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联想

珍爱生命,远离博客

2010年12月的日志

带三个表 @ 2010-12-19 2:50:30 分类: 杂谈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国产大片我基本没看,包括从年初到现在热吵过的电影,除了《西风烈》我看了,其余都没看。因为我不去新浪微博,不知道《西风烈》被炒得那么恶心,否则我肯定不看。据说他们管这个2小时的片花叫类型片,糊弄没看过电影的人吧?

每当一部电影上映,你都会发现,导演的口碑突然变得好起来,电影夸得跟朵花似的,有口皆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部完美的电影,但是在中国例外,隔三差五就出来一个,也不知道是导演真牛逼还是观众真傻逼。裁缝当然希望人们看到皇帝身上的衣服漂亮了,但也需要有老百姓配合。这么古老且流传甚广的童话应该比任何一个导演还知名吧?但是人们都忘了这个童话了吧?

现在拍电影的投入很大,市场回报欲望就更强烈。所以宣传费用越来越高,正面宣传,侧面宣传,背面宣传,掀开裤裆宣传,花样百出,同时还要搞定那些有不同想法的人,让他们住嘴,扫清一切可以影响票房的障碍,在类似着高唱“社会主义好”的凯歌声中前进前进前进进。在宣传档期的评论你会发现大同小异。艺术没有完美的,但在我国怎么就那么完美呢?那些评论者在中间充当了什么货色可想而知。凡事至少都有两面,但在我国怎么就只有一面呢?

由于现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越来越难控制(有关部门最清楚),但你发现,搞电影的人控制媒体确实有一套,全都是标准口径。有关部门不妨跟这些人取取经。

我这么说一些傻逼们又会说我心态不好。但是你不知道这是一个利益链条,一部电影在宣传的时候,要动用公关公司搞定媒体,这就是交易,至于怎么交易的,干过此事的同学可以留言说说,哈哈,我知道有人偶尔会来我这里看一眼的。我这么说有人又会说我心态不好了,反正我总是心态不好。

这样,你很难再发现客观的评论出现。如果你讨厌网络上的敏感词,实际上这样公关宣传比敏感词有过之无不及,他们用正面的声音压掉了异样之声,而媒体作为传播终端,传达给人的是彻头彻尾的假象。关键是,这些假象确实能带来商业效果。中国人制造的艺术之所以完美,就是因为公众是没有判断的。当然这种傻逼现状还需要漫长的时间改变,3012年之后也许会好一点吧。

我以前很喜欢看评论,因为很长知识,各种各样的评论都会关注一下,但是最近六年,我最先绕开的文字就是评论,因为会让我长智齿,牙疼。自己也写评论,看一眼就知道这评论是咋回事。然后闪回一下这个作者的嘴脸,下次见面躲丫远点。

再远上十五年前,那时候媒体的评论不能有批评,因为批评了谁谁就会真不高兴,会找你算帐。有些人为了怕麻烦,说话都打太极拳——这种古老的语言艺术我们最擅长。后来,商业利益的欲望让人变得脸皮厚实了三十多层,你不表扬他,他难受,还希望能批评两句。但真的下黑手拉下脸批评,他又原形毕露不干了。你必须这样,要轻轻地捧起他的脸,先把眼泪擦干,轻轻地打一小巴掌,然后在使劲揉三揉。做小姐的都不能这么失去尊严,但我国的评论界就能做到。到现在,媒体的喧嚣与狂欢完全彻底建立在一个交易前提下了,你再也见不到真正的、健康的、正常的、公正的文艺评论了。媒体变成了小姐伺候嫖客:“先生你好猛啊”“先生你好厉害哦”。其实丫就是个阳痿。但这些嫖客太需要谎言来支撑自己的脆弱精神世界了,这些嫖客太需要假象来维持它的商业利益了。

在一个没有良好的评论环境,艺术、娱乐是不会发展成熟的,如果仅靠亲朋好友以及被收买的枪手们的口碑来营造舆论,那你在家里玩好了,出来祸害什么人呢?当然,还有一个问题,我的祖国没有《新闻法》,至少从当权者看来,这东西有弊大于利,所以今天的媒体全方位沦丧也是必然的。

至少,在我经历的过去十五年间,我一直没有看到过正常的评论环境。当然,这也跟我的祖国大环境有关系,说瞎话一直是传统,今天被娱乐界发扬光大大家不都接受了吗,而且一堆堆狗屎大家嚼得津津有味的。你为什么觉得狗屎好吃呢?因为你连猫屎都没见过。

当然,一定会有人说:就他妈国人皆醉你独醒。废话,老子不喝酒你又不是不知道。

有时候我总在想,你说那些处在风口浪尖的人们在那种瘮人的四面凯歌般的赞美中生活,他们睡觉不作恶梦吗?

