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的日志
带三个表 @ 2013-09-30 9:45:08 分类: 闲扯
今天看新闻,《北京闹市“鬼楼”将修缮》,说北京有座鬼楼,总闹鬼,打算最近修缮。我一看,原来是朝内大街81号,看完后不禁哑然失笑,《新京报》是不是没新闻报道了,真能扯淡。
我在1991年和1992年在这座楼里上过班,当时是北京民政工业公司的办公楼,两年间从来没听说过楼里有鬼。这座小院子里面跟花园一样,安静优美,在当时能有这样的花园式办公环境实属难得。按照单位的规定,每个人都要晚上轮流值班,我曾经有过三次晚上值班的经历,整个院子里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看门的老大爷,他住在门口的小屋子里;一个是我,在西侧的办公楼里,办公室里有床。值班的时候从来没见过鬼出来做客,楼里安静祥和,适合创作。我就是在值班时开始的创作,写完稿子,不知道把稿子投到哪里去,没事到门口转悠,发现马路对面的朝阳门小学门口立着一块牌子:北京青年报。便走到马路对面……
在小学地下室,我见到了后来著名的大仙。我把把稿子交给了北京青年报,然后北青报就把稿子发了。从此,我走上了靠写字为生的道路。
如果说有什么鬼神,朝内小学的地下室倒是有一帮牛鬼蛇神,当时北京青年报有一批另类的报人,一个个才华横溢,是这些牛鬼蛇神们后来把北京青年报办得有声有色。难道大仙不是一个神仙吗。
最近刚写完的小说《山上有神》,和这个楼里闹鬼的传说极其相似,就是人类没事滥用自己的想象力,想象着王菲离婚的原因或者一栋楼里闹鬼,其实都是自己心里有鬼,折射到别人身上或别的事情上而已。
带三个表 @ 2013-09-27 22:48:19 分类: 闲扯
今年六月中旬动笔写小说,当时计划十一之前写完,前天,终于把最后一稿写完了。这几个月,我一直觉得自己在散发着土腥味儿的环境里生活,好多年不说的家乡话开始从嘴里冒出来。希望有一天读者看到这个小说也能闻到一股土腥味儿,那我就欣慰了。
想想上次写《沿着瞭望塔》,感觉完全是两种状态,这次虽然字数不多,但是却让我很抓狂,有一天,我写不下去了,突然特别想找个人说话,当时就感觉,要不说说话我会憋死。
如果把我过去写得乱七八糟的字加在一起总该有上百万字了,但从来没有像这次这样让我有文字创作的感觉。这次,小说的场景设定在我的老家,地理环境和每家每户的设置都和当初一样。结果不小心勾起了乡愁,这种感觉太让人难受了。
接下来该找家出版社,如果人能看得上,就出来。当我四处打听的时候,人们告诉我,现在都没人看小说了。
带三个表 @ 2013-09-18 11:46:44 分类: 闲扯
下面是小说《山上有神》里的一些句子,有些东北方言我还吃不准用的是否准确,或者有没有更好的词来代替,请在行的人指点一下。
搁:音[gě][介词]在。
【例句】“每天都死人,谁知道他们搁外面咋死的。听妈话,别听他们瞎白话。”
改:[介词]在。
玄天二地:形容说话不着边际。
【例句】“还第二回呢,恨不得天天都扯这个,我们没事就改那儿玄天二地地瞎编,用这个吓唬人多好玩呀,小孩都吓哭过好几回。”
逮:[介词]在。
【例句】“你钱多烧的呀,我这天天风吹日晒的,抹这玩意儿有啥用,我白净漂亮了嘎哈?逮家里养汉呀?”
