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的日志
带三个表 @ 2008-10-31 15:33:14 分类: 杂谈
广电总急的一位司长在公开场合批评我们喜闻乐见的祖德大师,说祖德大师是害群之马,要把他清除出什么队伍。对于这样的炒作时机,祖德怎能错过。他以迅雷不及掩耳盗林志玲之势把律师函发给了那位说话不负责任的任谦司长。公众认为祖德大师诽谤了谢晋,祖德认为任谦诽谤了祖德,究竟谁诽了谁?我认为,不会有一个明确结果。
我关心的是,作为一个政府官员,任谦的话是值得很多人警惕的。虽然这是个很小的事情,虽然跟一些娱乐圈八卦有点牵扯,显得有点低级,但事情的实质恰恰显示了另外一个问题:官员们至今还残存那种有了权力就可以胡说八道胡作非为的思维方式。
试想,如果是一个警察这么想这么做,大概就会出现一个冤狱。任谦只是站在那里说了几句,影响和后果不至于变成杨+那样的悲剧,祖德也不会拎着一把菜刀杀进广电总急。因此,我们大可把任祖之争停留在八卦层面上。可在我看来,任司长的一番话和警察手里的暴力工具没什么区别,他不过是想用另一种方式“弄死”一个人。
像任谦这样的人在政府部门比比皆是,有了一点权力认为就可以滥杀无辜。其实有很多政府部门在行使自己的权力方面已经越来越清晰了,目前最不清晰的一个是公安部门,一个是广电总急。前者我就不说了,都是明摆着的。后者一直以来就是飞扬跋扈的,因为没有真正的监督机制,他们也就从来没有这种意识。结果被人见不一定人爱的祖德大师揪住了小鸡鸡。这件事,要么任谦是祖德大师的托儿,帮祖德炒作一下;要么就是极权体制下培养出的一个合格的领导。
广电总急的领导有这种意识很正常,他们在某一个领域有绝对权力,尤其是管理的都是一些乖顺的导演,想怎么修理人家就怎么修理,在这种衙门呆时间长了,都觉得可以处理国际金融危机。所以,一张嘴就暴露了一贯的“暴力”权力意识。“不听话就弄死你”是广电总急领导们的看家本领。
这件事可怕的倒不是谢晋大师尸骨未寒就被祖德八卦,真正可怕的是那个任谦和他代表的某种思维定势。你可以批评祖德大师胡说八道,但不以为你可以滥用权力,动不动就要封杀人家。倒也是,广电总急除了封杀现在还没学会别的。
你本来只穿上了一件背心,却总以为自己隆了胸。嗯哼!
带三个表 @ 2008-10-31 1:42:19 分类: 闲扯
最近一段时间,发生了很多奇怪的事情,凡是跟我打交道的人都丢手机。这次南行,深圳、广州的朋友先后丢了手机。
在深圳,一个朋友带我吃饭,到了深圳书城,她突然说,手机找不到了。我拿出手机拨打她的电话,发现还是通的,看来没有落到敌人手里。于是我给手机发了一条短信:请拾到的同学给我回个电话。其实这位拾到手机的司机师傅早就给这个朋友的朋友打了一个电话,晚上就把手机送回去了。
广州的朋友就没那么幸运了。当她给我发完短信后,手机就丢了。因为手机比较值钱,所以至今没有下落。在北京,前段时间也有两个朋友先后丢了手机,都是跟我见完面之后。所以,我的朋友,如果你们见我之前,最好给手机上个财产保险,然后把一些肉麻暧昧的短信删掉,如果有一些艳照,也都删得一干二净,即便丢了,也不会让你变成第二个陈冠希。
这让我想起以前发生的两件事。
今年四川地震期间,有一天晚上,一个做记者的朋友给我打电话,我一接电话,听到这位朋友用成都口音为问我:“请问你是某某某的表哥吗?”我一听,马上问她:“你是不是拣到她的手机了?”对方说:“是的。你快告诉她让她到什么什么饭馆来拿。”我肯定联系不上这个朋友,正好发现SMN上趴着另一个朋友,她们俩很熟,便问她,你能不能联系上某某某,朋友说:“我跟她在成都,住在一个晃悠的酒店里。”我说你赶紧让她到你们刚才吃饭的饭馆那她丢的手机。人家饭馆的服务员到我这里报案了。
国庆期间,我去重庆玩。每天都玩得很晚才回去。有一天早上八点,就有人打电话骚扰我。我糊里糊涂动用了一下0智商想了想,这都放假了,怎么还有送快递的?因为平时与太阳从东方地平线升起那一刻发生的事情除了升国旗就是送快递的打电话问我三联生活周刊怎么走。于是,这个电话响了三次我都没接。但是它不停地在响。
于是我只好起身,走到写字台边拿起手机。电话号码不认识。
对方用很烦躁的声音问我:“请问你是王小峰么?”我说:“我是,您有什么事儿?”对方说:“你认识一个叫某某某的人吗?”我靠,这一大早就问我这个问题,看来这个朋友出事了。男子继续说:“你能现在联系上她么?”
