 @ 2012-03-26 5:54:05 分类: 闲扯


虽然平时看的电影不多,但我一直很喜欢一个导演:卡梅隆·克罗。他拍的电影我没有全看过,只看过《单身公寓》《几乎成名》。但这足以让我喜欢这个导演了。很简单,因为他很小的时候就成为《滚石》杂志的撰稿人,采访过很多大明星。《几乎成名》就是他的自传体电影。

最开始是在一盘打口磁带《单身公寓》电影原声音乐中知道这个电影中用了很多西雅图Grunge摇滚的歌曲。后来看到这部电影,很喜欢。当时看这个电影是想听听里面的音乐,没想到电影也好看。后来就是《几乎成名》(2000),这是我喜欢的电影之一,里面的很多情节在我身上也发生过。所以这部电影让我感触很深。当年我决定做一个音乐记者或者乐评人的时候,就立下一个规矩:不与歌星交朋友。后来在《几乎成名》中看到乐评人莱斯特·班斯对小威廉说:“别和那些摇滚歌星交朋友,他们只会夸大自己的传奇……”心有灵犀啊。

卡梅隆·克罗的电影看上去不像好莱坞大片那种感觉,故事都很温馨,没什么出其不意的场景和情节,就是按部就班叙事一个故事。

去年年底,卡梅隆·克罗推出新作《我们买了动物园》。昨天终于买到了DVD,当然,这又是我喜欢的电影。印象很深的一句台词是:“鼓足勇气只需要二十秒。”

带三个表 @ 2012-03-24 4:36:25 分类: 闲扯

最近博客一直不稳定,你们别瞎鸡巴猜,服务器出状况时经常的事儿。正好利用这个时间专心修改剧本。之前剧本放了两个月没有再看一眼,突然再看,发现一大堆问题。给一个专业编剧看,人家提出很多中肯意见。我觉得有道理,便开始修改,这一改,就差不多变成另一个剧本了。据说剧本要修改九十遍才叫剧本。

然后就是把自己关在家里看书,我越来越不愿参加社交活动了,因为在社交活动上,话题基本上是微博上那点鸡巴事儿。还别说,真都跟鸡巴有关。现在人不知道都怎么了,生怕自己的生活不被人知道,基本上靠微博来直播自己的生活。

为了配合这些鸡巴人,我就写了另一个剧本,主题就是跟微博上的鸡巴事儿有关的,切合现在人们的生态,非常三贴近。打算把眼前的剧本拍完之后,8月份拍这个关于鸡巴事儿的电影。这个剧本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包袱挺多,东东枪老师负责出演男主角。

当然,说到鸡巴人鸡巴事儿之外的大事,我也听得一脸茫然,最近发生的事情我一概不知,觉得自己刚从天上掉到地球上一样。连女士们都关心政治了,这让我感觉很奇怪。

土摩托一直没有回应我对他的质疑。好在我有耐心,我会一直等下去。

带三个表 @ 2012-03-21 12:58:13 分类: 未分类

前些日子,博客打不开,因为服务器欠费,被停机。
谢谢各位关心。

带三个表 @ 2012-03-21 4:36:11 分类: 杂谈

有一本书叫《洗脑术:思想控制的荒唐史》(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写得十分生动的书,用讲故事一样把过去的洗脑的历史一一介绍出来,从克格勃一直写到中央情报局。我看的直起鸡皮疙瘩,跟看恐怖小说一样。这书能在国内出版,有点不可思议。从教材到洗脑方式当年我们可是都照搬苏联模式的啊。

据说是苏联最先使用的洗脑术,但是“洗脑”这个词是中央情报局发明的。苏联人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中获得启发。1956年威廉·萨特金在他的《思维战》一书中揭秘了巴甫洛夫式洗脑手段的本质,因为巴甫洛夫有一次在列宁格勒发洪水的时候发现了狗快被淹死,拼命把鼻子伸到水面,幸被人救了出来。但继续试验的时候,发现狗不分泌唾液了。濒死的恐惧启发了巴甫洛夫,恐惧就是对狗的洗脑啊。后来就用到人身上,至于怎么用的,书上说的很详细——太可恶了。

