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联想

珍爱生命,远离博客

2010年6月15日的日志

带三个表 @ 2010-06-15 23:28:16 分类: 闲扯

1.勃拉姆斯摇篮曲;
2.肖邦摇篮曲;
3.舒伯特摇篮曲;
4.格什温摇篮曲;
5.柴可夫斯基摇篮曲;
6.印地安摇篮曲;
7.舒曼梦幻曲;
8.意大利摇篮曲;
9.哦,我的宝贝;
10.刘建宏解说世界杯。

带三个表 @ 2010-06-15 12:00:38 分类: 杂谈

今天的比赛因为巴西和朝鲜出场而变得备受关注。一支是无敌之师,一支是绝缘之师,即便朝鲜一直与我们为邻,我们都不知道他们究竟是一支什么球队。巴朝之战是一场没有任何悬念但却充满新奇的比赛,只是巴西队进几个球的事情,别指望朝鲜队能战胜巴西队。我好奇的是,这个靠主体思想活下去的国家的人民,在体育比赛中他们是否会像机器人那样听使唤。正因如此,这场比赛就很难预测。理论上是巴西大胜,至于是进五个球呢还是进五个球呢,就不好说了。我倒觉得,这个组的实力都挺强的,巴西不会过早发威,比赛中有所保留。

正如我从来不指望这个国家有什么奇迹发生一样,我也不指望朝鲜队在巴西队面前创造什么奇迹,也许小组赛他们能平一场,这是他们最好的成绩了。当桑巴遇到主体思想,请思想靠边站吧。

新西兰和斯洛伐克的比赛可以忽略不计,但也有可能创造高比分。新西兰以陪太子读书为主,斯洛伐克是那种当了小三又想扶正的角色,好好踢说不定当黑马,踢不好早早回家。科特迪瓦和葡萄牙之间的比赛,谁赢谁就能小组第二。

新西兰 vs 斯洛伐克 0:3
科特迪瓦 vs 葡萄牙 1:2
巴西 vs 朝鲜 3:0

带三个表 @ 2010-06-15 1:03:19 分类: 未分类

我经常跟人说,看演出的时候容易睡着,尤其是音乐会,更以摇滚音乐会为甚,哪怕是演出非常精彩,都驱不走我的瞌睡虫。我看过滚石、克拉普顿和罗杰·沃特斯的演唱会,照样犯困,因为很喜欢他们,就咬着牙尽量不合眼,实在不行了,就出去走一圈。开始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一看演出就犯困,后来看到一些说法,说人在吵闹环境中容易出现困倦、疲劳现象,所以就会容易进入梦乡。我甚至有过在现场看球睡着的经历,因为周围的喊杀声太大了。

记得二十多年前看电视转播丰田杯,就听到了一种嗡嗡的声音,当时宋世雄老师解说的时候把这种声音称之为“国际声”,估计是通过卫星转播,程序比较麻烦,倒来倒去就弄出这么一种微波电流声。我当时不明白,别的卫星转播怎么没有这种声音,偏偏丰田杯转播就有这种声音?而且每年都有。后来才知道,日本观众吹的小喇叭声音制造出的“国际声”。当时我们真没见过世面,想象着高科技会制造一种奇怪的声音。后来这种小喇叭被我们引进过来,国内赛场经常能听到他的声音。但毕竟中国人喜欢吹牛而不喜欢吹喇叭,球场上的数量还不多。

本届世界杯,南非人把驱赶狒狒的小喇叭“呜呜吱啦”带到了球场上,这东西噪音实在太大,嗡嗡嗡的,南非人的肺活量真大,从头吹到尾,中间连喘气的时候都没有。据说,国际足联想禁止这个小喇叭入场,但布拉特说要入乡随俗,现在这玩意儿把球员搞得晕头转向的。如果本届世界杯结束后总结,有一条一定是它没有往届世界杯精彩,原因肯定有一条,归罪于“咕咕吱啦”,是这支对付野生动物的家伙让世界杯打了折扣,它把球员们搞得心烦意乱,兴奋劲上不来,把一场世界杯的盛宴活生生地变成了中超。相信本届世界杯结束后,国际足联会出台一项规定,禁止分贝超过80以上的器物入场。至于本届世界杯,就让这些球队忍着吧。

非洲人的乐器多以打击乐为主,吹奏乐主要在北非及阿拉伯地区比较流行。本来,听说世界杯在南非举行,我还想象着观众会带进去很多打击乐,叮铃咣啷那么一敲,气氛一定不错,没想到被“呜呜吱啦”抢了沙发,而且,为了让这东西的声音更大,他们还做了加长版,低音变得更加雄浑,这种声音,谁听多了都会恶心的。

这次世界杯,从开始到现在,晚上19:30那场我就没有看完过,原因有二,一是“呜呜吱啦”让我犯困;二是刘建宏老师的解说也让人发闷。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我常常看到10分钟后就睡着了,睡的那叫一个香啊,醒来后第二场都开快开始了。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