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联想

珍爱生命,远离博客

2007年5月的日志

带三个表 @ 2007-05-19 4:55:12 分类: 杂谈

一个字:累。

带三个表 @ 2007-05-18 14:40:56 分类: 音乐时间


(点击上面图标进入MOTOROKR网站)

这段时间事情比较多,博客写得少了,“音乐时间”更新的周期也长了,今天你们看到新一期的“音乐时间”会发现跟以前不一样了,摩托罗拉正式冠名“音乐时间”,右下角的播放器也换成了MOTOROKR手机的皮肤。

两个月前,我曾经说过,我在博客里介绍歌曲,希望能支付版税,而且希望羊毛出在狗身上,现在这个小愿望实现了。其实,我就是不支付版税,别人也不会干涉我介绍歌曲,但我希望规矩一点。其实如果大家都规矩了,能听到的好东西会越来越多。本来我还希望联想公司能冠名这个栏目,变成“联想音乐时间”,还有人留言说应该是DELL冠名,你看,“DELL不许联想”都有意思啊。不过这些公司都没脑子,后来摩托罗拉对这个栏目非常感兴趣,跟他们推出的手机概念相符,所以就促成了这次合作,虽然我很讨厌现在给摩托罗拉代言的二逼周杰伦,建议摩托罗拉以后换个代言人,比如许巍之类的都比二逼强。

摩托赞助的这笔费用,我之前说过,有一部分作为版税交给音乐著作权协会,一部分给为我提供空间的两家网站,虽然钱不多,但是我必须承诺这个。一部分就算我的稿费。

废话少说,开始介绍歌曲。

昨天,一个朋友给我发短信,说她在泰国的某个旅游点,还采访了泰国总理,然后又说要去什么地方玩,说得我直眼馋,所以我就想送她一首歌。以前陈升唱过一首《北京一夜》,万奈特因北京,我留下一夜情。所以我找了一首Murray Head《One Night in Bangkok》,希望她一晚上能留下好几夜的情。最近是旅游旺季,去曼谷的人比较多,大家去的时候就听听这首歌吧。

有时候我真不想介绍英文歌曲,但是没办法,英语太流行,所以每次尽可能给大家介绍一些非英语歌曲,前些日子听到一个来自波多黎各的女歌手Olga Tanon的歌曲,觉得还不错,后来一查资料,发现她还获得过葛莱美奖,看来他在美国还挺有名。所以挑了一首《El Daño Que Me Haces》,以后别一提波多黎各你想到的就是Ricky Martin。

十多年前,我听到一首歌,是英国有个叫Bros.的双胞胎组合唱的,这首歌印象很深,叫《When Will I Be Famous》,当时还不太明白,你没事干嘛那么想成名呢?今天再听这首歌,彻底明白了,看看现在被娱乐化的社会,各种媒体对人与事的放大,谁都有可能成名。名与利的交媾,让人按捺不住想冲出去。其实有个叫安迪·沃霍尔的家伙说过,将来每个人都有十五分钟的成名时间,反正你不留神就成名一把,都成名了,也就没名了。把这首歌送给那些希望自己成名的人吧。

Dolores O'riordan这个名字大概你不太熟悉,但是一提“小红莓”你肯定知道。她就是“小红莓”的主唱,最近她出了新专辑,我听了半天,好像跟她在乐队里面的风格没太大差别,但毕竟他们当初迷倒不少人,人家受过资本主义训练的人,大概都知道市场是什么,个人的发展尽可能符合已经形成的市场,而且O'riordan的嗓音是无可替代的,那个叫王菲的人也不能。这次介绍一首这张新专辑里的《Ordinary Days》

今年是猫王去世30周年纪念日,二十年前,我听到猫王的歌,当时怎么也不明白,猫老师怎么就成了美国人民的偶像了,他的歌怎么听都不摇滚,后来听得多了,把历史了解了,才发现,他的确带有颠覆性,不过他最终也没有摆脱商业牺牲品的命运。我发现,风光的人总是死得很难看。为了纪念一下猫老师,我就放一首《It's Now Or Never》吧。

上次我在节目里介绍Glenn Frey的《Soul Searchin'》,提到过《True Love》,就有人要求介绍这首歌,好吧,这次就播放出来,其实在Eagles乐队里,Frey参与的歌都很好听,后来他自己出专辑,也写出一批很好听的歌曲。在Eagles里面还有一个人也很了得,就是Don Henley,这次也顺便介绍一首他十多年前个人专辑中的一首《The End of The Innocence》。

最近听到一首歌曲,Ola Podrida《The New Science》,让我想起以前介绍过的Iron & Wine,都是很简单的编排,但是很清新,一个人,给自己起个貌似乐队的名字,Ola Podrida其实就是David Wingo,是不是现在外国都流行这个?

