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的日志
带三个表 @ 2011-06-29 2:24:46 分类: 挨个祸害
今天见到了老六,上次见他还穿羽绒服呢。
老六这段时间变化可大了,天天坚持游泳跑步,酒也不喝了,一个闻名遐迩的京城饭局交际花,常年的酒腻子,居然戒了酒,这毅力实在令人佩服。现在的老六,身材苗条,面色红润,看上去年轻了六岁,坛子脸也不见了。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老六正在封山育林,准备造人。看着他对未来的憧憬,我的思绪也飞到了2019年,那时候,老六的儿子小六已经7岁了,他问老六:“爸爸,你们都叫我小六,可我从来没有见过我那五个哥哥呀。”老六拍了拍小六的脑袋说:“其实当时你游的不快,排在第六个,但你很幸运,赶早不如赶巧。”
对于老六封山育林,朱德庸老师一直劝老六:“你不要上火,一上火反而怀不上。”没错,刘翔第一次拿世界冠军的时候就不上火,后来压力太大,结果不就掉链子了吗。精子这东西也是这样,你越想让它弹无虚发,它越是跑偏。相反,你不当回事,它百发百中。你看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去医院做人流,就是太放松了。不信你回忆一下。是吧?
实际上,我周围适龄男人,大概都有这样的一个过程,想要孩子了,赶紧改变生活习惯,平时的恶习、不良嗜好都暂且收起,做一个健康的人,天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每次遇到这样的人,我都想,其实我们平时都太放纵自己的身体了,总觉得这副身板还可以,怎么糟蹋都不为过,过度相信自己的潜能。但真的一较真,心里就不踏实了。有时候,我发现熬夜有点受不了了,就想到五年前、十年前熬夜的情形,才知道,岁月这东西,真他妈的不饶人。可是年轻时却总觉得身体里有挥霍不完的东西。
我对老六这种行为艺术颇不以为然。烟酒这东西对生育的影响不大。身体变化不是一朝一日形成的,而是从小日积月累出来的。据说,现在男人精子的成活率只有30%,主要原因是现在的环境污染、化学污染和食品污染,谁都逃不掉,除非在造人之前到一个没有任何污染的田园中生活一两年。在城市,就别指望靠短时期改变生活习性来改变精子了。突然改变生活习性从心理上可以安慰一下自己,我观察周围很多烟酒无度的人,生出来的孩子也欢蹦乱跳的,都知道二三得六。
老六一旦不喝酒,就不好玩了,连莲花指都不表演了。也许我过去看到他都是在酒过六巡之后的那种口吐莲花或直勾勾地盯着某处怀疑人生的样子,今天他从头到尾一直清醒,真让人不习惯。赶紧的赶紧的,把人造出来。
带三个表 @ 2011-06-27 14:25:58 分类: 闲扯
最近去饭馆吃饭,不管是北京还是上海,饭馆的显要位置都贴出了几个部委联合签署的规定,要求餐饮业承诺不在食品中添加任何非法添加剂,甚至还列出了合法和非法的添加剂名称。似乎我们在这样的环境吃饭,吃的就比较安心了,就觉得铁锤镰刀真的熠熠生辉了。
作为一个以形式主义为主旋律的贵国,我不以为然。你吃饭的时候踏实不踏实,跟墙上贴了多少宣传单没关系,而是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就没有当成一个问题被重视,合法与非法都没有个界限,即使有了界限,也因为利益熏心的人常常越界而形同虚设。说到根上都是一个问题,贵国是一个作恶的天堂。
不是每个人都对食品添加剂有了解,而且这东西添加到食品中你有时又感觉不出来,你让老百姓有什么法子呢?我甚至觉得,有什么样的贵国,就有什么样的添加剂。它和我们的安全感程度成正比的。你在一个普遍没有安全感的国家生活,受到非法食品添加剂侵害的机率就一定会很高。
今天又冒出一条新闻,绍兴有19个知名餐饮业的名厨签下军令状,发誓不在自己做出的饭菜中添加任何人工添加剂。我就先不怀疑他们出于商业目的有炒作嫌疑了,我尽量相信他们的初衷是美好的,希望到他们餐馆就餐的人吃到的都是放心饭菜,甚至我觉得这种做法可以向全国推广。但仔细一想也挺扯淡的。首先这种做法更形式主义,很典型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凡事总想往另一个极端走。其次,人工添加剂是可以用的,方舟子老师不是说了吗,每天适量摄入是没问题的,除非像吃米饭一样一天一碗。关键是我们要把合法与非法搞清楚,本来是用于做家具的东西,你非放到牛奶里面,那就说不过去了。再次,很多调料是厨师必须用到的,比如酱油,但是酱油生产厂家放进去的添加剂(至少有七八种)你厨师能控制吗?我想吃红烧肉,你做的时候不放酱油,那不成白烧肉了吗。
以前我在博客上介绍过一本书,一个日本食品化学添加剂专家写的《食品真相大揭秘》,介绍这本书的时候,正好是三聚氰胺事件闹得最凶的时候,我看好多人还买了这本书,但是这本书真的就能让人意识到如何看待食品添加剂吗?我看这种书再出一万本也不能改变现状,除非因为非法添加让中国人死一半,估计才能让人重视。