友情提示一下:“让子弹飞”这个词我屏蔽了。我用唾沫都能想得到,一定有人会向我推荐这部电影,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带三个表 @ 2010-12-18 2:33:19 分类: 闲扯

“性格决定命运。”

这句话可以在每个人身上验证,但是当命运把一个人推向一个结果,旁人就忘了这句话,认为当一个人可以成为样板或模范的时候,自己也可以做到。这不是人们健忘,而是欲望,这就为成功学专家们提供可乘之机。

我发现我家的电视有上百个频道,其中有个频道就是常常播放一些成功学家们的演讲,本来这些都是在机场里播放的,如今也上了电视。有时候闲得无聊,当笑话看一会儿,台上的慷慨激昂和台下的虔诚渴望,让我知道,没有信仰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全世界所有的成功的人都是性格决定的,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了他什么样的努力方式。这个经验仅仅适用他自己,如果他把这个经验传授给别人,那他一定是个骗子。所以,在这一点,我很欣赏我的偶像罗老师,他不讲成功,他讲奋斗,他即将创立一种奋斗学,这个恰恰是人们在过去忽略的东西。当然,罗老师奋斗学的核心是说学逗唱,也未必适合你,你可能连最基本的幽默判断都没有。

在我的伟大祖国,人们像一群猪一样被驯化成只会知道标准答案的动物。前几天我在博客上引用了以赛亚·柏林的一段文字,这里不厌其烦再引用一下:

“共产主义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主要是斯大林所谓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任务,亦即,对人进行调试,使得人们只会提出很容易获得答案的问题,让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因最小的摩擦而顺其自然地适应所处的社会……好奇心本身、个人独立探索精神、创造和思考美好事物的愿望、寻求真理本身的愿望、追求某些目的的愿望(这些目的本身确是人类的目的,能够满足我们天性中某些深层欲望),都是有害的,因为他们会扩大人们之间的差异,而不利于一个整体性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操,在我的祖国,你们也太配合了。它只教会你知道标准答案就行了。美国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母亲把学校告到法庭,说学校告诉她的孩子“0”只能叫“0”,不能叫太阳或足球,她认为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结果这个母亲赢了,还导致该州修改了教育法案。在我的祖国,大概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想象到“0”还可以是太阳,因为他只需要被知道“0”是“0”就行了,一旦出现需要他动脑子思考的事情,就完蛋了。就像有人在《女朋友》这篇博客后面的留言一样,都在询问标准答案。你脑子被卤煮了啊?

这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人的性格不同,经历的人生每一秒都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可你却老想着结果跟人一样。当你看到韩寒少年成名,也想着变成韩寒第二,你的脑子都不如韩寒的老二。

人们喜欢谈论星座,12个星座,还加上上升的星座,就算上升到九大行星,上升到宇宙中所有的天体,大概也无法穷尽人的性格。你别以为你是一表人渣的双鱼座有点偏执就能像史蒂夫·乔布斯那样成功。

我坚信那些有关成功、成名的“学术著作”都充满了各种扯淡,人家骗钱你还当真,这不就是帮人数钱吗。罗老师在脱口秀里提到了几本书:《消费者行为学》《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怪诞行为学》,结果,有家出版社的人跟我说,他们发现最近某本书抢手了,当初出版宣传的时候也没这么热过。这真是怪诞行为学,可仔细想想,怪诞吗?一点也不怪诞。人们普遍没有精神归属感,都以为抓根稻草就能上岸。要那么容易这世界还有“傻瓜”这个词吗?

某个人的成功对他自己来说是标准答案,对别人就是伪科学。

前些天有个记者跟我探讨“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我实在无语,心想,哪个白痴相信这句话,就去试试好了。人们习惯很机械地理解某些名言警句,名言往往浓缩了某个人的人生精华,确实很智慧。如果一句名言在他自己看来是一个“0”,这个“0”可以代表他任何东西,但你仅仅看到的是“0”。

这篇文字有点说教了,说来说去其实还是ABC的问题,我都觉得可笑。可能是最近老听到看到类似的事情,大概这就是现实,当我在过去的六年间听到的各种二十来岁的孩子们跟我说的话都差不多时,我发现这个环境真有点恐怖了。没事,你们年轻,可为鱼肉,可为刀俎。

——谨以此文献给看我博客的男女低龄幼齿、中龄幼齿和高龄幼齿

带三个表 @ 2010-12-17 1:11:02 分类: 闲扯

本来想上搜狐注册一个微博,我的理想是除新浪之外所有有微薄的地方都注册一个,至于用不用,再说。注册时我希望用的名字无非是两个:带三个表王小峰。如果这两个无法注册,我也就没兴趣了。只有在网易例外一次,注册了一个“吻加抱”。

在搜狐注册很麻烦,我用了三个邮箱,都说之前在这里注册过,难道有人替我注册了?后来好不容易注册成功,结果我心仪的两个名字都被抢注了。也就是说,在搜狐博客上,这两个名字肯定不是我,跟我重名重姓的人很多。后来我随手输入了一个“傻逼搜狐”,居然没有人注册。

