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联想

珍爱生命,远离博客
带三个表 @ 2014-03-19 0:50:20 分类: 说书

终于看到了前“平克·弗洛伊德”主唱锡德·巴雷特的传记了。

在我第一次知道“平克·弗洛伊德”时,就知道他们早期有一个主唱,由于种种原因离开了乐队,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摇滚乐手,他对英国60年代摇滚乐和后来的“平克·弗洛伊德”都产生了极大影响。然后我开始好奇,这个家伙到底有什么样与众不同的传奇经历?

90年代初期,由于能查阅到的摇滚乐资料很少,关于这位传说中的摇滚英雄的介绍更是少之又少,他的那段乐队经历也是语焉不详,对我而言,他始终是一个谜。即使后来有了互联网,关于他的介绍和传奇也往往支离破碎和缺乏可信度,直到看到这本《疯狂的钻石》

我相信这本书能解答我多年来的疑问:究竟是不是LSD把巴雷特大脑损害成了一个半植物人?他是否得了精神疾病?他与“平克·弗洛伊德”乐队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么回事?他对英国摇滚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他后来的隐秘生活是什么样子……

在很多人看来,“平克·弗洛伊德”是摇滚历史上最牛逼的乐队之一,但是看完这本书,我倒觉得他们挺悲剧的,不仅仅是锡德·巴雷特的悲剧人生,后来的“平克·弗洛伊德”也是充满悲剧。可能我们对他们的作品如数家珍,假如绕到他们背后,会发现,这些人都活在一个与他们作品光泽不符的世界里。

这本书很详细地介绍了锡德·巴雷特从小到大一直到他组建“平克·弗洛伊德”到最后退出乐队,过着隐居生活的过程。从中不难发现,那张我们津津乐道的专辑《黎明时分的风笛手》诞生的背后竟是如此地混乱,巴雷特创作了专辑大部分作品,却像个无政府主义者一样在整个录制过程中把一切都搞得一团糟,甚至每次巡回演出都是一场灾难。这也是后来乐队为什么会选择让他离开的原因。

从巴雷特早期的作品中也不难看到,他几乎是活在一个自己想象的童话世界里,这或许跟他从小学习美术有关。但我更认为这跟他的不成熟有关,当他幼稚地表现出与人缺乏合作精神时,人们会把他当成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来赞美,本书的作者也不例外。在我看来,巴雷特缺少最基本的与人沟通和处理事务的能力,就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或许,通过这本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巴雷特是一个充满艺术天赋、敏感、对毒品有强烈反应的孤僻症患者,当所有东西同时在他身上起作用时,他的悲剧也开始了。

从1968年巴雷特离开乐队,一直到他2006年去世,这么多年他一直过着隐居生活。但是,媒体和疯狂的歌迷一刻都没有放弃对他的关注,这一点,很像现在人们关注失联的马航飞机。你想想,一个人得让人着迷到何等程度,才会几十年不间断地对他投入如此大的关注?神秘是最容易升值的魅力,关于巴雷特的传说五花八门离奇古怪,都可以构成一个现象学了。

这本书引用了大量媒体和相关人士对巴雷特的评价,说得都很到位很精彩,甚至有些夸大。以至于我想引用一些评论都不知道该用哪一段。

不过,我在翻开此书前脑子里出现的问号并没有因为看完后都画上句号,或者说本书提供的答案并没有让我十分过瘾。既然天才与疯子之间仅仅一纸之隔,作者并没有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巴雷特的种种怪异行为。巴雷特在乐队早期的种种言行实际上已经证明了他是个精神不正常的人,这个问题是怎么形成的,书中也没有太多着墨。更多的时候,作者是在描述“果”给巴雷特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没有说明白这个“果”的成因,比如,他强调商业成功给巴雷特带来的压力才导致他最终的崩溃,这实在有点牵强附会。

看完此书,我还是对这个音乐灵魂过早枯竭的天才感到惋惜。假如他是个相对正常的人,或许……或许他们就变成了“平庸·弗洛伊德”了。

2 个黑猩猩响应 “锡德·巴雷特:《疯狂的钻石》” 作为黑猩猩,我要说两句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