我这个朋友在深圳不靠谱是出了名的,我打电话从来就找不到她,不是不接电话就是关机,不是关机就是停机,不是停机就是不在服务区,不是不在服务区就是不在中国……她是深圳朋友当中第二不靠谱的人。我说:“这个,很难。请问您找她什么事?”那男子说:“她钱包丢了,我拣到了。你让她跟我联系一下。”
我赶紧给这个深圳朋友打电话,果然无人接听。过了好几个时辰,这个朋友把电话打回来了,这是我认识该生以来第一次接到她的电话。她说:“你找我啥事,大早上的,你在深圳?”我说:“我在深圳就从来没见过你。你是不是钱包丢了?”朋友说:“是啊。”我说:“我拣到了,到重庆来取。”
我把那个人拣到钱包的事情告诉了这个朋友。又过了一段时间,朋友告诉我,钱包拿回来了。我很好奇,问她为什么该男子会给我打电话,怎么知道我的电话号码的?朋友说:“因为我一直把你的名片放在钱包里。”我一听眼泪差点流出来,虽然朋友不靠谱,但是还常把我名片放在身上,关键的时候起作用了。不靠谱就不靠谱吧,能把我放在心上比啥都重要,是不?
“你太让我感动了,还常带着我的名片。”我说。
“是啊,”朋友说,“随身带你的名片避邪啊。”
带三个表 @ 2008-10-30 3:34:50 分类: 杂谈
没想到《欧美流行音乐指南》在网上卖的挺好,我一直以为就《读库》在网上卖得不错呢。《指南》还没出版的时候,卓越的一个朋友小路就早早跟我说,让我到卓越签名。书出版了,小路就不理我了,平时跟她说话也不理我。这让我不得不联想,某些公司说话办事不靠谱。
在广州,小路打来电话,让我周三到卓越网签名,还要录一段话,放在网上得色。大意是:“卓越网的读者同学们,你们好,我是谁谁谁,欢迎你们访问卓越网,我也是卓越网的注册用户……”我是很不习惯按照别人设计好的台词说话,尤其是还要对着摄像机,为此我连电视都不上了。我一坐在那里就紧张,录了好几遍都过不了。因为每次我都想说“我也是当当网注册用户”,之所以有这种潜意识,是因为小路是我在当当网认识的。当时我去当当签《不许联想》,小路帮我搬书。后来她就叛逃到卓越网,继续帮我搬书。
这次签名去的是卓越的物流中心,这地方在通利福尼亚州的某处,反正车开出城不知道走了多远,快到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很大的房子。据说北京最大的人流中心是天安门广场,最大的物流中心就是这个卓越物流中心,有点类似我以前去过的沃尔玛。进物流中心是很严格的,安检比登机还要严格。比如戒指、项链、手机、相机和液态水等一切物品皆不可带入。进去后,才发现里面真大,有4万平方米。里面都是小格子,每个格子里面都有一些日用消费品,一眼望不到边。走了很远,才到了图书区域。
这次一共要签300本书。我问小路,为什么现在才签?她说,每次进货,还没等安排签名,就卖得差不多了。这次进得多,所以还剩下不少。签《指南》是一个力气活。小路和她另一个同事萌萌(怎么跟《赤壁》里的那匹小马驹的名字一样?)一起去的。这个萌萌长得很瘦,看她瘦的可能连二斤豆腐都拎不起来。《指南》出厂的时候都有塑封,要先拆开塑封,然后签名,再装进塑料袋,封紧,然后加上代码,这书两本加一起有两斤,拆开,拿起来,签完名再拿起来,装进塑料袋封好,然后再拿起来放进叉车上,2斤×3×300=1800斤。也就是说,这两个女孩要在1个多小时的时间内搬动至少900斤的重物。萌萌帮我翻书,没多久,当她把书拿起来的时候,已经有些吃力了,胳膊有些颤抖。
我说,要不我来帮你翻书,你替我签名。她说:“可以啊,我看半天了,你的笔体我都会模仿了。”于是我们调换一下位置,我替她翻书,她签名。萌萌说:“我替你签名不太好吧?”我说:“没事,反正读者也看不出来。”她说:“这样不就骗人家了吗。”我说:“我在唱片公司当企宣的时候,就常替歌手签名,没遇到一个歌迷投诉的。”她说:“还是觉得不合适。”我说:“要不这样,你签成王小山,这样大家就知道不是我了。”她说:“这样靠谱。”
以前,我在卓越网上购书,发现有些书很脏,这次明白了,是因为书本来就赃,而不是网站弄脏的。我观察一下,他们在拆装过程中都很谨慎,屋子里很干净,没有灰尘。萌萌进屋之后就拿出一卷橡皮膏,很麻利地把手指粘上,防止把书抓出手印,其他工人也都戴上白手套。如果拿到的书有灰尘,大概都是书出厂的时候弄脏的。
当年我帮土摩托编《来自民间的叛逆》(第一版),老六说给我编辑费,还没等我拿到这笔钱,他就从出版社跑了,编辑费肯定拿不到了。老六跟我商量,出版社还剩下不少书,要不给你吧,你卖了换钱花。当我拿当这批滞销书,拆开牛皮纸,打开一看,就没一本干净的。一直以来我比较疑虑,这书是怎么弄脏的?有种可能是——书店的退货。