不过这个ID我也没有注册,觉得这个ID挺无聊的。如果有人用了这个ID,那也不是我,先解释一下。因为我之前拷屏贴到腾讯的微博上了。图片在这里。目前我没有在搜狐微博注册任何ID,大家别误会。

带三个表 @ 2010-12-16 13:36:10 分类: 闲扯

我交了一个十七岁的女朋友。跟一个心智上还不太成熟的女孩交往,我必须习惯很多事情要模糊处理,凡事不能较真,不能按自己这个年纪的套路出牌,那样会觉得自己和她都很荒唐。在相处的这段时间,我尽量告诉自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她因为一些小事跟我磕磕绊绊,我都当从来没有发生过。比如她有一次半夜给我打电话,说梦见鬼了,吓得睡不着,让我陪她到天亮。可我是一个过了晚上十点就要上床睡觉的人,怎么能陪她到天亮?我不能说:明天我还要早起上班,其实没有什么鬼,你赶紧睡觉吧之类的话,那样她会把事情搞砸,任何你认为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糟糕事情,她都会制造出来。我如果还对她感兴趣,唯一的办法就是任由她胡来。

这种办法确实很灵,小孩的做事方式就是不讲道理,我从来不跟她讲道理,虽然每次道理都跑到了嘴边,但我都把它咽下去了。即使这样,她还是让我有些烦躁,比如,有一次跟她吃饭,她说喜欢吃什么你就不能建议吃别的,顺着她来就行了。可是就算这样,她仍然还会把事情搞砸。那次我们在一家饭馆吃饭,她喜欢吃的菜都点上来了,她突然说:“不想吃了。”我知道又有什么刺激她情绪的事情发生了。这时候我不能说,不吃就浪费了。千万不能这么说,只能买单走人。

我还要适应她这年纪的无知,开始我总是习惯告诉她一些基本常识,可在她看来,无异于是对她的刺激。她问我,张学良是不是张学友的哥哥?我说俩人不是一个朝代的,刚要讲西安事变,她就急了,说,都是帅哥,为什么不能是亲兄弟呢?但我无法认可她的这个逻辑,只好回避。但她却一直当回事,非要在我这里的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才放心。没几天又问我这个问题,我不能为了顺着她篡改历史,坚持说他们不是兄弟,并且,那次我的表情很严肃,但这并没有震慑住她,反而让她有些抓狂,她咬着嘴唇,像是受了多大委屈。我有点害怕,这孩子可是啥事都干得出来的。看着她想不开的样子,我发誓,下次她再问我,我一定说是亲兄弟。果然,没过几天,她又旧事重提,我说,我查了一下资料,他们确实是兄弟。可能她已经做好发飚的准备,但我的回答让她颇感意外,为此,我得到了一直很难吃的冰激凌作为奖赏,而且必须当着她的面吃下去。

后来我学乖了,没事就讲一些在我看来都是笑话但在她看来都是历史知识的事情,我说,你知道白居易的英文名叫什么吗?她摇摇头。我说,叫“Joy”。她眨着眼睛问:“白居易演过什么电影?”我说:“《长恨歌》。”“他是男主角吗?”“是。”“好看吗?”“好看。”“我回家上网下载一个。”还有一次,她突然问我,贵州在哪个省?我没明白,说:“贵州就是省。”她急了:“广州、杭州、福州都是市,怎么贵州就是省?”我明白了,赶紧改口,说:“对,贵州是一个省会,属于贵阳省。”她又急了:“那沈阳怎么是市?”我又改口,说:“贵阳是市,属于西南省。”“那有西北省吗?”“有。全国一共四个省,剩下两个你已经知道了。”“东北省和东南省。”“没错。”结果我又吃了一个那种难吃的冰激凌。

类似这样的段子在我们之间经常上演,开始我总是忍着不让自己笑出来,后来也习惯了,不知道她上学老师都教了他们什么。

但她还是有很多可爱的地方,比如,她给我讲的很多事情都是我这个年纪的人再也无法去感受到的了,我很喜欢听她讲她在学校发生的事情,跟我上学时发生的事情完全不一样,那些故事更像另一个世界里发生的事情,包括一个男生追求她的方式,都是很成人的。更主要的是,她讲故事的时候声情并茂,颇有表演天赋,一个听起来十分无聊的事情从她嘴里说出来,跟评书一样。我几次鼓励她大学要考电影学院或戏剧学院,以她掌握的知识,考这两个学校,已经绰绰有余了。

最近,我跟她有好多天没见面了,前些天我出差,为了能让自己清闲一段时间,本来三天的出差时间,我拖了整整十多天。回来后,见到她第一件事就是她给我讲最近这些天发生的事情。但这次她没有给我讲学校里的肥皂剧,而是她做了一件助人为乐的事情。