滚石乐队当年的公共女朋友Marianne Faithfull是著名的骨肉皮之一,她出专辑,会有很多人伸出热情的双手,而且这么多年,她身后站着的都是歌坛大碗,当然,人家不仅有这个资本,也有这个实力,有实力,当然有魅力,否则也只能跟歌星上上床而已。我最喜欢Faithfull的就是她沙哑的嗓子,什么歌听她一唱,就跟别人不一样。这次我选了一首偏老的歌曲《The Ballad of Lucy Jordan》

Dexy's Midnight Runners是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听到的那批英国乐队中感觉比较怪异的一支,后来觉得挺有意思,有时候,你还不能去按照什么风格去判断一些音乐,这种可怕的先入为主的判断会让你失去不少想像。我比较喜欢他们这首《Come on Eileen》

第一次看到The The这个名字,是在《滚石》杂志上的卖唱片的广告页上,那时候没有“alternative”这个词来定义某类音乐,在一个小豆腐块的区域内,有个栏目叫“On the Cutting Edge”,里面介绍的都是些不入流的唱片,用今天的概念判断就是“另类”,我那时候专门挑这些“边缘”音乐听,也就是在那时候,我听到了The The,当时有一首歌是我最喜欢的,就是《The Beat(en) Generation》,现在听起来,还能想到当初的场景:那是个午后,屋子里很安静,我没工夫跟毕加索喝下午茶,就听这首歌,那种质感的节奏响起,我就想,不就是垮么,我也行。但最终没有把自己垮了。

有个人给我发来一首歌,问我听过没有,我还真没听过,确实像他所说的,很好听,他希望能放在博客上让大家听听。很抱歉,我没有看到你的名字,这位同学听到这首歌留个言吧。这首歌是Maria Arredondo演唱的《Burning》

hxk来信说:“正在上班,办公室很嘈杂,心情也很麻木。也许做一份不喜欢的工作,追随一个可能永远不会实现的梦想,喜欢一个意料之外的人,是这个世界上,生活中,是最常发生的事情。曾经有,正在发生,将来继续上演,都没有什么好说的。”你说的这种状况,谁都有过,就是突然觉得很无聊,其实人在一生当中,无聊的时间大约占96%,只有4%的时间让你觉得有点意思。所以你也不要因为觉得无聊而怀疑自己的人生,你应该这样想,其他人比我还无聊呢。你点播的Muse《Unintended》这次给你安排了。希望你开心,你一开心,你的爱人就出现了。不信你试试。

有个叫包包的同学来信说想给老公点播一首歌,“我们两个6,7年前来到加拿大,3年前相遇然后结婚。我们现在住在加拿大一个很小的城市叫京士顿,每天上下班过着非常安静的生活。我老公是一个很好的人,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相依为命,他总是支持我,爱护我。想借你的博客点首歌给他听,跟他说句谢谢。想点Reba Mcentire《I'll Be》,这首歌可能比较难找,是首挺旧的歌了,我用附件发给你。谢谢你。”好吧,希望你跟老公继续相依为命,没事常回家看看,加拿大荒无人烟的,有空回来体验一下黄金周。

有一首歌叫《Say It's Possible》,在“你土鳖”(YouTube)上面流行起来,这首歌的演唱者是Terra Naomi,好多人都翻唱过这首歌。网络上就是这样,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EP同学来信说:“我不想在线视听,我想下载下来,不知道你能不能帮我找到mp3?”我现在只能给你提供在线试听,你想想办法,就能下载到这首歌。

点播歌曲请发邮件:Dianbogequ@126.Com
请写清楚你的名字,点播的理由以及具体的曲目和演唱者。

带三个表 @ 2007-05-16 1:14:27 分类: 杂谈


今天见了一个搞戏剧的人,她正在弄一个歌舞剧,打算过段时间在丽江上演。她说这部歌舞剧取材于东巴族的神话史诗,她说当把这部史诗翻译过来之后,才发现,跟希腊的很多神话一样。

我觉得人类最初描述世界的方式都一样,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时代,人们就是战天斗地,为了生存,想象力是充分的,编造了很多人与天的故事,所以,神永远在天上。随着生产力提高,出现了国家、阶级、等级,人们就不战天斗地了,开始人与人之间的斗争了,这样,不同民族的历史也就不一样了。再加上人类活动区域的扩大,文化的多样性也就出来了。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造成了很多文化之间的隔阂,各种文化之间没有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地球连成一片,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变成了一体化。