出门的时候我在布告栏上看到一则通知,很有意思。有一个员工因为偷东西被开除。他偷的是什么呢?居然是一本地图册。我估计这哥们一定是进来之后走丢了,到处都是方格子,跟转迷宫一样,情急之下,拿了一本地图册,希望能按图索骥,找到出口。结果出口找到了,工作没了。
带三个表 @ 2008-10-29 10:30:22 分类: 杂谈
在中大放DV,在跟大家扯淡的时候,发生了一段事情,一个自称是北大的女生,发表了一些看法,事后朋友跟我说,可不可以把他录的视频贴到网上,我说别了。理由有两个,第一,这事搞大了会对这位女孩带来很大伤害。在众人看来,这是件有趣的事情,但是对这位女生来说,可能会给她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第二,我最近在宣传自己的书,我喜欢用正常方式宣传书。但后来我发现还是有人把这段视频贴出来了,从录像的位置上看,不知道是谁干的。对此我不希望大家再去谈论这件事,凡是在我博客上留言谈论这件事,我一律删除。大家也尽量别在别的方谈论此事,我们都有责任去关爱一些心灵受过伤害和心理有些问题的人。这事而到此打住。
Comments Off
带三个表 @ 2008-10-26 3:00:22 分类: 闲扯
这次流行音乐30年演唱会很糟糕。其实那天我没有把演出看完,当时跟飞扬971主持人刘洋、刘倩做了半个小时的节目,然后我就走了。我对中国流行音乐的态度一直是以旁观者的角度看他们,这个行业做好做不好都很正常。甚至深圳电视台搞一台晚会,水平退回到80年代初的水平,也是很正常。在我看来,(流行音乐以及相关)行业从来就没有出现过真正专业的人。
我觉得中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一点在吃方面体现得非常明显,但是在其他文化方面体现得一塌糊涂。想在文化娱乐方面有点成就的人都往北京跑,中央人才过剩,地方人才奇缺,这么简单的一场晚会,深圳台居然能做得如此“经典”,还是因为没有相对专业的人。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所以说,深圳就是改革开放的最直接成果,没有改革开放,深圳还是个渔村。但是深圳并没有因为经济发展而吸引更多的文娱人才。南有香港可学,北有广州可鉴,改革开放30年,深圳电视文化还是一片沙漠。
在深圳中心书城签售,我没想到来了很多人,说明深圳人民还是爱看书的。希望改革开放40年的时候,深圳台再搞一台回顾晚会,看看有没有进步。
签售的时候,还真有一个女孩拿着一本郭敬明大师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来让我签,我来者不拒,本来想写一句“天下有贼”。但既然是郭大师的书,我还是老老实实写了“抄袭有理”。还有人拿着土摩托、老六的书让我签名,其实这两个人的书我有点不太好意思签名,因为让我模仿出他们二人的“蟑螂体”实在是件困难的事情。

(摄影/秋琪)
下午放DV,我一进根据地酒吧就知道地方有点小了。来了很多人,后面的人都看不到了。但是音响效果很好,是我感觉中音响效果最好的一次。放映开始后,我就到门外抽烟,这时路过一位大妈,问里面在干吗,老板说放DV,大妈就好奇进去了,后来我进去看到大妈在最后一排,跪在高脚椅子上看。老板很负责任,告诉服务员注意大妈的安全,别不小心从上面掉下来。因为台词基本上是北方话(兼夹杂一些河南话、东北话、安徽话和香港话),还有很多北京土话,不知道大妈是不是能听懂。
以前我在播客上搞过一次《黑森林之歌》派送活动,送出六套《黑森林之歌》,其中有一套送给了一位深圳网友。当时我说送给她的理由是“因为她知道深圳所有好吃的地方在哪里。”这次来深圳,这位朋友请我吃饭,才知道她是做房地产的。现在的房地产什么情况大家都知道。聊天中,她告诉我,她把《黑森林之歌》的碟用在新开盘的楼盘里面,有人来买房子,一进门看到的不是俗勒吧唧的烂众传媒的广告,而是《黑森林之歌》,买房子的人一看,哇,我们要搬进黑森林了耶。在楼市低迷的时候,人家这家产房房产公司就能每天多卖出去几套房子。看来,《黑森林之歌》还不仅仅是一部生态纪录片,还是卖房子的广告片。
不过我还是希望楼价能再往下跌一跌,到我心里能承受的价位时,我就买套房子,然后我也买辆自行车,就成了有房有车一族。后来,这个朋友跟我说,陈晓卿老师来深圳,我请他吃河豚。我把这消息告诉了远在北京《见证》机房里的陈晓卿老师,陈老师回短信,只有三个字——
下面请听题:陈老师短信的三个字是什么?
