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的速度很快,昨天看到了样书,心里小小激动了一下,印制质量很好。封面最终定的就是这个,这个封面改了应该不下20次,把设计师快逼疯了。书全面上市还需一段时间。不过,我的淘宝店会预售签名版,快的话,下周可以发货。
这次,奇小怪老师很认真的设计了一套卡片,一共八种,将随书附送,每本书里面随机插入一张。如果你幸运的话,可以得到你喜欢的那个歌手的卡片。
封面
约翰·列侬
鲍勃·迪伦
邓丽君
崔健
出版社的速度很快,昨天看到了样书,心里小小激动了一下,印制质量很好。封面最终定的就是这个,这个封面改了应该不下20次,把设计师快逼疯了。书全面上市还需一段时间。不过,我的淘宝店会预售签名版,快的话,下周可以发货。
这次,奇小怪老师很认真的设计了一套卡片,一共八种,将随书附送,每本书里面随机插入一张。如果你幸运的话,可以得到你喜欢的那个歌手的卡片。
封面
约翰·列侬
鲍勃·迪伦
邓丽君
崔健
一般人用“劝酒”这个词,我喜欢用“逼酒”,跟逼供、逼宫一样让人被动无奈。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对酒精的分解能力也千差万别,我就属于对酒精分解能力奇差的人,我喝酒之后的反应跟人也不一样,你们都得过重感冒吧,浑身酸疼,我就是这种反应,而且一般要持续12个小时左右,逼酒的人从来无视这种差别存在。喝酒对我来说跟重感冒一样。
逼酒的人理由很多,而且刀刀都容易捅到你的软肋上,比方说——
“初次见面,走一个”(这话的潜台词是,礼貌是第一位的,初次见面肯定不熟悉,要互相给个面子,你总不能驳人家面子吧。但这里有个逻辑问题,酒桌上的礼貌不仅仅是把酒喝干这么简单的事情,对方能不能喝酒,能喝多少却没有人考虑,这叫礼貌吗?)
“你是个爷们儿,干!”(一般这句话出口都是因为前面有一个故事作铺垫。看,先给你架起来,然后再让你喝,你喝不喝?不喝就不是爷们儿。男人就怕说不爷们儿,碍于面子,也得喝。反正凡是这么架我的,我都特安心,我一直想下辈子做女人呢,不爷们就不爷们,咋了?更何况,你事先肯定对方是爷们,才喝酒的。都肯定了,喝不喝也没意义了,对吧?)
“六哥,我一直很佩服您,一直看您的《读库》,今天见到您,我特别激动,咱俩一人三碗白酒,一定要干!”(遭遇粉丝,老六的反应就是一个字:舒坦!别说三碗,六碗也喝。)
“我干了,你随意”(这是一种以退为进式的叫板,看起来很尊重对方,实际上是,我先给你做个表率,你自己看着办,人都好面子,既然你都干了,那我犹豫什么呢,一仰脖子,都喝了。)
“男人哪有不喝酒的”(这句话最操蛋,实际上是想拐个弯骂人,你挨不挨骂全取决于你眼前这杯酒。)
“看在咱们是老乡的份上,干了。”(看在什么什么的份上,已经是一句酒桌上的模板用语)
人们用喝酒的爽快程度来验证一个人是不是豪爽、大气,一般而言,你酒桌上爽快,就是个容易交的人,不爽快就是个不容易交的人。像我这种见酒就往后退的人,基本上定性为不好交。当然,如果全世界判断人是否豪爽只有这么一条标准的话,那我肯定是不好交的人。这么多年,在酒桌上什么架式我都见过,什么话都听过,对我来说真的无所谓了,年轻的时候有点好面子,但是发现最终吃亏难受的是自己,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所以也就释然了。心太软不如心态好。
老男人局上,还真没有人逼我喝酒,大家都比较了解我,喝酒的时候绝对把我当女士看待,然后我也会很优雅地端起一杯可乐回敬。看其他人喝酒,如看人生百态,倒也感受到老男人的别样风情。如果在一个世界里,你的标准和其他人的标准不一样,会看到很多看不出来的现象,就像同性恋的眼里看到的世界跟我这个异性恋患者眼里看到的世界肯定不一样。尤其是,当酒精慢慢在这些人身体里发酵时,那场景既让我感到陌生又感到好玩,我是饭局的清醒者,像看一出戏,十分过瘾。如果我喝大了,就看不到这些戏了,人生少了很多乐趣。当然,喝酒的有喝酒的乐趣,各取所需,嗯哼。
只是,我很怕两种人,一种是撒酒疯的人,一种是喝多了之后用他毛茸茸的手拉着我,跟我说车轱辘话。在老男人饭局上,唯一一个喝多了撒酒疯的是我兄弟王小山,每次他撒酒疯,我心里都默默地念上一百遍:以后出千万别说他是我兄弟,真丢不起这个人。不过这个家伙可能早就自己习惯自己了,也就无所谓别人怎么想了,喝酒的人都有一种心态——喝多了之后干的任何蠢事都认为别人可以原谅。事实上也是这样:“唉,他昨天喝多了,没事了。”另一种喝多了跟我谈人生的人,我最害怕,比王小山还可怕,他凑到你近前,喷着酒气和沼气的混合味道,拉着你跟你说一晚上车轱辘话。开始我还特认真,有问必答。后来发现,他已经逻辑混乱,你只需笑眯眯地点头,嘴里“嗯”“啊”“对”“是”“去你大爷,别开玩笑了”,你就是一捧哏的这时候。
