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联想

珍爱生命,远离博客

2006年10月25日的日志

带三个表 @ 2006-10-25 15:00:52 分类: 杂谈

关于在我博客留言时必须输入邮箱地址的问题,有人说我这样做搞专制,说我一方面批评博客实名制,一方面要求别人输入邮箱地址,大有贼喊捉贼的意思。

我没有罗永浩老师的耐心,他看到一个傻逼,就必须把他教育过来。我没兴趣教育别人,你是傻逼跟我无关。

既然有很多人质疑这个问题,那我就解释一下,我用的这个博客模版是朋友帮我弄的,对这方面的技术我不太懂,在哪里设置我都不知道。所以就有了留言必须输入邮箱地址。据说这是外国人搞出来的,他们要比我们言论自由和民主,弄出这么一个功能,显然不是为了限制别人的言论自由。你自己犯懒,就别拿什么言论自由说事。

在留言的时候你还可以选择你的博客地址输入进去,以达到宣传自己博客的目的。为什么你不说输入自己的博客地址就是我专制呢?你就不嫌麻烦呢?这话再往下说就难听了。对你有好处的你绝对不会嫌麻烦,对你没什么利益的你就说人专制。什么他妈的逻辑?

再有,那个邮箱地址你随便输入什么都行,只有里面有一个“@”就可以。有人留言说,写个假邮箱能把你累死啊。

输入邮箱地址是为了方便留言者和博主联系,因为留下了邮箱地址只有我能看到,其他人看不到。如果没有这个功能,谁想跟我联系,只能把邮箱地址公布出来,但是人家要不想让更多人知道呢?你不能因为你的懒惰和方便让别人暴露隐私吧。

民主不民主,言论自由不自由,如果你想得到这一部分,你可以自己先设想一下,如果天天有个人站在你家门口骂你,而你无动于衷,你说你坚决捍卫它的言论自由的权利,那你就是一个绝对的言论自由主义者。我相信天下只有聋子才能做到这一点。当你想伸张你的权利的时候,先想想是否侵犯了别人的权利,这是个最起码的常识。

这世界上没有神仙,都是俗人,所以,大家互相谦让一下,比什么都好,如果你成心在这里抬杠,我没那闲工夫陪你玩。

带三个表 @ 2006-10-25 2:49:32 分类: 杂谈

  

  

  

关于外国摇滚歌星的文字,我读过最多的莫过于“披头士”了,在书架上随便一翻,就找出6本之多。

最近广西师大出版社又出版了一本《列侬回忆》,这本书实际上就是1970年《滚石》杂志主编詹恩·温纳的访谈录,他对列侬做了一个漫长的采访,几十年后,把它完整的内容(我估计当年登在杂志上的有删节)出成了单行本。不到16万字的书,弄了290页,去掉那些资料性质的介绍,只有260页。实际上用大约2个小时就可以看完,100页足矣,可是非要弄这么厚,由于行距之间太大,导致我经常看完一行找不到下一行。你看看人家总书记出版的选集,多实在,一页能够你看上半天的。最后,我只好调整焦距,干脆把这本书当诗歌来看,你不就是老回行吗,我就不信看不到下一行。

虽然关于“披头士”的书我买了很多,但是我不太喜欢看,那些文字除了对这支乐队神话或是进行更多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分析之外,就是乐队的那些破烂事儿,远没有听他们的歌曲感觉好。当文字的东西一点点误导你听音乐的时候,其实是很别扭的。“披头士”从一出道的时候,感觉还是很可爱的,他们顽皮、风趣,但是随着逐渐成名,乐队之间的矛盾便开始出现了,在外人看来,他们是完整的,完美的,是一个战斗的团体。但是在内部,你会发现他们就像一只表里面的结构,几个齿轮咬合在一起,相互钳制,谁也不让谁。似乎所有团体都会这样,貌合神离,真的像桃园三结义那样和谐的哥们真不多啊。但是我也怀疑,一旦刘备一统天下,估计最早倒霉的肯定是关张。

《列侬回忆》是台湾乐评人马世芳先生和陈维明翻译的,郝舫老师做的简体版的序。这至少保证这本书不会出现常识性的硬伤。不过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把“詹恩·温纳”翻译成“扬·温纳”,也许温纳是德国人的后裔?我没有做过考证。反正他妈妈的名字读起来很像德国人。

《列侬回忆》是24岁的温纳面对30岁的列侬的一次灵魂拷问,先说点题外话,我经常能遇到24岁左右的记者,他们大都缺乏采访经验,看问题局限性很大,不管是哪一类记者,都有这个毛病。中国的音乐记者就更别提了,大概脑子里有几个歌星乐队的名字之外,就在没别的了。那么,24岁的温纳是什么样呢?他同样没有经验。

“温纳:你认为现在的摇滚乐大环境如何?”
“列侬:我不懂那是个什么东西,你必须举个例子。”

“温纳:你认为痛苦的概念是什么?”
“列侬: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一般而言,不懂采访技巧的人总爱问一些大而无当的问题,比如朱军经常在《艺术人生》里面问嘉宾:“您怎么看您过去40年的人生呢?”我操,这问题回答出来得写一本书了。还有就是央视体育记者经常问这样的傻问题:“你拿了世界冠军之后是不是特别激动?”这跟“你吃了四斤包子之后是不是觉得特别撑”是一码事。其实从温纳的访谈来看,他在很多方面的确没有经验,有些问题他没有再继续追问,不然会更精彩。但是他凭借扎实的摇滚乐知识和对“披头士”的了解,让这次对话变得生动有趣很多。而且,列侬是一个很好的采访对象,我估计他在接受温纳采访的那个阶段状态挺好,有倾诉欲望,他憋了一肚子话,因为“披头士”解散不久,他跟麦卡特尼之间的矛盾让他内心憋了很多子弹,就等着有人来扣动扳机,温纳很幸运,他是那个扣动扳机的人,他只要稍微动一下食指,子弹就打出来了。所以,列侬精彩的回答掩盖了温纳的不足。这是一篇非常经典的采访,任何一个音乐记者都希望遇上这么一个采访对象。

所以,在这篇访谈里面,列侬时而像一条疯狗,时而像一个先知,滔滔不绝,把很多明星在接受采访时比较忌讳的话都说了出来,尤其是乐队之间的冲突和矛盾。通过这个采访,让人们看到了不为人知的“披头士”的另一版“传奇”。那么,真正的“披头士”的历史究竟如何,大概没有人知道,每个人的叙述都是片面的,假如,坐在温纳对面的不是列侬,而是麦卡特尼、哈理森或是斯塔尔,那么,我们可能又会多看到另外几个版本的“披头士”历史。

1995年,一张炒冷饭的《Anthology》出版时,里面有一首歌《Free as a Bird》,这首歌是“披头士”四位成员“合作”的新歌,用电脑合成出来的。想想也挺可笑,列侬在九泉之下知道这种“合作”方式肯定又会被气死一回。但是没办法,商业利益的诱惑只能让他们这样。

而且,麦卡特尼与洋子之间的矛盾至今还常常见诸于报端,有时候你很难理解,这么一支伟大的乐队,为什么矛盾这么深?也许你看了这本《列侬回忆》就能明白,在理想、私欲和金钱面前,任何两个人之间都不会铁板一块,更何况他们四个人呢。

参考阅读:背景介绍

其实吧,说来说去,摇滚乐就是一件挺扯淡的事情。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