二意忽忽:迟疑的样子。
【例句】姚贵在街上二意忽忽了半天,最终肚子里的馋虫没有让他抵御住菜香的诱惑,便找了一家馆子推门进去。
鼓秋:①反复摆弄、调理。
【例句】床对面桌子上一个四四方方的东西引起了姚贵的注意,他走上前一边摸一边琢磨这究竟是个啥东西,鼓秋半天,也没整明白。
熊:①笨;②窝囊;③没出息;④没勇气。
【例句1】“你这老鸡巴登,脑瓜子是苞米碴子做的呀,看你那熊样儿,山神得先把你叨去造了。”
【例句2】董宝柱摇摇头说:“我哪好意思说呀,吓到她咋整。”大家便骂他太熊了。
哏叨:呵斥。
【例句1】众人对姚贵这般哏叨也不当回事儿,嘻嘻哈哈地笑着。
【例句2】郭翔怕他妈哏叨,就一直瞒着,每次回家就说在大榆树下玩来着。
特特:絮絮叨叨不停地说。
【例句】姚贵急了,心想,他媳妇咋啥都到外头特特呢。
眼气:羡慕,嫉妒。
【例句】王凤起听说自己要去县城培训,特别高兴,就在大榆树下吹起牛来,说自己到了县城会如何如何,把大伙儿眼气死了。
眼热:嫉妒。
【例句】可是最近这一年多,姚家沟几乎是在蝲蛄屯人眼皮底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轮到蝲蛄屯的人眼热了。
工劲儿:时候。
【例句】咱们在姚家沟住这么多年了,咋偏偏在这工劲儿发现了石头,早咋不知道?
扯洋溜:闲扯。
【例句】吴春说:“我们都是这样,在大榆树下扯洋溜,扯来扯去就扯到山神上了。”
不觉景儿:没注意,没意识到。
【例句】只是这个场面完全是在他不觉景儿的情况下发生的。
茄古:欺负。
【例句】姚贵转过身对王凤起说:“你就知道茄古小孩子,郭翔哪像你这样张嘴就扒瞎。”
打漂儿:鱼跃出水面。
【例句】她跳着脚叫道:“快说快说,你是咋让鱼打漂儿的?”
光面:光荣,体面。
【例句】反正他整天迎来送往的,当着全村人的面,脸上别提有多光面了。
硌楞:[贬]指性格特别。
【例句】这老东西倒是很少来大榆树下,因为他这人硌楞,人都不爱跟他说话。
罕不见儿:非特意地,有意无意地。
【例句】确实像吴春和王凤起说的那样,大伙儿就是罕不见儿的把话题转向山神了。
迂作:舒服。
【例句】慢慢地,姚贵从这里面咂摸出点味道来,现在咋比当初费老鼻子劲让姚家沟通上电还迂作呢。
甩剂子:甩脸子后离开。
【例句】好不容易把她哄过来,说重了她一甩剂子走了可咋整。
刮蚩:①搜刮;②从别人身上得到好处。
【例句】有人心眼儿活泛,借着姚家沟人有钱了,出来进去可以刮蚩下点油水,就在通向姚家沟的路边开了一家小卖部。
刨食儿:形容农民用艰苦劳动维持生活。
【例句】不像咱们村里的有些孩子,就知道傻吃苶睡,没啥追求,长大后啥都不知道,到头来还是搁山沟里刨食儿。
磨豆腐:比喻翻来覆去地说。
【例句】王凤起一边看一边乐:“哪回他不是就这点破事儿转圈磨豆腐吗。”
不识闹:不懂开玩笑,禁不起开玩笑。
【例句】王凤起觉得李大义这人太不识闹了,他想进屋跟李大义理论几句,被姚贵拽住。
大估影儿:大概,大约。
【例句】他大估影儿算过,如果自己卖缸子,能挣个几十万。
如作:舒服。
【例句】管它外面咋样呢,我们过着如作就行了。
扬巴儿:神气,自以为优越而表现出得意的样子。
【例句】姚家沟一来电,姚贵就又扬巴儿起来。
带三个表 @ 2013-09-13 2:39:47 分类: 闲扯
今年春天,我去长沙采访。湖南卫视的人非拉着我采访当时正在播出的《我是歌手》制片人洪涛。洪涛很客气给我拿出一瓶娃哈哈格瓦斯,说:“这是我们赞助商提供的。”我当时口渴,就拧开喝了一口,没想到特别难喝,就放在哪儿再没动过。