但是人类最初的那种试图探索自然的意识和本能并没有改变,它只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了方式,并带有特定的商业社会的特征。比如我看好莱坞电影里那类战天斗地题材的电影,脑子里不会去想太多的灾难片、科幻片之类的概念,其实就是一种神话。

后来我就想,其实美国的历史也不长,你要真是拿历史上的题材拍电影,几年就拍完了,所以美国人才会编东西,他们好像是在人类启蒙阶段那样,经常编一些人定胜天的故事,一个英雄拯救世界,这个主题永远不过时。

最近美国拍了一部电视剧《英雄》,里面讲了几个有特异功能的人的故事,电视剧我没看,但是看介绍,我觉得里面描述的这些人的特异功能,在吴承恩的笔下都描述过了。甚至吴老师描述的远远不止这些,《X战警》里面说的也差不多。我倒不是想说外国人做过的我们都做过,我是想说人的想象其实都差不多。我不知道好莱坞的剧作家们有几个看过《西游记》的,如果看了之后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启发。

你说张艺谋、冯小刚费劲巴拉的改人家莎士比亚的经典,还改不好,其实就是缺了想象力,如果说好莱坞的剧作家们能跟吴承恩不谋而合,只能说人家还有想象力,虽然那些招数几百年前在孙悟空的身上就体现过了,但是人家还会包装,可以拍出来个《英雄》什么的,我们拍出来的就是把原著表演一遍,电视剧就是个会动的小人书,四大名著都是这么拍出来的。所乎我们对名著略有一点想象力,就会有一帮黑猩猩站出来说恶搞经典。其实我们守着一部《西游记》,完全可以把它改来改去的,让黑猩猩看不出来取材《西游记》,拍好了,就能把美国的《英雄》和《X战警》给灭了。

王扶林导演电视剧《红楼梦》至今还有口碑,我觉得不是因为他拍的好,而是他忠实于原著,甚至演员选的都跟人想象的差不多。现在中国人从一生下来就已经没有想象了,所见即所得是人们能认可的审美方式。我想,这四大名著要是在美国,指不定给改成什么样了。现在有个不自量力的导演又想拍《红楼梦》,我不知道会拍成什么样子,如果还是所见即所得,那直接看王扶林的版本得了,可是你想拍成另外的样子,先是一帮红学家跟你没完没了,然后是看过《红楼梦》的黑猩猩吐口水。最后就变成劳民伤财、费力不讨好的粗制滥造了。

我看美国的科幻片或灾难片,总能想起《西游记》,《银河舰队》就是大闹天宫,《龙卷风》就是黑风怪,你想想吧,在科幻灾难片里能看到人类想出的超自然的东西,在《西游记》里差不多都能看到。当然,会有黑猩猩留言说:“什么什么电影里的情节《西游记》就没有提到。”是的,但你琢磨一下,原理都是一样的,不仅是因为全世界的人在想象的时候都差不多,连全世界的黑猩猩留言都一样。这说明人类在面对自然的时候想象力是那么有限,从上古的神话到今天的大片,本质上都没有变化。

带三个表 @ 2007-05-15 1:33:32 分类: 杂谈

星期天,我去朝阳公园参加了一个“超级狗声”新闻发布会。我都好久没有参加新闻发布会了,因为主角是人的新闻发布会都特没劲,一些人模狗样的人坐在上面装腔作势,后来我就不参加任何没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发布会了。

但是这次新闻发布会的主角是狗,而且是一个朋友的公司搞的,我特好奇,就去了。张罗这次新闻发布会的是dofala网站,就是给我博客提供空间的网站,他们原来给人作音乐,做着做着就发现,人越来越不会唱歌了,还不如狗叫。那索性还不如做狗呢,反正现在的歌手也都各个弄的人模狗样的,要这样直接做狗多好,于是,就有了“超级狗声”。

很多狗都会叫,风格也不一样,有美声叫法、通俗叫法、民族叫法,估计还有学周杰伦的二逼叫法,不一而足,如果一只狗成为一支乐队的“主叫”,会是什么景象?获得冠军的狗一定封它个“红衣大主叫”。

很多喜欢狗的人,除了给狗拍照片,给狗洗澡,遛狗,其实还应该让狗到演艺圈发展,录个单曲,做个彩铃,上个通告,做个嘉宾,当个评委,开个博客,闹个绯闻……傻逼明星能干的,狗也能做到。所以,搞超级狗声是时代的大势所趋,狗心所向。

