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联想

珍爱生命,远离博客

2006年7月的日志

带三个表 @ 2006-07-31 14:08:15 分类: 闲扯

有人找李宇春演花木兰。
李宇春演花木兰,我觉得真合适。
姚明可以演花木兰她哥哥。
这样的电影,打入美国市场毫无问题,
能把美国版的《花木兰》给灭回去。
凭什么我能只能看NBA,也让他们丫看看中国电影。
甚至,我在想,中国的国粹京剧需要振兴,
也需要李宇春来扶持一下。
作为国粹,这么多年由于种种原因,快完蛋操了。
好多人想了好多点子试图振兴京剧,但都没戏了。
你说现在整出来的几砣超女吧,
干嘛嘛不行的,还不如让她们去振兴京剧去。
张海豚可以唱青衣花旦,
周笔畅可以唱老生,
李宇春可以唱花脸,
厉娜可以演小丑
(一般丑角很少开口唱歌,正适合厉娜这种不会唱歌的人)。
你想想,要是这几个角儿弄出一台戏,谁还去听流行歌曲啊。
不都到戏院捧角儿去了吗。
再弄一特邀嘉宾张信哲演小生,
生旦净末丑齐活了,
什么《霸王别姬》啊,《将相和》啊,《捉放曹》啊,《铡美案》啊,《铡麻花》啊……
想演什么就演什么。
抗气雷忒,抗气雷忒,抗气雷忒。
鼓点这么一打呀,
京剧就他娘的复兴了。

我觉得吧,趁着那些弱智粉丝还有热乎劲儿,
把咱们能振兴的都振兴了,
能发扬的都发扬了。
什么京剧啊,皮影啊,大熊猫啊,扬子鳄啊,白鳍豚啊……

带三个表 @ 2006-07-31 2:14:56 分类: 挨个祸害


如果北京一共有三个不会骑自行车的人,那肯定有戴少爷一个。
另外两个人是王朔和大仙。
如果北京有三个不会用电脑的人,那肯定有戴少爷一个。
另外两个人打小就夭折了。
如果北京最后还剩下一个不会发短信的人,
那肯定是戴少爷。

这个颇似地主后代的人就是戴少爷。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他戴上了一个瓜皮帽……

什么?您不知道戴少爷是谁?
到这里看看

带三个表 @ 2006-07-31 2:10:39 分类: 歪理邪说

中学上地理课的时候,书上说“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后来,地理课本又改成了“政治和文化中心”,去掉了“经济”,大概意思是,反正北京基本上靠地方供养,发展不发展经济不重要。而且,一个城市是否可以定位为经济城市,主要看它的重工业是否发达。所以,沈阳可以说是辽宁省的经济中心,北京就不能说,因为首钢和燕山石化都给轰出北京了。不知道现在北京的定位又改成什么了。总之,它一定要有文化。

我一直都在怀疑北京是否是个文化中心,也一直在怀疑北京人是否有文化。

它是不是文化中心,似乎不用怀疑,这里有中国最多文化艺术团体和公司,有中国最多的媒体,有中国最多的知识分子和大学,所以说,它不是文化中心,中国整个就没文化了。但我还疑惑,这些团体、个人制造了什么文化了?看上去并没有制造什么。哪本畅销书是北京人写的?哪首流行歌曲是北京人写的?哪个票房最高的电影是北京人拍的?其实都是外地人干的,但是他们借助了北京这个文化平台而已。北京的文化,其实就是一个台子。

再说人,都说北京人有文化,我也没看出来,北京是个非常土鳖的城市,我小时候刚来北京的时候觉得北京特有文化,因为小人书比我们村的书店里多。后来,我觉得北京没有文化,最大的标志是,第一,北京的特色文化没有;第二,北京人不喜欢消费文化。

北京的特色文化应该是由人来创造的,北京有什么特色文化,除了侃大山、吹牛逼之外,似乎再找不出来什么了,所以它的土著文化也就是吹牛逼文化。你说它有名胜古迹?好多地方都有,北京也没什么特别的。你说它有京味儿文化,可是现在已经不明显了,现在变成了移民城市,而且这个城市一点自己的特色都没有,衣食住行甚至人的德性,都没了独特之处,甚至吹牛逼的特色都快消失了。

说北京人不喜欢消费文化,很多人可能不同意,但我们可以看一看,北京市场的文化产品,人们能消费掉多少呢?你会说,肯定比广州、深圳多。废话,你也不看看北京有多少人。如果按人口比例来看,北京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没文化城市。举个例子,比如一个什么演出,类似《歌剧魅影》之类的,在上海,演上半个月,什么问题都没有,总有人看。你放在北京,几天就没人看了。你不消费文化,你怎么说有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如果它总大众不起来的话,那只有一个结果:这个城市的文化人造不出大众文化,这个城市的人不喜欢文化。一句话:没文化。