有些添加剂是必须的,有些是不必须的,用对了添加剂效果会很好,用错了效果也很好——那些食品看上去很美。在上海,我跟一个朋友吃饭,她说最喜欢吃看起来好看吃起来鲜美的东西。我说基本上这类食品都不健康,我不吃。是的,选择权在你自己手里,不是在食品加工厂家或者那些签下军令状的厨师手里,大不了你不吃或者少吃就行了。
相反,我倒觉得大家该去看看这本书,《你吃对营养了吗?》一个台湾人写的,营养学博士,她告诉我们如何从食物中摄取营养和健康,改变一些对食物营养和健康固有的错误理解。在你没有安全感的时候,要自己动手动脑丰衣足食。
最近卫生部要颁布新的生乳标准,争议挺大,说是这个标准被某些厂家绑架了。我才不管呢,爱什么标准什么标准,我不喝国产牛奶不就行了吗,跟他较什么劲呢。况且况且况且,牛奶里的那点营养,从别的事物中都能获得。
吃东西就像你谈恋爱,姑娘们总是说没有安全感。安全感来自你自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东西。你可以放心吃任何东西,假如你对很多东西有所了解之后。别指望政府部门告诉你这些真相,他们无非是利益链条上的一个链子而已,有时候他们会掉链子,但影响不大。
带三个表 @ 2011-06-26 2:58:25 分类: 未分类
今天,一个朋友的SMN被盗了,晚上在跟一个朋友聊天的时候,另一个朋友打电话给我,说安东尼奥尼的妹妹安安尼奥尼在MSN跟他要钱,我一听就知道骗子盗用密码。晚上回家,果然,这位“SMN版的唐骏”开始对我行骗。我是一个多么喜欢顺竿爬的人啊,就当是个相声里的捧哏的吧。
胸太软:说 (1:52):嗯哼
安安尼奥尼说 (1:52):怎么这么晚。
胸太软:说 (1:53):干嘛呢
安安尼奥尼说 (1:57): 对了,你那有网银?
胸太软:说 (1:57): 有.怎么了
安安尼奥尼说 (1:57): 什么行的,帐户有钱不。
胸太软:说 (1:58): 我有交行\浦发 怎么了
安安尼奥尼说 (1:58):跨行帮我划笔帐,行吧
胸太软:说 (1:59): 转什么账
安安尼奥尼说 (1:59): 我表姨让转的, 我都睡了,被弄醒了,我招行U盾又不在,转不了。
胸太软:说 (2:01): 你是说把你的钱转到别的帐号上?
安安尼奥尼说 (2:01): 不是,我是说,你先帮忙给我表姨朋友那边打钱过去,我明天再还你。 我现在弄不了。
胸太软:说 (2:01): 哦.明白.
胸太软:说 (2:02): 你表姨现在需要钱?
安安尼奥尼说 (2:02): 不是她需要。是她朋友要钱,我表姨不能转,吵醒我让我帮她转给朋友。 但是我U盾不在,没办法操作,所以让你帮忙.
胸太软:说 (2:03): 多少钱呢?
安安尼奥尼说 (2:07): 恩,要4 5千哦,方便不,
胸太软:说 (2:07): 还好,上面有
安安尼奥尼说 (2:08): 哦,交行?
胸太软:说 (2:08): 可以,你把帐号给我
安安尼奥尼说 (2:08): 哦,我问下帐号,额,跨行可以转不。 是工行的帐户
胸太软:说 (2:09): 可以啊. 实在不行明天我去银行给你转.
安安尼奥尼说 (2:10): 恩,跨行可以加急的吧。
胸太软:说 (2:10): 我试试
安安尼奥尼说 (2:10):我招行的有快速跟既时到帐模式。恩,你登陆先。
胸太软:说 (2:11): 然后呢?
安安尼奥尼说 (2:11): 62220×××××××6842983 陈彩云。工商。开户行:海南省中国工商银行琼海加积支行,卡号我对过了,你照着复制就行了
胸太软:说 (2:12):等一下.
安安尼奥尼说 (2:12): 恩,你的有加急模式? 是快速还是既时?
胸太软:说 (2:12): 有
安安尼奥尼说 (2:13): 对了,具体金额,5千整。你转好,把回执图截给我,
胸太软:说 (2:16): 等一下, 我这里显示已经转过去了. 怎么截图
安安尼奥尼说 (2:16): 哦? 你点截屏。 然后用鼠标拉那张图。
安安尼奥尼说 (2:17): 显示成功转过去那张回执单,你截屏拉。
胸太软:说 (2:17): 点哪里截屏?
安安尼奥尼说 (2:17): MSN
胸太软:说 (2:17): msn的哪里?
安安尼奥尼邀请您使用正在共享照片。您是要接受 (Alt+C) 还是拒绝 (Alt+D) 该邀请?
您接受了开始正在共享照片的邀请。
安安尼奥尼说 (2:17): 输入栏这里,
胸太软:说 (2:18): 我这上面怎么没有这个图
您停止了 正在共享照片
安安尼奥尼说 (2:18): 你发远程给我。
胸太软:说 (2:18): 你现在能查到帐号吗/
安安尼奥尼说 (2:18): 你复制也行
胸太软:说 (2:18): 估计已经打过去了。
安安尼奥尼说 (2:18): 就是显示成功,你复制那些字。
胸太软:说 (2:18): 啊?窗口刚才关了。
安安尼奥尼邀请您使用正在共享照片。您是要接受 (Alt+C) 还是拒绝 (Alt+D) 该邀请?