我小时候在东北喝过格瓦斯,一种带着面包味道的汽水。如果说我还记得小时候喝格瓦斯的味道如今还记得的话,那是完全撒谎,我小时候一共就喝过四回,能记住啥呢?能记住的就是我们从老大哥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社会制度、保尔柯察金以及格瓦斯这个名字。所以我断定娃哈哈格瓦斯难喝跟我小时候的记忆无关,它的确太难喝了,比星巴克的咖啡还难喝。
我们小时候跟格瓦斯叫“gěwási”,听上去特侉,当时长春做的格瓦斯我觉得也不太好喝,后来对这个饮料也就没啥兴趣了。
前段时间我发现我家附近的超市都开始卖格瓦斯了,有秋林和得莫利两种,都是哈尔滨产的。后来发现很多地方的超市都开始卖这两个品牌的格瓦斯了。我喝了几次,觉得还不错,比娃哈哈的好喝多了。
开始我不知道娃哈哈的为啥那么难喝,直觉印象是娃哈哈做什么饮料都难喝这是他们保持的一贯气质。后来才知道,娃哈哈根本不知道怎么做格瓦斯,就用一种非正宗的方式——麦芽汁加上各种添加剂,而正宗的格瓦斯是用大列巴面包发酵的方式,至少还有点营养。
但是哈尔滨的这些企业都没有放眼全国的意识,也就是在关外咋呼咋呼。但有一点,由于娃哈哈舍本钱做广告,反倒带动了黑龙江的格瓦斯打进了北京市场,如果他们都有点魄力,借机打开全国市场,把娃哈哈那种难喝的格瓦斯干掉,倒也是好事一桩。
一个特别经典的故事也许正在上演,妹妹陪着姐姐去一个剧组面试女主角,结果导演相中了妹妹。
带三个表 @ 2013-09-12 22:16:55 分类: 闲扯
最近方舟子跟小崔因为转基因掐起来了。他们这种掐架的场景我已见怪不怪,因为在现实中由于对转基因态度的不同而产生的口舌之争屡屡发生在我眼前。这都“得益于”我认识一个叫土摩托的转基因粉丝。
有一次吃饭,不谁说了一句上来的菜样子比较夸张,像是转基因食物,刚好,饭桌上坐着一位果壳网的一位朋友,这位朋友立刻紧张起来,像是受到了伤害一样,立刻提高嗓门历数你死之前该知道的转基因的1001件好人好事。事实上,饭桌上没有一个人是转基因的反对者。那么果壳网的这个朋友为什么反应如此迅速而敏感,从他们认为伪科学的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可能是:好多人不了解转基因(就像他们特别了解并且参与转基因实验过程一样),所以对转基因食品有恐惧心理,进而用一种无知方式抵制转基因。这位朋友的迅速反应先入为主地在心里定义了在座的人可能有几个转基因反对者,所以必须先站出来制止反转的声音出现。有点像受破害妄想狂。
后来我们都说,你急啥呀,又没人说反对转基因,说了你再反驳也来得及。
类似人们谈论一些伪科学话题——尤其是转基因食品话题时,我的同事土摩托都会以一种梦鸽捍卫李天一的姿态发难。其实我们只是没事喜欢拿转基因话题挑逗土摩托,大家都知道这是他的G点,看着他着急、愤怒,然后用鄙视众人没有科学头脑一群蠢猪,感叹我们都没救了的感觉太好玩了。那一刻,土摩托的形象骤然高大起来,我仿佛看到了布鲁诺,哥白尼,神农……
不管是你热爱转基因还是对反对转基因,对立者大可都不必紧张。有个傻逼会说,万一吃死了呢?其实你要该死的话早就以别的方式死了。在你的祖国,好多食品可以让你一命呜呼,还真轮不到转基因食品呢,你瞎操的哪门子心。再退一步讲,既然你反对转基因食品,你认为转基因食品会吃死你,你有权利不吃吧。再他妈退一万步讲,那你一定很讨厌方舟子吧,那你想想,要是吃转基因食品吃死也是先轮到方舟子,也轮不到你,你该高兴是不?你说你争论这个干嘛呢?
再有,人类在主宰地球以来,一直就没有停止过拿自己和其他物种做实验,你要真纠缠起来那就没完了。人类干得令人发指的坏事“硕果累累”,转基因至少还不叫坏事吧。甚至人类干过的伤天害理的事情在某个角度讲可能也未必是坏事。美国不向日本扔两颗原子弹,二战可能会推迟几天结束,中国解放可能会推迟几天,那你能说原子弹是好东西吗?