强行插播一条广告:
26日下午3:30,在广州海珠区新港西路93号学而优书店签售《欧美流行音乐指南》,顺便和大家扯淡。
26日,晚7:00-9:30,在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管理学院MBA大楼国际会议厅播放DV《你丫真狠》,先播放DV,然后扯淡。
带三个表 @ 2008-10-24 0:24:39 分类: 闲扯
深圳比北京热多了。
不到深圳不知道该穿得少。
晚上收到天气预报,
北京今晚是霜冻。
我们中国就是这么色情,
冰火九重天。
在飞机上,我跟那个作曲的王晓锋挨着坐,
这还是头一次。
晚上中国流行音乐30年的主要人员都聚到了一起,
去的时候,忘记带狗牌了。
组委会的人问我叫什么,
我说叫王小峰。
人家一愣,心说这个人不是进去了吗。
但是最后人家还是把我带进去了。
其实这30年也没什么,
但是必须应景一下,
大家都在回顾30年伟大成就,
流行音乐虽然没成就,不回顾一下,
好像也说不过去。
我跟李皖说,
你说要把这一屋子人都拉出去毙了,
中国流行音乐是不是就有救了?
当然,答案是否定的。
把谁毙了中国流行音乐都没救。
在这个大饭局上没呆多久,
见惠子去。
惠子跟老公从香港过来,
惠子现在已怀孕38周了,
见到惠子,哈哈,
好大的肚子啊。
照理说预产期在十月中旬,
可这孩子就是不出来,
惠子给孩子起名叫”鱼蛋”,
想让这孩子叫一声舅舅真的好难。
吃饭的时候见到小孩在肚子里打组合拳,
惠子的肚子一动一动的,
还别说,我还是头一次看小孩这么动。
拍了两张惠子大肚子的照片,
出门没带数据线,
回去后贴出来,
估计就这几天孩子就出生了。
生下来怎么也得有七斤。
插播一段广告:
25日下午2点在深圳中心书城北区中央通道签售,具体内容包括聊天扯淡,地点在福中一路莲花山附近。
25日下午4点,在上步根据地酒吧播放DV《你丫真狠》,问路和订座电话83633533,不要门票,可呼朋唤友过来,酒吧免费提供凉水(不含三聚氰胺等蛋白粉成分,可放心饮用)。
带三个表 @ 2008-10-22 17:15:32 分类: 未分类
我收到一件T恤衫,没有寄信人地址。T恤衫产地是中北美洲的洪都拉斯。看T恤衫的文字好像是这位同学希望我能出家当和尚。背后还有一句话,不知道是不是对安迪·沃霍尔那句名言的结构。是哪位同学干的?言语一声,先谢谢你。如果我真出家,一定拉你入伙,我这人就是够义气。

胸前

背后
带三个表 @ 2008-10-22 4:07:59 分类: 音乐时间
音乐时间该更新了。
这回介绍的歌曲你都听过,但是你从来没有同时听这些歌曲。如果你说你没听过,赶紧去买一本《欧美流行音乐指南》。这些歌曲也都很流行,流行的让你耳熟刘翔。那我为什么还要选这些歌曲呢?管着吗!我选自有选它的理由。
因为这些歌曲都是欧美媒体评选的“有史以来最佳×××歌曲”的第一名。欧美音乐媒体竞争比较激烈,市场化程度很高,常常巧立名目搞一些评选,一来可以促销唱片,二来树立自己权威,三来鼓动读者参与。每年都有年终评选,每段时间都有主题评选,时间一长,就会积攒下很多评选名单。说句实在的不能实在的话,你一生真正感兴趣的欧美歌曲绝对不超过300首。因此你弄那么大的iPod用来装歌曲其实就是装逼,装逼空间小一点,装300首歌曲实在太富余了。我研究了过去五十多年英美媒体上评选的所谓“经典”“最佳”“有影响力”“改变世界”“死前必须听”……歌曲目录,发现就那么几首颠三倒四的排列。
以后我也会列出一个单子,比如“装逼必听的100首歌曲”“泡妞必听的20首歌曲”“你的博客播放器必放的100首歌曲”“走路必听的50首歌曲”“上课打盹必听的20首歌曲”“做爱必听的1首歌曲”(多了你也用不着)……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排行榜,别人评选出的名单多少给赋予了一种社会意义,或者说是大众审美的平均值。但不管怎么说,这些歌曲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经得起时间考验,什么时候听都可以。如果你听了之后觉得“老掉牙”“土气”“不好听”“没劲”,那么恭喜你,你的耳朵很适合听彩铃。
