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的日志
带三个表 @ 2012-10-28 16:43:02 分类: 挨个祸害

有一个三联的老读者给我们送了一些他们自己种的有机蔬菜。拿回家我就犯愁了,这么多,估计吃不完就坏了。所以我决定搞一次有机食品家宴,我首先想到的是,邀请转基因食品爱好者土摩托前来品尝,同时邀请四个姑娘前来作陪,因为我担心土摩托说话会冷场,姑娘随时可以八卦一下转移话题调节气氛——有土摩托参加的饭局,必须讲科学根据。事实上,我的担心完全多余,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虽说跟土摩托是同事,但是我平时见但他的次数还不如煤渣陈晓卿见到他的次数多,近一年多来,我几乎宅在家里,很少参加公共饭局活动,过去,我见土摩托基本上是在各种组合的饭局而不是单位的例会上,饭局不参加,在单位见到他的次数又不多,又不混你们微博界,实际上对土摩托的近况没有任何了解。
说土摩托让我感到意外,主要是他过去给我的印象简直根深蒂固,一个酷似《生活大爆炸》里谢尔顿那样的家伙,他对自己在别人眼中这个印象倒也很接受,有时候甚至还会强化这个角色。但是昨天,土摩托简直变了一个人儿,让我的三观彻底崩溃。过去他说话的特点是侃侃乏谈,毫无乐趣可言,我们只能从这种反差中寻找乐趣。但是现在的土摩托,说话口吐莲花,口如悬瀑,他居然可以姑娘们调情了。这么说吧,由于他给四个姑娘带来的欢笑不断,我家隔壁受不了骚扰打110报警,民警敲门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是郭德纲家吗?”
是什么让土摩托的性格发生如此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变化?是那个魔鬼赋予了他幽默的灵魂?好,广告之后,让我们在纪录片的世界里共同寻找答案。

(土摩托新书《土摩托看世界》与读者“土槽会”将于11月3日下午14点在三联书店第下一层仓库举行。届时你会看到一个理直气壮感性大发的土摩托向你讲述他在人均年收入400美元以下的国家的出生入死的奇特经历)
经过我面对面的新闻调查,我才知道,是爱情,爱情,让土摩托脱胎换骨。在一句话一个包袱持续了两个小时之后,土摩托开始痛陈他的爱情史。
土摩托喜欢旅游,目前地球上的国家他去了一多半了,问他为什么喜欢旅游,他说每个他去的地方,都是他梦开始的地方,也是梦结束的地方,那里留下了他很多爱情的痕迹。这两年,土摩托开始尝试在境内恋爱,但多是无疾而终。不过,每一次失恋都让的感性细胞多了一些,在经历了不知多少场恋爱折磨后,土摩托这块顽石终于被爱情的风雨侵蚀成桂林山水,他开始变得妩媚,95厘米的腰围开始变得婀娜。他端起一杯16年陈酿的威士忌,感慨道:“当年我上高中,认为男女之间的感情是可以用一个公式算出来的,我为了求证这个公式,不远万里,去了美国,花了十多年的时间,终于求证出这个公式,但每次我恋爱时用这个公式推导我们的爱情,发现结果总是公式计算的不一样。后来我才明白,公式只是理论上的可能,我忘了在公式中加上一个变量了,可是这个变量有10的一万兆亿次方可能,我完全没办法了。如今,我得出一个结论:爱情不能计算,只能算计。”难怪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水星,土摩托来自土星。算法确实不一样。
土摩托后来又强调,我算过,再经历过十次恋爱之后,我就不会失恋了。姑娘们,你们看清楚,以土摩托每年三次恋爱的频率,至少要在三年后他才能修成正果。这时候你们要忍住,千万别提前出手,不然他又做分母了。
我欣喜地看到,当一个人从相信科学的力量转变成相信爱情的力量之后,土摩托发生了质的改变,虽说这点改变对地球人来说只是一小步,但对土星人来说却是一大步。连土摩托都相信爱情了,你难道还不相信爱情吗?
