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新闻说某艺术家、作家、歌星的手稿或签名拿到拍卖行拍卖,能卖出不少钱。我想是因为这些人的名气大,存留不多的缘故,物以稀为贵。
现在流行名人明星签名,出门除了带手机,一定要带支笔,以备粉丝之需。没名的人出本书,出张唱片时送人也要签上名字,收到的人会感觉特别与众不同。
我不知道签名行为是从何时开始,我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求签名还是在26年前上大学时,当时硬笔书法家庞中华到学校讲座,讲完了我第一个冲上去要了一个签名。这是我唯一一次主动要签名的经历。后来所有的签名都是对方很客气主动签的。再后来,我觉得签名是一种社交方式,再再后来,我觉得是一种营销。
我也曾经被拉到网店的仓库,按要求在几千本书上签名,前一百本书,我还没觉得什么,变着字体变着花样签。一百本之后就烦了,觉得世界末日到了,因为我不相信那些买书的人看到签名会有多爽——买签名本顶多是在花钱时心里更安慰一些而已。
据说于丹、易中天这样的大腕儿,他们签售一天要六七千本,一本书上写两个字,就是一个短篇小说,写三个字,就是一个中篇了。后来,干脆改盖章了,那也得六七千下,每次使用的力量合计在一起,是不是可以把一辆小汽车推出三米远了?你想像着于丹老师一边念着“力拔山兮气盖世,推车推车兮有心得”是一个啥样的场景呢……
签名版流行,关键是人们都不爱主动读书了,如果你真爱看书,未必非要见作者,见了也未必要签名,实际上签了你未必会真看。但是有这样的行为艺术存在,出版业的日子好像会好受一点,购买者(未必是读者)和作者的虚荣心能满足一点,何乐而不为呢。这一切,其实都是发生在一瞬间的事情,过后谁还当回事啊。不过现在也有些后续行为,把拿到的签名版书拍张照片,发在微博上,艾特一下作者,这本书到此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
关于签名,我想起一件事,有一年我去中央电视台采访春晚,碰上一个人,这哥们专门找春晚演员签名,这二十多年,每次也不知道他咋混进去了。他说凡是上过春晚的明星都给他签过了,后来抓进去的名人也人过留名,厚厚的好几本。我翻看他的签名本,真有很多珍稀墨迹。这哥们才牛逼呢,以后拿到苏富比拍卖行,说不定能卖个好价钱……
我书架上的书有很多是签名版的,这些书都是作者赠送给我的,有些我看了,有些我没看。我的习惯是,每隔三年会清理一下书架,把没用的书处理掉,毕竟书架的空间有限。每次处理时,看到那些熟人或半熟人的签名赠书,心里都会犹豫一下:扔不扔呢?扔了,上面有签名,似乎对作者不太当回事,万一有一天作者来家里做客,一览书架,发现没有自己的著作,心里会嘀咕的;不扔?有些书我确实看不下去,放在上面占地方,还不如扔掉。出于各种革命同情心,这些书我都留下来了。有一回搬家,我实在不想看到一些人的书老跟着我,索性处理掉了。这样一来,我心里就踏实多了,再扔也没那么犹豫了。
有时候你不得不相信因果报应。有一天我收到一本书,是一个读者送我的一本《不是我点的火》,我好奇为啥把这本书送还给我,打开一看,我乐了。这是我签名后亲手送给一个朋友的,咋跑到别人手里了呢?我猜是她当废旧书处理卖了,被这位读者买到,他觉得里面有些蹊跷,又送给了我。于是我有了再次给人签名的机会,大笔一挥:“再赠某某某老师。”但这本书后来我没有再送给那个朋友,倒不是怕对方尴尬,而是觉得这书其实挺有纪念意义的,还是自己留着吧。有什么纪念意义呢?如果你的书真有留存价值,跟有没有签名没啥关系。留着,会时常让我想起自己做的很多事情并没有多大意义,一翻篇就过去。
要是送给我的话,我就翻脸。当黑猩猩,好亏心。
你终于回来了
我终于找到你的网站了
过去半年点开好多次你那个网址,搞得电脑装机几回,是个毒窟
不管怎样回来就好
你还欠着我的巧克力没给呢
这次不管怎样待久点,半年没读你的博客,我都快不会说话了,读不进其它的东西
某杨都是再度躺枪。
哈哈囧 读书时 买了你的瞭望塔 就因为签名。。。。。。。。
你这 网站 域名 怎么换成这样? net 不能用了吗?
王导:
说起签名的书,我也有几本。但凡有签名的书,我一律不外借,但又喜欢跟人吹牛。真幼稚的不行。可惜还有好些书没签名的,我特想在老王(王朔)有生之年在我买的他写的书上都签上名呀,还有老韩(韩寒)、老池(池莉)、老袁(袁越)等••••••
大红果果 @ 七月 9th, 2014:
老韩是韩仁均啊。
王导:
你这还有省查制度啊?天啦天啦天啦……
想起来在某图书馆借了一本来自民间的叛逆,还是土摩托签名版,赶紧不还了,哈哈。
王导:
刚看了袁越文章,和他一样我也不喜欢顾城,喜欢顾乡。你呢?
不知能不能看到留言啊,小盆友,求指教来鸟。。
求推荐历史方面的书,送人,不是古文史书,但是级别得比明朝那些事高点。
之前看到你出国带了中国大历史,听着不错。。
很忙?还是最近不看博客。。看我去知乎上提问。。。
写得一手好字
那书跟你缘分未了啊,表哥再把它送人,对得起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