“上周末早上,我去医院体检,六点多钟就爬起来了,可到了医院,门口有个通知,说附近拆迁施工,不小心把电缆挖断了,附近都停电,包括医院。所以体检只能改天了。好不容易起个大早,结果还没体检成,我就赶紧回家,再睡一觉。路上遇到一个老人,老人看上去岁数不小了,头发都白了,但很精神,他说迷路了,让我带他回家。可是老人说了半天,我也不知道他住哪里。我觉得他也不像骗子,就答应帮他。可是找了一上午,还是没有找到他家。一路上,这个老人总是自言自语说什么地方都不认识了。

后来呢?我问。

“他总是看不惯这个那个。说女孩穿衣服太暴露,还说街上的车太多了。中午我带他吃饭,他吃着吃着就哭啦,说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在饭馆里看到墙上的电视他也感到奇怪,不知道为什么电视里的人会那样说话。他看上去好奇怪呀。后来,我干脆带着他逛街,反正他也找不到家。

后来呢?我问。

“老人挺有意思的,夸我知道的特别多。我想好了,晚上把他交给警察,警察会帮他找到家的。我还带他去了景山公园,站在山顶上,他可激动了,问我这里是哪里。我说是北京呀。他说他想像的北京不这样,原来他还是个外地人。下午我还带他泡吧,他看报纸的样子可认真了,一边看一边生气,说报纸上登的都是乱七八糟的东西,不理解为什么公交车票为什么这么贵。他一定是农村来的,没见过大城市。

后来呢?我问。

“后来我跟他商量,把他交给警察,让警察带他回家。可是老人不同意,我就只好带他玩。一直玩到晚上十一点多,我都走不动了,老人还有兴致。我就决定带他看看天安门,看完后把他交给警察。我们到了广场,但是里面封起来不让进去,我们只好在人民大会堂边上走走。他站在广场旁边,皱着眉 ,说一定是这里发生过什么事情才不让进去?我也不明白发生过什么。他看见什么都问:这是什么?我说是国家大剧院。我们沿着大会堂转了一圈,走到广场边上,他指着前面问,这是什么?我说,前门啊。他又指着一个地方问,这是什么?我说:上面写的是:毛主席纪念堂。他突然笑了,说:我到家了。说完就没了。

带三个表 @ 2010-12-16 3:57:53 分类: 音乐时间

有好长时间没怎么更新音乐时间了,主要是服务器出了点问题。所以这次多更新一些歌曲,一共有42首歌。

有一次查Leonard Cohen的资料,发现了Anjani Thomas,发现她唱的真不错啊,她跟Cohen还在波兰办过一场音乐会,那场音乐会听着很舒服,不过这次你们听到的是Anjani Thomas的录音室版本,好像是2006年的专辑。

我喜欢的Chumbawamba今年终于出专辑了,等的口渴。这帮家伙据说在此之前还出过一张英国历史上的抗议歌曲集,我咋没找到呢。以前他们的音乐节奏明快,优美的无政府主义。如今这张新专辑变成了清新爽洁不紧绷了。

如果用主持人春晓老师的口吻介绍一张专辑,应该这样说:在午夜,音乐,带给我,一种说不尽的,情怀。嗯哼,我最近听一张老专辑,Flying Burrito Brothers,原来听的时候没啥感觉,现在听,发现真他奶奶的好听。

最近听到的几张专辑都很过瘾,The Gaslight Anthem、Against Me、Bad Books、Deerhunter、Frank Turner、Gogol Bordello、Math and Physics Club、Matthew Perryman Jones、The National、The High Dials、Will Driving West,都在今年出新专辑了。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Train这支老乐队今年突然红了,Hey, Soul Sister这首个居然成了排行榜上的热门,这首歌乍一听以为是James Blunt老师还魂了。想当初淘打口唱片,Train的唱片到处都是,无人问津。如今Train变得很流行,感觉怎么像李双江老师突然唱了一首周杰伦的《双节棍》呢。

当然,如果你听听Passenger的这首The One You love,如果我不说谁唱的,你百分百会说是James Blunt。好像现在流行这种嗓音。过两天我国也会有的。