带三个表 @ 2012-10-24 1:50:44 分类: 歪理邪说
你好,王兄,最近碰到一个让人十分担心的问题,还是关于我儿子的。前一阵子收拾他卧室的时候,无意中在他的床头柜杂物里夹着一盘类似色情影碟的光碟……当时心里很惊讶,也很难受……无法想象我儿子看这个,无法接受这些,心里一直在问自己怎么办怎么办,很想把那个光碟扔得远远的,后来等冷静下来,想想儿子要是发现了,在我面前一定很尴尬,他会感到很难堪的吧,我还是又放到原处了。可是昨天晚上我看他的MP4充电完成了就给他拔掉,也随手看了一下他里面的内容,这一看不要紧,竟然发现一个30分钟的成人电影……他太小了,今年暑假才刚15岁,而且现在上高一……我很着急,也感到很无助,你能告诉我该怎么办吗?(来信内容有省略)
你好。你来信问我如何处理这类事情。我很惭愧,至今我还没有这个机会去处理这样的事情。我本来想打电话问问陈晓卿,如果他发现他们家陈乐在偷看毛片该怎么处理。但我一想,陈晓卿肯定会对陈乐说:“让我们在纪录片的世界里寻找答案。”反正没吃过猪肉倒也见过猪肉,尝试帮你出出主意。
第一,你不要过分紧张担心。你越紧张担心就会越容易出岔子,在判断上就更容易失误,把一个本来很简单的事情搞复杂。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肯定要遇到的事情,发育、成长、成熟,意味着他对很多东西开始有新的理解和思考,对未知领域开始好奇了。你应该替你儿子高兴才是,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男人了。事实上,上高中这个年纪对性和色情产生兴趣一点不奇怪。
第二,做为母亲,可能你觉得跟他谈论性或者色情方面的事情有些不便。这个问题实际上父母都应该去尝试告诉孩子,这样可以让他在很小的时候从两个性别的角度去看待性这件事,将来干蠢事的几率会低一些。中国的性教育很糟糕,甚至没有性教育。父母跟孩子之间涉及到这个话题都用回避的态度,所以孩子到了青春期,对性产生好奇心时,父母实际上是最好的引导角色,但是孩子却无法从父母这里得到最基本的常识和答案。因此他们只能通过色情产品去了解。现在和过去不同,他们很容易找到让他们心里好奇产生疑问的答案。可问题是,这些答案未必符合他们的要求,甚至会误导他们。
第三,与其说回避,你还不如勇敢地跟他们面对面地谈谈这个问题。这真没什么,第一次你会觉得不好意思。但第二次你就会像跟他谈论中国好声音一样自然了。不信你试试。我曾经想过,我将来要是有孩子,在他(她)上小学的时候我就会在书包里放一个安全套,让孩子从小知道什么叫对别人责任或如何保护自己。好像外国人就常常这么做。可能你过去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直到当你发现毛片的时候。
第四,对待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最好的办法是,让他的好奇心尽快转变成常识。你还可以试试跟他一起“欣赏”毛片,然后告诉他,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夸张的,毛片究竟是用来干什么用的?性是什么?我记得《成长的烦恼》里有一集,家里最小的孩子Ben偷偷打色情电话,被父母发现了,他爸爸很自然地跟他聊起性话题,他说:“性是两个人之间美好的事情,不是一个人对一件共用品之间的事情。”为什么中国人婚后性生活老出问题,就是因为没听到这句话。
我不知道上面这些文字是否能帮到你,这件事主要是看你的做法。希望你儿子能身心健康成长,度过他让你感到烦恼的青春期。
延伸阅读:《是否应该教育孩子:毛片里放的并不是正常的性行为!》
———————-
我征求了这位母亲的意见,她同意我公开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青春期教育是个很普遍的问题,也许能对更多人有用,虽然我也是纸上谈兵。当然,各位如果有什么性方面的问题可以提问,我可以尝试回答。凑够一百个问题我就出本书,书名我都想好了,叫《百家性》。嗯哼。
带三个表 @ 2012-10-18 13:51:07 分类: 挨个祸害
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心理测验,据说从来没有不灵过。说有张桌子,上面放着水杯、打火机、口香糖、苹果。根据测试的人选择能看出来他们的心理状态。结果是:选择水杯的人一定需要水杯;选择打火机的人一定需要打火机;选择口香糖的人肯定需要口香糖;选择苹果的人一定喜欢吃苹果。