好吧,一首一首介绍。
先强行插入一条广告:《欧美流行音乐指南》签名版已在当当网上架,一共100本,有想买的同学可以去看看,75折,比原来的定价贵了12.5元。其实我的签名不值12.5元。
Bob Dylan - Like A Rolling Stone
英国有一本杂志叫NME,新音乐快讯。挺老牌的一本杂志,他们从50年代至今,每年都评选各种最佳专辑和唱片,每隔一段时间还评一次“有史以来……”Like A Rolling Stone就是他们在1976年进行的一次读者评选有史以来热门单曲时名列第一的歌曲。事实上,这首歌经常名列各种评选的前十名,在另一本杂志评选100首最伟大迪伦歌曲中,它也排名第一。
The Sex Pistols - Anarchy In The UK
英国还有一本杂志叫SOUNDS,后来停刊了。他们在活着的时候还挺有影响,他们在1985年评过一次有史以来顶级单曲,The Sex Pistols的Anarchy In The UK排名第一,这多少有点讽刺。可是如果你想想这个时期英国的社会状况,人们选择这首歌也就不足为奇了。
Aretha Franklin - I say a little prayer
1987年,NME的作者评选了一次有史以来前150首歌曲,Aretha Franklin这首歌曲名列第一。这是一首温情脉脉的歌曲,适合在人脆弱的时候听。有点类似我们的《爱的奉献》《心的祈祷》。
The Rolling Stones - (I Can’t Get No)Satisfaction
这是很典型的代表摇滚乐态度的歌曲,它表达了人们的某种欲望,直截了当,不拖泥带水。而且那种布鲁斯节奏的动感很快能让你产生快感。这是《滚石》杂志在1989年评选的“过去25年100首最佳单曲”的第一名。
The Adverts - One Chord Wonders
1992年NME杂志评选的100首独立乐队单曲排名第一的歌曲。其实The Adverts乐队只不过是在70年代崛起的一堆朋克乐队中的一支,论影响和商业效果,都不如很多乐队,但是人家还是有几首令人怀念的歌曲,这就够了。其实这首歌没什么太深刻的内涵,跟《走进新时代》根本没法比,但是它亮出了自己的态度,尤其适合在现场演唱。
Alison limerick - Where Love Lives
有一本专门介绍舞曲的杂志MIXMAG,他们评选过有史以来最佳舞曲单曲,这首歌名列第一。
Nirvana - Smells Like Teen Sprit
这首歌是上世纪90年代的摇滚赞歌,任何1992年以后的评选,只要跟摇滚有关,如果没有Nirvana,就像林志玲说话不口爹一样不可思议。1997年英国Mojo杂志热心读者评选100首歌曲,Smells Like Teen Sprit荣登榜首,所以英国人说话都不口爹,难怪英式英语硬梆梆的。
The Beatles -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Penny Lane
又是Mojo,他们在1997年底的读者评选有史以来最佳单去的评选中,The Beatles的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Penny Lane获得第一名。英国人对这个国宝的偏爱一直体现在他们的各种评选当中。
Led Zeppelin - Stairway To Heaven
听戏要听角儿,摇滚乐的角儿往往是主唱,但是对某一类摇滚乐队来说,主唱不过是件乐器,对众多的重金属乐队来说,角儿是主奏吉他手,Guitar World在1998年评选过一次100手吉他主奏(跟独奏还不同),显然,Jimmy Page在Stairway To Heaven中的那段精彩独奏是经典中的精华。
Bruce Springsteen - Born In The U.S.A.