最近还发现了两支乐队:Goose和Parralox,感觉把我带回了80年代,Yazoo,Ultravox,Depeche Mode……简直是他们的翻版。

这次还有一首俄语歌曲,歌名我不知道,不过小强老师应该自动在留言中帮你们翻译的。

曲目如下:
Against Me - Ache With Me
Alejandro Escovedo - After The Meteor Showers
Allo Darlin - If Loneliness Was Art
Anjani Thomas - The Golden Gate
Ann Wilson - Jezebel
Anne Sofie Von Otter & Brad Mehldau - Something Good
Bad Books - The Easy Mark & The Old Maid
Broken Records - Dia Dos Namorados!
Chumbawamba - Voices Thats All
Corey Hart - Hymn To Love
Deerhunter - Desire Lines
Ethan Gibson - Letting Go
Flying Burrito Brothers - Sin City
Frank Turner- The Fastest Way Back Home
Frankie Rose And The Outs - Lullabye For Roads And Miles
Girls - Thee Oh So Protective One
Gogol Bordello - Pala Tute
Goose - Words
Green Day - Like A Rolling Stone
Idrissa Souomaoro - M’ Ba Den Ou
Joe Purdy - Homesick Blues
Justin Vernon - Bruised Orange
Lillo Thomas - Out There Doing Wrong
Liz Phair - You Should Know Me
Math And Physics Club - Darling, Please Come Home
Matthew Perryman Jones - Satellites
Morrissey - Such A Little Thing Makes Such A Big Difference
Parralox - Ancient Times
Passenger - The One You Love
Poi Dog Pondering - I Had To Tell You
The Gaslight Anthem - Bring It On
The Ghost Of A Saber Tooth Tiger - Lavendar Road
The High Dials - The Holy Ground
The National - Sorrow
The Black Crowes - Non-Fiction
Tired Pony - Dead American Writers
Tokio Hotel - Darkside
Train - Hey, Soul Sister
Travel By Sea - Eventually
Tyler Ward - The Hardest Thing
Will Driving West - Australia
Немного Нервно - Она Жива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提供服务器的两位同学,你们一定会发财的。

带三个表 @ 2010-12-15 0:55:05 分类: 挨个祸害

2003年,我出了一本书《不是我点的火》,我记得我拿到书那天是2003年3月26日,第二天去深圳出差,当时非典盛行,26日那天还组织了一个大饭局,在饭局上我还送了这本书给一些朋友,其中包括影评人卓别灵老师。当时我的签名写的是她的本名:杨爱华。

今天上班,发现一本《不是我点的火》放在我的办公桌上,翻开一看,是我送给卓别灵老师的,咦?怎么又长腿跑回来了呢?我思绪万千地想象着背后一定有一个蜿蜒曲折的故事。不过那故事已经不重要了,我于是找来一支笔,在上面再次签上自己的名字:再赠杨爱华老师,请再批评指正。我就不信,这本书它还会跑回来。

带三个表 @ 2010-12-14 12:10:31 分类: 闲扯

我那本小说《沿着瞭望塔》卖了一阵子了,以我的直觉,卖得不好,不然出版社肯定报喜讯了。我记得三月初在一家咖啡店改书稿的时候,冻得直哆嗦,就想,这书出来估计没几个人感兴趣,干嘛还事儿逼地写?大冷天呆在屋子里多好。当时就是觉得,能想出一个完整故事不容易,要对得起自己,至于是否对得起别人,先别考虑了,那样就不能这么写了。

前几天在深圳,见到乐评人金兆钧老师,他跟我提到这本书:“我觉得你一定是想说别的。”我说是。当时书出来宣传的时候,我为了配合出版社,说这本书讲的是理想主义,这种宣传口径比较安全,其实这只是一部分吧。我当时想到用“沿着瞭望塔”这个名字还不仅仅是出于对鲍勃·迪伦的敬重,而是有一次我翻看王彬彬的《往事何堪哀》,里面写那些三十年代在资本主义怀抱的进步青年去延安参加革命的故事,那些描述的文字画面让我印象一直很深,见到宝塔山就见到了美好的未来,事实上正好相反。然后就想,那就写一个这方面的故事吧。

有时候,我们总是想象朝鲜人民过得多惨啊。因为我们看到他们跟我们过去一样。如果让你去朝鲜生活,你大概也没那个勇气。时空错位的感觉其实是很糟糕的。迪伦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列侬没有看到。

这本小说能出版我还是很开心的,至于看过的人怎么去解读它,那我就管不着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才对,如果理解的都一样那是举手表决。

媒体也评论过我这本书,不过很多评论都是宣传稿,没有什么参考价值,倒是在网上的一些评论我倒觉得很有意思。在豆瓣上,这本书的平均分7.4分,比我想象的高一点。

多数同学反映,小说的对话太多了,看不下去。接受你们的批评,为了满足你们的要求,我下一本小说一句对话都没有,因为小说里只有一个人,从头到尾自言自语,闷死你们。

==============分割线==============

下面这些简评都来自豆瓣。

——这样的故事我们都应该或多或少得想过,故事不算美,但是最终他还是死在了自我完成的路上。

——我好晕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姑且这样好了

——你越往后读,越觉得一切难道真的要变得跟现实越来越像了吗?然后读到最后那突兀的结局,发现一切终于变成了现实,让人热爱又失望的现实

——简单的有意思。

——开唱片公司后就顺畅多了。

——全都是我喜欢的音乐人,可我怎么就看着这么崩溃。简直像是小女生写的玛丽苏,OOC不是一两点。

——风格让我想起小时候看童话大王的感觉

——一本有趣的书,虽然行文很稚嫩。

——文盲我表示看不懂。

——基本上不靠谱滴一本书。。。周杰伦那个段子我乐了,哈哈!

——i love this book.