我是经历过酒精让我亢奋和让我萎靡两个阶段,年轻时,喝一点酒就兴奋,说话没把门的,明明知道这句话很蠢,但控制不住要说出来,喝酒的人,除了喝得不省人事,在之前心里都非常清醒,酒醉心明,为什么酒后犯罪要负刑事责任,就是这个道理。后来我就觉得自己特傻,干吗喝酒后会变成那个样子,正常状态下会非常讨厌自己酒后的言行。日三洗吾身,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来就不喝了。等上了岁数,体力也不行了,沾点酒精就犯困,我干脆把它当成安眠药,要知道以前吃什么褪黑素都没效果。
有一年,我在楼下的小卖铺看到架子上有一瓶衡水老白干,早就听说这酒好,虽然那时不喝酒,但是好奇,尤其是,我从来没见过67度高的白酒。便买了一瓶。回到家里打开,闻了一下,太烈了。便小心翼翼倒了一瓶盖,估计连一钱都不到,喝了下去,差点辣死我,倒了半天的气,总算能均匀喘气了,不过感觉还好,浑身开始发热,于是又倒了一瓶盖,一口下去……等我再看到眼前这瓶酒的时候是第二天早上,然后回忆之前的事情,哦,是头天晚上十点多。后来,这瓶衡水老白干,我就一直当睡前安眠药服用,整整服用了半年。后来再去小卖铺买,人家说没有了,说太烈了,不好卖。
有一次,我参加诺拉·琼斯老师北京演唱会的发布会,这次演唱会是由芝华士赞助的,所以就每人发一小瓶芝华士。我之前只见过广告,没见过这种酒,回到家里,觉得应该让自己变得有点品位一下,喝芝华士,总比喝二锅头感觉像小资,我以为芝华士就跟红酒一样呢,倒了一杯,其实那瓶子也就装一杯多一点,一口喝下去了,还剩点浮根,也给我喝下去了。当时是下午四点多,我坐在沙发上,手指夹着一根烟,在酒精的作用下,想思考一下人生,结果就晕过去了,第二天上午九点多,我醒了,仰在沙发上,手里夹着的烟已燃成灰烬,长长的烟灰还挂在过滤嘴上。看着烟灰,我在想,难道这十几个小时我纹丝未动?
我开始对洋酒的度数没什么概念,老觉得跟红酒一样。2001年,中国足球队世界杯出线,我跟戴少爷在一个地方看球,赢球之后,我们就冲到天安门广场庆祝,之前看球的时候喝掉了一瓶啤酒,还来了两口马丽华纳,其实出门的时候就有点晕了,到了广场,戴少爷从包里掏出一瓶XO,说:“这瓶酒哥们存了十多年了,就等这一天呢,今天得把它喝了。”他倒在纸杯子里,递给我一杯,我二话没说,一口就喝进去了。戴少爷把酒瓶子递给我:“你帮我拿一下,我把纸杯子放包里。”以前我见过XO,但是没碰过,这次我要好好端详一下传说中特牛逼的酒,没错,设计得非常完美,琥珀色的液体看着就有欲望,你看人家外国的酒,虽然喝起来味道怪怪的,但设计包装没的说……突然,我看到上面有一行文字:酒精度 40%。我当时腿一软,眼一黑,酒瓶子差点掉地上。我从来没有喝过这么多40度的酒,一定要出事。你想想,酒精与玛丽华纳混在一起该有多大劲,一分钟后我就天旋地转,还不停地笑。后来离开广场,我在饭馆的桌子上扒了整整两个小时。
后来我就有了记性,不喝10度以上的酒。但防不胜防。有一次跟几个哥们在一家云南餐厅吃饭,我看到酒柜上有一种米酒,就说,来一瓶,我知道这种米酒跟果汁一样,倒在杯里,我还跟饭桌上的人吹牛逼呢,说有一回喝了一竹筒……然后我就一口把这杯酒(怎么也有二两)喝下去了。喝的时候觉得不对,怎么这么呛?等咽下去了,我看了一眼酒瓶子:酒精度 40%。又是40%。我急了,想回过头跟老板算账,仔细一看,发现根本不是我原来喝的那种果汁,而是地地道道的白酒。之后的一晚上,我就趴在桌子上,一动不动,跟死了一样。
我去过几次新疆,每次都担心喝酒,新疆那帮朋友才不管你能不能喝会不会喝呢,你之前的免疫心理在那地方一点用都没有,让你喝酒简直就是强暴。2004年冬天我去新疆,那时候哥们刚刚失恋,失眠很严重,两天能睡两个小时,一天二十四小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姑娘。一个在美国的朋友居然认为我在美国,说我上网的时间跟他一样,后来知道我失眠,还给我寄来两瓶安眠药。去了新疆,呆了一周,天天吃饭喝酒,我这个不能碰酒的人,简直是泡在酒缸里,之前三十多年喝的酒加在一起也没有那一周喝得多,每天是晕着出门晕着回来,56度的伊力特,每顿都得被灌上二两,然后坐在那里一动不能动。旁边的人还说呢,没事,一会儿他醒酒了再喝,咱们先喝。回到酒店,往床上一躺,就昏死过去。一周后,我回到北京,像劳改释放一样,总算可以吃一顿安生饭了。结果发现,在新疆的一周,居然把我的失眠症治好了。用体罚的方式治好失眠,不知道这种疗法医学界是否有关注。
还是在新疆,在南疆,当地县委书记招待我们,让我们喝一种当地的葡萄酒,叫姆斯莱斯,书记说:“我们这种酒,男的喝了女的受不了,女的喝了男的受不了,男女都喝了,床受不了。”我听着怎么觉得里面装的是伟哥呢。我喝了一杯,确实挺好喝,当地土法酿制的葡萄酒,味道跟超市里卖的葡萄酒不一样。我的酒量也就一杯。但是其他男人们在书记的暗示下,一杯接一杯地喝。第二天,有人问我:“你回去后有感觉吗?”我说“有,浑身疼。”他说:“我怎么感觉很强烈呢。”操,还真当伟哥啦?
