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出事的那天,我正在杭州游山玩水,主编打电话,问我陈琳的事可不可以做一个报道,我当场就否定了,说不可以。理由是第一我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很难判断是否可以做;第二我当时不舒服,说三句话就咳嗽,杭州的山美水美人美食美,我想借着五讲四美的生活恢复身体。但这事儿就像大裤衩一样,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回北京后还是被主编抓住当民工。我对这种悲剧新闻总是有种抵触心理,换个选题,我可能不这样。
网上关于陈琳的报道可谓铺天盖地了,但所有报道都没有涉及到核心人物和核心内容,一个新闻发生,没有当时人,你就没有报道价值。所有的报道,都在猜测,比如陈琳的死因,他与两任丈夫之间的关系,这种新闻,最先冒出来的一定是八卦,它满足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悲天悯人的狂欢心理。一方面,人们一定会用没有智力活动的道德感去作出伟大的愚蠢审判,看上去很正义,其实也就是正你妈逼义;另一方面,又掩饰不住内心的猎奇心理,像一个长舌妇听到爆料一样,比口交还能感到口腔快感。而这次陈琳自杀,恰恰知情者都三缄其口,这给媒体和公众提供了最大的想象空间。我挨个看了一遍这些报道,歌词大意基本上没有走出道德至上的套路,沈永革和张超峰成了人们的批判目标。但是这又能怎样?陈琳也不会因此复活。事实上,我在采访中知道的一些细节远远比媒体猜测到的结果更可怕。我觉得八卦尽量保持在一个不伤害他人的范围内比较好,公众普遍容易最先勃起的是道德感,这东西特别讨厌,人都喜欢享受别人道德低下,然后来对比出自己的优越感,觉得自己都快完美得体无完肤了。网上甚至媒体的导向还停留在包青天怒铡陈世美的层次上,这时候他手里要是有个铡刀……其实谁心里没有一个铡刀呢。
很遗憾,采访中那些耸人听闻的细节被我拿掉了,人家的私事咱就别嚼舌头了。我只是从性格上分析陈琳为什么走到这一步而已,类似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因为连她最熟悉的人都想不到她会这样。在一天内,我跟实习生采访了八个人,从不同时期来还原陈琳这个人,也许结果很意外,但过程不意外。
您一定感到很失望,那就别看下期的杂志了,不然很像被广告误导的一样,让您失去了独立判断,多不好。不过我这么说好像还是不对,有点像“反”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