——近期读的最乐的一本书

——作者的驾驭能力太一般了~唯一让我觉得有感觉的话是:革命的结果要么是让人变暴君要么是让人变成牺牲品。。

——并不差,立意很是不错。文笔一般,没有华彩,当随笔消遣够了

——着实理想主义了一把。内涵很深,但是书的节奏我不是特别适应,我还是喜欢慢一点的。三表哥你太快了。

——前半段还蛮浪漫主义,后半段就扯淡不给力了~冷不丁还带上了周杰伦,作者请自重!!!

——在王小峰的博客上读了一点,感觉兴趣挺大,觉得必须买一本书,但是读完了,深深地失望中,后来找原因找到了:我希望迪伦他们真的到中国看到了毛主席,参与了文革,没想到,小说中一个孤岛耽误了他们五六年的时间,没赶上,。失望中,就是想看在那个年代的事嘛。。。不过,这本小说挺好的

——感觉像是拿着几个老友的玩偶,自己演了一场戏

——比《1984》轻松。莫里森遇到邓丽君?很搞。

——一般般。

——如此的穿越,又如此的真实……

==============分割线==============

下面这几段文字摘录的是豆瓣上的书评,未做任何改动(含语法及不规范标点符号使用)。

“这是一场无因无果的旅程,故事简单,甚至有点无聊,王小峰的语言也比较简陋,文笔上没有什么亮点,也就是看个通顺,对话方面跟没修改过的电视剧剧本差不多,充满似曾相识和熟极而流,还带着点外国电影字幕的感觉。若作为文学作品来评价,估计这部名为《沿着瞭望塔》的“小说”在任何一个文学刊物编辑的手里,都不会翻过10页。要是你看过90年代的《当代歌坛》杂志,应该对这样的故事记忆犹新:“从前有一位刘德华,和他的张学友一起,穿过谭咏麟,抄起一柄周华健,狠狠地修理了成龙,抬头,望见了天上的许茹芸⋯⋯”看了这本书,你很有可能再次想起这些故事来,作者在扉页说此书向偶像致敬,我看倒不如说是向《当代歌坛》致敬。当然,在乐评人这里,偶像不叫偶像,得叫“影响过我的人”。 ”
——门柱《向当代歌坛致敬》

“可以说,这本小说,是一次很好的解析,它给我们诠释了很多意象,比如理想、梦、还有曾经的呐喊。每个角色都因为其真实性和传播性,在小说里具备了可看可幻想的特质,给予了我们可以随意联想和篡改的权利,而更多的快感,是看着那些本日里根本无法这么做的一个个明星们,在王小峰的故事里,彼此的纠缠,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舞台上,一次次的颠沛流离,就会有一种“原来你也有今天”的感觉。 ”
——这么远那么近《一声叹息》

“可以把《沿着瞭望塔》当成一篇加长版的博客,或是MTV音乐剧来欣赏。倘若缺乏了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失去了写作与阅读两个时空维度的交集,《沿着瞭望塔》就是失败的,你将看不出我们每个人的青春在其中的隐约投影,看不出故事中跳动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由新鲜到腐烂的梦想。它的成功在于它如同一个角色扮演游戏,让你活在别人的梦里,到最后才发现,我们扮演的始终是自己。 ”
——夕岸《We Are Everybody》

“有人说,《沿着瞭望塔》是一部趣味横生的喜剧。我不认同。虽然文字简洁情节轻松,但因为人物身上浓郁的理想主义气息,小说从头至尾的感伤挥之不去。更因为这些音乐大师传唱不息的代表作,故事也自始至终如有歌萦绕。故事结局是,鲍勃和列侬又陷进当初寻找美好世界的困扰,鲍勃重回美国,而列侬在北京死于交通事故。实际情况很多人都知道,马克·大卫·查普曼因为扭曲的仇恨枪杀了列侬。”
——郑子语《给力的理想大串联》

“《沿着瞭望塔》只有一条最传统的清晰叙事线,这条线很俗气地跌宕,空难哪,爆炸啦,怪力乱神啦,样样都很美国大片。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主线情节之外,没有一次出神走笔,或议论,或感怀,或发牢骚,叙事干干净净。这样干净的叙事简单有效,不浪费时间,不强加意见,不破坏品尝的柔软舌头,怪的是如今这样的文字竟渐少了。但笨拙也是一定的,它最终成为新闻与奇幻体的诡异混合,愈写愈坐实,失却陌生性,也就失却了魅惑的光彩。”
——Jasmim《沿着他的瞭望塔》

“王小峰同学的笔触一定是犀利的。整个故事亦真亦假,最喜欢故事的大背景,从文革到日本反驻美军到台湾的“收复”大陆到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战争,所有的这一切都必定是真实可信而且颇具历史感的。然而真实存在的几个人物虚构在这些真实的背景当中,性格的刻画竟也真实得让人接近相信。”
——偷内衣的八宝斋《亦真亦假》

“这本书的线条和叙述都极为简单,没有那些没完没了的形容词,也没有各种抒情,更没有他博客里经常性地暗讽。人与人的个性通过各自所说所做一目了然。喜欢这种简单,简单得有意思。这也是需要自信的吧。”
——亦哟哟《简单得有意思》