安安尼奥尼说 (2:19): 你登陆一下吧
您接受了开始正在共享照片的邀请。
安安尼奥尼说 (2:19): 我姨要图保存 不然她不给我钱,我可还不了你。
胸太软:说 (2:19): 靠,怎么这么麻烦,钱都打过去了。
安安尼奥尼说 (2:20):显示菜单里,点操作,里面有个远程协助
胸太软:说 (2:20):还截什么屏,你赶紧睡觉, 明天再说
安安尼奥尼说 (2:20):如果人家说没有收到。那我可没钱还你。
胸太软:说 (2:20): 那下次我见到你再说
安安尼奥尼说 (2:21): 王小峰 截图过来。
胸太软:说 (2:21): 赶紧睡觉,大半夜的瞎折腾。
安安尼奥尼说 (2:22): 那你是没转对吧,那算了。当我没说过。
胸太软:说 (2:22): 我不太懂,钱打过去了。
安安尼奥尼说 (2:22): 你有什么证明?手续费多少?
胸太软:说 (2:22): 你明天收一下,我这里有记录,你当我骗你啊? 靠。
安安尼奥尼说 (2:22): 那你把记录发来阿
胸太软:说 (2:23): 我不会截屏
安安尼奥尼说 (2:23): 复制。
胸太软:说 (2:23): 赶紧睡觉去,明天再说,我怪饿的,先去吃点东西。
安安尼奥尼说 (2:25): 你现在不发图,以后发也不算数
胸太软:说 (2:25):你今天怎么老是罗罗嗦嗦的。
安安尼奥尼说 (2:25): 因为图可以伪造,你现场发不了。因为你没转,到日后,我姨可不会给我钱还你。
胸太软:说 (2:25): 你明天看帐号啊。
安安尼奥尼说 (2:26): 现在发来。不懂截,就发远程来。我自己截。
胸太软:说 (2:26):我用的是pc机 不懂什么远程。我方才弄了半天不太会
安安尼奥尼说 (2:28): 噢,你也说你不太会,
胸太软:说 (2:28): 是不是好多人跟你说不太会?
安安尼奥尼说 (2:29): 你不把图给我发给我表姨交差,我怎么知道你转张上没有
胸太软:说 (2:29): 银行上有记录就可以
安安尼奥尼说 (2:29): 不管你,现在不发,我姨等呢,
胸太软:说 (2:29): 你怎么那么罗嗦呢
安安尼奥尼说 (2:29): 到时候没钱给你,别说我。是你在罗嗦 谁相信不会复制的人,会上网
胸太软:说 (2:31): 我不是说刚才的窗口关掉了吗
安安尼奥尼说 (2:31): 你跟我扯着么久,登陆都可以上百次了吧?
胸太软:说 (2:31):你知道我是一个喜欢顺竿爬的人
安安尼奥尼说 (2:31): 最后一次,发不发,不发我跟我姨说,没转成,算了。
安安尼奥尼说 (2:32): 我下了,不管了,我跟我姨说了。
胸太软:说 (2:32): 下回你骗人要先本事练好,太低级了。赶紧洗洗睡吧。
[于是,这哥们鞠躬下台,把我从smn上拉黑了。]
大家注意:这个骗子能叫上你的名字,甚至你的工作单位,看来骗子对盗用某个帐号以及帐号上的这些朋友都有一些研究,大家小心点,不要被骗子的小计俩骗住。
我已经把这个骗子的银行卡号及户名记录下来,并且打了举报电话,但我公安人员说,必须我亲自去派出所报案才行,我明天去一趟。争取早日逮住这个骗子。
其他与骗子过招的朋友也都纷纷把经历写了下来:宋石男老师的《午夜遭遇骗财又骗色,四一哥电眼如炬识破!》、二丫老师的《何止不相信爱情,我再也不相信任何人了!》。
带三个表 @ 2011-06-25 17:04:09 分类: 闲扯
前几天去上海看了一场音乐剧《妈妈咪呀》的中文版,结果真的很妈妈咪呀,回北京被困在了机场,当时有一千多人滞留在机场,我的航班是晚上九点多的,结果下午一点多的航班还没起飞呢,有个小伙子说,他头一天就没走成。结果我在上海滞留了两天。
我一直觉得中国没有音乐剧,如果非说中国有音乐剧的话,那只能是京剧或者什么地方戏。自从我们知道有“音乐剧”这个词以来,就一直想把这东西给搞明白,结果到现在还没搞明白。看完《妈妈咪呀》中文版,我才发现,我们玩这东西跟人家的差距在哪里了。
之前我对这个中文版没抱什么希望,我以为是把人家的剧本拿过来,我们来导演。那肯定是糟蹋东西。结果发现不是,说得直接一点,是我们唱《妈妈咪呀》的卡拉OK,编曲配器都是原版的,制作人、舞蹈总监等等都是原班人马,就是中国演员来唱歌跳舞。我看了演员在台上的几个动作之后,就知道编舞的不是中国人,中国玩死都跳不出那样的动作。所以,整台剧看下来,感觉还是不错的。不足的地方显然是演唱,这也是唯一本土化的地方。但这也没办法,我们的演员,要么能唱能跳不能演,要么能演能跳不能唱,要么能演能唱不能跳,老是缺点什么,而音乐剧是要求全能型演员来完成的舞台艺术。