我喝酒的经历掰着手都能数得过来,因为次数少,印象深。因为喝酒过敏,而且我对酒精也没什么好感,从来没有过人民常说的微醺啊、轻飘飘啊……那种感觉,就是从没有感觉到难受这个变化,中间没有过渡地带,颇像一些网民们对事物判断的方式一样,非此即彼。所以酒这东西,一辈子见不到我也不想。
每次拒绝喝酒,我都会想到一句广告词:“做女人,就该对自己好一点。”对吧,陈晓卿老师。
我原来住在南锣鼓巷的房子又要出租,之前暂住的同学已经到期。房子是二层(一共三层),三室,有一个过道。除了有床一张,可以做饭洗澡之外,没什么家具电器。属于北京90年代那种老房子,位于帽儿胡同里的面的一个豆角胡同,是这个地区少有的楼房。一阳两阴,有阳台。没有做过精装修,相对简陋一些。月租金2750元。有意愿者跟我联系:dundee(at)126.com。谢绝合租。
张发财老师的新书《一个都不正经》签名版今天收到后,三位客服人员冒着酷暑将500本书包装好,在今天快递公司下班之前全部发送出去,原计划每天发货25本,考虑到大家的迫切心情,所以,今天加班加点,一次出货。其中一位客服中暑,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在此表示慰问。
目前,不许联想专卖店又紧急征调200本《一个都不正经》签名版,如果有意购买的可以到店里拍下来,最快7月31日发货。目前只有我这家店里有张发财的签名版。卖完为止,过这村就没这店了。
以后,我的淘宝店里会搞这种预售活动,专卖作者签名版,欢迎海内出版社跟我联系,在这里不仅有销售效果,还有宣传效果,你何乐而不为呢。当然,我对最终预售什么书有一票肯定权,俺瞧不上的肯定不会卖,哪怕像郭敬明、于丹老师那样畅销的俺也不会动心。
推荐两个网址。
一、一亿妈妈。鉴于现在做父母都不会教育孩子,推荐这个网站,尤其是当妈的该看看。
二、in妈咪。这个网站是当年上海“史上最贵的清洁工”宓扬名老师开的。关于史上最贵的清洁工,大家可以到网上查查。后来宓老师辞职,开了这家网店,专卖跟当妈有关的产品。宓老师就是人给逼急了什么事业都干得出来的典型。在这家网店购物宣布自己是黑猩猩,可享受9折优惠。
你们不用起疑心,以上是友情广告时间。
我一直想写写喝酒这件事儿,因为在饭局上,我不喝酒一直成为酒鬼们奚落的话题,就像一个不吸毒的乐手在乐队中被孤立一样,直到有一天他沾染了毒品,乐队才会把他当成自己人。当然,不喝酒还不至于被孤立,顶多被人拿来逗逗闷子,我早就习惯了。像我这么反人类的人,既然周围除了我都喝酒,那我还是坚持跟人类不一样吧。
在我经常出席的饭局上,除了个别女士不喝酒,大概就我这么一个男的不喝酒了。每次服务员过来问:“请问你们喝什么酒水?”第一个应答的肯定是陈晓卿:“先来六瓶冰镇的啤酒和两瓶常温啤酒。”老六经常来例假,所以只能喝常温啤酒。有一年冬天,特别冷,陈晓卿就这么让服务员上酒,结果给老六上来两瓶里面冻着冰碴的啤酒。陈晓卿看着冰碴脸直发黑:“服务员,再来两瓶常温的。”服务员很认真地说:“大哥,这就是放在常温环境下的啤酒啊。”
当然,陈晓卿肯定在叫完冰镇和常温之后,还会补充一句,他会指着我和柴静说:“给这两位女士来点饮料。”我妈这辈子就喜欢女儿,生了俩儿子一直很遗憾。我要把陈晓卿这句话告诉我妈,我妈会很高兴。
其实我是喝酒的,平时在家,我会喝酒,我睡不着会喝点酒入睡,但是在外面我不喝酒。我是个很自律的人,因为以前在酒吧喝酒跟人打过一架,从此不在外面喝酒。我没有酒瘾,多好的酒,对我都不构成诱惑。有时候我看到老六、王小山、老颓、陈晓卿把脸喝成了坛子脸,我就庆幸不喝酒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当然陈晓卿会偷偷跟我解释:“其实,我还是个瓜子脸。”呸,你也配,你顶多也就是南瓜子脸。