“我真说不上这书好看在哪里,但读的时候就是快乐。甚至有种悲喜交加,心神荡漾,仿佛去到了另一个世界。那些神交多年的诗人们。”
——LoMania《我想哭,第一次就贡献给它了——生活在同一个年代就是种幸福》

“今早吃早饭的时间,我隐隐觉得三表还影射了一点东西,列侬,在整部小说中的历程,是不是有点熟悉呢?”
——诸葛布儒《理想在前,底线在后》

“认知是一切文艺作品的“核”,《沿着瞭望塔》亦不例外,作者以此来留住自己的回忆,及尝试反映一个时代的共同回忆,将如此多的音乐人写入一部虚构小说中,在他看来,“比直接去评论他们的音乐更生动”。因之,《沿着瞭望塔》更像是一部混合体的小说(大可与公路电影作参照),其出现于这个以新为时尚的e时代恰如其分。而古老的奥德赛之旅的隐喻与如此新奇的形式亦可形成对比,说明时代虽变幻难测,但人性根底的相通却穿越千年也未见有多少损耗,我们仍可上溯寻之。”
——遆存磊《逆向的奥德赛奇幻旅程》

或褒或贬,我都非常感谢,因为你们看了。陈晓卿至今没看。

==============分割线==============

最后是广告:《沿着瞭望塔》最后一批签名版已经放在淘宝上了,签名的内容都是淫诗。

带三个表 @ 2010-12-14 4:32:08 分类: 杂谈


自从米高没了之后,米高梅也没了。

像米高·集训这样的明星去世之后,他的遗产自然也随之升值,米高老师生前到底录制多少首没有发表的歌曲,或者到写了多少歌曲,大概知道的人并不多,据官方说法没有公开发行的歌曲(已录制)有一百首之多。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很多与米高·集训有关的遗产变成财富。还会有至少十张死后的专辑发行。

最近,米高·集训的“新”专辑《米高》发行了,米高老师生前反对发行他那些没有出版的歌曲,但是他不在了,也就没法控制别人了。人活着都可能控制不了这些,更何况死了呢。

我听完这张专辑后有如下感想:

一、至少有三首歌我怀疑是不是米高老师亲自唱的,或者是米高老师在喝醉之后录制的;
二、米高老师不让发行他不同意发行的歌曲是有道理的;
三、如果找一个米高的声替应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四、我喜欢活着的米高唱歌,不喜欢死了的米高唱歌;
五、索尼公司拍着鸡胸脯说这些歌曲绝对是米高亲自唱的;
六、一首经典歌曲背后,一定会有十首糟糕的歌曲垫背,你想写一首牛逼的歌曲,先写十首傻逼的歌曲。这道理谁都懂;
七、我一点都不喜欢这张《米高》。
八、为表达我对米高老师的尊敬,我又听了一遍Thriller和Bad。

带三个表 @ 2010-12-14 2:00:54 分类: 闲扯

公安部最近有一个建议,将“卖淫女”改称“失足妇女”,据说这是继“犯罪分子”改成“犯罪嫌疑人”之后又一尊重人格尊严的称呼。

将“犯罪分子”改成“犯罪嫌疑人”确实是一个进步,因为这符合司法审判过程中对人格的尊重。就算是你亲眼看到一个人在杀人,你也不能说他是犯罪分子,万一是见义勇为为民除害呢。至于将“卖淫女”改称“失足妇女”,笔者不敢苟同。

第一,“失足妇女”可以包括卖淫以外的轻微违法行为,当然,更多的字面意思是“人生堕落”的意思,比如你们家那片有一个太妹,她从来没有卖淫,她仅仅是喜欢打架、耍流氓、寻衅滋事,她也可以叫做“失足妇女”,这跟我们以前理解的不务正业走向歧途的“失足青年”一个意思。当然,还可以解释为更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大概我们对“失足”的理解都是有“一不小心”就如何如何的意思。如果把“卖淫女”称作“失足妇女”,那其他走向人生歧途、人生堕落的妇女该怎么称呼呢?失足青年?万一人家已经过了青年了呢?难道我们还要造出一些“失足女中年”“失足女老年”“失足女暮年”这样的词吗?把“卖淫女”改称“失足妇女”,这个逻辑实在荒唐。

第二,在我的祖国,刑法里面有“强迫妇女卖淫罪”,如果改成“失足妇女”,那这个罪名岂不要改成“强迫妇女失足罪”,我靠,你们公安部的人听到这个称呼不会笑场吗?还有《治安管理处罚法》里面也有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七条是不是要改成“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失足的……”可是如果不改,那这种称谓上的改变又有何意义呢?