这次,dofala网站录了一张唱片,里面都是各路狗星的单曲,还别说,清一水的原生态,你去中国音乐学院学一辈子也学不出来。

那天倒真是见识了很多狗,一个比一个漂亮,有一只狗的单曲制作人是给黄健翔担任制作的时永,他除了给黄健翔制作了《你不是一个人》,还给一只狗制作了单曲《你不是一条狗》,估计过段时间超级狗声排行榜上会有《狗的地盘》、《容易受伤的母狗》、《你为什么背着我爱别的狗?》《爱上一只不回家的狗》、《小狗爱大蜜》……估计过段时间就会有人给dofala网站打电话,询问包养一只狗需要多少钱了。现在明星一出道不就有淫媒打电话开价吗,我估计狗也一样。

我喜欢狗,但是我坚决不养狗,我特佩服养狗的人,把狗当儿子养。我觉得吧,男人不要找养狗的女人,女人不要找养猫的男人,至于这里面有什么科学依据,你去问土摩托或者方舟子吧。

如果你家的狗想参加超级狗声比赛,去访问这个网站吧:www.superdoggie.cn

带三个表 @ 2007-05-14 14:10:40 分类: 杂谈

谁认识北京什么百货商场卖服装楼层的负责人,或者就是他们百货商场的经理。
想借用场地用用。
知情者请发邮件给我:dundee@126.com

带三个表 @ 2007-05-14 12:27:24 分类: 杂谈

王岐山大爷最近对北京街头的房地产广告不满意了,因为房地产的广告词影响了社会和谐,比如什么“至尊”、“豪宅”、“奢侈”、“顶级享受”等字眼。

我揣摸着,王大爷这么说,是因为他看到了北京大部分人还生活在贫民窟里,或者他看到了那些楼盘其实就是豆腐渣,跟这些高档次的名字根本配不上,所以,王大爷不高兴了,要治理一下。怎么之力呢?我想就是勒令房地产公司在做广告的时候,不许使用某些词汇,就像网络上的敏感词一样,由于王大爷对某些词汇过敏,所以在做广告的时候必须过滤掉。这样,王大爷出门的时候,放眼望去,都是些“草根”“平民”“百姓”“便宜”“布衣”“低级”“朴素”“俭朴”这样的词汇,王大爷心里就和谐了。

然后有一帮废物政协委员也跟着瞎起哄,我发现我国的政协委员鸡蛋里挑骨头都不会挑,不知道是怎么混上政协委员的,杨振华委员认为户外广告的设置应该符合城市功能作用的定位。他提出北京城市的四大目标“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应展现出严整大气、文脉传承、环境优良的风貌。这位政协委员脑子进水了,北京有文化么?北京是宜居城市吗?可能这位政协委员住的地方很宜居,但是不能代表一千多万北京人都住在宜居的环境里。我觉得北京人应该自己印一个月份牌,365天,每天上面都标着“不宜出行”字样。人家房地产公司不就是做了几个广告吗,不就是广告词比较夸张吗,可事实就是这样,在北京五环以内,你还能买到一平米一万以内的房子吗?哪个房子下来不是一百多万啊。这么高的数字,难道不“至尊”“豪宅”“奢侈”“顶级享受”吗?

现在盖房子,不都是给有钱人盖的吗,人家至尊一下,奢侈一下,不是挺好么,政协委员无知倒也罢了,王大爷作为市长,大概也懂经济学吧,房价现在有涨无降,难道这不是一种奢侈吗。说到最后,又变成了作表面文章。

以我的经济实力,我还买不起房子,因为我离“至尊”“豪宅”“奢侈”“顶级享受”还差得很远,我估计比我还不如的北京市民还有很多,既然王大爷对我们老百姓这么关心,那您也想想办法,让我们这些平民能住上好房子。您能做到吗?您肯定做不到,既然做不到,干吗跟那些烂广告过不去呢,北京有很多问题亟待您去关心和解决,房地产广告的小事您就别操心了,关键是,您操心的不是实质问题,而是表面问题。

我想请教一下王大爷,您见多识广,政治觉悟挺高的,我想知道,您说这个和谐社会,是不是就是指我们表面上看着顺眼的社会才较和谐社会?

带三个表 @ 2007-05-14 0:10:43 分类: 杂谈

国内某公司搞一个《越狱》中国网络版选秀活动,而且说拿到了《越狱》原版的授权,接着还说米勒要来中国,然后就有人到福克斯公司打听,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根本没有授权这回事。

那么这个中国公司为什么这么大胆子搞选秀?就不怕人家找他们算帐?