我第一次喝酒还是八岁的时候,我姥爷喝酒,喝了一辈子,最后喝死了。我当时好奇,就喝了一口,那是东北烧酒,差点让我呛死。从此我就离这玩意儿远远的。真正第一次喝酒是上高中,当时我们到北师大勤工俭学,给化学系实验室刷瓶子,挣了65块钱,当时是为了办班刊,我当时是班刊的主编呢。白天干完活,晚上就在师大的一个同学家里会餐,当时打开一瓶通化红葡萄酒。可能有同学问了,你们怎么不喝干红或干白?这就跟“何不食肉糜”一样,我就不解释了。反正我头一次喝通化红葡萄酒,一杯下去,当时的感觉就是话特别多,但是舌头发硬,越说越不利索。同学觉得我喝多了,便把我打发到她的闺房,让我醒酒。第二天上课,该生拿了一张纸给我,我一看,是我的笔迹。我问:“怎么在你手里?”同学说:“昨天你喝多了,在我的房间里默写各种数学公式。”你猜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我赶紧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发现公式没有写错,这才长舒一口气。什么叫“喝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就是。
第一次真正放开了豪饮,是我考上大学之后,回东北老家,当时我姨夫开了个饭馆,我在饭馆帮忙,打烊之后,我就跟表弟在饭馆喝酒,当时比较放松,因为考上大学了。有一次,我跟表弟喝了整整一箱啤酒,我喝了至少有五瓶,居然也没事,这是我到目前为止喝的最多一次。后来,我在家没事想试试能喝多少,结果我喝了一瓶啤酒就昏死过去了。
真正让我对酒精产生反感,是我上大一,新年都要搞一个联欢会,我从白天就开始忙,早饭、午饭、晚饭都没吃,晚上直接联欢会,大家联欢也没什么内容,表演几个节目之后就开始喝酒。我肚子里啥都没有,倒了一杯啤酒,跟大家碰,绕了一圈回来,发现酒杯里的酒已经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可乐的颜色,闻起来有红酒、白酒、啤酒、香槟、饮料的混合味道,这样的“酒”我好像喝了三杯,然后就觉得胃里不舒服,赶紧回宿舍。躺在床上就不行了,浑身哆嗦的控制不住,我记得宿舍的一个同学看到我因为浑身哆嗦手不小心碰到电源插座,那个该死的电源正好漏电,啪的击了我一下,我都没反应。同学倒吓坏了。从第二天开始整整一周,我什么都吃不下去,吃了就要吐。那是1987年的1月,此后第二次正经喝酒是在1994年冬天。
1990年,我大学毕业,被分到民政工业公司,做监察。这个工作就是没事下去看看哪些厂长经理有什么贪污违法行为,够线的就送检察院去。这种工作,权力很大,我们下去,那些厂长经理都把我们当爷爷,好吃好喝好招待,在两年间,我在饭桌上看到的名酒几乎都见全了,茅台、五粮液、XO……最次的也是杏花村,这帮孙子也够腐败的,什么好喝什么。我记得第一次看见茅台,打开后闻着真香,真想喝一口。但我知道,如果我喝了,就意味着他们会一直让我喝,直到我喝到不能查帐和调查为止。那次,我咬着牙把茅台扛过去了。后来,我又扛过了五粮液、XO。当时就想,顶级的酒我都扛过去了,什么都不怕了。后来还真是,那两年间什么酒我都没兴趣。
1994,我还在唱片公司做宣传,我带着黄格选去重庆演出,吃饭的时候我和李春波、陈梓秋在一桌。李春波总逼着黄格选喝酒,晚上有演出,他有点成心,我就挡了过来,陈梓秋一看,也来劲了,说:“我不会喝酒,看你这么豪爽,我陪你喝三杯。”实际上陈梓秋的白酒至少有八量的两,至于李春波,我就觉得丫根本没底。这俩孙子灌我一个不会喝酒的人,真够爷们,那种特难闻的沱牌曲酒,我喝了整整12杯,回到酒店我就吐了。从此,在饭桌上,我他妈就特别讨厌逼酒的人,谁逼酒我就特想扇他一个耳光。
