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联想

珍爱生命,远离博客

2008年7月10日的日志

带三个表 @ 2008-07-10 23:45:50 分类: 说书


我不爱给人回信,所以邮箱里的大部分来信我看完都删掉,因为有些人问的问题还称不上问题,自己抽自己几个大嘴巴就明白的问题,我就不回答了。因为我的答案也是让你抽自己。

但有些问题,比较集中,而且是信息方面的,比如好多人问我《欧美流行音乐指南》什么时候出版?好多人还到网站上搜啊搜啊,我不回答,也不礼貌。另外还有人问我土摩托那本《来自民间的叛逆》什么时候出版,现在我一并回答。大家就别再写信问了。

答案是:我他妈也不知道!

这本书据说是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土摩托那本也是这家出版社。我们签订合同的时间是2007年1月13日,合同一般都有这样的规定,半年内出版。如果没有按时出版,我可以解约。

现在是2008年7月,也就是说,已经过去一年了。我跟你们一样,还没看到书的影子。最近半年,我一直在催出版社,那边的答复是:很快。然后一个月过去了,再问,回答是:三校很快结束。又过一个月,再问,回答是:下周进厂。又过一个月,再问,回答是:下周进厂。再过一个月,再问,回答是:下周给你样书。又过一个月,再问,回答是:下周你一定能看到样书……狼来了,狼马上就来了,狼真的要来了,狼说来就来了,狼这就来了……我到现在连根狼鸡巴毛都没看到。

后来我就不问了。你知道当年共产主义进中国的时候他们怎么宣传共产主义吗?就这样。

爱鸡巴什么时候出什么时候出。我脾气挺好的,要是八年前,我肯定拎着斧子去南京解约了。

对不住那些想买这本书的朋友,我跟你们一样,现在不知道定价、封面以及何时出版,我就是想做点宣传都无从下手。他们把我当小孩哄,我不能把你们当小孩哄。要不你们别买了,反正这些信息你在网上都能查到。

我这么说可能有点不厚道,会影响人家出版社的形象,实际上我已经忍了很长时间了,反正这本书一直就多灾多难,现在出了问题,我觉得正常。妈的肯定是我在编这本书的时候没上供烧香,才一路不顺。

想买土摩托那本《来自民间的叛逆》的同学可参照上面的回答。

带三个表 @ 2008-07-10 1:19:28 分类: 杂谈

今天,一个做电视节目的人找到我,让我谈“秦始皇兵马俑定性”事件。这件事说来话长,2004年我去西安采访,知道有个叫陈景元的人,质疑兵马俑定性,并且一直不依不饶30年,非要给兵马用定性翻案。

当时兵马俑定性很有意思,先是一个记者发现了秦代武士俑,然后说是秦始皇的兵马俑,当时中央正在搞阶级斗争,江青老师评法批儒,把兵马俑跟秦始皇拉在一起可以成为她的资本,称之为“秦始皇兵马俑”总比称“别的兵马俑”更让她有力。但问题是,当时还没挖出几个陶俑呢,就草率定性。并且,这么一定性,就成了政治事件,那就不能乱改了。在后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在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证明这些兵马俑跟秦始皇有关系的前提下,专家们都当成了秦始皇的兵马俑去研究,并且因此出现了一批“俑学家”,至今也没有什么有力的证据证明这堆武士跟秦始皇有关系。你总不能说——因为气势庞大,只有秦始皇老师才有魄力和资格建筑这么一个俑群,别人都没资格。如果研究学术都可以跟小说家那样肆意想象,那我早成历史学家了。不就是尽量遏制自己的想象力,我的博客才叫不许联想的。

说兵马俑这件事,是想说明另一件事,就是李树芬同学尸检报告,贵州有关部门真重视这件事,这个小女孩尸检了三次,以前你还听说过谁享受过这样待遇?在第二次尸检之后,我“预测”第三次跟第二次一样。事实也一样。

我没什么预见性。我的唯一判断就是这次事件是因为验尸引起争议,才导致骚乱的。如果验尸结果万一是被强奸溺死,那么群众的暴动就是理直气壮的了,再往黑社会身上栽赃就不合逻辑了。

看清楚,我说的是“如果验尸结果万一是被强奸溺死”,就是说存在“被强奸溺死”这个可能。之后当地领导在新闻发布上的表现有点愚弄全国人民的智商,更让公众起疑心,至今这孩子的死因都没查清楚,一个15岁的孩子莫名其妙说死就死,跟刘胡兰一样,也太大义凛然了吧?总不能跟中国足球队突然死亡那样合乎常理吧?

