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联想

珍爱生命,远离博客

2009年7月13日的日志

带三个表 @ 2009-07-13 18:12:15 分类: 说书

我之前提到了选秀的事儿,有一部分人说我干嘛对一个女孩那样,事实上我还是很克制了,因为我对这个姓曾的女孩本来就没什么印象,谈不上好和坏,如果你非认为我觉得她不好,那就这样吧。但是即便这样,也有人会不高兴。这让我想起以前我写东西,发在报纸杂志上,批评了有些人,然后有些人就不干了。有人要找我理论,有人要打我。反正什么事儿我都遇到过。到后来,就有人找到我,你不是喜欢骂人吗,你骂我两句吧。送上门的都不是买卖,我也得瞧得起你啊。

但是现在不同了,公众人物脸皮都变得越来越厚了,你无论怎么说他,他都无所谓了。但是有另外一些人不干了,这些人就是这些公共人物的粉丝。我对任何粉丝都没有好感,当我变成某一个傻逼的粉丝时,我也挺讨厌我自己的。但这都是过后的事情,在进行时还觉得自己很幸福。现在到处都是粉丝,所以说什么话都要注意一点,我即便就事论事都不行,我必须站在你的立场上你才舒服。操,凭什么呀。

当时我想写两篇文章,一篇先说曾有多好,等所有人都来留言,我再写一篇曾有多差。但那样会有更弱智的人说我拿了某家电视台的前帮着炒作,因为他们实在找不出理由来解释我为什么这么干,你说呢,拿你当变形金刚耍不一直是我的乐趣么。

记住,在这里,我写任何文字,都不会照顾到任何所谓粉丝的感受,如果让您感到有些不快,对不起,活该。

其实今天要说说一本书,这本书跟所有做粉丝的人有关,这本书的名字叫《粉丝文化:生死朗读》。在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还以为是一本引进版的图书,因为上面还有英文名字,翻开一看,原来是一些论述如何成为粉丝和粉丝文化现象方面的学术论文集成,是拼出来的一本书,既然这样,还很土鳖的弄一个英文名字。贵国从来不缺少粉丝,但是在大众文化研究方面,是相当落后,那些专家学者除了抄袭不会干别的。

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这本书里的任何一篇文章写得都很深刻,或者说对人们研究傻逼粉丝文化都有启发作用,糟糕的是,翻译的太差,似乎金山糍粑又起作用了。

这是一本让所有粉丝手头必备的一本读物,当有人再去批判粉丝的时候,你可以拿出这本书,随便找出一句话把反对者顶回去,你老以低级的方式瞎鸡巴嚷嚷没有效果,到头来还被打上低端脑残的印记。你要是看了这本书,并且把那些说话喜欢用无数个复句弯弯绕的学者的观点吃透,你就不低端了,你就变成高品位截瘫了。

至少,我看到这样一句话:“粉丝如果不将他们的粉丝身份展示为一种抗议活动,就不是真正的狂迷者。”你看,犯傻已经有科学依据了。照理说,我该接受任何人对我在写了对某些名人大不敬的文字后引来的那些粉丝的抗议。事实上,这本书里的很多观点我是不同意的,当然我也就不能接受任何人的抗议。

如果从大众文化角度来分析粉丝,我更喜欢法兰克福学派的态度,虽然他们更为偏颇。后来有很多学者把大众文化研究领域和空间拓展的越来越大,然后说什么都有了,这样恰恰说明,一个东西一种现象所包含的不仅仅只有一种属性,人们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观察,都会得出不同结论。

这些学者我大概查了一下,都挺有背景的,比如约翰·费斯克(王力宏的粉丝)、亨利·詹金斯(李宇春的粉丝)、詹尼弗·罗伯森(郭敬明的粉丝)、亚当·布朗(周杰论的粉丝)……不一而足,看得我直冒冷汗。领导我们犯傻的核心力量是那些明星,指导我们犯傻的理论基础是这本《生死朗读》。

再简单介绍几本书:

《偶像亚文化与青少年榜样教育》:中国人写的,资料挺丰富,也算填补了一个空白。就是写得没什么观点。咱们动不动就要教育,结果教育是最失败的。作为《粉丝文化:生死朗读》的辅助教材,倒是可以参考的。


《亚文化:风格的意义》:喜欢摇滚乐的同学,可以看看,里面讲了许多有意思的事情,如果你想变成一个高品位截瘫的粉丝,此乃必读之物,这本书在美国也挺有影响,通俗易懂,比那本《粉丝文化:生死朗读》容易理解。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这是一本让你往更高层次上走的书,估计这本书你要看懂了,你就圆满啦。哈哈。