1995年,我去南京出差,接待我的朋友说,晚上吃饭都是一些能喝酒的人,你要不能喝酒别逞能。我说,我要是不喝就肯定一滴都不沾。果然,菜上齐了之后,大家便开喝。我喝可乐,开始没什么,后来一家伙看我喝饮料,便倒了一杯酒递了过来,“兄弟,你是哪里人啊?”我知道这是跟我套磁找理由跟我喝酒,我多聪明啊,能上他的当吗。你想,如果我说我是东北人,他们会说,东北人能喝酒,来,干!所以我不能说是东北人。我愣了一下说:“我是福建莆田的。”这么一个破地方,没人知道。没想到啊,这哥们眼睛顿时亮了:“老乡啊!你莆田什么地方的?”酒杯递了过来。妈逼的,我说哪的人不好啊,怎么这么不巧撞在他的枪口上。我坚持不喝,他有些急了,说了些不给面子之类的话,但我坚持不喝,结果搞得很尴尬。所以后来再遇到逼酒的,除非我确实想喝一点,否则把天说塌了我也不喝,不就是得罪一个人吗,哥们又不是没得罪过人。
我对逼酒已经到了厌恶的程度,甚至我每次都想,逼急了我把桌子掀了,让你丫逼。我不喜欢逼酒这种风气,找他妈一大堆让人喝酒的理由让你喝酒,你他妈爱喝你就喝,干吗拉别人垫背,在饭桌上喝酒这件事上,我还真就不好面子。有钱难买我不愿意。其实有时候跟人吃饭,我状态挺好的时候,也会喝两口,但如果这时候有个傻逼非逼着我喝酒,我就一点兴致都没有了。大概这就是中国人的习惯,从来不尊重对方的感受和选择。你说这个国家能民主自由吗,连喝酒都你妈逼跟独裁者一样。(未完待续)
在写一篇关于中国音乐节十年的稿子,回顾这十年音乐节的历程,才知道它的成长是多么难。音乐节是以音乐为背景的享受和聚会交流,由于它是聚众,又是户外,且人多,所以,贵国公共安全部门对这种活动一直处于限制状态。但是,我们是需要享乐的,需要有尊严的享乐的。因此,音乐节现在终于普及了,今年大大小小的音乐节就有40多场。如果我们不能通过那什么享受到自由,那就通过享乐去享受自由吧,殊途同归。
就在写这篇稿子的时候,看到一条新闻,《德国音乐节踩踏事件致19人死亡,包括1名中国人》,聚会有可能出现悲剧,我们看花灯都能踩死人,想想密云元宵节踩踏事件死了37个人,现场总不会有上百万人吧。我觉得就是因为公安部门过去缺少大型聚会的治安经验,在活动开始前预警经验不强,才会出事。这次德国音乐节出现乐极生悲的悲剧,可能跟当时对观众人数的估计不足,而且入场与退场聚集在一个通道里面,才酿成悲剧。但我相信,他们明年还会举办音乐节。丹麦有一年音乐节踩死了7个人,第二年照办,但是在安全方面进行了更科学的处理,因为他们的生活需要音乐节。密云那次踩踏事件后第二年就没搞元宵节灯会,这就是处理方式的不同。
不过,我认为最大的悲剧是这条新闻后面的留言,虽然留言的人不多,但你可以从中看出,中国人作为一种人类都是什么反应,是谁教会了他们仇恨?摘录如下:(黑白三角星对比一下就知道了)
▲跑那么远送死。。。。想被踩死座春运火车就可以
▲▲你母亲是哪年春运被踩死的啊?
▲这家伙点够背的了,出趟国还被踩死了。。。。。
▲比刘备还背啊,都离开天朝却还挂了。多少人羡慕你都来不及呢
▲能出国的应该不是P民
▲人就是多,啥事都能摊上
▲估计又是公费旅游的,现在杯具了。
▲中华儿女的足迹遍布天涯~
▲唉,联合国发来贺电,哈哈,死得好,爽,喝咖啡去。不关P民的事,懒得去关注。
△德国那么古板有纪律的人也出这种事,有点意外
△你们也太幸灾乐祸了,希望死者在天堂过的快乐。
△哎!!!都是无辜的人,一瞬间生命就结束了。还是组织方有问题,隧道里就怕两头堵~~~~
▲死了个领导.
▲说实话春运没踩死人真是万幸,中国春运可是比这人多多了,就北京西站要提前两个小时到,要不都不太容易挤进去,那人多的,大冬天你能挤出汗来,后来在网上看了广州的火车站觉得北京西站跟人家广州一比太小儿科了,发自肺腑的觉得广州人民真不容易,几天内一个城市要容纳进那么多人
▲活该送死怪谁?中国古典音乐不听非要去送死
△你这个什么心态啊!难道中国人就不应该出国了吗?出国死了,你不默哀就算了,还在这里不尊重死者!!!难道出国的都是贪官和为富不仁的人吗!!!
△1楼的,一位对你远日无怨近日无仇的同胞生命,你都能如此的漠视和侮辱,说你是畜生,绝不为过!
△某些人啊,看到别人死就开心,良心呢?