今年春节,我去土摩托家吃饭,土摩托向我们展示了他收藏的数种威士忌酒。我在淘宝上搜了一下,最便宜的也在400块钱左右,贵的有一千多块钱。算得上是酒中的极品。土摩托对品尝威士忌有一套经验,挨个向我们介绍每种酒的口感。他拿起一瓶酒,挨个给大家斟上,然后说,这种酒喝起来有一股泥土的芬芳。众人品尝了一下,纷纷表示赞同。谁说土摩托只会科学,也会享受生活滴。然后他又拿起一种酒,给大家斟上,说:这种酒喝起来有一股柠檬喝咖啡混合的味道,有些人可能会不习惯,这酒一千多块钱一瓶。众人品尝之后纷纷点头表示喝出了柠檬与咖啡混合味道。
确实,土摩托家里收藏的威士忌都是他出国采访时买的,有的是专门从酒厂里买回来的,个别品种属于珍藏很多年的极品。这一点我很羡慕他。
土摩托又拿起一瓶酒,说,这种酒喝起来有种烟熏的味道,很多爵士音乐家特别喜欢这种酒,我在美国经常喝。众人品尝完毕,发现确实有烟熏的味道。
你们都知道,老六不管干什么都要先想到他那本《读库》,便说:土摩托,你能不能给我写一篇品尝威士忌的文章发在《读库》上?既然你那么懂,不写就浪费了。土摩托谦虚地说:也没什么好写的。老六说:刚才你说的不是挺好的吗,没事你也写写科学以外的东西。土摩托闻听,沉吟了一下,说:其实品尝威士忌也是需要科学的,我不是随便说的,都是有科学依据的。比如,你们喝出泥土的味道是因为我在酒中放了些泥土,你们喝出柠檬和咖啡的味道是因为我在酒中放了柠檬和咖啡,你们喝出烟熏的味道是因为我在酒中放了一块熏肉……
带三个表 @ 2012-10-17 2:22:34 分类: 说书

想想应该是20年前了,那时候你还在穿开裆裤,有一天,我在《滚石》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Queen乐队主唱Freddie Mercury死于艾滋病。文章挺长,我没事就把文章翻译出来,后来发表在《音像世界》上。
Queen乐队一直被我们翻译成“皇后”,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还特别强调,是“女王”的意思,因为当时作者的解释是跟英国女王有点关系,说Mercury很崇拜英国女王。而实际的说法是,主唱Freddie Mercury是个同性恋,一生中有无数男友,在他的性取向的世界里,Queen意味着什么?是至高无上的女王。我感觉“女王”总比“皇后”更具力量。
最近,Mercury的传记《谁愿永生》中文版出版了。作者是他的贴身助理彼得·弗里斯通。他之所以写这本书,目的是想解释清楚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媒体对Mercury的花边新闻报道实在太多,歪曲了这个摇滚明星的形象,他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告诉人们,真正的Freddie Mercury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正视听。
是的,在我翻译的那篇文章中,里面有充满了各种关于他的八卦,比如演出结束后,会有很多帅哥鱼贯进入他的房间,供他享乐云云。当年我对西方没落腐朽资本主义现实认识不太深刻,不太明白一个摇滚歌星干嘛会这样,后来我国急起直追,比他们还腐朽没落,我才终于理解了。能明白这些——首先要感谢国家啊。现在非常后悔那篇文章中的八卦被我忽略了。不然翻译出来,以飨读者是多么快意的事情啊。
再说说这本《谁愿永生》。作者以正视听的目的确实达到了,看完这本书,我把Queen的专辑又拿出来听了一遍,对Freddie Mercury的才华再次肃然起敬了一回,他确实很牛逼。
如果按照彼得·弗里斯通的描述,Mercury确实算得上那种典型的艺术家,他对音乐充满了自私般的执着,完美主义者,演出时尽最大限度投入,对作品的要求十分苛刻……所以才给世界留下了那么多经典作品。而作为一个跟Mercury共事12年的私人助理,他对这位传奇歌星的事情可谓了如指掌,可信度非常高。这本书除了重新树立Mercury的艺术家形象之外,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诸多八卦,看得我是心惊肉跳啊!!!如果说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给Mercury正名,我怎么感觉是火上浇油呢。