带三个表 @ 2009-07-13 13:50:49 分类: 杂谈

前几天去外地买黑胶唱片,在一个屋子里,堆满了各种箱子,每个箱子里面有100张左右的唱片,一共有六十多个箱子。我挑了十箱子,就没耐心了。因为如果把这六十多箱子的唱片全部挑完,大约需要六七个小时。买了十几张唱片,回来了。

十多年前我听过一段黑胶,当时买了一个音响,上面可以播放黑胶,所以当时买过一些,但没听多久,随着购置CD音响,那台可以播放黑胶唱片的音响就退休了。因此,我也好多年没有听黑胶唱片了。这次朋友告诉我有人手里有一堆黑胶唱片,又勾起了我的欲望,在MP3横行的年代,听黑胶唱片是件可耻的事情。但我还要去买一台唱机,听起来似乎更可耻。会有人留言的:“你Out了。”是的,我奥你妈逼特了。

卡带的音质不如激光唱片,激光唱片的音质不如黑胶,MP3的音质不如卡带。之前我说了一些MP3的坏话,于是有人站出来反驳,说Mp3如何如何好,我还真没听出来它好在哪里。有一次坐朋友的车,车里播放的歌曲都是MP3格式,听得我只想撞墙。后来我觉得可能是位速不够的原因,我还专门复制了320位速的MP3在车里播放,发现还是很糟糕,真不如有些出租司机在车上播放的卡带质量好,但是你发现没有,在车上听MP3的人都很享受这种糟糕的音质,原因是他们用的是很酷的苹果播放器。这年头人们都希望干一些本末倒置的事情。

在SMN上,我跟一个朋友说:“我买了很多密纹唱片。”对方说:“什么东西?不知道。”我说:“黑胶。”对方说:“不知道。”我说:“乙烯唱片。”对方说:“不知道。”我说:“煎饼。”对方说:“哦,知道。”于是我想象着,一个人吃着煎饼果子,听着MP3,倒也挺怡然自得。当人们都习惯追求方便的时候,一定是萝卜快了不洗泥。

有人说,我在电脑上听MP3觉得不错啊,还是免费的呢。电脑音响就算是最高当最发烧的,还不如当年的双卡录音机的音响质量好呢。具体什么原理导致人们在电脑上听MP3觉得效果不错,我不清楚,这里一定有物理学家,可以解释一下。但我就用耳朵就能听出来,好和差的区别。能说服我的耳朵的人,我就服你。

那次挑唱片,让我有一个更大的感受,就是我发现一种唱片设计艺术在消失。同去的朋友是搞艺术的,她看到很多封面都会感到惊奇,最后买了一些封面设计很酷的唱片。实际上,当激光唱片出现后,这种设计艺术就遭到了破坏,原来的面积被缩小了,那种设计艺术的震撼力没有了。

最早,黑胶唱片基本上没有什么设计,50年代,唱片上的标志基本上就是演唱者,你一眼看上去就知道这是谁的唱片,真正让唱片设计进入黄金年代是在60-80年代这二十多年,80年代初期,激光唱片问世,黑胶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大约到了80年代中期,黑胶的数量开始减少,CD成了主流。在一个十多厘米见方的面积上,无论你把设计做得再好,它的震撼力也不如三十多厘米见方的面积上设计出的东西效果好,这就像你去巴黎看埃菲尔铁塔跟去深圳世界之窗看埃菲尔铁塔的差别一样。因为激光唱片的流行,导致在唱片设计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以适应小面积的设计效果。

激光唱片的命运有点像80年代中期的密纹唱片,日渐式微地要退出历史舞台。附着在唱片上的设计也将随着音质而消失。有人说,音质会越来越好,MP3会消失的,将来会有一种叫“爱摸屁股”(MPG)的格式比黑胶的音质还好。有这种可能,但只要是数字格式,它都会失去一种人性的温暖。没听过黑胶的人可能没有这个概念。有人说,我对音质没有什么要求,有声就行了。那对不起,这不属于你讨论的范围,大街上的声音够丰富了,你可以站在大街上去听交响乐。

唱片封面艺术,就这样慢慢消失了。很多东西都会成为古董,但是很多东西迅速成为古董,就有点不正常了。目前我看到的黑胶,多是60-80年代期间生产的,如果还有生产,估计也是为了收藏。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