▲能在德国踩死也强过在天朝饿死强
▲▲你妈在中国饿死了?
▲中国人无处不在啊!
▲怎么哪里都有爱凑热闹的国人啊?看来真的是天性使然!!!
△冷漠,无耻,愚昧。国之不幸啊。
▲最好是红色后代,思一个赚一个.
▲说明中国人多,到哪里出事都有中国人,上次法国机场顶子塌了,也压死了好几个中国人。。。哎
△看一群人在这里幸灾乐祸 真感到悲哀 现在人都怎么了
▲是哪个处级以上干部的孩子呀?
▲是不是搞德国鸡婆搞得脚软跑不动啊,真背。。。
▲说不定是某某大官的子女,哈哈
▲我是来看 冷言冷语的
▲十有八九是贪官或者是家属
△你们何必这么互相诅咒呢
▲活该送死怪谁?中国古典音乐不听非要去送死
▲那是贪官家属移民去的吧?
▲找死去了!!!!
▲估计又是公费旅游的,现在杯具了。
——以上留言来自网易新闻
▲呵呵…轻如鸿毛…
△悲剧
▲这个中国人没在国内挤过公交车吗?多挤几次就不会被踩踏了。
▲估计富二代或官二代,没挤过公交车,郑州的上班族,白白净净的女孩子一个比一个强憾
▲这就是凑热闹给整出来的
▲中国人,体质弱啊
△真可惜
▲瞎凑热闹的结果
▲外国人都没有家教.没秩序.中国地这么大,还不够呆:还跑到外国去!!外国人一搞什么活动就象疯牛一样!
▲只能怪自己了
▲是富/官二代吗?
▲唉,真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国人啊
▲强烈支持!世界上只要有灾难发生,受害者中就有至少一个中国人,真TMD恶心!!!
▲有人的地方就有拆那人
▲这叫吃饱没事找事。
▲死有余辜
▲哎…这是代价!
▲好好的中国你不呆!去外国!活该!
△太多的人都没有很强的安全意识,包括组织者
▲能死在德国那是多么的幸运
▲为国争光啊
▲活该!
△哀悼……
▲人多的地方就得少去!
——以上留言来自新浪新闻
△本来是一场优雅的盛会却成了一场追悼会。
▲国人都是狗眼看自己低 习惯了.
▲肯定有人说这是外国人对音乐的追求,疯狂… 吐
▲因为中国人在里边起哄架样子,所以大家才开始拥挤,所以连那个中国人也挤死了!!
▲不是经常有人说中国怎么怎么样吗,看啊,德国多文明啊,好啊,超级文明啊,大国啊!!!!
△如果这都能算做新闻的话,只能说明这种事发生得太少了,稀奇!看来德国还是比较安全
△140万人音乐会只要有一点处理不当就会酿成大祸,幸亏及时处理,不然会死得更惨
▲没本事的民工在国内被车撞,有本事的能人出国又被人踩!呜呜!
▲高素质人干的蠢事,这下闹笑话了哇!
△狂想音奏起,乐极生悲,节衰吧!
▲难道不是世界末日的征兆吗?
▲看来外国人的素质真是太好了,15个翘辫子!
▲可惜啊,怎么不来多几个呢~
▲典型的乐极生悲。
△无论是缘由如何,在哪个国家,什么民族,……对于不能安详死去的人,无谓的说教是没有意义的。为无辜的亡灵祈祷吧。
△德国也会发样的事情,真让人想不到
▲140万。才死十几二十个。。如果在中国。估计这个数字会更大。
△德国佬做事,平时都会好严谨的!这次失策了!
——以上留言来自腾讯新闻
姬十三老师是科学松鼠会的会长,专门解答除怀疑人生之外的任何科学问题,以前我问过姬十三老师一个问题:“男人的小鸡鸡为什么总往左偏?”
现在,我又有问题了,可能这个问题的科技含量没有小鸡鸡的问题高,但却一直萦绕在我眼前,尤其是每当它出现的时候,我都像有强迫症一样想去制止住对方。因为在我看来完全没有必要,至少我没有这个习惯。
这个问题是:我的电脑常常会出些问题,然后我就会把懂电脑的人叫过来帮我看看。这时候我会站在一旁,看着他怎么处理。如果我知道问题的原因,下次出现我自己就会解决了。但是我每次都发现,负责修理电脑的技术人员,不管是单位的同事、朋友还是出差时酒店的技术人员,他们在帮我拾掇电脑的时候都会做这样一个动作:在桌面(我不用苹果电脑)空白处点击鼠标右键,然后选择刷新。据我观察,这个动作并非是要通过刷新来解决什么问题,完全是个多余动作。因为刷新之后并没有出现什么新结果。而且,很多人这样刷新的动作频率还很高。
那么,如果它不是因为电脑自身需要做这样的操作,纯粹是因为习惯,那我就想搞明白,为什么电脑技术人员都有完全一致的习惯呢?