Arrested Development - Tennessee
美国Village Voice杂志也是个老牌音乐杂志,听名字有点像《知音》,有点土气对不?但是人家是很权威的,在没有《滚石》出现之前,Village Voice就是当时美国音乐界的《红旗》杂志。他们评选了80年代最佳单曲,结果Bruce Springsteen的Born In The U.S.A.排名第一;评选90年代最佳单曲,Arrested Development的Tennessee获得第一。
The Beatles - Yesterday
1999年,英国BBC电台音乐主持人Paul Gambaccini通过广播邀请听众和音乐从业人员一起评选了20世纪最受人喜爱的歌曲,不出人们所料,Yesterday荣膺第一。一首两分钟的歌曲,成为人们一个世纪的选择,“昨天”就是这样的。一年后,《滚石》杂志召集一些乐评人评选自The Beatles以来100首流行歌曲,Yesterday又是第一。
The Beatles - In My Life
又是The Beatles。你会说,怎么总是它。不是它难道是你?Mojo杂志评选有史以来最伟大歌曲,In My Life排名第一。
U2–One
这首歌是在最近评选中获得第一名的。因为Q杂志搞了一次1001首最佳歌曲评选,为什么要1001首呢?因为这是专门为iPod使用者评选的,你的空间不是大吗,那就多给你预备一些候选歌曲,争取给它填满。我估计真把这1001首歌曲装进去,你一辈子也听不完。如果只有一首歌,你肯定能听完,一旦超过两首歌,你就有选择了。只要你有选择,就意味你有放弃。
Chuck Berry - Johnny B Goode
这是《滚石》杂志在今年评选100首最伟大的吉他歌曲中获得第一名的歌曲,“如果你想玩摇滚,请从Chuck Berry这里开始。”这话是Aerosmith吉他手Joe Perry说的。其实还有很多吉他手或摇滚歌星在心里都说过类似的话。
Beach Boys - Good Vibrations
这次Mojo杂志在评选有史以来100首伟大单曲没有选择一首英国歌曲,而是选择了美国乐队Beach Boys的歌曲,当然,他们也是受The Beatles影响很大的乐队。这次评选时间是1997年。
Kingsmen - Louie Louie
Mojo杂志在2003年搞了一次“你一定要拥有的100首单曲”评选,结果当年颇受争议的Louie Louie排名第一。大家听听这首当年惊动了胡佛的歌曲,听听他们唱的都是什么。
Nick Cave & The Bad Seeds - The Weeping Song
NME杂志在2007年评选经典专辑与单曲,结果Nick Cave & The Bad Seeds这首歌获得第一名。
Oasis - Live Forever
Q杂志在2006年评选有史以来最伟大歌曲100首,Oasis的Live Forever排名第一。我估计应过的媒体每个月评选一次“有史以来最伟大歌曲”,结果都不一样。
The Beatles – A Day In The Life
天,又是它。Q杂志在2004年评选中换了一个花样,主题叫“国歌”,50首英国人心中的“国歌”,结果又是The Beatles中标。
Jimi Hendrix Experience - All Along the Watchtower
Jeff Buckley - Hallelujah
英国每日电讯的乐评人评选的“最佳翻唱歌曲50首”,Jimi Hendrix翻唱Bob Dylan的All Along the Watchtower排在第一位,Dylan的歌曲最适合别人演唱。另外,NME杂志也评选过“最佳翻唱歌曲50首”,排在第一位的是Jeff Buckley的Hallelujah。
Bob Dylan - Masters Of War
这首歌是Mojo杂志评选“伟大抗议歌曲100首”的第一位,这首写美国军火商靠战争发财的歌曲一直很有现实意义,所以,在2004年的评选当中,人们还是那么熟悉这首歌。没有战争哪有主人。
John Lennon - Imagine
这是英国电视4台通过网上搞的一次英国“Number 1”歌曲,结果,肥水照样不流外人田,John Lennon的Imagine成为Number 1中的Number 1。你没有意见吧?反正我没什么意见。
别问我如何下载,会有热心读者贴出来的。
带三个表 @ 2008-10-21 12:25:22 分类: 歪理邪说
Windows操作系统以前喜欢蓝屏,不知道跟江青有没有关系,现在又喜欢黑屏,不知道跟陈晓卿有没有关系。如果这次反盗版效果不好,下次说不定弄一个白屏出来,这样微软心里就白平衡了。