我猜是这个搞选秀的公司是想干别的事情,不信你看着吧,过段时间他们就会说:由于版权没有谈下来,所以不能拍中国版的《越狱》,但是选秀的演员都挑好了,所以我们决定拍一部电视剧《翻墙》。

借人家的名来炒作自己,早已司空见惯,但是这么直截了当欺负人家美国人的,中国人还是头一次。

我来帮他们策划一个《翻墙》的故事梗概吧:

话说改革开放之后,举国上下坚持三个代表、宣传八荣八耻的时代背景,黄赌毒日趋泛滥,我缉毒大队长李云龙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不幸被贩毒分子抓住,关进了一个四周墙壁有两丈高的院子里,然后贩毒分子以李云龙的性命相要挟,如果不让他们把一批海洛因运送到国外,他们就在一个月后杀掉李云龙。我公安机关将计就计,在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我缉毒大队副队长柳云龙故易被贩毒分子抓住,也被关进了这个院子里。在这个院子里,同时还关押着贩毒分子的死对头另一个贩毒集团的老大刘云龙,于是柳云龙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带着队长李云龙和贩毒老大刘云龙翻出了墙外,翻出墙外,李云龙和柳云龙一边躲着贩毒分子的追击,一边追击着贩毒老大,贩毒老大复仇心切,准备一举杀掉死对头贩毒集团……最后进入了连环追击的状态,石头剪子布,就慢慢玩吧。最后,我公安机关一举将两个贩毒团伙一网打尽,关进了监狱。第一季到此结束。

第二季就是两个贩毒老大怎么翻墙了,很显然,这部主旋律电视连续剧绝对不会让坏人逃掉了,第二季就是两个贩毒老大逃出去了,但是我公安机关多厉害啊,跑一圈又被抓回来啦。

这部电视连续剧的配乐直接把平克·弗洛伊德的《墙》拿过来就行。

带三个表 @ 2007-05-13 21:53:09 分类: 杂谈

 我博客上写的文字,一年加起来能有好几十万字,有些文字被传统媒体转载,由于我信息比较闭塞,什么媒体转载我的文字,我基本上不知道。有好心的编辑用了之后会把稿费寄给我,还有一些良心不好的编辑用的时候不打招呼,用了之后也不打招呼,其实我这个人特好说话,您用我的文字,是瞧得起我,我感谢还来不及,您说是吧?为此,我在博客上有个简短声明:商业网站、纸媒体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前几天,有个叫张老师的人留言:“《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5.8传媒3版发了你这篇文章,署名‘沙漠’,是你发的吗?” 我好像没起过这样的笔名吧,后来再一打听,这份报纸是专门管理期刊的新闻出版署办的报纸《中国新闻出版报》。哎呀,自己的文字能发表在“中国”字头的媒体上,真是祖宗八代蓬荜生辉啊。据我所知,新闻出版署下边还有一个国家版权局,新闻出版署直接领导版权局,对著作权可重视啦。那么以此类推,《中国新闻出版报》应该是尊重作者著作权的楷模,他们就应该是新闻出版界的方永刚啊。

然后我就回忆,是不是最近有人跟我约过稿子?我把邮箱翻腾了一遍,没发现。是不是有人给我发过短信,说用这篇稿子,好像没有。如果有人跟我打招呼,也不至于把我的名字改了啊。就算“带三个表”这样的名字读起来有点不雅,我还有常用名字,我叫王小峰,您如果觉得这个名字不合适,还可以叫“王晓峰”,就算这些名字都很俗气,你直接署名“老王”“小王”“中王”“王中王”……都可以吧,您弄一个“沙漠”的名字算什么呢?

我的博客上有我的邮箱,发一封邮件征求一下意见累不死你啊,就算发邮件能累死你,您直接在我博客上留言,也不至于让您腰椎间盘突出啊。这个编辑干吗不跟我打声招呼呢?