我并不反对转基因食品,在目前选择空间很大的范围内,转基因食品仅仅不是我第一选择而已。等到了无可选择的时候,大家都一根绳子上的蚂蚱了,自由平等就实现了。
说实话,我特别讨厌那些维护转基因科学的聒噪者,包括土摩托在内,他们真的有点像受迫害妄想狂,什么逼大的事儿呀,不至于动怒。中国人的真正问题是素质问题,还没到科学层面上这一步呢。其实很多人对转基因技术并不了解,所以才会瞎嚷嚷。这时候你如果态度好一点,把其中仅仅隔着一层薄如蝉翼的误会拨开,说不定他们就能接受转基因。卧槽,你非得用一种高高在上,党同伐异的姿态去侮辱那些反对者,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和伟大和光荣,那你是谁了?要不这样,你们发明一种药,把反对你们的人都统统杀死不就省心了吗。可能很多人出于不喜欢你们这些转基因粉丝的态度而更讨厌转基因。拿小崔来说,他内心未必就真正反对转基因,但你方舟子像疯狗一样扑上来,小崔就是支持也不能说支持了。
多数人还是能做到心平气和地普及转基因常识,这挺好。但是当你像狗夹在门缝里退不回出不来,又想冲出去咬街上的那个人,满身戾气,就变成“科技公知”了。你看这个“戾”字的写法,一只狗被夹在门缝里,退不回出不来的样子有多难受,多凶恶。现在的好多人啊,都快变成夹门狗了,说不上三句话就虚拟地大打出手,何必同志何必呢,这样下去,不管你站在正确的一边还是错误的一边,都变成扯王八犊子了。
带三个表 @ 2013-09-12 3:21:34 分类: 闲扯
前些天看了两部国产电影,一个是修改版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一个是贾樟柯新拍的《天注定》。《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好多年前看过未删节版,所以这个新的修改版跟原来有啥区别我是一点也想不起来了。
看《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有个特别不一样的感受,是当初没有看出来的,那就是看的时候会有种时间凝滞的感觉,不像现在的电影,都急了赶蛋的。这或许是我们今天都生活在一个忙忙叨叨的世界里,都像要赶火车一样,也身不由己地忙叨起来了,不管自己是真忙还是假忙。
采访贾樟柯的时候,他说要去拍武侠片,是因为他对时空感的迷恋,他说:
我为什么我想拍古代,因为我对古代的时空特别感兴趣。我是1970年出生的,那时候我有某种古代的生活的感觉。为什么呢?首先县里那些建筑都是明清建筑,我们看到的空间基本上跟明清没有大区别,只是立了一个电线杆而已。最主要的是时间感。时间感跟空间有关系,因为你移动不了。比如县城边上一天有一两班长途汽车驶过,你根本没有机会坐,人都是不移动的,都是固定的,去一个远方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我一直到上高中,我都可以把上午和下午分为好几个时间段,不像现在在北京,一下就到晚上了。那个时候,可以分为午睡前、午睡后,午睡起来去学校,然后,学校两节课之后,下午都可以很精密地分成很多段。我特别留恋那个时间感,还有那种不能移动的禁锢感。我们县城是这样的,一边是山,一边是城池,所以我们站在院子里都能看见山。冬天的时候,风从山那边吹过来,就感觉那边好遥远,世界非常的空旷和孤寂,特别神秘。我这次最疯狂的旅程是从北京开车去呼和浩特、鄂尔多斯、榆林、绥德,过黄河回我家。在古代,这是多么漫长的旅途啊,你要跨蒙古到山西,黄河两岸。今天我们移动是特别方便,但是古人就不是这样。我特别着迷这时空感,包括没有通讯工具,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并不像现在这么方便。我记得那时我的两个姨妈都住在山里面,她们进城来看我,是不能预约的。生命中有很多惊喜,突然我二姨来了,背了一口袋核桃,就住家里了。临走的时候,她可能会跟我妈说,七月十二或者八月十五再下来。这种约定,这种惊喜,这种生活方法,我希望能够在电影里呈现出来。武侠片是最容易展现这些东西的,因为侠就是一种幻象,侠的这种游动性,跑江湖的这种游动性能带给不能游动的人们一种想象。他们从大漠突然就跑蒙古去了,跟蒙古人打交道,他们是可以游动的人,他们是穿州过府的人。这种流动性和封闭性形成对比,让我特别着迷。
我们失去了时空感,还真不是生活节奏加快了多少,而是连接时间与时间,空间与空间之间,时间与空间的方式发生变化了,有更多便捷方便的工具和辅助手段让我们省下了不少环节、程序,言未必行,但行必果,一点拖泥带水都没有,以前坐地日行八万里还有点感觉,现在都没知觉。
我们都是过着豆腐块被压成豆腐丝一样的生活,只有结果,没有内容。然后我们发明很多很多东西想把豆腐块恢复原状,来填充我们因效率产生的多余时间,结果又成了一堆豆腐丝。不,是豆腐渣,完全没有形状和条理。
照理说,我们发明的工具和辅助手段是为了提高我们的各种效率,节约时间。可实际上整个社会这个庞大的机器在运转中总会有诸多环节因其他方面提高效率而变成瓶颈,这些瓶颈又把提高的效率拉平回原来的样子。忙忙叨叨半天,还是没有效率。
我一直想让自己活在有时空感的状态上,但发现非常徒劳,比如我想踱着四方步在街上转悠,但是别人都车粼粼马萧萧的样子,你会妨碍他们行进。或者,当我想静下来,停下来,却看到眼前只有速度,那种慢性子看钓鱼的平行感觉就没有了,还有什么可以欣赏的呢。
所以我一直很好奇,那些因便捷方式和速度提升,被压缩、抽离出去的内容是什么,它如果能还原回来,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我最近一直在构思下一本小说,本来三年前想写成剧本,后来发现,写小说会想到的更多,它会比剧本更立体。如果我有一个本事,我就把一张豆腐皮,一点一点像变魔术一样把它还原回一块大豆腐——在24小时内,今天我们在大都市里能干几件事,空间移动会有多大?如果24小时内在你身上发生的事情,可能是你过去需要一个月甚至半年才能出现,现在把它一倍一倍地放大,那里面都会有什么呢?