看很多人都持这个观点——反对盗版,也反对微软黑屏。微软挺矫情,咱中国人也跟着矫情。谁能遏制盗版呢?版权法从一出现面对的就是利益冲突,这是一个贵族用合法方式掠夺平民的法律。人们在这种法律驯化下一度适应了这一契约方式。但是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被驯化的人(西方人)和还没有经过驯化的人(中国人以及法律不完备的国家的人)开始明白,既然复制这么简单,我干嘛要花钱呢,那不就是傻逼吗。
数字化技术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这都是由版权法最发达的西方人发明的。CD是西方人发明的,CD克隆技术是西方人发明的,电脑是西方人发明的,数字复制技术也是西方人发明的,但是他们在发明这些东西的时候忘记如何保护版权。这是科技史上的一大漏洞,既然是漏洞,肯定就有人往里钻。
电脑程序是由人编写出来的,你可以这么写,我就可以那么写,你道高一尺,我就能魔高一丈。盗版与反盗版就像我们小时候打架常用的一种方式,当有一个人打了你一下,你一定要还一下,不然觉得特亏。对方肯定也要再给你一下,然后你还要还一下,如此往复,没完没了。版权法的出现,就像两个小孩在掐架。
大道理我听得太多了。你给我讲保护版权的道理我比你还明白,你给我讲盗版的道理我也比你知道得多,我十年前就写过《盗亦有道》,大致意思是,今天我们盗版是为了让你们还昨天欠我们的债。这话说得有点民族主义,可是历史就是这样,版权保护是否发达,跟生产力水平有关系,跟别的没有任何关系。有人说:“版权费我们在清朝已经支付了。”
好多人很善良地劝微软别这样做,这话也很傻很天真。如果换你的话,你下手会更狠,微软已经让自己的方式逼近文明了。作为一家全球最知名的软件公司,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根本,作为一个微软操作系统的使用者,同样也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只不过普通人使用微软的软件的利益是您别老蓝屏就行。盗版者也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用盗版的方式资本积累,远远比发动战争更文明一些。你想当世界警察,就有人想当世界小偷。
逼着微软的软件降价也挺扯淡的,他们就该坚持现在的定价,全球一口价。
我一直认为,今天所有数字化产品面临的盗版危机都是数字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数字复制技术是一把和杨佳手里的刀相媲美的双刃剑。这就是一个观念问题了,版权法出现在复制没有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年代,所以你怎么制定规则都可以。但是今天,谁都可以复制的年代,你就要改变一下观念了,还拿老一套的办法对付,就是刻舟求剑了,求剑若此,不亦比尔惑乎?我百分之百相信,微软这次是在展示他们最新推出的黑色桌面技术。
我还是相信技术会进步,还是相信生产力会发展,到时候总会有办法的。
在一个论坛上看到有人这样留言,我整理成一首诗:
无所谓!我用的是Windows 98
无所谓!我用的是Windows 95
无所谓,我用的是Windows 3.0
无所谓,我用的是DOS
无所谓,我用单片机
无所谓,黑屏的时候我用电筒照着
无所谓,我白天用看你怎么黑
无所谓,我把屏幕刷白漆,永远黑不了
无所谓,我不用电脑
无所谓,我用的是电视
无所谓,我用学习机
无所谓,我一直都用算盘
无所谓,我是色盲
无所谓。我改用手机上网
无所谓,我看小人书
无所谓,我会盲打
无所谓,我用的是linux
无所谓,我还可以用Mac.OS
无所谓,免装屏保软件了
无所谓,我上蜘蛛网
无所谓,我早就已经把桌面设成黑屏了
带三个表 @ 2008-10-20 3:03:50 分类: 说书
以前我在博客上介绍过一本书,就是一个人家里养了很多猫,没事就给猫拍照片,后来就出了一本书,结果成了畅销书。一本毫无技术和智慧含量的书能成为畅销书的事实告诉我们,只要你没事对某件事情专注,日积月累,把手里的素材整理出来,就会变成畅销书。西方人出书有时候偏重消遣,因为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出版要看它是否有商业价值。中国人出书主要在于行骗,比如经常有人闲着没事研究出一些道理出成书让没有信仰的人相信,或者东拼西凑,弄一本书出来糊弄人。这些书非但没有技术和智慧含量,而且还能让人变得更傻。
有一回我去某大学,校园的路边上有很多书摊,我扫了一眼,这些书大都是盗版的,所以很便宜,没收入的同学都买得起,但是内容基本上都是让你看完后直奔老年痴呆去的书,以前我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为什么都未老先呆,现在终于发现了——上网、看廉价书、打游戏、看日韩剧,这四聚氰胺基本上就让人变成脑结石了。如果你看了电影《画皮》后感动得哭了,那么恭喜你,快去医院做个脑CT。我看以后《画皮》可以作为医疗改革后的医院检查人是否弱智的行业标准,挂完号后直接送进电影院看《画皮》,凡是感动的人一律送特奥会集训队去。要说中国的教育很成功呢,我们整天被四聚氰胺包围着,不成功则成麻木不仁。