以我仅有的一点著作权常识来判断,把一个人的文章用了,未经作者同意,并且署了另一个名字,这不就是侵犯我的署名权么。其实我对媒体滥用我的文章已经很无奈了,中国有好几千份报刊,用我的文章不打招呼不支付稿酬的事情太多了,我不可能整天去跟这些无良编辑扯皮。好在我的耳目比较多,经常有人举报给我,我一点办法没有,用就用吧,就当人家瞧得起我。我曾经试图跟这些遍及交涉,结果是:我们一直联系不上您,又急着发稿,所以就先用了(看来我有必要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做个广告,把我的联系方式公布出来)。其实但凡是个人,你想找另一个人三个电话之内都能找到,找不到永远都是借口和心存侥幸,尤其是做编辑的,你找不到人你就不适合做这个工作;还有人会这样跟我说,您看我们一直想跟您约稿,但是您肯定很忙,又看不起我们这家小媒体,所以我们就没打招呼(这他娘的叫什么逻辑?我要是没打招呼是不是就不了了之了?我忙、看不起你的媒体你就可以随便用?那我不是更瞧不起你了);还有人很会扯皮,您看我们不知道这篇文章是您写的,早知道跟您打个招呼(别人也是人啊,享有同样的著作权,您把我当人了,把别人就不当人了?);还有的编辑干脆耍流氓,不就用你一篇破稿子吗,那是我们瞧得起你,余秋雨给我们投稿我们都不用。瞧,反正最后都是我的不是,我不该去纠缠人家。

这回我之所以把这件事拿出来说,就是因为《中国新闻出版报》作为一个国字号媒体,又是新闻出版署管辖的报纸,干出这种事情实在让我难以理解。要是《北京娱乐信报》、《头等舱》这样的媒体用我的东西我也就算了,《中国新闻出版报》这么干能给我个理由吗?

我希望这份报纸的责任编辑、编辑部主任能给我一个说法,不用你们登报道歉,直接给我打个电话或发一封邮件解释一下就行,稿费我也不要了,估计这篇稿子的稿费压根就没给我算出来,如果您非要支付我稿费的话,我就要一分钱。如果您实在联系不上我,我也就不勉强了,但是我不希望听到这样的答复:我们是用了一篇读者投稿,没有仔细核实就发表了。

我没别的太多想法,就是想恶心一下《中国新闻出版报》,你们以后改名叫《中国新闻黑板报》吧,好像出黑板报没有版权问题。

最后我也提醒一下那些有无良心态、心存侥幸的编辑们,我的博客看的人很多,我在媒体的耳目也多,别往枪口上撞。当然,你偷偷摸摸扒别人家的文章也不行。

带三个表 @ 2007-05-13 2:41:57 分类: 杂谈

我喜欢把北京广播学院说成中国广播电视大学,
我喜欢把MSN说成SMN,
我喜欢把《我的千岁寒》说成《我得千岁韩寒》,
我喜欢把擦肩而过说成擦胸而过,
我喜欢把催人泪下说成催人奶下,
我喜欢把《走近科学》说成《走进伪科学》。
etc.

请那些语文老师们去学学修辞,别以为就你知道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叫北京广播学院。

带三个表 @ 2007-05-12 22:34:34 分类: 杂谈

 今天无意中看到了折腾了很久的“红楼梦中人”选秀比赛。这是我今年第一次看选秀比赛,动不动就把一堆人攒在一起选角的节目已经越来越无聊了。因为第一次看,又无事可做,看完后想起一个朋友对这个节目的定位:土模特大赛。

北京电视台给我的印象其实并不深,别看生活在北京,其实我除了北京6的体育节目,其他频道我很少看。不怎么看的原因主要是:节目办得奇差无比,跟80年代没啥区别,感觉像乡镇电视台;主持人长得基本上都没法看,其实我对主持人长什么样一点不在意,关键是你有脑子就行,我还真烦那种花瓶式主持人。可是北京台的主持人,要模样没模样,要气质没气质,要脑子没脑子,活脱脱一堆人形动物。我一直以为,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毕业的学生,被全国电视台挑剩下之后,都打发到北京电视台了。后来有了卫视台,就更加凸显北京台的土气了。

我记得在1995年,北京台搞一个节目策划,拐弯抹角找到了我,我当时特当回事,准备了半天,这样开会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言之有物。轮到我说话,我一板一眼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半天,然后一个女制片(北京台好像都是女制片)说:“不行,领导那里肯定通不过,你这样没有把赞助厂家考虑进去。”直接就把我否定了。然后我就再也不敢多说一句话了。这个制片人讲了很多道理,比如领导的承受力,赞助厂家的需求,说完了,我才明白,原来电视台的节目是给除了电视观众之外的人看的,我干吗那么认真?