第三,不要动不动改正一点东西就嚷嚷着如何尊重人格、名誉好不好?你们还差得远呢,先别邀功,在执法、司法过程中比叫“卖淫女”更不尊重人格尊严和名誉的事情比比皆是,而且令人发指,先解决那些比较严重的问题,至于“卖淫女”,我认为这是个中性词,而且表述的比较准确,改不改都关系不到尊重与不尊重。

其实有一个词“性工作者”挺好的,体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尊严,但你们又不让用,因为你们不承认从事卖淫是合法行为。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比让从事性工作合法更尊重她们的人格了尊严的事情了。

嗯哼。

带三个表 @ 2010-12-10 13:23:06 分类: 杂谈

以前在126.com注册一个邮箱,当时是为了拍DV招聘演员用的,很多演员资料都发到这个邮箱里。有一年多没用过了,最近打算招兵买马,拍DV,等我想再次打开这个邮箱,查找一些演员资料时,发现已经被注销。咨询网易的同学,告知永久无法恢复。

可惜那些演员资料,都没了。那些帅哥美女们,你们应该很放心了,那些资料不会流到外面去了,网易的人把它销毁了,连阿桑奇都搞不到了。我有点搞不懂,为什么不经常使用就给注销。你看人家搜狐,我原来注册过一个邮箱,三年多没用了,人家还源源不断往里发垃圾邮件,每天都有四百多封。

吃一堑,长一智,惹不起,躲得起。从今往后,我决定弃用网易的任何邮箱,dundee(at)126.com的也不用了,以后大家有什么事情联系,请发送到noguessss(at)gmail.com

顺便说一句,网易的很多产品用户体验实在糟糕,仅次于新浪。

带三个表 @ 2010-12-09 23:50:55 分类: 说书

《苏联的心灵》(以赛亚·柏林/著)
以赛亚·柏林是一个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同时他还有一个身份,外交官。他出生在俄国,在英国长大,然后又到苏联作外交官,在担任外交官期间,他给英国政府写了一些报告,介绍当时苏联的文学艺术状况。这些报告在他去世后集结成书:《苏联的心灵》

柏林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分析了那个时代的苏联文学艺术,也许在苏联解体后,西方人再看到这些报告已经不像当年那么有兴趣了,或者说这仅仅是那段历史出现的事情,研究苏联文学艺术史的人会当成参考。但是对中国读者不一样,这本书倒是很有现实意义。

俄国人曾经创造了很多灿烂的文学艺术,这里不用列举了,但是你可以想象一下,在某个时代,普希金、果戈理的作品你居然看不到,看到的都是类似于“五个一工程”的作品,就知道是为什么了。

“共产主义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主要是斯大林所谓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任务,亦即,对人进行调试,使得人们只会提出很容易获得答案的问题,让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因最小的摩擦而顺其自然地适应所处的社会……好奇心本身、个人独立探索精神、创造和思考美好事物的愿望、寻求真理本身的愿望、追求某些目的的愿望(这些目的本身确是人类的目的,能够满足我们天性中某些深层欲望),都是有害的,因为他们会扩大人们之间的差异,而不利于一个整体性社会的和谐发展。”
——以赛亚·柏林《民主,共产主义和个人》

这本书我看得很慢,一边看一边想好多问题,因为书里面提到的某些事情似乎仍在我眼前发生。这让我想起了另一本书《美国心灵》。如果你看了这两本书,会发现,都是人,怎么心灵的差异咋就那么大呢,是什么原因呢?

《公众舆论》(沃尔特·李普曼/著)

这是一本传播学的著作,作者写得通俗易懂,谁都能看明白。过去我的祖国没有公众舆论,因为公众不存在。后来,出现了公众,舆论又开始乌烟瘴气。怎么解释这些现象,大概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答案。当然,我从来不推荐书给具体什么人看的,但是这本书还是可以推荐给周立波啦,郭德刚啦,陈凯歌啦,姜文啦……以及更多准备在公众面前被舆论的人。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新闻自由委员会)(展江等/译)

我一直在一个不自由且不负责的新闻界工作,有一次去大学和同学们交流,我劝那些想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学,但凡你想做个好孩子,就别去新闻媒体工作。

我好奇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该是什么样子的。这本书还是二战期间写成的,当时在战争背景下,有一些机构资助了新闻自由委员会,做了一个调查,这本书相当于调查报告,写得比较艰涩,看着比较困难。事实上,在今天,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仍然是不存在的,它的相对自由完全取决于利益的多少。对美国新闻界而言,当你必须要说两句假话的时候,尽量不说出第三句。对我国新闻界而言,如果说两句假话你还不放心,一定把第三句话说出来。

人家在二战期间弄出来这么一个报告,我们在二战期间弄出来一个《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针尖上的天使》(尤里·德鲁日尼科夫/著,王立刚/译)

这是一本小说,荒诞充满黑色幽默,故事背景是赫鲁晓夫下台,苏联入侵捷克那段期间。苏联《人民日报》主编在办公楼突然心脏病发作,原因是他看到了不该看的东西,内容可能是关于文革或者二十多年前发生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定律,没事不要知道太多,不然会有麻烦的。究竟有什么麻烦发生呢?小说是不能剧透的。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