事实上,我每次阅读一本歌星传记,都习惯从一种心理学角度去解读他的艺术人生,为什么他能成为歌星,除了天才之外,还有什么?我看过的歌星传记现在数数也有好几十本了,鲍勃·迪伦、吉姆·莫里森、吉米·亨德里克斯、约翰·列侬、詹尼斯·乔普林、保罗·麦卡特尼、柯特·库班、埃里克·克拉普顿、埃尔顿·约翰、麦当娜、泪滴嘎嘎、波诺、苏珊大妈……可以一言以蔽之:他们都是出于缺乏安全感完成自己的艺术人生的。
Mercury来自离异家庭,从小缺少爱,这一点他跟克拉普顿、亨德里克斯、乔普林、列侬非常相似。从这一点不难看出,随着中国的不幸家庭越来越多,离婚率越来越高,孩子们越来越不懂的爱,20年后中国摇滚将统治世界。想想吧,到那时候,江南style算什么啊,一个破钓鱼岛算什么啊!随便一个中国三流歌手都能到美国的玫瑰碗开个人演唱会。世界才是我们的啊,你要是个爱国贼的话,要看得远一点。hiahia。
正是因为Mercury小时候缺少爱,成年后他这种补偿心理就变得非常强烈,他究竟有多少男朋友,这本书里我没数过来,而且他对待男朋友非常自私,典型的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不管走到哪里,他都要到酒吧里猎艳。对于做爱这件事,他的词典里只有做,没有爱。
Queen的吉他手Brian May写过一首歌:《太多的爱会杀死你》(Too Much Love Will Kill You)。在纪念Mercury的演唱会上,Brian May演唱了这首歌,个中意味我想只有明白他的人才知道May为什么会唱这首歌。
带三个表 @ 2012-10-10 13:18:31 分类: 闲扯
我第一次在论坛上用“带三个表”这个ID是当年混西祠胡同。有个叫老六的文化名人,在一次三人饭局上很郑重、端庄地邀请我去他的“饭局通知”版上玩。之前我用过的ID很多,但大多很下流,想到要跟文化名人混迹江湖,得起一个有点文化含量的名字,于是,我就用了“带三个表”。实际上在此之前,我的OICQ名字一直叫这个名字。
因为岁数比一般大一点,所以有人开始叫我“表哥”,对此我深表享受。“表哥”这个称谓我几乎独享了十年,十年来我从“表哥”变成“表叔”、“表大爷”,估计以后会有人叫我“表爷爷”,岁月不饶哥呀。后来,有几家外媒还专门研究分析过我的ID,他们必须给不明白汉字含义的外国读者解释清楚我这个名字的意思。
可是,当微笑局长杨达才老师的出现,立刻抢走了我的风光,让“表哥”这个美丽的名字涂上一层贪腐色彩。最近这二十多年,很多词的含义都被曲解:小姐、老师、农民、知识分子、专家……以及美丽的称谓——表哥。
在一个政府官员不是民选而是上面指派只对上负责的国家,它无可避免地会形成腐败,民众对此非常无奈,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个官僚体系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是社会的种种不公和腐败或多或少在他们穷凶极恶无法无天的时候败露出来,当你发现他们的问题都如出一辙,自然会联想到这个体制的弊端。
但是互联网让他们现了原形。现在想想,为什么众多官员栽倒网络上,一方面是他们过去干坏事,一直没有一个很好的监督机制,所以习惯了肆意妄为,一定会留下种种蛛丝马迹,这些都将成为他们的罪证,因为互联网时代他们已经失去了对信息的绝对掌控和密封。所以,现在的官员出事就像二十年前那些豆腐渣工程建筑物一样,现在也到了该倒塌的年限了。另一方面,这些为官的人,大概把心思都放在内部争斗和贪腐上面了,不爱学习,跟不上时代潮流,不知道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会改变原有的认知世界的方式。你说你平时学点无术多好。互联网像一把柳叶刀,在一点点剥离中国最腐烂的肌体。随时会有官员被网民揪出来。
有谁能想到,人们会在身体上最不起眼的手腕上找到肮脏的证据,几乎一找一个准儿。食品问题把中国人逼成了化学家,腐败问题把中国人逼成了福尔摩斯,它充满了荒唐、黑色幽默和讽刺。我们的互联网防火墙只顾攘外了,没想到内院起火了。现在看来,政府在推行这个防御措施时留下了一个大大的八格(Bug),让这些八格丫路逐一现了原形。
虽然,我现在无法独享“表哥”这个头衔,但是我很高兴地看到,众多的表哥表姐前赴后继倒下,多爽啊。狠狠,让你跟我抢风头!