后来发现,也的确是这样,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都是给领导做节目的电视台,啥时候想过给观众做节目啊。

有一次我去长沙参加湖南卫视的节目策划,也差点折腾死我,我说一个想法,人家说的是:“不行,没创意,原来用过了。”一个会能开上一天,直到我的脑细胞都不够用了,这就是差别。所以说,从策划节目这个层面上,就能看出来,北京台把一个个节目做得那么糟糕的原因。

今天看这个节目,从形式上跟其他电视台的选秀差不多,但是从灯光、场地、主持人的特点都土里土气,看北京台的节目,你就知道20年前流行什么——简直就是个活历史。最烦的就是那个北京边上的一个什么水城(估计是个洗浴中心)赞助这台烂节目,10分钟内提到了他们好几次,人家冠名的单位都没有提过几次,没完没了提这个洗澡的地方,生怕观众不知道有这么一个破地方。十多年前北京台给赞助厂家当孙子的毛病现在还没改变。这样的选秀节目,能好看才怪。而且,节目也基本没什么创意——都是80年代的风格。挺好的黄金时间段,播点第三者插足电视剧都比这个烂节目强。

至于那些选手,我觉得都挺不容易的,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合适,但是你上这么一个选秀节目,就算你有前途,被这帮农民一包装,估计以后也没戏了。

给领导做节目做惯的人,突然有一天想给观众做节目,却找不到北了,你在北京都找不到北,还能找到什么。这让我想起了相声《钓鱼》,一个人羡慕邻居天天钓鱼,自己不行非逞能去钓鱼,结果什么都钓不到,最后只好去鱼市上买四斤鱼拎回来。其实北京电视台处在首都这个位置,虽说资源条件都很好,但是天低皇帝近,啥事都干不了,只能临渊羡鱼,不能退而结网。意识到想钓鱼了,却发现不会钓鱼。既然不能钓鱼,就看人眼馋吧。

带三个表 @ 2007-05-12 18:21:38 分类: 音乐时间

好久没有更新“音乐时间”了,上次我说过,这次是点播专题,安排的曲目都是大家点播的。每天都能收到不少点播的信件,不过真正靠谱的点播并不多,精挑细选后就剩不下几首了。大概是我要求太高了,我觉得吧,你们点播歌曲,尽可能别点那些太流行太熟悉的,比如周杰伦,好多人都来信点他的歌,有人带着挑衅的口吻问我:我点周杰伦的歌,你会安排吗?答案是显然不会,你就别努力了。我就不烦他也不会安排,更何况我又是那么烦他。另外还有人心里面没有说清楚具体点播的曲目,而是形容了一番歌曲的感觉,这我实在无能为力。

还有人问我要这些歌曲,实在抱歉,我不能满足你这个要求,如果有一天我攒够了歌曲,会刻一张光盘以某种方式送给你,比如你帮我的电影拉到投资,哈哈。开个玩笑,等我下一本书出来吧。还有人问我怎么下载,在网上哪里能找到,诸如此类的问题,你如果真的喜欢听歌,想想办法,都能找到。

周郑你好,你的信写来好长时间了,我一直没安排,实在抱歉,你想听Aerosmith《I Don't Want To Miss A Thing》,所以先把这首歌放给你听。跟我不用客气。

哓哓,你心情不好吗?过生日应该是件开心的事儿,虽然你生日过去很长时间了,但是还要祝福你一下,如果做不到天天开心,就做到每周开心两次,慢慢就好了。我听Alex Parks《Mad World》没有你感觉的那样灰。

Shannel,你的胃口挺大,点了六首歌,我选了一首Annie Lennox《Why》,让大家听听它到底是怎么催人奶下,其他歌曲也不错,不过暂时不给你安排了。

Wanpeng同学,你的画饼充饥的手段真是高,给老婆点播一首Barenaked Ladies《If I Had A Million Dollars》,多么虚拟语气,其实不一定有多少钱就能证明你爱她,还是给她买只猴子吧。
 
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同学点播一首Queen《Bohemian Rhapsody》同学,她祝你毁容失败,越长越帅。估计她爱上你了,你要抓住机会,不然她就永远停留在“狂想曲”阶段。

小郑The Chordettes是50年代一支比较有名的女子组合,她们唱过不少热门歌曲,对于这样的女子组合,能存在这么长时间很少见,到了60年代,女子组和越来越多,都是稍瞬即逝的那种,《Never On A Sunday》这首歌在当年非常流行。至于这个组合的名字什么意思,大概是“小调”吧。

以爱代替,你点播三首歌,我选了一首Chris Rea《On The Beach》,Chris Rea其实一直想玩点深沉的音乐,但是唱片公司不让他瞎玩,他有些唱片还是很不错的,有些一般,这首《On The Beach》很好听。

张春莉同学要点播一首John Lennon的《Beautiful Son》马群,从你来信中能判断出,马群同学也看我博客,希望他也能听到这首歌。之前我不过是开个玩笑,别介意。

