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哥们给我寄来一件T恤衫,就是尺码太大,XXL,穿这件T恤出门不用穿裤衩了。)
谢亚龙为中国足球制造的经典历史不亚于杨佳案为中国法制史制造的经典,这两件事扯不到一起,但是它的背景都是一个体制问题。
以前,中国足球一出问题,公众的矛头立刻直指足协,认为他们是一帮废物,这次谢主席把事情做到了极致,好多人类都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谢主席想到了做出来了。于是我可以终于看清楚了中国足球屡战屡败的根源,根本不在足协,而是体育总局。但是媒体从来不会把矛头指向体育总局,因为有点投鼠忌器的感觉,媒体的导向直接左右着大众的判断。反正从“导向正确”“政治正确”“判断正确”的角度来讲,你抨击足协肯定一点错都没有,抨击谢亚龙肯定十分正确,但是,你没有看到吗,中国足协是中国体育举国体制弊端的最好的挡风墙。
一个悖论的逻辑是:你如果认为举国体制不好,你可以市场化。足球市场化了,但是还是失败了。但是又不能回到举国体制中来。所以这是足协的无能。你如果认为具国体制好,中国足球水平也一直上不去,你呼唤体制改革,足球改了,还不如举国体制,它造成的损失和混乱,只有那些花钱的俱乐部老板心里清楚。这个怪圈足够画成五个套在一起的环了。
谢亚龙下课,大家又燃起了对中国足球的希望,我却不这么看,就目前这个体制,谁来当主席都会更进一步把中国足球推向深渊。大家可以想想,一个不学无术的人居然可以在足协主席的位置上干了这么长时间,居然把所有的事情都做错,到头来以一种十分委婉的“进修”方式离开主席的位置,这都是谁决定的?当初又是谁决定让这个“满不懂”担任足协主席的?真正该拎出来让人们修理的是这个人或是这个体制。
所以说,这个糟糕的举国体制造就了中国足球的失败。你会说,举国体制跟足球失败有什么关系?是这样。体育总局作为国务院下面的一个行政单位,自成立以来,主要管理中国各类体育项目,目的和当年毛泽东的题词一样:“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体育被异化了,它变成了一种政治,它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发展到“金牌政治”。有些体育项目在举国体制下成功了,但不意味所有体育项目在举国体制下都能成功。只要有成绩,怎么来都成。毕竟它是个行政机构,牵扯到政绩问题,政绩好就能往上走,政绩不好就去党校学习(比如谢亚龙)。可是每当中国体育取得好成绩——亚运会、奥运会取得金牌,它体制上的缺陷就被掩埋一次。这么多年,老百姓也被调理顺畅了,只要你赢了,就什么都好。遗憾的是中国足球总输,所以大家把这个当成出气口,时间一长,体育局也觉得挺好,让人有个发泄的地方,才不至于把火烧到自己的身上。
但更遗憾的是,足球恰恰是最受关注的体育项目,虽然有足协这个挡箭牌,挡一回两回行,老这么挡下去,谁都能看出问题。我说谢亚龙制造了一个经典,因为他充分地利用了体制上的弊端,发挥了自己的愚蠢,把中国体育真正的问题暴露出来了——他是不是像一个无间道?他的谢幕其实撕开了中国体育弊端的一个口子。而这一点,王俊生和阎世铎都没有做到。
事实上,体育局对足协的管理从来就没放开过。我认为,体育局主要抓的东西就是政策方面、群众体育、对外体育交流和彩票就行了。各个单项都该成立单项组织,能适合市场的,就市场化,不适合市场的,就计划着来。目前体育局与单项机构的关系还停留在金牌战略的低级层面,不管是行政上还是市场上,这样的效果就是大家都看到的我们的优势项目老拿金牌,弱势项目基本上没什么进步。全民体育条件的改善不明显(跟1978年比肯定有进步哦)。中国有一部《体育法》,看上去还满是那么回事儿,但是中国体育有多少精力放在全民体育上呢?还不是都放在金牌战略上么。
足球项目一直在计划与市场之间被踢来踢去,中国足球市场化十多年了,但是它真的市场化了吗?没有。该它市场的时候,它被体制给遏制住了。你看这么多年足协啥都管。有人说,足协就抓好国家队的建设就行了,别的不用管。这样的足协就是个清水衙门了,足协的人不干。体育局对足球改革的态度很暧昧,貌似支持改革推向市场,关键的时候又体现出极度落后的思维方式,这次两支国家队冲击世界杯和奥运会的失败就是体育局的重大失误,你可以说是谢亚龙瞎指挥带来的失误,可是如果没有人纵容,他哪有这个胆子?