想起苏联的一个笑话:一位公民打电话到基辅电台问主持人:“共产主义到底是艺术还是科学?”主持人说:“我也不清楚,但我肯定不是科学”“为什么?”“如果是科学的话,他们应该拿狗做实验。”

这本书里有段话:“列宁似乎已经意识到只凭说服教育是无法造就出‘苏维埃新人’的。革命要延续下去,就必须把俄国人全都变成社会主义者。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要首先用在俄国,接着是中国、中欧的共和国,最终传遍世界。”

据书里讲,那些从苏联跑出来的人描述说,那种审讯方式简直像地狱一样,最后人的精神崩溃了,你问他什么他都承认。所以,当审判时被告人精神恍惚,西方人认为这里面一定有什么问题,比如给他们吃了什么药。其实苏联当年在医药用于审讯方面还比较落后,他们用的是诸如不许睡觉、睡着了就弄醒、强光刺激让你入眠、罚站、规定睡觉姿势、丧失时间概念、吃饭时间打乱、一次次写罪行交代、积极认罪遭到羞辱毒打、在不规则的房间里生活(比如屋子里的东西总是移动转动、墙上有各种变化的图案、扬声器里总是传出奇怪的声响、本来穿着衣服睡觉,醒来发现一丝不挂、本来脱了衣服睡觉,醒来发现穿的严严实实)……除了方舟子之外,没人能扛得住这种折磨。

后来英国情报机构和美国情报机构真的花了不少钱投入到这方面,希望能找到一些可以洗脑的药物,比如大麻、LSD等后来被认作是毒品的东西,或者墨西哥的毒蘑菇,都当作吐实药拿人做过实验,或者类似巴比妥酸盐的药物,但没什么效果,有时候很难断定药效发作后这些人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

从最初反间谍到反侦破,洗脑手段也在逐步升级,做间谍简直不是什么好玩的事儿,詹姆斯·邦德怎么从来就没遇上呢?哦,有一集他遇到过,好像是吃了什么迷幻药。当然,英雄总是会化险为夷的。

关于洗脑,一般定义在审讯过程中,即采用非肉体折磨即精神折磨方式使人意志崩溃,最后认罪,就像书里描述苏联当年的审判一样,那些“罪犯”都争着认罪,都希望自己赶紧死掉。

在审讯期间的洗脑是带有十分压迫、集中、强力方式,在短时间内奏效的一种摧毁人的精神意志的方式,而且有些洗脑术只能持续几个小时或者几天,只能在这期间审判,过了点人家就清醒了。但有一种洗脑是长期、温和、分散的方式,让你慢慢接受某一种观念、信仰,最后对它确信无疑。

生活中我真的见过类似的人,他们可能对某种信仰并不真诚,但可能是久居某种环境,让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跟我相差特别远,都说着普通话,用的简体汉字,但是好像不能交流。因为相互之间用词、语境和理解方式都是陌生的。以前我总觉得人家是被洗脑了才这样,后来发现,也不一定是,可能还是一个悟性的问题。或者说他们装傻只是为了能为了更好保护自己,为了那点既得利益,拼命去维护某些东西,但心里比谁都清楚。

所以我不确定,甚至不太相信他们被洗脑了。我以前采访过的人就有这样的,当时拍着桌子、扯着嗓子把采访做完的,我很生气,觉得对方被洗了脑,过后想想,这老狐狸其实比谁都清楚。可能他还在嘲笑我:你小子干嘛那么认真,我就是占点他们便宜啊。