带三个表 @ 2012-10-08 13:18:32 分类: 闲扯
最近,装丫电视台为了制造一种真实的假象,上街采访不少中国人民,只问他们一个问题:你幸福吗?结果闹了不少笑话。抛开这些被大家吐槽的笑话不说,我想很严肃地说说幸福这件事。
从这些街头采访中,我发现,你们中国人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幸福,或者说99.9%的人压根没搞清楚幸福和快乐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在那些采访中,中国人民把快乐和幸福混为一谈。别跟我说每个人对幸福有自己的理解,再怎么理解,最基本的条件也该具备。
贵台有一个喜欢怀疑人生的主持人:白岩松。他去年出了一本书《你幸福了吗?》,我采访白老师,谈到幸福,小白对幸福的解释一看就是经过了好多年怀疑人生之后得出的结论。他用《新闻1+1=2》的口吻对我说:
有时候我们容易模模糊糊很多事情,比如快乐跟幸福,不太好划界线,但是我后来也查了专门的词,包括用自己感受去碰撞,发现它俩区别很大。快乐五秒钟就可以,口渴了,冰镇可乐的第一口,踢完球之后那个啤酒第一口,都会由衷地开心了,爽。但是它不能属于幸福。幸福一定是一个可以持续的很长时间来去检验的东西。而快乐五秒钟,十分钟都可以,但是一系列的碎片是快乐,比如你经常可以五秒钟的快乐,各种欲望的瞬间满足,但加在一起不一定是幸福,幸福必须持续。我回忆,如果要是不论什么样的年代和岁数,称得上幸福的,就是一个还算顺利的恋爱阶段。它是一个很持续的,那个时候你和世界的有关系都变了,乌突突的天你都会觉得挺好的,那个时候你会很细心地观察自然的这个变化等等。但是除了那样的一段日子,更多的可能就是快乐开心舒服爽,都是碎片。我觉得幸福得有这样几个标准:第一个它是可延续的;第二个平静,相对平静;第三个有一个根本不用谈论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是很多层面的,职业的、生命的、包括社会的,社会的不能理解成社会治安问题,它是骨子里有一个稳定的安全感,相对来说,很愿意和别人分享,周围也给你反馈,幸福一定是双向的,就是说,你也得是社会化。很难有一个人在这社会中孤立地持续地在一个极其不幸福的社会环境中幸福是持续的,我觉得它太难了,这不排除有这样的个体,但这太难了。
我怕很多读者看不懂白老师这段话,我翻译一下,歌词大意是:“工作是容易的赚钱是困难的;恋爱是容易的成家是困难的;相爱是容易的相处是困难的;快乐是容易的幸福是困难的。”
都是装丫电视台的,差别咋就那么大呢。
能像白岩松这样思考幸福是什么的人,我看除了专家之外,恐怕中国人民不会去专门去想这件事。这么一个与你息息相关的事情能被你忽略,难道幸福对你真的不重要?翻翻《现代汉语词典》,看看词典里对“幸福”和“快乐”的定义,不妨能看出之间的区别。幸福: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快乐:感到幸福或满意。再看看你们家不靠谱的百度的解释: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 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貌似“幸福”和“快乐”差不多。但实际上这是个逻辑问题,用白话文解释就是:你幸福的话,那你一定快乐;但你快乐,未必幸福。所以,你走在街上,冷不丁被一个拿着话筒的人问你幸不幸福,就是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也得过过脑子,更何况你基本上活在一个没脑子的状态下,可不一下就姓曾了吗。