对了,我要说什么来着?哦,畅销书。
继续说畅销书,反正可以这么说,有什么样的读者就有什么样的畅销书,有什么样畅销书就会针对什么样的读者。这个怪圈就像永动机一样,谁都控制不住。有一回,我带一个朋友去三联书店买书,朋友希望我能推荐一些好书,凡是这个朋友感兴趣的书,我都会解释一下这本书的劣质地方在哪里,最后转了一大圈,空手而归。
我买书,一般先看作者,比如王小峰写的书,我一定要买的,王小山写的书一定不能买,一字之差,谬以千里,就是这个道理,哈哈。其实作者就是质量保证之一,如果这个作者从一开始就不负责任,他一定会不要脸到底,如果作者从一开始就很严谨,基本上不会怎么变质。文人有时候还是很好面子。当然不排除有些作者被商业利益驱使走向另一端。看完作者你再看出版社,有些出版社比较注重自己的品牌,他们出的书,只有你不感兴趣的,没有粗制滥造的(买卖书号的除外)。有些出版社比较注重无耻,主要是为了骗钱。然后再看内容,比如一些企业管理方面的书,比如一些励志方面的书,比如一些生活小常识之类的书,比如一些百家讲坛方面的书……这类书你就一辈子不看也不会觉得少什么,但是你看了,你兜里就会少点什么,脑袋里也会少点什么。再有,你随便翻到书的某一页,看看有没有病句,看看这些内容是否都是你都能明白的道理,如果是,建议你别买。还有,如果你还有点耐心,大致翻看一下,看看书的总体结构是怎么排列的,如果从头到尾讲的都是大而无当的道理,你千万别动。还有,如果有几种题材比较相似的书,你最后翻到类似的章节对比一下,看看是不是有互相抄袭的情况。如果有,你都别买。有一次我为了写英国工业革命的报道,买了七八本类似的书,到家一翻,来自好几所大学不同的教授写的书竟然一致到标点符号,妈的,可坑死我了。当然,如果你有小强老师专门收劣质书的癖好(比如书中把“邓小平”写成了“邓不平”,把“陀斯妥耶夫斯基”写成“陀斯他姐夫斯基”),那你基本上要把一家书店一半的书包下来。
对了,我要说什么来着?哦,畅销书。
继续说畅销书。如果你有耐心,从现在开始,没事别老浪费时间,整天打开一百多个网页在那里发呆,那就退而结网,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抽嘴巴。你从现在开始收集关于抽嘴巴的各种消息,最后你可以写一本《抽嘴巴的历史》或者《找抽》。比如你喜欢手淫,就可以收集各种关于手淫方面的资料,十年后,在你的手变得无力之前,可以出一本《手淫的历史》。哦,好像有人写过了,叫《孤独的性:手淫文化史》。瞧,连手淫都能整出点文化来,要不你编一本《飞扬的性——意淫文化史》吧。我不开玩笑,林行止先生就写过一本《说来那话儿长》,粗俗的话题被林大师写的津津有味、正气凛然的。所以,题材并不是问题,关键看你怎么写。还有黄集伟大师的《语词笔记》系列,有些闪光的话,说过之后就被暗淡的话淹没了,但是黄大师又给刨出来了,一些民间智慧就这么给留住了。
我以前介绍过一本《人类愚蠢的历史》,与此类似的还有一本《世界上最糟的(美国人眼中的疯人蠢事)》,其实都是有心人平时搜集的资料整合,一堆资料在手里,就看你怎么来处理,处理得当,就是一本能让人看下去的好书,整理的不好,就是粗制滥造。所以阅读的时候你就能看出作者是否花心思,是否真正去理解这一主题的实质。以前我也介绍过一本《先上讣告,后上天堂》作者对讣告很有研究,写了一本妙趣恒生指数的书。你平时也别把兴趣集中在附睾上,也研究点别的,十年后你就能写出一本畅销书。
同样,《死亡大辞典》也是作者苦心经营出来的东西,对于死亡,我们平时都熟视无睹,但是作者迈克尔·拉尔戈从小就对死亡感兴趣,于是就搜集一些关于死亡的新闻,后来就有了这本书,他用词条的编排方式告诉人们,现在全世界有3000多种置人死地的死法,有的你连听都没听过。每个词条都像是旧报纸上的新闻。这书你根本不用从头看到尾,看几页就知道了天下就数你最帅,死亡无处不存在的道理。
前面说的这几本书,其实多是资料的汇整,通过汇整梳理出一个轮廓,从技术含量上讲,并不高,从选题上讲,都是你随时都能感触到的,但是人家想到了,你没想到,区别在此。而要是写成像《脏话文化史》这样的深度,你要不专业还真不行。顺便提一下,现在出版的书中,很多书都冠以《××的历史》,多数很一般,跟《××那些事儿》差不多。
写到这里是想说,外国人写书的思路跟咱们不太一样,人家喜欢实事求是,讲究史实,我们喜欢追求意义,爱胡说八道,都像耗子一样喜欢深挖洞,尤其是可读性不强,板着脸像领导讲话一样,从来就不知道开个玩笑。
带三个表 @ 2008-10-19 21:23:41 分类: 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