我发现有很多人都点播Johnny Cash的歌曲,大概跟他的那个电影有关系吧,我也很喜欢这个老家伙,其实啊,每个歌星往深了挖掘,背后都有一堆故事。我觉得《一往无前》还没有把真正的Johnny Cash写出来,这次就安排一首的《Hurt》。

喜欢Nick Cave的人也不少,Rustand说每次听到Cave的歌都不绝望,因为有他绝望就够了。这话说得好,生活中需要寻找各种替死鬼,这样你才会快乐。还有一个同学没有留姓名,希望点播一首他跟Kylie Minogue合唱的那首凄美的《Where The Wild Roses Grow》,我下次卖唱片一定通知你,但你是谁呢?还有一位Tanx也要点播这首《Where The Wild Roses Grow》,好吧,All Beauty Must Die。

Leng6661有点着急了吧,知道你喜欢Lifehouse,并且点了两首他们的歌曲,我还是安排了《Into The Sun》

Desperado同学你好,不知道你毕业论文写得如何了,是的,孤独这东西只能自己享受,不然就不好玩了。你点播的Linda RostandtJames Ingram合唱的《Somewhere Out There》这次给你安排了,希望你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不过,规律告诉我们,很多好工作都不是在你前三份工作中能找到的。

林钧,你好,什么歌都可以点么?我看未必,你点了我未必能播放,不过你点播的Love Psychedelico《All Over Love》我还是安排了,请欣赏。

于佳婴同学,我喜欢听麦姐的《You Must Love Me》,不过你解释的有点不靠谱,其实就是一首歌而已,作曲家只不过通过想象来营造出一点效果,政客也有爱情,却无所谓好人坏人。

Zjjz希望能听到Peter Green《I Loved Another Woman》,你说“滑棒吉他听着很舒服,很舒服。”,嗨,小心你真的滑出来。同时谢谢你推荐给我的那首《朝天歌》。

榛子,你好,你还没有被裹进巧克力里面呢?那就把Sheryl Crow《Everyday Is A Winding Road》送给你,其实生活不管怎么活都会很辛苦,因为人怎么都觉得不满足,辛苦的时候你就看看《不许联想》吧。

无泥成同学,你问“为什么有的人会得到那么多的被爱,而有的人却从未曾拥有过?”我觉得吧,你如果会爱,就会得到爱,如果不会,天上就不会掉馅饼。好吧,安排你为一辈子都见不到的“Him”点播的Sister Act《I Will Follow Him》。你要是老跟着他后面,别的“Him”就会错过了。

林晓溪同学,12年前的4月1日,我也在天宁寺附近转悠,不知道碰上的那个女孩是不是你,不过我叫“三表”,不叫“三三”。不知道你跟这个三三同学现在如何,希望是美好的。这是你点播的Switchfoot《On Fire》

Mjason5希望点播一首Tamas Wells《Valder Fields》送给他的朋友,希望你的朋友能听到。

有很多人希望能点播Tom Waits的歌曲,其实我最初听Tom Waits的歌曲时,不太能接受他的烟嗓子,但是后来越听越喜欢,他的歌曲里面没有热门畅销歌曲,但是他那种无拘无束的演唱风格,比起很多精雕细琢的音乐来的要舒服。Major Ken青岛散啤都希望点一首Waits的歌曲,那就把《Widow's Grove》送给你们。

苏莹来信想点一首王筝老狼唱的歌曲《想把我唱给你听》,并且把这首歌送给他哥哥和嫂子,前几天看《贻笑大方》,结尾处那个女记者喊:“大家都来结婚吧,结婚多好啊”。很多人都结婚了,希望你跟男朋友也早一点,有机会一起老一起死。

杭州师范大学的之之说要点播一首《白狐》,我不知道你想要的是哪个版本的,我找到了两个,我选了一个叫李维的歌手演唱的版本。这首歌唱的有点怪怪的,不过也还好听,难怪你一听就听两天。

唐佳同学,不知道你现在毕业没有,看你来信似乎好像日子过得很无聊,大概是毕业前综合症吧,没事,工作了就好了,你点播的《莫呼洛迦》这次给你安排了。你能告诉我是谁唱的吗?

小贵,你点播的《原来的我》,我本来想早点安排,但是之前放过一首齐秦的歌,所以拖后了,希望没让你等急。

还有汤圆,你说很喜欢曾淑勤的歌曲,想随便点播一首,那我就给你安排这首《一个人游游荡荡》

点播歌曲请发邮件:Dianbogequ@126.Com
请写清楚你的名字,点播的理由以及具体的曲目和演唱者。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