再假如,当李树芬死后,公安局的同志如果能认真对待此事,认真验尸,什么样结果大家都能接受。等事态闹大了,事件定性了,然后三番五次尸检,好像目的不是为了寻求真相,而是为了平息众怒。这我就怀疑检验结果的真实性了。这样的尸检再来一百次肯定也一个样。

与此同时,贵州省拿下了公瓦安县几位领导,实际上也是向公众表明一种姿态,这帮人腐败之极。那么,这个逻辑就变得有趣了。既然死者的死因跟当地领导无关,既然是黑恶势力捣乱,平息了这场骚乱,维护了社会稳定,他们应该有功,怎么都被拿下了呢?表面上是平民愤了,实际上回避的很多问题。如果这样的话,我相信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存在类似公瓦安县的腐败,是不是当地民众闹一闹,把政府大楼一把火烧了就能让这些腐败官员下课?是不是这种“公瓦安模式”值得在全国推广?这样不就乱套了吗。

我想说的是,可能兵马俑就是秦始皇老师生前埋下去的,但在那个特殊历史背景下,被文艺青年江青老师利用了,考古鉴定变成了政治鉴定,先下结论再求证。同样,可能李树芬就是一时想开了举身赴清池,跟领导的儿子或者黑恶势力八竿子打不着,但是地方政府的诚信度让人无法相信这一结果,这个悲剧闹到现在有点像喜剧了。

带三个表 @ 2008-07-10 0:51:18 分类: 杂谈

一台光驱能读多少张光盘?这次我知道了。我电脑上的这个先锋牌光驱,买了快一年了,平时用它的时候不多,粗略估算,大概用了300次,但是今天晚上它坏了,什么都不读了。导致它夭折的原因是我这一周来不停地用它读唱片。

要给DV配乐,我要从4000张唱片里面找出合适的曲目。大概听了500张,丫就歇菜了。去年拍DV的时候,写剧本时我就想好什么地方用什么音乐了,换句话说,是因为某些音乐让我想到了情节,所以呢,后期找音乐都是唾手可得。这次写剧本我压根就没想过用音乐,当时我想找个人,帮助配乐,省的一首一首去听。但鉴于广告一直没拉到,所以投资还没收回来,再支付一笔配乐费,实在太有压力了。毕竟交一笔著作权使用费倒不至于那么多钱。

这次我把家里的电子音乐唱片重新听了一遍,以前听的时候基本上处于欣赏状态,好听或者不好听。这次要跟场景结合在一起,听起来就有点难度了。我发现,纯音乐在听的时候必须想象出某种场景,才觉得合情合理,而不单单是纯粹美学上的判断。我听莫扎特的音乐,就会想到,这段音乐展现了宫廷内骄奢淫逸的场景……以前听电子音乐,忽略了这一点。但是有一个具体场景让你想象该配什么样的音乐,就更难了。我一个窗口放DV,一个窗口播放音乐,反反复复,发现合适的还真不多,但是这些音乐做得很牛逼,你就是用不上。

现在明白了,类似约翰·威廉斯或者詹姆斯·霍纳这样的电影配乐家,只要他们看这画面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很容易完成一部作品。而看着画面找出一段合适的音乐,无异大海捞针。

脑袋都听大了,很多唱片我以为这辈子不会再碰了,时过境迁,虽没听出合适的音乐,倒是听出了岁月的流逝。十多年前,我周围的人都在听“钢丝和罗斯”的时候,我听电子乐,人家说我俗。那时候我是不知道有什么Techno,Trance,Ambient,Break Beat这些名词,知道的话能唬倒一大片。后来这些名词进来了,我就开始烦电子乐了,评论家开始大谈特谈这些名词,操,就是一个做爱的节奏,哪那么多花样啊?后来我就把这类音乐给戒了。后来想想,虽然中国人没人明白这些音乐到底怎么回事,但是写文章的时候不停排泄这些名词,也他妈挺酷的。

这次听电子乐,明白了一个道理,这种东西不是用来听的,首先是用来跳的,其次是用来想象的。为什么舞曲文化跟摇头丸文化如此紧密,就是因为这种抽象音乐必须开发大脑的想象力。现代人都脑残,只有借助药物才能让灵魂开窍,这叫XTC。

这几天听得有点High,这种鸡巴音乐,跟毒品没什么区别。

DV将在CA NAO HUI之后与大家见面,没事就别问了。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