上周,忙里偷闲去了一趟湖北监利,跟着“光明行”慈善机构当义工,为当地白内障患者做手术。这是我第二次为这个项目当义工,第一次去,基本上不认识他们,这次,见到很多熟人,觉得亲切了不少。
我从来没有去过湖北,在此之前,我去过的地方多是上海、杭州、广州、深圳、成都这些地方,湖北省是我继2004年去山西之后第一次去的一个从来没去过的省份,去之前我计划在做完义工之后,到武汉玩两天,但因突然变故,我只能提前两天回北京,结果武汉对我来说就是飞机场的候机厅,没有吃到很多好吃的。下回不知道啥时候去呢。
湖北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它看上去很富有。从武汉到监利,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车一直在高速公路上飞奔,那种感觉很美好,一片稻田,一片荷花塘,一片树木,梅花间竹般地铺在大地上。真是鱼米之乡啊。去之前,南方大雨,我担心天天下雨,结果在湖北这几天,万里无云,一滴雨都没下,回北京那天,飞机一下降,北京的上空倒是万里乌云。
我始终有点不明白,为什么看上去这样富裕的湖北地区,还有那么多人活在贫困线下?监利算不上一个偏远地区,不应该贫困。但是,随着车驶入监利县城,我发现,它和我想象的还真不一样,比我想象的富裕一些。比如,映入眼帘的建筑都是美国白宫的风格,不管什么单位,好像都喜欢盖一座白宫,不仔细看好像是清真寺。如果有一天美国总统来到监利,他会出现幻觉,会立刻想上班,然后在数十座白宫面前怀疑人生——我该进哪一座呢?
这次经过筛查,确定一百多例可做手术的患者,实际上做了97例,其中有些不符合要求,比如当天眼睛出现炎症,还有本来就没什么问题,视力有4.0,还要做手术,还有就是经常出现的问题,本来家里有经济条件做手术,偏偏通过后门跑过来做免费手术,有很多人写条子过来要求照顾。比如,我就见到一个人打着手机就进来了,定睛一瞧,比我的手机还好,一问,子女都有很好的工作。类似这样的人,一般我们都劝退,如果非要坚持做手术,请交1000元,然后给另一个人一次机会。以前就曾有过这样的现象,一个人穿戴很好,过来做手术,后来被轰走了,出门后一辆奥迪A6把他接走了。
既然是慈善,首先要对得起那些捐款的人,但是在贵国,到处都是一些想占便宜的人。一些人通过当地卫生局、扶贫办、残联甚至政府领导想混进来。还好,每次都能发现。
这些医生平时都很忙,每次都是利用周末时间免费来为贫困地区的白内障患者做手术,来自河南郑州的王慧敏医生,这次两个手术台轮流做,直到姚晓明博士到来。王医生的腰一直有问题,坐在手术台前时间长了,那滋味得过腰椎病的人都知道是啥感觉,但是除了中间吃饭的时间休息一会儿,王医生就没离开过手术室。姚博士每次都因为脱不开身晚到半天,在深圳他会打电话过来,必须给他留下一半病人,他做起手术非常麻利,经常下飞机直奔医院,两顿饭都免了,直到手术结束。这次手术结束已经晚上十点半了,十一点多,姚博士才吃上饭。
这次,通过本博客捐款的人当中有两位同学参加了监利光明行,一位来自武汉,一位来自无锡。之前,在其他光明行行动中,也有几个同学参加,但那次我没去,在此向这些同学表示感谢。去年,有很多人通过我的博客捐款,捐款总额有40万元,无限感激。
如果你能为这个慈善基金会捐款1000元,就会有机会成为光明行志愿者,如果你时间允许,可以跟我们一起参加,来为贫困地区的白内障患者复明出点微薄之力。
想了解光明行慈善行动,可以参阅过去我的博客内容,点击这里、这里了解更详细信息。
如果你们有意捐款,请注意,每次一1000元为基数,因为1000元是做一只眼睛复明手术的费用。汇款到下面这两个帐户:
人民币账户:
开户名称:红十字扶贫开发服务中心
开户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北京东城支行
账号:11009126772301
汇款时请注明红十字光明扶贫基金专用
美元账户:
开户行:中国民生银行北京东单支行
单位名称:红十字扶贫开发服务中心
帐号:0124144210000042
汇款时请注明红十字光明扶贫基金专用
同时,你们务必要发一封邮件到这个邮箱,terrichan@126.com,把你们的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真实姓名写清楚。要给你们开一张发票(用来抵税)。谢谢。
志愿者在为患者准备药品。
在等待手术的患者。
在为患者点麻醉药。
姚博士在聚精会神做手术。
大家在欢迎谁呢?