带三个表 @ 2013-09-05 2:33:20 分类: 闲扯
这段时间得空一直在改小说。每次觉得改得差不多了,再翻回头一看,就又发现不少毛病。
故事的背景应该是1989年到1992年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小说里没有交代具体时间,但是我卡在这个时间段上。二十多年前发生的事儿,就有点不太好写,穿帮倒乌龙容易让人看出来。
比如,小说里写到电视遥控器,80年代末19寸彩电有遥控器吗?我记不清了,我只记得当时倒卖彩电的人常说的一句话是“21平直摇”,写完后一琢磨,万一19寸国产彩电没有遥控器呢,就只好把遥控器的描写删掉。
还有,小说里有个人因为挪用公款罪被检察院起诉,起诉时间应该是1991年。我有点含糊,记得当年学《刑法》(1979年版),里面没有挪用公款罪,第一次修改刑法是1997年,里面肯定有挪用公款罪。那1991年检察院以挪用公款罪起诉不就错了吗。我打算把罪名改掉,比如变成贪污罪啥的。但我不甘心,因为故事情节的设定就是挪用公款。为了这个罪,我就查资料,发现全国人大在1988年颁布了一个《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里面第一次设立“挪用公款罪”,OK,我就不用修改情节了。
还有,小说里提到了股份公司,是发生在1991年,我记得第一部《公司法》是1993年颁布的,在1991年,股份制公司是不是已经很流行了,我有点不确定,问了大学同学,确认那时候皮包公司和股份制公司都有了。
还有,90年代初是不是有矿泉水了,而且很流行了,我不确定。反正我印象中那时候没有喝过矿泉水,喝的都是汽水。比如北京满大街都是摩奇饮料,那一个县城呢?就不好说了。
看来写过去的事情真不好写,这才过去几十年,有些事情就含糊了。我特佩服写七八十年前的事的那些人,时间越久远,细节就越可以忽略不计。
二十多年前发生的事情,因为好多人还活着,你就不能乱写,包括那时候人们说话用什么样的词儿,你都得限定。要是写两千年前发生的事儿,你就可以说:“哎呀妈呀,说曹操,曹操就到。”读者肯定觉得,这话写的太生动了。
小说的未定稿给一些朋友看过,主要是让他们提提意见,看看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好多人的意见很中肯。尤其是桑格格同学,看完后打来电话,指出了不少毛病,如拨云见日,她电话里说了十分钟,让我后来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去修改。
桑格格同学居然嘲笑我说:“你居然会描写爱情了。”是呀,那条爱情的故事线让我写得撕心裂肺的。
小说给一个小时候生活在东北农村的朋友看,她说:“写的就像我们村子里的事儿。”这话让我踏实了不少。
小说的名字原来叫《闭路电视》,我怕有一天出书,书店会把这本书放在电视技术的货架上,就改名叫《山上有神》,我希望放在八卦星座风水迷信的货架上,这样卖出去的机会会大一些。
我答应过你们,会贴出140字以内的内容仅供欣赏,所以,把小说的开头贴出来,如下:
“姚家沟是东北某个山区一个只有二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子,它地处一个偏僻的山沟里,它偏僻到有时候人们真的忽略了它的存在。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县测绘局绘制新版县地图,真的就把姚家沟给漏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