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0美元听一张专辑,而且还是mp3音质级别的,你愿意吗?喜欢占小便宜的贵国人大概会异口同声地说:不。我们有百度。
但是,如果这10美元背后还带着10个十分炫目好玩的小游戏,对,比切菜游戏还要吸引你,你会掏出大约70块人民币的钱去换回这张专辑吗?我猜你的第一个反应是,到一个论坛或者微博上写上一句话:求此专辑免费下载。但无人应答,你必须买一个类似iPad这样的平板电脑,合法下载这些内容,然后像抱着你的男(女)朋友一样把它抱在怀里把玩。我猜你可能最终选择放弃,除非你是这个歌手的铁杆粉丝。
不幸的是,你喜欢的歌手太多了,如果列一个名单的话,这个名单意味着它可能会因为你的这么一个普通爱好导致你破产。这时你也许会明白一个道理:欠债还钱。之前你免费非法欣赏的音乐太多了。
上述文字不是虚构,它正在变成事实。因为它很符合商业交易的规律。也就是说,在未来,支撑你一个兴趣爱好的成本会变得越来越高。这时候你可会怀念卡带,激光唱片,它们虽然使用起来不太方便,还需要一个笨重的音响,成本也不少。但它实实在在。
事实上,你一次性成本支出变成了多次成本支出,他们换一种方式让你消费而已,背着抱着一样沉。而第一个尝试这种做法的是冰岛女歌手比约克。只有这个家伙才会想出这样的鬼点子。她和Lady GaGa一样,喜欢搞搞新意思,但后者的兴趣点在舞台搞时装秀。显然,你不会买一件GaGa服装上街的,但你可能轻易把比约克的专辑买下来——为了那10款华而不实的游戏。
这就是比约克在她今年的新专辑Biophilia中的大胆尝试,也许这个总有古怪想法的歌手仅仅是希望能做一次音乐与流行的平板电脑之间的链接,但是它会启发更多人去思考一个问题:妈逼的在谁都不花钱听音乐的年代,我们怎么让这些可恶的人掏更多的钱。
报复开始了。
胖翻译是怎么说的?“别说吃你几个烂西瓜,老子在城里吃馆子也不问价。”杨金葆又是怎么说的?“别看今天闹得欢,就怕将来拉清单。”实际上,在你大口大口吃西瓜的时候,那些杨金葆们一刻都没停止如何收复失地。
比约克的这次尝试大概指明了一个方向,拿游戏作诱饵,附送音乐。跟先前史蒂夫·乔布斯拿他的破播放器作诱饵让你花钱下载音乐一样。虽说这有辱音乐,可是在免费获得的世界,总是聊胜于无吧。当然,这仅仅是开始,他们还会找到更合理的方式,以音乐而不是以游戏或其他的名义,让你花钱。一旦他们找到这种方式,你的好日子就结束了。来吧,让我们一起唱——
今天都是好日子
千金的光阴不能等
明天又是好日子
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
今天是个好日子
心想的事儿都能成
明天又是好日子
千金的光阴不能等
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
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
有鸡毛的了不起,大不了不听了又不会死。
咱算赶上好时候了!
惊恐~今后我穷得只能听广播了吖~
咱又落后了!
说实话,人们爱上了免费的东西之后就不会出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了,自从免费现在音乐后我没好好听过歌,自从软件游戏可以免费下载到后,我就没认认真真把弄过,自从大家专挑便宜买食品后食品就没让人安心过,也许找不起对象的小伙儿自从找了小姐后,就不再想结婚了。。。
further @ 十一月 16th, 2011:
google的服务都是免费版,但都是精品!盈利模式不同,谷歌改变了游戏规则。
幸亏十年前的卡带还没扔,哈哈
阳光 @ 十一月 2nd, 2011:
想当年卡带也是10块一盒拿钱买的呀!不比今天的CD便宜。
想当初俺为了听小虎队,可是几星期没吃饱饭。
倒在《Super Trouper》前,几乎每个词都简单,听了几遍愣是大半不懂。只有去搜了歌词。
另,打算从自己做起,真金白银支持原创好听的音乐。
作者估计不知道Spotify?
谁能替国内饥渴的人们做”代购”啊?
收”中介费”也行.
表哥,你说的“杨金葆”是“罗金葆”吧?你把罗胖子的本家姓给弄错了,小心他报复你,管你叫“西门小峰”。
支持三表哥
不是我爱占小便宜,他要是十元RMB,我是肯定会买的。哪怕没有游戏
首先,网络下载在我看来是更好于去购买一张专辑的,因为一张CD不会每首歌都适合你或者你喜欢。以前往往为了一两首喜欢的歌被迫要买整张专辑,更要经常被迫顺带便听其他不喜欢的歌(多少有一点),所以如果有网络下载,我支持,但是仅限于下载单曲而非整个专辑。不支持打包整卖。所以,从人使用音乐的角度出发,网络下载是必然的。我相信因为有偿,会提高欣赏者的挑剔度和鉴赏能力,这样也会对音乐的创作有个督促。
问题来了,如果有一天可以有偿下载歌曲了,如何来保证我只要支付过一次便可永远重复下载。这里又涉及到供应商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了。
鸡骑猫 @ 十月 23rd, 2011:
苹果已经在做了,而且看来效果不错。只是国内还不行。
wertw @ 十月 25th, 2011:
只要音乐能下载到本地,都可以想办法得到音乐文件的.如果有人把文件分享,又该如何?!
还是提高下收入吧.这些都好说.
倚檀 @ 十月 25th, 2011:
微软已经告诉大家怎么办了.