还有一种疑似洗脑,是间歇性的,或者说是随机性的,说他们被洗脑都是抬举他们,在我看来他们就是没脑子,有啥可洗的。比方说有个东西是灰色的,有人说它是白的,且嚷嚷的声比较大,这时候就会有人过来附和说是白的;这时候有个声音更大的人说是黑的,且嚷嚷的时间也比较长,那些原来认为是白的的人就动摇了,最后加入了黑色行列;这时候又站出来一个人推心置腹跟你说它的的确确是绿的,这些人又怀疑自己了,最后加入了绿色阵营;这时一个认为是蓝色的人出来了……如果你总是跟着变的话,这时候你就成了疯狗,咬人一口人能的狂犬病。当然我这是夸张,真不会有这样的人跟变色龙一样变来变去。但我又想,如果招一批志愿者做实验,天天跟他们讲陈晓卿是白种人,最后一定有相信的。

当你排除你不是这样的人是不是就松了口气?未必。事实上,我们只要每天不断接受一些信息,就存在被洗脑的可能。它未必是让你交代什么罪行,而是通过诸如消费、学习、信仰、健康、愿望、交流等方式洗脑。我见过信奉某些信仰的人,最初进入某种信仰的阶段,都跟傻子、疯子一样,因为这时候正在洗脑过程中,前后对比十分明显。到后来慢慢习惯了,就显得正常了。如果这里的读者谁有信仰,不妨回忆一下,在想当初…………………………(注:本人不反对、歧视、嘲笑任何宗教信仰者)

当一个人的逻辑被催毁,洗脑就成功了。有人说,怎么去检验自己是否被洗脑了?我不知道。这是一个相对论,看你参照的东西是什么了。如果是个人就说你脑残的话,那你可要小心喽。

我认为洗脑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洗脑,就是手里攥着《葵花宝典》的那种人。比如说那个*&¥%#·!你懂的。

带三个表 @ 2012-03-13 15:17:49 分类: 闲扯

写微博真没啥意思,平时熟悉的人,在地面上低头不见抬头见,在网上还互相挤眉弄眼,想想就没劲。

我的朋友、同事都在新浪微博,主编也在。所以我坚决不去。同事在上面冒犯了谁,吵不过我同事,或者想让我们主编知道同事在网上还这么恶劣,就跑到我们主编那里@告状。想想就觉得挺傻逼的,不会是刚上小学吧。

有一次,有个人在腾讯微博上跟我拌嘴,我多烦那些关注我的人啊,挤兑他两句。人家就说了:“三联的记者素质怎么这么差?”我一向以素质差著称,尤其是对付那些傻逼的时候。

这位同学感到很委屈,扬言要到我们主编那里告状,但我们主编没有在腾讯开微博。我是一个多配合的人啊,那天我正好在单位,就把我的座机号码贴给他,鼓励他打电话告状。十分钟后,座机响了,果然是这位执着的小傻瓜。电话里,我又狠狠教训了他一顿……看来没事来上班也挺好玩的。

这位同学被扁了一顿之后继续在网上发牢骚:“没想到三联的主编态度这么恶劣……”

这位同学你真是幸运,接电话的不是我们主编,否则会死的很惨。

带三个表 @ 2012-03-12 23:34:14 分类: 闲扯


17年前,洛克赛特(Roxette)来北京演出,我没去。这次来,一定要补上。今晚五棵松体育馆,他们再次亮相。

洛克赛特就是瑞典的凤凰传奇,当年他们的热门歌曲,几乎总能在什么地方听到。后来女主唱玛丽得了脑瘤,2002年做了手术,术后基本不能演出。这支红极一时的瑞典组合,从此淡出人们的视线。直到2009年,坚强的玛丽再次回到舞台上,洛克赛特复出了。

现在人多没良心啊,说忘就忘。7年的时间,足以换了一两代人,现在的听众知道且喜欢他们的不多。所以,今天五棵松体育馆,放眼望去,观众看上去都很老,即使是80后,也是长得很老的观众才能入场,当然人群中也散见一些90后的老爷们和老娘们。

那些熟悉的歌又唱了一遍。客观地讲,玛丽的演唱跟她巅峰时期不能同日而语,但如果想到她走路都得让人搀扶,不然会跑偏,你就能为她在舞台毫无保留地演唱而感动。感觉玛丽大嫂真是豁出命了。这一点,就说明他们不是凤凰传奇,是传奇。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