另一个简单的例子是,日本足球之所以水平提高得很快,跟他们的体制比较科学有很大关系。1968年奥运会之后,日本体育就慢慢从举国体制转向市场,80年代,日本足球水平很低,但是我们眼睁睁看着他们进步,男足、女足的水平都是以极快的速度超过中国。我们跟日本人在人种上一样,为什么人家水平就能提高,我们就不能?绝对不是日本人有比较顽强的战斗力,人天生都是懒惰的,日本人也不是天生就勤奋的,因为有那么一个环境存在,人都会自然而然去努力的。而我们没有。我们有什么?我们有几枚金牌。
有人说足球在中国多普及啊,中国足球都踢到这个操性了,还有人看。我认为一个体育项目的普及不能只看有多少人看,而且还要看有多少人参与,有多少给参与的人提供的场地和设施,大家去网上查查资料,13亿人所拥有的注册足球会员不如英国,别的你就别说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足球根本没有市场化,过去十几年的足球市场化是伪市场化,市场是诱饵,体制是黑洞。其实谁都看出来了,足球的市场最好,方方面面都最好,但是没有一个很好的机制,人才出不来,经营没效果,水平上不去。我觉得过去投资在中国足球的老板都有点理想主义或者傻逼,一个停留在双轨制下的中国足球体制,带来的只能是失败。
如果在这个体制下,不管什么亚龙担任足协主席,中国足球永无出头之日。这账还不能简单地算在谢亚龙的头上,也不能只算在足协的头上,有什么样的体制就会有什么样的官僚,那些人之所以能在足协干那么长时间,应该感谢体制。这个体制不仅是笨蛋的温床,也可以让人变成笨蛋。
你看吧,过几天新一任足协主席上任,大家又该重新燃起理想主义的希望了,体育媒体都跟傻逼一样,判断从来不用脑子,如果体育局的根源问题不解决,谁上都没戏。
那么怎么改呢?首先我们该改变对体育的认识,它不是锦标主义,也不是什么更高更快更强,它是健康与娱乐。健康意味着全民体育的水平提高,改善全民体育的环境;娱乐意味着体育走向市场,让它更具有观赏性,同时创造财富。中国体育今年够辉煌的了,再重复这样的辉煌不太可能了,与其高不可攀,还不如退而结网。国务院机构改革应该这样,把体育总局、新闻出版署、广电总急和文化部合在一起,叫文化体育部,能推向市场的都推向市场,经济繁荣时期,人们最需要娱乐。对体育领域而言,能寿终正寝的举国体制都让它死掉,不能靠市场存活且可能为国争光拿金牌的项目(比如举重),还要靠国家行政拨款来扶持一下。如果从根上把这个体制打破,那么,当足球靠市场活着的时候,现在的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那时候你让谢亚龙当主席,要么他由于瞎指挥导致提前下课,要么他端正态度,按规律办事。而不是像现在,他都快变成芙蓉姐姐了,还在那儿叉腰肌呢。
其实,中国体育思路在世界上何尝又不是叉腰肌呢。
写到这里我都觉得自己挺傻逼的,似乎太理想主义了。真要这么改,有多少既得利益者会失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