我一般不爱看演出,看演出我就睡觉。可是我每次看演出,撞上的基本上都是熟人,如果在首都体育馆,还好,熟人撞上的比例还小一些,要是个中小型演出,基本上是熟人大聚会了,翻来覆去总是这么一批人。然后我就想,是我认识的人太多吗?不是,我不太喜欢社交,看到生人就紧张,但我都能认识这么多人,如果我满怀豪情地去认识更多人——估计也没几个。

所谓北京文化,其实不过是小圈子文化,精英文化,这跟北京上千万人比,沧海一粟,这些小众就能代表北京有文化了?我记得,从北京80年代开始搞大型演出开始,能挣钱的演出绝对不超过10次,相当一部分的票是送出去的,为什么,北京人不爱消费,如果消费,都是不良文化消费(即不花钱免费消费)。可是在外地很多地方,一场像样的演出,一定会到一票难求的地步。有人说,北京人什么都见过,所以觉得不新鲜,外地人什么都没见过。我认为这是北京人想回避自己没文化的谬论。你就直说你没文化,不愿意消费,甭说什么都见过。恰恰相反,这座土鳖城市的人慢慢变得越来越夜郎自大了,还嘴硬说自己有文化。

北京真的有文化吗?当我认真地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它真没什么文化,它有文化都是我们产生的幻觉,就像潘石屹混到文化圈里觉得自己特有文化其实不过是个幻觉一样。我这么说无意贬低潘石屹或北京人民,只是想说,如果我们实在一点,就不用靠幻觉生存。北京人是什么东西就是什么东西,何必打肿脸充胖子,难道吹牛逼真是北京文化?

带三个表 @ 2006-07-29 21:16:52 分类: 闲扯

南袁北孟,遥相呼应,形成中国娱记的绝代双娇。
但是只能有南北还不行,还要有东西,
如果像五岳那样,中部也该有一个。
这样的社会才能和谐一些。

但是发现一个像样的娱记比发现一个廉洁奉公的官员还难,
现在,终于发现西部出现了一位下手颇狠的女子,
此人风格就像《新龙门客栈》里的张曼玉演的角色,
杀人不眨眼。

现在还差华中和华东了,
如果凑齐五个,
就可以“五娱乱华”了。

看看这位来自乌鲁木齐娱乐杀手的本色:分享第一次

带三个表 @ 2006-07-29 20:42:56 分类: 闲扯

我是写不出名著的。

这两天,我还为丢失的小说稿感到恼火,
今天一个朋友归我推荐了一个软件,叫Recover My Files,
用它一找,居然找回来了。
我不仅看到了这个文件,
几年前删掉的文件都在。
看来我可以随便删东西了。
只是,我写名著的梦想破灭了。
哈哈,老六和朱伟尽管放心好了。

带三个表 @ 2006-07-29 6:10:29 分类: 杂谈

其实,类似这样的新闻,应该编入小学课本里面当数学应用题。

写稿子是在把我写烦了,上网乱看新闻,看到这么一条新闻:《组织卖淫4万多次 安徽宣判特大团伙组织卖淫案》,为了放松脑子,我开始做算术题。上学的时候我的应用题就做得不好,现在算算这道题,有错误之处,希望大家指正。

法院查明,2003年1月,刘柱租赁省房集团蚌埠公司位于蚌埠市国强路南端的国华商城一、二层营业厅,注册成立个人独资的海阔天空假日大浴场。2004年11月1日,被告人张孝武出资60万元,取得浴场50%的股份,成为浴场股东。浴场自2003年7月开业后,容留卖淫人员并组织卖淫,使卖淫逐步成为浴场的主要经营业务和收入来源。至案发,浴场组织卖淫次数达4.75万余次,金额908.5万余元。

2005年2月的一天晚上,刘柱以22.5万元购得毒品K粉1500克,指使被告人桑学军将部分K粉分装成36小包,存放在浴场吧台的保险柜中,其后曾分别出售给被告人姚凯、陈成等人。

从上述新闻中我大概得出这样的判断:该浴场营业时间大约1年零8个月,即从2003年7月-2005年2月。一共605天。后来被我公安机关破获。

现在开始做题。
蚌埠的色情消费处在什么水平?
答:908.5÷4.75=191.26元/次
(这是平均价格)

该浴场平均每天有多少人卖淫?
47500÷605=78.5人次/天
如果有同等规模的10个场所,则每天有785人次在卖淫。

有多少蚌埠人在嫖娼?
从资料显示,蚌埠一共有330万人口,
假设男女比例为一比一,男性180万人,女性167.26万人。
未成年人和丧失性能力的人口估计有90万人。
这样,有嫖娼能力的人口大约有90万人。
900000÷(785×365)=3.14
每3.14个蚌埠男人就有一个人每年至少嫖娼一次。
当然,这里面可能有人重复嫖娼,
也可能有外地人。
不过,
做蚌埠男人真幸福,
做蚌埠女人真不幸。