我以前看过原版的《妈妈咪呀》,听过音乐剧的原声唱片,听过“阿巴”所有的歌曲,这些歌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印象深刻的不能再深刻了,以至在听中文版的时候,我不得不先去想原来的歌词,然后再适应中文歌词,这种方式总能让我感到中国演员在演唱时的不足。还好,中文歌词翻译的非常顺口,既不拘泥原来的意思,还能跟音乐韵律吻合,比起以前的口水音乐剧的歌词好多了。
我们自己搞过很多出音乐剧,我也看过不少,总体上讲都很差。为什么《妈妈咪呀》卡拉OK就感觉好多了呢?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外国人谈中国咖啡,他说,中国的咖啡质量很难说好坏,虽然云南和海南在土壤气候方面条件都很好,咖啡豆也不错,但是中国人由于没有饮用咖啡的习惯,在咖啡加工工艺上没有一个明确的质量标准……言外之意,中国生产的咖啡口感会很糟糕,甚至不如肯尼亚、哥伦比亚、巴西。
音乐剧跟咖啡是一个意思,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音乐剧这么多年已经形成一个质量标准,只要你按照这个标准来做,肯定能做好。我们过去之所以做不出好音乐剧,就是因为没有这个质量标准,顶多能做到形似。同理,我们拍不出好电影,也是一个道理。
拿音乐剧来说,《妈妈咪呀》就是用了二十多首“阿巴”的热门歌曲,多简单啊。你也可以拿邓丽君、周杰伦的热门歌曲去编一台音乐剧,这没什么,写个故事,把歌曲塞进去就是音乐剧,就这么简单。但为什么我们就编不出来呢?一编出来就那么难看呢?看上去很简单的一件事,不就是山寨吗。实际上就是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那个标准是什么。《妈妈咪呀》无论在故事编排、舞蹈设计和音乐边配设计上都相当讲究,每一处细节(动作或者台词)的处理都是有科学依据的——为了让观众感觉舒服。总体下来,你就会一直舒服。我们弄音乐剧的时候想过这些吗?我们的音乐、舞蹈、对白互相配合的有那么合理吗?
山寨,恰恰是因为不知道标准是什么,才把猫画成虎。中国是个山寨大国,把这种山寨扭曲到没人样之后还发明了一个词叫“中国特色”,我看应该叫“中国得色”。山寨就是山寨,标准就是标准,这东西可不能含糊。
中文版的《妈妈咪呀》更像是一个合资产品,所有质量标准都是人家外国人确立的,你必须按照这个标准来玩。就好像,这台彩电的核心技术都是外国的,主要零部件也都是原装的,中国人只是把它攒到一起,那这台彩电的质量一定会比我们自主技术生产的要好。当然,有人会说:我们现在的长虹、康佳不是也不错嘛,你干吗妄自菲薄呢?我是说,倒退四十年,你们家有康佳吗,就是有的话,跟人家能比吗?
我们的音乐剧水平就是四十年前的国产彩电水平,你必须通过引进技术、合资开发,慢慢提高自己的技术标准,才能知道怎么把彩电做得好一点。通过生产彩电这个例子,你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如果上演一台我们原创的音乐剧,那你最好别看。这个判断同样适用国产电影、国产歌剧、国产民主、国产自由、国产法治、国产平等、国产尊严……等一系列没有质量标准的国产产品。
带三个表 @ 2011-06-19 3:17:47 分类: 闲扯
有人喜欢想当然,照理说中国是没有种族歧视的,但是学习美国顺带也把种族歧视学过来了。比如迈克尔·杰克逊,我们跟美国人一样喜欢传播他的负面消息,甚至不知不觉就有了种族歧视的意识。种族歧视最初是因为黑人被当作奴隶运到美洲,没有人的最基本的权利(跟你现在生活得贵国差不多),即使后来取消黑奴制和种族歧视的法律政策,今天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仍然存在。比如我们就想当然认为迈克尔·杰克逊真的喜欢娈童。
即使后来真相被澄清,还有人认为这是真的。比如最近红豆老师猥亵男童,就有人把他跟杰克逊联系在了一起。潜意识里是什么不言而喻,第一,他一直主观认定有这么回事;第二,他相信那些谣言都是真的。比如这个傻逼网站(如图),编辑起了一个惹眼的标题(实际内容跟迈克尔·杰克逊毫无关系),这么起标题潜意识里在想什么?虽说这不是件大事,被我揪出来当个事儿说。但是这个现象在贵国少见吗?

