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联想

珍爱生命,远离博客

2009年6月12日的日志

带三个表 @ 2009-06-12 18:31:03 分类: 闲扯

这几天博客更新频率高了点,属于量多的第二天。造成量多的缘故是近来比较焦虑,造成焦虑的原因是我要看50集电视剧,然后采访电视剧的导演。50集啊,一口气看下来要出人命的。幸运的是,那套正版碟有好几张放不出来,从盒子里取出来就发现数据盘面上有几个手印,我用舒而美擦了半天,发现擦不掉,仔细一看,原来这些印迹都压进了里面,当然也放不出来了。这是我在接触光盘这玩意十多年来第一次感激劣质产品。

因为不想错过精彩的内容,又不想那么慢的看,所以就焦虑。一焦虑就想写博客。但这也不是回事啊。我恨长电视剧,长这么大,唯一把一部电视剧全部看完的只有《加里森敢死队》,才26集。

既然有关部门都弄一个滤霸,霸道地限制人的一些权利。我觉得在娱乐艺术领域也可以制定一些规则,凡是让人们娱乐审美时感到不舒服,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这也是我跟戴少爷多年来一直想干的一件事,就是弄一个刑讯逼供室,动用满清十大酷刑来惩罚一些人。这次看电视剧,让我觉得对艺术家刑讯逼供已经到了势在必行的时候了。

电视剧超过20集,把投资方吊起来毒打,直到他保证以后拍不超过20集的电视剧;
把电影拍成《无极》那样,把导演吊起来毒打,灌辣椒水,割肉,直到导演保证不再拍这样的电影;
在电影里乱植入广告,把导演吊起来用炭火烧烤,直到导演发誓不再拍《非诚勿扰》这样的电影;
把歌唱成《给你点颜色》那样难听,把歌手吊起来,凌迟,直到歌手保证唱的跟邓丽君一样好听为止;
唱歌口齿不清,把歌手吊起来,割掉舌头,直到歌手保证吐字跟罗京一样字正腔圆为止;
主持人不说人话,吊起来,酷刑伺候,直到主持人能说人话为止;
把小说写的跟白痴一样,把作者吊起来,酷刑伺候,直到作者发誓不再毒害未成年人为止;
………

带三个表 @ 2009-06-12 4:05:44 分类: 闲扯

今天突然想不开想问三表几个问题,估计三表也不一定有空回,就算看了也不一定会回,您也没义务回……咱还是进入正题吧。
——phoenix***_**@****.com
 
三表的对音乐的喜爱好像是从高中开始的吧,在那对于我这种90后(鄙视个够吧)来说那个年代似乎有点久远,据说那是个卡带横流的大时代(至少在中国),请问三表去哪弄得了那么多欧美音乐来的啊?而且都是些很牛叉的人的音乐,还能对他们认识,还能背下他们的一串英文名字,然后还正确发音出那些名字(这很难啊,就算查单词也不一定读的准,对于我们来说是种技术活儿)
——其实你们多幸福啊,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只是你们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而已(这时候会有一帮傻逼们说:你怎么知道人家不知道?少废话,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话说三表据说IPOD里面的歌几百首,可您的音乐面很广(虽然您是音乐人,可不一定是音乐人就广啊,很多所谓的音乐人写乐评都是背语文阅读主观题公式的去写乐评的),您认为IPOD的容量大小不重要是因为你就听那么几百来首一直不换歌?最近三表还有听歌么,三表有听华语歌手之类的歌么。对于咱这种打开RF就有专辑就下没有追求的人来说,感觉就像嫖客性欲一上来随便花多少钱不看货色就上……可却又没办法,以前小学听音乐就是电视上热播啥就听啥还有当年的KURO(现在好像没得用了,20块钱一个月,但音乐很多)的热门歌曲,捣鼓过MP3和MD的时代后迎来了IPOD 80G,因此一直饥不择食的一直往里面塞歌……该听啥,去哪找,这就是又一个问题……
——我从来不用随身听,我很在乎自己的耳朵,至于我最讨厌的苹果产品,人家给我的iPod我都送人了。真正的音乐是用音响听的,或者去现场。你可以跟同学斗容量,这是你们的游戏,你最好弄一个10T的iPod,如果没有让史蒂夫·乔布斯死之前弄出来一个。你可以拥有一切音乐,但你不会热爱音乐,就跟皇帝可以拥有天下所有女人,但是他不会爱女人。
 
三表的[不许联想]里一直恶讽豆瓣,因为都他们都装逼,又请问为啥听音乐成了种装逼的途径和表现,还是豆瓣的出现才开始有了装逼的疯。
——因为这世界上有人有逼,有人没逼,没逼就得装一下。
 
还有三表听的歌都往哪找,基本都听些啥?
——人老在河边走,就知道哪里会把鞋弄湿。
 
北京有音乐么?算音乐么?能听么?
——这叫什么鸡巴脑残问题?
 