中国人分不清快乐和幸福之间的差别,大概是中国人自古以来(这个词最近很流行)就没有持续稳定的舒畅生活状态,快乐的片段总是有的,但那未必是幸福。几千年下来,幸福的概念也就模糊了。在诠释“幸福”这个概念的时候,基本都是在盲区里进行,真的没有一个幸福的样板间供我们去参照啊。才错把粉丝当鱼翅。
关于让我们感到不幸福的事实我就不在这里举例子了,除非你要求你像十二生肖一样生活。
80年代流行一首歌:《幸福在哪里?》,里面有句歌词:“幸福在哪里?朋友我告诉你:它不在月光下,也不在温室里。幸福在哪里?朋友我告诉你:它在你的理想中,它在你的汗水里。”这是80年代的幸福观,歌词大意是:只要你努力奋斗,为了祖国的明天,实现四化,你才能幸福。三十多年过去了,照理说,你们中国人民应该感到幸福了吧,事实上好像并不像当初想象的那样。但幸福如此幸福地穿越到了装丫电视台,
我又想起了一首歌,窦唯唱的《高级动物》。窦唯不会像白岩松那样通过音乐深刻地怀疑人生,但是他还是用很笨拙的方式表达了一下他对人性的理解:“矛盾、虚伪、贪婪、欺骗、幻想、疑惑、简单、善变……”他用一堆词汇堆积出一种负能量的情绪氛围,然后反复吟唱:“幸福在哪里?”算是央视调查的一个小小补充。
我又想起了一首歌,郑钧的《幸福总是可望不可及》:“我想我可能活在某个错觉中,总是在幻想中暂时忘了疼。这世界骗了我,我想放弃了。生活在城市的繁华面孔中,陪伴我的只有尘土和风,你实在难以捉摸,我只有一句话想说:幸福总是可望不可及,我什么时候才能够满意……”还别说,这几句歌词真说出了现在人们的心态。
我接着又想起了一首歌,崔健的《一块红布》:“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你问我看见了什么,我说我看见了幸福。这个感觉真让我舒服,它让我忘掉我没地儿住……”这是文革式的幸福。如果仔细琢磨这首歌词,会发现,崔健对幸福的理解和批判就是——只要我盲从,哪怕我没吃没喝没有地方住都是幸福的。前段时间有部分中国人民暴乱式爱国,就像《一块红布》里唱的那样:“看不见你也看不见路,我的手也被你攥住。你问我在想什么,我说我要你做主。我感觉你不是铁,却像铁一样强和烈。我感觉你身上有血,因为你的手是热呼呼。”这种遥控意识的方式是不是让一部分中国人感受到了自由,也感受到了一种大无畏的幸福感吧?
如果有一天,你们中国人都能像白岩松一样把幸福和快乐着两件事搞明白,你就不姓曾了。
写到这里,会有人问:“你张嘴闭嘴说什么‘你们中国人’,那你到底是哪国人?”答:我在讨论幸福问题,不是讨论国籍问题,别跑题。
带三个表 @ 2012-10-05 15:00:37 分类: 未分类
有个朋友,打算不玩摄影了,决定把手中的转让,菜单如下:
港行尼康D700,快门19881次;
24-70镜头(AF-S 1:2.8G ED)原装遮光罩、德国原厂B+W UV镜;
70-200镜头( AF-S 1:2.8GII ED)原装遮光罩 德国原厂B+W UV镜;
原装电池2块,组装电池1块,
Sandisk 16G卡(60MB/s)一张;
Sandisk 8G卡(30MB/s)两张;
手柄一个(组装)
腕带一个(原装)
三脚架一个(全新)
尼康原装相机包一个。
全部售价:4万。
有意者给我发邮件:dundee(a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