有一本书叫《惊天大阴谋:还原一个真实的迈克尔•杰克逊》。这个作者很勇敢,她最初站在媒体和公众的一边,预先设定杰克逊猥亵男童,然后捕风捉影找到各种证据。当后来真相大白,她作为一个媒体人感到很羞愧,最后写出了这本书,书中不乏反省与忏悔,尤其是反省新闻界形成的习惯性思维——有罪推理、颠倒黑白。推荐给那个网站编辑看看,没事学学怎么尊重人类。
带三个表 @ 2011-06-19 1:07:10 分类: T恤

今天给T恤拍照片,原本街拍,但是今天北京都能把人晒出油了,只好棚拍。第一次进棚拍照片,都不知道怎么鼓捣,怕自己拍坏了。但我胆子很大,啥都敢试试。模特也很配合,虽然都没当过模特。
这位男模特,居然是新浪微博的工作人员,他的工作主要是负责给人加V,所以给他拍了一张加V的照片。你们以后谁想证明自己在网上与众不同,身分不一般,可以找这哥们儿。
带三个表 @ 2011-06-18 3:42:11 分类: 闲扯
这些年我才意识到,原来我小时候吃的蔬菜水果叫“有机食品”。大概是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比如人为造成的土壤、环境和空气污染,导致蔬菜水果甚至粮食的污染,让我们吃什么都变得提心吊胆。人为制造的损人利己的“犯罪食品”,真把我们都当成活不下去的杨白劳了。但是你总不能不吃吧。信奉基督教的人据说每次吃饭前都要祷告一下,感谢上帝赐予食物。信仰共产主义的人吃饭前也要祷告一下,希望这顿饭不是人生的最后一顿。
每次去超市,我都有一个习惯,看看有多少人买蒙牛牛奶,每次都能看见有人提着一大箱子去结账。什么叫记吃不记打,这就叫记吃不记打。可是又一想,这人估计不怎么上网,食品安全意识很差。或者说,他别无选择。进口牛奶要贵出去70%,对于工薪阶层来说,有牛奶喝已经不错了,还管里面的成分是什么呢。
前几天,有个朋友让我去“有机农夫市集”,就是有一些人组织北京周边的种植、生产有机农作物的农民把自己的蔬菜瓜果和副食品拿到北京城里,搞一个集市。像我这种吃什么都感觉不放心的人,就很好奇。市集上有三十来个摊位,都是从很远的郊区农村过来的农民或者专门种植有及农作物的企业。卖的东西虽然样子不是大胖小子,但是很健康,你吃着会放心。
我问了一下组织者,如果我每个月坚持吃这些有机果蔬,一个月的成本比吃那些大棚里种植的东西贵多少?答曰:差不多多花两千块钱,一年下来多花24000元。看来,能享受有机食品的人经济基础要好。
那么,现在你会多支出这一部分成本来保护自己的健康吗?我想大多数人是不会坚持下来的,一方面是经济上的问题,多数人是支付不起这个成本的。另一方面,你真的能坚持保证只吃有机食品对“无机”食品无动于衷吗?我相信大家是做不到的,哪怕你是多么怕死,你也做不到。你总会参加一个生日Party吧,你总要吃两口蛋糕吧,那里面有植物奶油和一些添加剂;你总会在外面的饭馆吃饭吧,你不知道那些食物的来源对吧;即使你天天吃有机食品,你用的一些调料里面也有大量的对身体没什么好处的添加剂;你吃有机食品,吃不掉放到冰箱里第二天吃,结果里面多了很多亚硝酸盐对吧?就算你做到绝对吃有机食品,你呼吸的空气不能按你的要求有机吧?你家里的某件东西可能正散发着毒气……这样说来,吃,只是我们生活中可控制的一个方面而已,有些东西我们无法控制。
即使那些特权阶层,他们吃的都是国家顶级的特供食品,他们该病的时候一样会病,该死的时候一样会死。那么,有机食品对我们今天来说意义在哪里呢?我觉得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是为了吃个安慰,吃完了心里开开心,心情好身体就好。人的身体出现什么毛病,多是长年积累下来的,即使你从现在吃有机食品,吃到你死,也未必就能避免什么疾病。
有时候我是这样想的,因为我有吸烟这种不良嗜好,仅这一项,我在其他方面再怎么注意都是白搭。但我为了安慰自己,就想,既然吸烟已经中了毒了,就在别的地方减少一点吧,能吃点健康的东西就吃点,吃不到也不强求,就是图个心理安慰。
总体来讲,经常吃有机食品肯定没什么坏处,吃无机食品也不见得什么好处都没有。这就看你的经济状况,有条件就多吃几次,没条件的就少吃几次。
那天赶集的时候,碰上一个熟人,家庭妇女。她一见我就嚷嚷:“能不能以后别老在家庭妇女聚集的地方看到你啊?”如果说在做饭炒菜这方面,我比很多家庭妇女强多了。咱对吃还是很讲究的,对健康的吃也讲究,没事逛逛有机集市,不亦乐乎。
带三个表 @ 2011-06-18 0:30:44 分类: 未分类
替一个朋友贴的广告。
在北京东五环以内租一间一室一厅的房子,50平米左右,月租金在2500-3000元左右,能做饭洗澡,有洗衣机微波炉更好。除地下室外不限楼层。起租时间从今年7月开始。联系邮箱:licototo(at)gmail.com。
带三个表 @ 2011-06-17 21:29:00 分类: 说书
不许联想淘宝店征订《长发飞扬的日子》姜昕签名版。
姜昕的小说《长发飞扬的日子》终于出版了。她出书这事儿唠叨了十多年。
我记得是1996年,当时姜昕出了第一张专辑《花开不败》,我采访姜昕,采访完之后,在西单的一家面馆吃饭,一晚上姜昕给我讲了很多她过去的事情,包括她和窦唯的恋爱,窦唯和王菲的事情,姜昕是个会讲故事的人,说得很生动。当时的细节我都忘了,就记住一句话:“窦唯喜欢大眼睛的女孩。”但我不是个喜欢八卦的人,对她的个人生活的经历,我也是左耳进右耳出,完全没当回事。这要是搁现在,一个小报记者听到这些内容,肯定又成了花边素材了。现在回想起来,我那时候采访还没有经验,这些内容其实可以印证姜昕成长的环境以及她对音乐的热爱程度,血肉丰满。今天再回想当年她跟我讲的那些故事,才发现这是她变成一个歌手姜昕而不是一个会计的整个过程,也是用一个女孩的角度来解释80年代中国摇滚乐兴起的珍贵素材。
去年,我在新街口的一家百货商场碰到了姜昕,我估计她是刚刚起床,就跑到了商场买东西,碰上后她感觉很尴尬,说自己也没收拾一下就跑出来了。我倒觉得很正常,姜昕又不是大明星,她本来就该这样自然而然。在卖牙膏的货架前,我俩聊了一会儿,她说,她马上要出版那本说了好多年的书了。
事实上,在2000年左右,姜昕的这个小说就在我之前供职的网站连载过,但我没有看,因为这么长的文字不适合在网上阅读。这期间,每次遇到姜昕,都会谈到她这本书,关于编辑上的问题,出版上的技术问题等等。我一方面很期待能看到成书,一方面又怀疑姜昕真的能把这本书写得很精彩吗?