问题是,欧洲人美国人加起来都没中国人多.他们不是算在中国的目标利润是多少美金,再去除以中国客户人数,来定单价;而是贪心的这么算算,美国,欧洲卖多少钱,乘以汇率再乘以中国客户人数,然后哇~~~,嘴都合不拢!众多的国外商家都这么算中国市场的销售价,包括肯德鸡(最早是说原料技术都是进口,高的还有道理,后来全本土化了,可价格不跌).然后一群先富起来的’小白领’还愿意花这第一世界国家的价钱(甚至还高),穿着比中国还第三世界的人工做出来的衣服,这才是中国通涨的罪魁祸首.
我要说,中国人是不是也可以拿团购价呢?这是对外来文化商品的想法.
所以,唱片公司(以后可能会被替代为网络发布或下载网站或门户)和歌手也不要老是拿国际标准来忽悠国人,文化这东西,各自根上的东西,在国内就别国际标准了.本土的文化对应本土价格;本土的价格高还是低,对应本国文化价值体系的不同层面.这是对本土文化商品的想法.
爱好里面没“音乐”这一项的人暗自庆幸自己省了多少钱哪
标题想到one public的good life 共和国的好日子。
很久以前开始一张专辑就没有有几首歌能听的了,我以前也买正版,可是流行乐坛太让人失望了。
鸡骑猫 @ 十月 23rd, 2011:
那你就听让你失望的国内流行乐坛的盗版?我买不起正版碟的时候下载免费的我就说我买不起,等我后来能买起了,我就开始买正版。我觉得我已经够猥琐了、理由已经足够牵强了。
在网上下载音乐软件游戏电影电子书,我常常在想,既然有人辛辛苦苦创造了这些东西,又为何是免费的?
莫名其妙就想看王小老师的文章哦,向王小老师敬礼,周末好\(^o^)/~
今天我第一次来看你的日志,最先看到的是你的那篇关于饺子的,很喜欢,就又看了其他的,越看越喜欢,我要收藏起来。对了,三表哥,你有电子邮箱吗?给我回复下吧!
头一次为自己懒得要死,喜欢逛公园而庆幸。。。
以前一直在网上享受免费音乐而心安理得,现在终于有了一些反省,这是可耻的一种行为,能买得到,买得起的话,就买,买不到的而在网上听了一些歌手的创作,以后还是会尽量再买CD来弥补一下,象赎罪。。。
希望国内的环境越来越好,从我开始,尽量不用盗版音乐、软件,从自身来影响环境。
还有一个疑惑,QQ音乐可以下载那么多音乐,他付版权费了吗?
挖坑还钱,而且还必须让子孙后代还钱,这就是贵国风格。
我的唱片店啊,竟然早早毁于高房价之摧残,冤,真他吗冤没赶上随便弄国母的好日子。
罗金宝。
在普通乐迷处于常年盗版的熏陶下,对各种风格不管你后摇还是死金还是碾核还是硬核朋克或是暗潮都如数家珍的时候,像王小这种原先靠还没盗版卖的年代胡侃的乐评人自然就得转行了。屁股决定脑袋,一个常常贩卖正版论的人,看看他以前或现在靠什么吃饭就明白了。只有那种纯商业乐队或音乐人才天天想着禁止盗版,作品倒是越做越烂,告诉你,很多小乐队或不那么商业的都把作品放网上让人下载,你感兴趣么,来,听我演唱会。一些纯商业大牌几年出张专辑,作品马马虎虎,演唱会都没个几场,一年还赚个几百万几千万美元,你那作品对得起这钱么,就这样还不满呢,连个视频都藏着掖着。至于到底是免费资源共享是趋势还是付费是网络趋势,这不是我们说了算的,但你想买正版觉得是正确的,或是可以获得道德优越感,那你就去买,但别看到别人可以免费下就眼红,心想老子花了钱的你凭什么可以白拿,然后教育对方,你这样是不对的,对方只会回你一句,对你老木。
带三个表 @ 十月 25th, 2011:
你说得一点都不错,就像那些爱国贼整天骂美国一样,给他一个美国绿卡看看;那些所谓的后摇还是死金还是碾核还是硬核朋克或是暗潮给他们更多机会,没有谁会拒绝。如果世界上没有免费音乐你一定不会去听音乐了。这是因为有了免费你才这么说。这个傻-逼,你这就是典型的上车前和上车后的心态吧。世界上有很多种音乐,各有各的受众,各有各的存在理由。你不过是一个在享受人家成果的人而已,人家做成什么样子,什么姿态,不是你来决定的。但起码的尊重你得懂:尊重别人的劳动。这个做不到,就别在这里振振有词了。
唐夫人 @ 十月 25th, 2011:
都是站在自己角度说话的,都没什么好优越不优越的,人性弱点嘛,就那么回事,千万百计隐藏某些弱点,结果也是暴露另外一个。
martin @ 十月 26th, 2011:
你在写blog算是劳动么,你怎么不向读者收费?你用blog的文章出书收费么,是谁买的呢?会因为大家都看blog就不买书么?还有中国的书只有国外书的五分之一或更少的钱,不管你是国外多大牌作家,那唱片价格为何就要和国外接轨呢。多说无用,价格是关键,如果是十人民币一张,很多人都想买个实物毕竟音质更好,还有收藏价值么
带三个表 @ 十月 26th, 2011:
我就不爱跟喜欢偷换概念的人讲道理。
实实在在的好日子、下载虚拟好日子、 回忆好日子。
听的音乐不多,以前遇到喜欢的歌手选择买正版CD,有了ITUNES后下载较多,以前买CD会比较谨慎,在ITUNES上很手贱,我还是喜欢那种遇到喜欢的歌手然后到CD店找得感觉。
前几年香港音乐人MC仁的专辑《福建音乐》保存在SD卡,SD卡镶嵌在衣服上,买衣服便附送音乐,可惜似乎成效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