三表现在还有听了后为之一振而动容的歌手或歌曲么?
——有,我听过300遍的歌曲还能为之一振。
 
还有三表会听些欧美重口味的摇滚么?日本的歌手或歌曲好像一直没有被三表点名过呐?
——你又不是看毛片,什么轻重的,音乐就是音乐。对于日本音乐,我点名的时候你还穿开裆裤呢。
 
你看,现在多代沟啊。

带三个表 @ 2009-06-12 3:02:14 分类: 说书

我一年当中出差的机会不多,一出差基本上是大城市,比如上海、广州、杭州,别的地方想去反而没机会。比如说,武汉我就一直想去但一直没去过。在经常去的城市中,都有一个当地的吃货,熟知当地各种美食,这样在无聊的出差中还能有一丝盼头。比如上海,负责吃的是丁夏局长;广州是晴朗,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在昆明,是周重林老师。在昆明,你想搞定什么事儿,跟人提周重林,特管用。

我是在06年去云南的时候第一次见到周老师,见到周老师就觉得自己白活了,人家是个80后,已经是一本杂志的主编了。而且出版过好几本真正畅销的书,都是好几十万的销量。周老师做的杂志叫《普洱》,所以,喝茶就自然有人送了,多的回家都伸不进脚,人家的床底下垫的是山棕垫子,周老师家里床底下垫的是10年的普洱茶。周老师熟知昆明各种美食,去昆明,听他的就行。这次去昆明,他带我去一家当地一个美食家开的餐馆,据说餐馆原来是蔡锷调戏小凤仙的地方。每上一道菜,老板都介绍一下,介绍得相当详细。本来我都记着,打算回家自己试试,结果介绍的太详细了,我连菜名都没记住。

周重林老师很能说,这一点又是我很羡慕的,我就不会没完没了地说。其实我很想嫉妒一下周老师,但是一看到他长得跟个土鳖一样,我就平衡多了。这年头还能找出长得不如我的人挺难的,但是我找到了,于是我也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这比给我一个主编的职务还让我热爱生活。

但人不可貌相,别看周重林长得跟一个矿工一样(其实他就是来自矿山),但是人家一颗细腻温婉的心灵,谁知道他还能写出一本剖析古代中国男女情感的书呢,读起来还真那么回事,仿佛是一个男版安意如。吃饭的时候,周老师拿出他的新作,嘱咐我要介绍一下,尤其是要向女生们介绍一下,醉翁之意,我一定要心领神会。然后,周老师拿出一并他自己做的普洱茶,吩咐服务员沏上。然后,周老师天上地下东拉西扯侃侃乏谈。

回北京的路上,我在飞机上无聊,看周老师的书,书名叫《郎骑竹马来》。内容大意是,过去我们常说的一见钟情啦,两小无猜啦,招蜂引蝶啦,红杏出墙啦,天生尤物啦,这些词我们都会用,但是背后都有什么故事呢,这些故事又代表着中国古人对情感是怎么理解呢,周老师写的就是这类无聊的故事,周老师看过很多书,繁体的线装的以及坊间手抄本都看过,结合自己的感情经历,深入浅出,文字隽永,字里行间中,那个玉树临风的作者跃然纸上。其实,丫就是一糙老爷们。云南十八怪,周重林也算上一怪。

有些典故我都会用,但是很多凄美的爱情故事我还真不知道,即便今天人们对感情的表达另类的出奇,但也终究没有超过古人的行为范围之内,周老师居然有这个耐心把些东西找出来。现在的爱情都已经变成俗套子了,哪怕你自己在其中燃烧得轰轰烈烈,别人看着还是一个三流好莱坞的编剧。有时候,还不如去欣赏一下古人风范,在那个落后的年代,人们对情感的表达和运用其实已经登峰造极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比较搞笑,真的有些搞设计的就是望文生义,名字叫“郎骑竹马来”,他就真设计一个男子胯下一根竹竿子,跟我博客上贴出来的“声色犬马”“红杏出墙”有一拼。但是那姿势既不像郎奇竹马,也不像哈利·波特骑扫把,倒像一个男子在打手枪。为此我不惜打一个长途电话和周老师核实:设计的人画的是你吗?电话那头的周老师长叹一声:唉,没有女朋友,就剩下这么一个爱好了。对了,你别写到博客上去啊,那样我一世英名就全毁了。

哪位女生比较喜欢古典爱情的,救救周老师吧。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