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联想

珍爱生命,远离博客

2006年11月4日的日志

带三个表 @ 2006-11-04 22:05:33 分类: 杂谈

今天在一家旧书店里看到一本书:《北京封闭妓院纪实》。
岁数跟我差不多的人大概对这本书不陌生。
1988年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定价2.85元。
不知道这家出版社还有没有了。
这本书用血的事实控诉了在万恶的旧社会,
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看的催人奶下。
今天,我们虽然没有公开承认,
但是中国有妓院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这些从事性服务的大军中,
有自愿的,有被迫的。
跟万恶的旧社会差不多。
色情服务跟时代是否进步没关系。
不明白的是,我怎么搞不懂怎么区分新旧社会呢?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带三个表 @ 2006-11-04 21:32:19 分类: 杂谈


所以说,北京还是座很有文化的城市。
用置之“度”外的气魄来欢迎中黑论坛。
反正,非洲人肯定看不出来。
陈晓卿和土摩托除外。

带三个表 @ 2006-11-04 21:26:28 分类: 杂谈


今天走在街上饿了,到超市买吃的,
看到一种饼干,叫“煎麸饼”,
赵薇用她那张饼脸做该产品的形象代言饼。
于是买了一包。
福建人大概说普通话不太敏感,
谁能告诉我,
在福建话里,“煎麸”和“奸夫”的发音有什么不同?

带三个表 @ 2006-11-04 3:03:39 分类: 杂谈

  

我对时尚没什么感觉,从来赶不起这个时髦,大概我对生活质量没太多要求,所以,品牌啦,潮流啦,造型啦都不太了解。若不是我喜欢听音乐,对音乐潮流也没感觉。曾经有人问我喜欢听什么,或者向他推荐一些我喜欢的唱片,我基本上不会,因为我太清楚了,我喜欢听的,要么特俗,他们听了之后会惊愕地说,你作为一个滋肾乐评人,就听这个?要么就是特土,如果我向他们推荐这些,他们会说我身上长青苔。

所以我不会向别人推荐,因为听音乐的目的不一样,我听音乐就是瞎听,什么风格啊、流派啊、名词啊、流行啊、另类啊……这些在我耳朵里都是一样,基本上没什么区别。所以,让我推荐10张最喜欢的唱片,写出来会让你笑掉大牙。你会说,你这个乐评人绝对是个冒牌的。没错,以我的品位,应该跟蹬平板三轮的师傅差不多。所以,我就不降低你的品位,折磨你的耳朵了。

我真的很喜欢比较老的音乐,如果我向你推荐路易斯·乔丹,你听还是不听?从我开始大量接触音乐开始,就很自动地在心理上制造了一个时间差,也就是说,最流行的不听,等过上几年之后,再听,当然,这个时间差的标准是以西方潮流为参照。比如我听电子音乐的时候,其实它在西方流行好多年了,在中国还没流行。但近些年,随着信息的发达,盗版和网络的繁荣,我们和欧美同步了,所以我明显落伍了,我现在才对1999年左右的东西有点兴趣。

为什么要制造这个时间差呢?因为这样既可以看清楚浮躁后的沉淀是什么,又可以让自己不会被潮流的东西带的迷失自己。反正,我从来不认为音乐分新旧之说,只要你第一次听到的,就是新的,哪怕是一首300年前的音乐。所以,当你制造了时间差,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回过头再听再看某些东西,会有更多的感触。

对各类时尚产品的态度也是一样,所以我从来不看时尚类型的杂志。但有一次,我看到一本ELLE杂志中文版,好像是1996年出版的,翻看起来真是有意思,看着那些土得掉渣的图片,看着那些过时的时尚话题,看着那些类似古文的文字措词,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回忆啊。也许今天你看《时尚·男人装丫挺》、《时尚·不健康》,觉得那些暴露、过分的图片、话题非常惹火,但再过几年,你再看这些内容,它又是多么的纯情和保守啊。

我并不保守,甚至,我觉得时尚媒体还不够开放,所以是“装丫挺”“装文静”,不过是矜持地撒撒娇而已。王朔说过,时尚类杂志就是一个狐狸精窝。我觉得时尚类杂志就是一株毒草,随着时代前进,人们抵抗力增强,它的毒性就越来越小。

前几天,看媒体报道,有个叫邵雨涵的女孩被某个时尚杂志请过去拍了一堆暴露照片,结果她妈妈不干了。我能理解她妈妈的心情,说俗了,这叫代沟,两代人有观念差异很正常。但我非常相信,有一天,肯定有个妈妈带着女儿来到时尚杂志门口,央求着主编说:“求求你,给我女儿拍一组全裸、热辣的照片吧。”这两个妈妈都没有错。

因为每个人之间都存在着时间差,所以这个社会才会有冲突和矛盾,才会激发某种平衡的因素出现,说的大一点,社会才能进步。我买过一套丛书《我们的六十年代》《我们的七十年代》《我们的八十年代》,翻看这些老皇历,尤其是自己经历过的那些事物,当年它像车外的风景一样一闪即过,如今它已定格,成为一个坐标,这时候才能看到它的立体。所以,很多人对我把很多任何东西看扁了感到愤怒,没办法,眼吧前的东西就是扁的。看眼前的东西,只能看到内含,看过去的东西,才能看到外延。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