事实上当我拿到这本书之后,打消了我的顾虑,这是一本可以一口气看完的书,大概是我对摇滚圈有些背景了解,看起来不那么费解,即使那些故事的主人公的名字都变成了化名,但在现实中都可以一一对上号。而更主要的是,姜昕的文字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写的真的很好看。而且,字里行间都可以读出她对过去生活的热爱,不矫情,不做作,写出了一个傻女孩糊里糊涂走向了歌手之路的过程。
正好这段时间我在看Lady GaGa的两本传记:《扑克脸》和《追寻名誉》。姜昕和Lady GaGa或者说跟很多歌手都有一个共同点,对自己喜爱的事情很执着,大学辍学,通过努力实现自己梦想。不同的是,Lady GaGa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什么,很有目的的达到自己要的那个目标;姜昕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她完全是被周围的环境推着往前走,每走一步,才能总结一下自己要什么,很典型的女孩的直觉为先的方式。另外,Lady GaGa成长在一个商业文化十分成熟的环境,她能看到一个成名的方式和标准,她说:“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文化,很大一部分是源自痴迷名人。”她可让自己变成戴维·鲍伊或者麦当娜。但是姜昕成长的那个年代,没有什么偶像可以痴迷,没什么商业成功的标准。当你想去做可能将来变成名人的事情,从起点开始就会变得纯粹很多,没那么多功利性。你看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他们不管去做什么,都会计算着回报是什么,都会颇费心机的走出每一步棋。但是从姜昕的人生经历中你完全看不到这些,看到的是一个从上中学就想解开内心的束缚,就像解开绑在长发上的皮筋让自己的头发自由地散开一样,她的目的很简单,让自己自由。当然,任何自由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它需要用勇气、伤痛和青春换回来。
有一次跟苗炜聊天,说在作家中,男作家一写小说就写成了政治,而女作家写出的小说就是文学,很纯粹。《长发飞扬的日子》也印证了这一点。姜昕的文字功底不逊色于现在的任何一个作家,这一点确实挺出乎我的意料。因为在过去与姜昕的交往中,她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典型的北京丫头,傻啦吧叽的,做了歌手这么多年,也没见她有多世故,对稍微复杂一点的事情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判断,这一点我在崔健的身上也看到了。但这反过来可以推断出,这类人一定在某些方面是有天赋的,比如在专注文字方面。这本书显然是把姜昕过去最擅长的才能发挥出来了。
在看《长发飞扬的日子》的时候,我想到了另一本书,尹慧老师的《晚风中的共和主义》,都是从一个女性视角解读摇滚乐的。在我刚跟摇滚圈的人接触时,就发现,总有一堆堆的漂亮女孩跟在摇滚乐手的身边。有一天我忽发奇想,干吗不写一本关于这些女孩的书呢。于是我约了几个当时在滚圈比较有名的果儿,请她们吃水煮鱼,四个女孩吃了五盆水煮鱼,但我的计划搁浅了,因为我当时始终找不准她们干吗非要这样。
《长发飞扬的日子》里让我找到了确切答案,女孩被人吸引总是有理由的,比如女孩比较喜欢弹吉他、留长发、唱歌好听的男孩,典型的雄性魅力与文艺结合比较完美的方式,姜昕就吃这一套,从上大学开始她就喜欢这样的男孩,并为这样的男孩着迷。在过去十多年间,我发现,经常混迹于摇滚圈的女孩有很多,但真正像姜昕这样后来能变成一个歌手的却寥寥无几。与很多女孩不同的是,姜昕自己喜欢唱歌,在别人教唆下,她鼓起勇气走上了歌唱之路,更多的女孩不过是情感、欲望、着迷混杂在一起的一段青春期的过程而已,即使不跟摇滚乐手接触,也会有一段别样的不靠谱的人生经历。而在《长发飞扬的日子》里,姜昕把一个女孩面对男性世界的着迷和心理感受写得十分鲜活,情窦初开或面对日趋复杂的感情世界,人的成长成熟就是这样,你总会干一些傻事,你总会受到一些伤害,你总会去思考但又总也想不明白那些因果关系到底是怎么回事……但这一切就是人生,反正总有一天会走出来,暮然回首,心里觉得欣慰或者那段虚度的人生后来感觉是充实的足矣,至于得失,时间把它涂抹的不再那么重要了。
关于中国摇滚,我们知道太多的都是用男人视角写出来的,不管是媒体上的报道还是其他方式,从女性视角解读摇滚乐文化的文字很少见,姜昕的这本书填补了这个空白,可以让人们更立体地去了解摇滚文化,这是本书的价值。
看完这本书我想,姜昕身上的那种不受外界干扰的、没有势利与世俗的理想主义在今天的年轻人身上已经找不到了,还好,她记录下来了,这是一个难得的样本。所以,王朔老师说:“无论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是《长发飞扬的日子》,都是磕得动的日子!”