姚博士每次都是最受欢迎的人。
每次都要合影留念。
奶猪、东东枪、张发财三个人相互之间不认识,他们三个人今年都出书了,书的内容都比较疑似——段子体、语录体、微博体。简而言之,就是写出来的东西是简而言之。他们是商量好之后分别动手的吗?不是,他们都是与这个时代商量好之后动手的。
几年前,余世存老师写了一本书《非常道》,绕到我们看到的历史背后去解读历史,没有什么大段论述,都是一段一段史录,简单的文字就足以震撼你。这种写法,要以阅读大量的书为前提,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好多年前,有人提出了浅阅读概念,就是阅读理解浅尝辄止,尽可能在单位时间内占领更多的信息,至于理解到什么程度,那不重要,关键是可以用这些信息武装自己不太丰富的头脑,甚至连九浅一深都不用做到。
互联网时代让人的阅读变的趣味化、肤浅化和庸俗化,它的廉价传播让人学会了廉价接受和理解,人们喜欢享受阅读时片刻欢娱,文字开始朝向浓缩人生精华方向发展,文章的概念在消失,代之以片段。一般,我们理解的名言警句或者奇闻典故或者段子笑话,都隐于浩瀚的文字之中,细心人在阅读时会把它提炼出来。而今,人们都觉得烦琐,干脆一张嘴就是段子,现在不是出口成章的时代,而是出口成段的时代。奶猪的《我呸》和东东枪的《俗话说》就属于这一类。
好的文章里面都散发着情怀。浅阅读时代,文章就不那么情怀了,尤其是到了“段子时代”,就剩下情绪了。这倒是符合了今天没有情怀的阅读心理,人们就剩下一股情绪,我就想知其然,你干嘛要让我知其所以然?我就想知其一,你干嘛要让我只其二?也是,难怪现在二的人多呢。
以前,我觉得毛主席语录是一本段子集成。现在,段子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非常道》《我呸》《俗话说》,加上张发财的《一个都不正经》,可算得上是继《毛主席语录》之后的“四大语录体”,虽风格迥异,但与人们的阅读心理息息相关。甚至,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书商们会满大街寻找具有段子气质的作者,将段子体图书市场发扬光大,直到人们恶心死为止。接下来,还会有韩乔生老师的《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万峰老师的《伊甸园怒语》和罗永浩老师的《我的愤逗》段子书相继上市,大家拭目以待吧。
如果说余世存的《非常道》是绕到历史的背后去品尝历史的苦涩的话,那么,张发财老师的《一个都不正经》就是躲在历史的背后偷了些荤腥。什么样的人看到的就是什么样的历史,作为人渣极品的双鱼座张发财老师,他看到的历史就是浓缩人渣精华,哈哈。您看,他书里写的都是些什么:“周王朝时候,后妃大姨妈来了不能行房事,就用红笔在两颊涂上两道儿,据说这是涂腮红的由来。”“管仲鼓励大伙做买卖的时候发现商人们很憋,就开发了妓女这个行业,于是混成了祖师爷。”“西汉内宫的宫女都是穿开裆裤的,就是为了方便皇上。汉昭帝时期,上官桀为了皇上能跟她孙女多做,又把宫女的裤裆都缝上了。”“郑板桥当然是同性恋啦,他的男朋友叫王凤。”……
张发财把历史八卦分为这八类:搞、雷、囧、牛、衰、扯、邪、装。
搞——①发展男女关系;②好笑、滑稽;③折腾、纠结、乱来
唐朝时,自愿阉割的宦官名字很搞,叫“白宫”。
牛——①厉害,很好很强大
隋朝第一猛将史万岁收了云南造反领袖一大笔贿赂,这事情被隋文帝的儿子杨秀知道了,于是要求分一半。史万岁就是不给,逼急眼把财物全扔江里也不给,是个古今少见的有性格的受贿者。
雷——①使人受震惊到全身发麻、无语
李叔同整天改名,他一辈子用的名字号两百多个,纯粹有病。你又不是通缉犯,老改名干嘛?
衰——①事物发展转向微弱;②运气差
国号选什么都不要选“楚”,中国一大堆楚国没一个长命的,都是在喝爽歪歪的年龄就被干掉。
邪——①恶;②诡异、怪诞;③鬼神作怪,超自然现象
南梁皇帝没有一个善终。梁武帝萧衍是饿死的,简文帝萧纲是闷死的,豫章王萧栋是溺死的,武陵王萧纪是砍死的,梁元帝萧绎是憋死的,梁敬帝萧方智是刺死的。萧家祖坟冒的什么烟?估计是煤气。
装——①假装、做作、不实在
东晋权臣桓玄当政之后,整个国家一个隐士都没有。他可郁闷了,于是下令皇甫谧的六世孙皇甫希之去做隐士,然后桓先生再进山里请出来,皇甫先生再装着不愿出去,连拉带拽几个回合才答应当官。看到这段我都要笑死了。
囧——①尴尬、窘迫、无奈、搞笑
除了东西汉两个开国皇帝外,汉朝剩下的皇上谥号都有“孝”字。一屋子的孝,跟殡仪馆似的。
扯——①胡吹乱侃,漫无边际,没完没了
尼姑、道姑、卦姑是三姑,牙婆(人贩子)、媒婆、师婆(巫)、虔婆(老鸨)、稳婆(接生)、药婆(放蛊)。这就是三姑六婆,没事少惹。
不许联想专卖店现在开始独家征订张发财老师的签名版《一个都不正经》,7月24日张发财老师签名,7月25日按定购时间顺序陆续发货。请大家稍安勿躁,因为现在书还没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