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没事看了一个电影,2D的,里面有个情节,马克·查普曼老师在图书馆里看到一本书,这本书曾经影响过他,再次看到,他立刻觉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了,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然后他到了纽约,在一个晚上,他在一家公寓楼前,冲着一个叫约翰·列侬的人开了几枪。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刺杀约翰·列侬》,查普曼老师在图书馆里看到的那本书叫《麦田里的守望者》。
据说这部电影里的很多独白和台词都是查普曼老师后来的供词,他想到刺杀列侬得那一刻,内心的独白就是:我要让这本书大卖。当时看到这里有点不明白,这本书跟他要刺杀列侬的动机有什么关系呢?后来明白了,《麦田里的守望者》把那种叛逆的东感觉写的很酷,很迷人。也就是说,一旦你受到这本书的影响,并且真的有机会想去表现这种酷的时候,会忍不住。
在查普曼老师的眼里,列侬是个很虚伪自私的人。这一点后来在列侬前妻辛西娅·列侬的传记里也得到证实。大概艺术家都很自私虚伪,只不过查普曼觉得列侬尤为过分一些。于是他产生了除暴安良的幻觉。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确是一本坏书,但它包装的很好,因为叛逆者东西谁身上都会存在,不会因为这个而被如何,比如它就不会被当成黄段子,因为它比黄段子更具有文学价值。你说如果有人把黄段子写的都跟《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样,是不是会把某些人气死?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本特别适合在青春期的时候看的一本小说,早一点看会不明白,晚一点看会很遗憾。我正好是在青春期的尾巴看到了这本书,当时看的书不多,以为外国作家都这么写小说呢。
后来,知道他写的小说不多,他总是躲在一处,很多人试图接近他,但是都失望而归。塞林格是个活得住的人,想想吧,《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后,是多么受欢迎,就像《论语心得》那样,如果塞林格搞个签售活动,那一定比任何一个歌星签售还热闹,一定会有一万多人去捧场,然后塞林格可以上电视,谈他的创作心得,会成为媒体的宠儿。但是他没有这样,而是远离了媒体。在人成为名人之后,心中的防火墙都会坍塌一块,但是塞林格的防火墙坚固无比,比我们的GFW还要坚固。这叫境界。
还有一个人,叫唐·麦克莱恩,他写过一首歌叫《美国派》,后来老有人解读这首歌的歌词,总跟他打听到底写的什么意思,麦克莱恩死活不说,你越不说,他们就越感兴趣。关于《美国派》的分析文字可以弄成好几本书了,麦克莱恩愣是一个字也没说过。这叫境界。
我一直觉得,一旦一个人做出了一件什么事情,就算完成了,这事儿就跟他无关了。你看见天,那些削尖了脑袋想被人关注的人,其实挺孤独的,也挺没劲的。

塞林格老师本周三去世了,这么大事,小强老师也不报一下。
贵国的媒体也没有报道,可见现在贵国互联网守望者力量之强大。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我看过的最好的长篇小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