带三个表 @ 2011-06-16 4:43:54 分类: 闲扯
我不知道,戴眼镜的人和不戴眼镜的人在心理上有什么区别,原来不戴后来戴眼镜的人大概也早忘记这之间的对比了。反正我一直对戴眼镜感到不舒服,即使习惯了,也总觉得行动不便。
上初二那年,我有段时间发现看不清黑板了,而且越来越不清楚,到眼镜店一查,近视。只好戴上眼镜了。那时候班里戴眼镜的人不多,也就三四个,看上去像稀有动物一样。记得刚刚配好眼镜,抬头望远处的楼,非常清楚,连楼顶上的人眨眼我都看得一清二楚。我猜可能有相当长的时间我的眼睛视力在0.8以下了。但是眼镜戴上去就摘不下来了,而且度数越来越深,上大学的时候,眼镜度数已经加深到400度。
我绝对不是因为喜欢看书才导致眼睛近视的,我记得戴眼镜之前的那个寒假,我只看了一本书《说岳全传》,开学后就近视了。我认为这是遗传的结果,我爸爸近视,所以我就近视。
戴眼镜是很痛苦的,我喜欢踢球,戴着踢肯定感觉不方便,不小心眼镜还会被踢碎,可是不戴,又找不到球在哪里。我因为踢球踢碎了四副眼镜。那时候家里穷,配一副眼镜跟割块肉一样。我不能配结实的眼镜,因为很贵。只能配便宜的,便宜就意味易碎。不小心掉地上,就会碎掉。那时候的眼镜上面总是会打一个补丁,或者用万能胶或者用胶布,对付用,直到真的不能继续用下去了。
后来为了踢球,我配了一副隐形眼镜,但我又嫌麻烦,平时不踢球我还带显形眼镜,后来有半年没踢球,那副隐形眼镜就一直扔在抽屉里,直到有一天要踢球了,才把它拿出来,泡镜片的药水已经结晶成块了,我拿自来水又把它冲开,发现隐形眼镜的镜片变成褐色了。我想这样我就等于戴上变色镜效果的隐形眼镜了,也就是你们现在用的美瞳的前身。但我是个嫌麻烦的人,最终不再戴隐形眼镜。除了个别男人之外,一般像我这样的男的不太拒绝戴眼镜,从来想不到戴眼镜会变得不好看,对我来说也就是行动不方便而已,但对女孩子来说可能就是灾难。很多女孩宁愿眯着眼睛看,也不愿意戴眼镜,你说她们会不会认错人把陌生男人当男朋友带回家呢。
工作之后,我的眼镜度数开始减低,让我很高兴,但同时我发现眼睛开始变花,20公分之内的东西看不清楚,后来是30公分,开始有花眼现象大约在六七年前就出现了,而且越来越严重。现在,眼睛越来越像照相机,居然他妈有景深了。
其实让我最郁闷的是每次去配眼镜,配镜师傅总是说:“你这副眼镜配的不对啊,戴了多长时间了?哎呀,你的眼睛也受的了?”第一次我一听吓坏了,难怪我觉得不舒服。后来每次他们都这么说我就开始怀疑了,我就想起按摩的时候,那个按摩生总是没话找话说:“你的颈椎有点问题。”现代人有颈椎没问题的吗?