蚌埠地区色情场所能消费多少只安全套?
假设每次嫖娼都戴安全套(每次只用一只),
三年间,这家浴场一共消费掉了47500只安全套。
47500÷12=3958.3盒
如果按10家这样同等规模的场所来算,
一共在三年间消费掉了39583盒安全套。

蚌埠男人一年射精多少毫升?
以10家色情场所计算,
正常男人每次射精5毫升,
785×365×5=1432625毫升,
相当于1432.625升。
如果装进1.25升的可乐瓶子里
能装1146瓶。
130卡车一车都装不下。

蚌埠仅仅是我国的一个中等城市,
大家可以推算一下,
目前,中国有多少人在卖淫?
有多少人在嫖娼?
平均下来,大约五六个中国男人就有一个人在嫖娼。

女人们也可以想想,
如果你上过六个以上的男人,
至少可能有1个人嫖过。

咱们繁荣娼盛,不是吹出来的,
是算出来的。

现在你该知道,
什么产业最赚钱了吧?
橡胶产业。

谁的数学好,再帮我算算。
可能我算错了,
在这么一个和谐,讲究八荣八耻的时代,
嫖娼的比例不该这么高。

带三个表 @ 2006-07-29 3:09:59 分类: 闲扯

我觉得吧,我肯定写不好小说。

所以我一直很佩服那些小说家,能写出那么感性和丰富的故事。每次看小说,都觉得如果换成自己,肯定在这方面不会有什么出息。不过呢,我以前还是试图去写点小说。所以,前些年,我半工半休的生活让我有了闲暇时间,就开始写小说。小说这东西需要大块时间,而且人必须进入到连贯的创作状态才行。我一共写了三个小说的开头,最后都扔在那里。我后来去三联工作,朱伟说:“你什么时候来上班?”我说:“半个月后吧,我在写一个小说。”朱伟不屑地说:“你怎么也写小说?”

我觉得我还真不能写小说,毕竟朱伟当年是《人民文学》的编辑,看人还是比较准的。所以,上班前半个月,我就再没动过那个写了好几万字的小说了。

也就是前天,我不知道怎么心血来潮,突然想起了五年前写的一个小说的开头,大约有六千字,便翻出来看了一遍,看着看着就来了劲头,噼哩啪啦地又写了四千多字,同时,把前面的这六千字又修改了一遍,觉得它确实看上去像小说了。然后心满意足地睡觉了。睡觉前,我想起来有个文件夹的文件好久没有备份了,便做了备份,第二天,我打开那篇小说,我的天,昨天写的那个版本被旧版本替换掉了。等我再安静下来想重新找头天昨晚上的记忆,却怎么也想不出来了,急得我直哭。本打算一气呵成,这回好了,感觉全没了。

绝望之余,我在想,如果就这么放弃了,也太可惜了。今晚跟老六吃饭,我跟他说这件事,讲完我前天的不幸,就问老六:“你说一般名著诞生之前是不是都要历经种种磨难?”老六用他的斜侧眼神射出的旁光乜了我一下,没有说话,但是我听到他的心灵的山谷在回荡一句话:“我靠,你也太把自己当人了,当人了,当人了,人了,人了,了……”老六的眼神跟朱伟的那句“你怎么也写小说”如出一辙,狠狠地打击了我这个文学青年的热情。反正文坛的作家多如牛毛,也不多我这一个,我还是给三联写封面故事吧。一个封面故事就是一个短篇,一年下来也差不多是个长篇了。

其实我特想写一个极其恶俗的故事,我那三个小说的构思都是这样,我曾经跟一个人讲过故事梗概,她说:“你写吧,能把海岩给灭了。”我说:“其实我是奔着曹雪芹去的,如果把海岩当对手,那我还是写乐评吧。”这也是我后来为什么写乐评的原因。

到这里看看。

带三个表 @ 2006-07-28 15:13:27 分类: 杂谈

侯宝林先生有个相声段子叫《关公战秦琼》,讲的是韩复榘他爹过生日,开堂会,闹出的一个笑话。所以韩复榘的名声也因为这个相声段子传播开了。后来还有关于他的很多笑话,因为在过去,军阀给人的印象都是大老粗,除了会打仗,一点文化都没有。不过,历史上的韩复榘其实是个挺有学问的人,关于他的段子不知道谁编出来的。所以,一旦出现历史上张冠李戴的事情,人们总想到“关公战秦琼”。