之前的眼镜戴了四年多了,看东西越来越不清楚,最后只好再配一副,果然,近视了50度。为了让自己显得有学问,装得像个文人,我让师傅推荐了一款有文化含量的镜框。然后师傅拿出一个本子让我选镜片,说,你该选择蔡斯镜片。非球面的,你知道什么叫非球面吗?我说,俺是玩相机的,当然知道。哦,我好爱蔡斯,我要是有蔡司镜头就好了。师傅说,现在有文化的人都配蔡斯镜片。这帮坏人,一刀就躲在我软肋上了。我看了一下价格,七千多块钱。我咬了咬牙,说:“那就……那就……给我配一副最便宜的镜片。”
眼镜配好了,对着镜子一照,我操,真有文化,赶紧拍了一张照片,打算传网上让人看看我多有文化,结果我发现手机联网的那条线找不到了。
走在街上,感觉真好,所有视力范围内的姑娘的大腿都尽收眼底。以后我再也不做宅男了,亏死我了。
带三个表 @ 2011-06-16 2:07:01 分类: 闲扯
作为记者,我采访的时候最头疼的事情就是提问。我以前说过,我不是个合格的记者,因为我没有好奇心和交流欲望,尤其是面对一个陌生人的时候,而这两点恰恰是做记者最应该具备的条件。我早知道做记者该具备这两条我早去干别的去了。每次采访,我几乎都是硬着头皮去完成任务。采访的内容出来,我自己很清楚,满意度也就是及格。
虽然我不是个好记者,但我相信我还算个好一点的老师,带实习生,如果他们想将来当记者,我会一点一点把经验告诉他们,让他们注意在采访过程中该注意什么,避免很多媒体记者采访时经常犯的错误。
现在的情况是这样,媒体的从业人员素质越来越差,本身做记者不是赚钱的行业(拿红包的除外),所以很多有追求的人在考大学之前就回避了新闻记者这个职业。而且,做记者很多时候需要良心,在一个良心连狗都不想吃的年代,谁愿意做记者呢?即使做了记者,无良又会污染这个行业。从媒体终端看到的结果就是,记者问答式采访变得越来越片汤化、模式化,那些还在学校念书等着走向新闻岗位的学生可能真的就把白纸黑字上的那些糟糕的访谈当成了范文,等他们当了记者,会变得更糟糕。
做记者,提问时一定要记住一点,要问叫问题的问题。举一个例子:
穆里尼奥带着国际米兰到鸟巢比赛,输给拉齐奥,赛后新闻发布会上,穆里尼奥抱怨鸟巢的草皮太差,影响了国米的发挥。有中央电视台记者问:“在同等的鸟巢场地条件,为什么拉齐奥取得了胜利?”穆里尼奥回答:“我终于知道中国足球为什么不行,你们的足球记者提的问题太业余,你们似乎不大懂得足球。你们中国人赢得了很多项目,只有足球不行,你们的问题离高水平记者的问题太远了。”
穆里尼奥确是没有说错,他非常不客气是因为记者问了一个不叫问题的问题。如果你认为记者问的问题很正常,那你一定经常问这种不叫问题的问题。
“叫问题的问题”,不是说你说出一个疑问句就叫问题,而是:
一、问题提出来公众会关心的(但你不能去迁就公众,公众多傻逼啊。除非你觉得你做的职业是个下三滥的行当);
二、切中被采访者自身形成的信息团的实质(比如李娜是体制外的运动员,也是在一个中国人不擅长的体育项目上拿到了冠军,综合诸多因素,结合她的经历,你自己会形成一个李娜的信息团,然后逐步把这个信息谜团用提问的方式解开);
三、不要让回答者用一本书的信息量回答你的问题(我记得以前有个人问我“什么是摇滚乐呢?”我说:正好我编了一本书《欧美流行音乐指南》,一千多页,您从头翻到尾就知道了。);
四、能让被采访者在回答之前经过短暂思考,问题具有尖锐性、挑战性。但不是为了难倒对方或是让对方尴尬,而是让对方通过思考给出的答案更加精彩;
五、先去想像一下别的记者可能会提出什么大陆货的问题,然后你回避掉;
六:不要问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或者说被采访者不了解或不擅长回答或者她的回答不具备实际意义的问题。比如你问李娜“怎么看中国足球队挣钱多水平差”,就是个弱智问题。现在很多媒体喜欢挑拨事端,用来吸引读者关注,实际上就是一个动用公共资源的长舌妇;
七、尽量用简短的语言把问题讲清楚,我常见到有人提问能说三分钟,最后回答的人都忘了前面问的是什么了;
八、不要问被采访者回答国家总理或者国家主席该回答的那些天大的问题,他要是能回答你就没机会采访他了;
九、不要问大而无当的问题。如果您采访一个老艺术家,千万别问“您怎么看待您五十多年的艺术人生”这类让人无从下嘴的问题;
十、问题中不要带“最”,因为回答者给你的答案多是假的,让你这个问题变得毫无意义。
十一、不要把答案直接告诉被采访者然后让他回答“是”或“否”,比如:“你这次拿了世界冠军时不是很激动?”“你这次当了女主角是不是很开心?”这是我公安人员办案询问时常用的一种提问方式;
十二、不要问人家对某些事情怎么看,这种提问你得到的答案往往没有价值或者回答者在说违心话;
十三、采访时尽量用小的话题引出大的内容;
十四、不要问你本该掌握的常识但没掌握还要问被采访者,他会觉得你很无知,会认为你功课做得不够。比如你不要问崔健“什么叫吉他失真”,不要问易中天“诸葛亮本事那么大为什么没有成为五虎上将”,他们会把你从窗户扔出去的。你别笑,确有此事。
之所以我们记者采访爱问上述可能出现的无聊问题,跟小时候接受教育的方式有关,也跟大学里新闻专业的教学方式有关。老师都喜欢教理论,不喜欢从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我们的教育喜欢教你一些虚无的东西,往往大而无当,形成一种不好的思维方式。而采访是从细致具体问题入手,对被采访者是层层剥茧的过程。不管怎么剥,你都要一直认清自己该往哪个方向走,谈论话题的核心是什么。
至于什么叫是问题的问题,这里没有一个看到就会的标准答案,但有一个你不愿意接受的标准答案——不断学习。你的经验、阅历、判断、反应、逻辑、知识、理解……都会影响到你采访的质量。换句话说,干什么都需要这个。
我在知乎上玩,常看到有人问一些低级问题,或者说爱问不叫问题的问题。我发现,似乎中国人确实不太会发问。我观察的结果是:人在10岁之前和40岁之后会问问题,中间这段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脑袋里都是浆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