今天看新闻,有人把今年高考作文题里的毛病总结了一下,之前的“愿景”闹的笑话已经让人崩溃了,这次又有些经典段子,比如:

“李煜在唱:载不动,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年轻的警察与歹徒搏斗,身中十几颗铅弹,其中三十九颗射中他的头部”;
“倘若不是蒙哥马利将军从失败中做出反省继续努力,又怎能在滑铁卢战役中大败拿破仑呢?”;
“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死而后已。他一生征战无数,以至于匈奴兵对他闻风丧胆”;
“战国时期的曹操,在赵文姬的帮助下一步一步走上历史政治舞台……最后终于和赵文卓结为夫妻”;
“宋江拜把子兄弟张飞把他从狱中救了出来,然后一起亡命天涯”;
“东坡在北海放羊十九年;霍金曾经是美丽的女孩,年轻的时候很可爱,后来瞎了眼睛,写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宝钗吟道:你是风儿,我是沙”;
“孔子从小读书勤奋刻苦,四书五经不知道背得有多熟,有一次进京赶考,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考上了”。

……这类错误,基本上都是张冠李戴、“关公战秦琼”型的。

最让我无法容忍的是这个错误:“鲁迅在‘四人帮’攻击他的时候,拿起手里的笔反抗,最后坚强地牺牲了。”你说现在的学生不知道几百年几千年的的历史,出现张冠李戴、关公战秦琼笑话,情有可原,罗贯中写《三国演义》里面也有很多张冠李戴和关公战秦琼的事情,《金瓶梅》干脆来个时空大挪移。这些属于文艺创作,但很多素材来自民间,民间素材很多都是人们根据自己喜好演绎的,它并不全是历史。所以这些名著中的“失误”,我们都能接受。

但是,几十年前发生的事情,竟然也被学生搞得如此混乱。有一次,我去大学参加一个活动,问他们,你们知道文革吗?他们说,听说过,但是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三十年前的历史,他们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一个同学说:我们很想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看不到这方面的介绍。问题就在这里,当“文革”在网络上变成敏感词之后,大概你也能明白,为什么鲁迅会死在四人帮手里了。

当然,你不给他们了解历史的机会,人家自然就去了解别的东西,外来的娱乐文化为什么受他们青睐,一方面这东西就招人喜欢,另一方面人家想了解别的你不给人机会。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你总不能让年轻人只了解现代革命史吧。

鲁迅被“四人帮”弄死的,还是被谁弄死的?

参考阅读:高考作文错误大观

带三个表 @ 2006-07-28 0:54:27 分类: 杂谈

放大之后

这个摄影记者是不是眼睛散光?
还是美术总监散光?

带三个表 @ 2006-07-28 0:03:53 分类: 杂谈

听说中关村开了一家号称地球上最大的中文书店,叫“第三极”。
既然世界第一都开在家门口了,那就去看看吧。
书店一共有4层,确实挺大,看完能把人累死。
我逛到第三层的时候脚就抽筋了。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混乱的书店,
说它混乱,一是书摆放得到处都是,看起来非常费劲。
二是分类乱七八糟,好像力图创新,但是让人找起来非常不方便。
比如,我在音乐类的书架上看到一本《音乐移动星群》。
从书名上看,它确实该放在音乐书架上,
但是从内容上看,它应该放在科学家传记书架上,
大家都知道写《时间简史》的霍金这个人吧,
他的传记该摆放在什么地方呢?
虽说这本书跟音乐有点关系,
霍金的前妻,有了外遇爱上一个音乐家,
然后她写了这本关于霍金的传记。

类似这样混乱的摆放随处可见,
所以我干脆就不看那些分类的说明了,
逮着什么是什么。

弄这么大一个书店,其实里面好书不多,
顾客也不多,大概是刚开业吧。
其实从这些图书中也不难发现,
乱七八糟的出版物太多,
很多书拿起来看两页就知道是什么货色。
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书店里转悠,
好像不是徜徉在知识的海洋,
而是穿过一堆堆垃圾场。

这家书店开设了一个港台区,
虽然书少得可怜,
但是,我还是买到了几本书。
一本是摇滚歌星罗伯特·帕尔默的《摇滚乐狂躁的历史》,
这本书早就看过介绍,
《滚石》杂志还专门介绍过,但一直未能亲眼目睹,
这次居然能碰上中译本,实属意外。
帕尔默写这本书比他任何一首歌都有名。

还有一本《不固定乐思》,一个台湾古典音乐评论人写的随笔集。
还一本《上瘾五百年》,介绍能让人成瘾的东西发展史的。

我不敢去太大的书店买书。
王府井书店和西单图书中心我很少去,
因为看到东西一多就绝望。
如果分类再乱点,
那简直能让人崩溃。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