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马未都老师跟三联文化部的同学一起吃饭,此次饭局有一个起因,孟静同学想跟马老PK八卦。作为三联的“孟八”,一直找不到八卦对手,那种八剑四顾心茫然,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寂寞是难以忍受的。闻知马老多年游走江湖,欲与马老试比高。
对话刚刚开始三分钟,孟八就败下阵来,这么说吧,马老每句话都是一个八卦,都是一个包袱,最后大家只有听和笑的份儿了。马老很谦虚地说:“现在老了,脑子反应快,但嘴跟不上了,年轻的时候我比现在能侃。”
马未都老师在八十年代是《青年文学》杂志的编辑,但是他跟社会各界都有接触,当时他认识的一群人当中,有的年纪很小,有的年纪很大,那些他眼里的小孩,后来都成了明星大腕儿,你想想,现在一提名字你就知道的人,当年都跟马老混过。他是看着这些人红的,关于这些人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情感历程,性格脾气,八卦绯闻……是了如指掌。马老几乎就是一个中国名人的Google,所有你在网上搜索不到的那些明星八卦,都装在马老的脑袋里。
今晚真是大开眼界。我想马老哪一天写本书,回顾一下他在过去20年间所看到的文坛、演艺圈的风月与风情,肯定比《马未都说收藏》还好卖。不过马老说了,今天的聊天内容仅限于三联文化部范围内交流,不要乱写,所以我就不写了。另外,由于说的八卦太多了,我一个都没记住。这个马老如果不是每句话都带包袱,不是每句话都是一个八卦,我还能记住几个,信息太密集,我的大脑反倒成了盲区。
那个年代的八卦跟现在的不一样,每一条八卦都是一个精彩的剧本,非常催人奶下,跌宕起伏。现在的八卦都太简单太雷同,不精彩,听一个开头就知道结尾,跟国产电影一样。
马老的口才极佳,看过他在CCTV《百家讲坛》上讲收藏故事的人大概领教过了,但是生活中他的语言更精彩,马老说,最直白的语言说好了是最有力量的。陕北信天游里有句歌词:“白花花的那个大腿,水灵灵的那个逼,这么好的地方留不住你。”这就叫力量。
我建议马老继续在CCTV讲八卦,马老说,可以这样,旁边列出一堆名人的名字,然后他在旁边讲,让大家去对号。同时还要雇一个庞大的律师团,准备随时打官司。
以前在博客上提到过一本书,叫《等待药头》,我说过打算好好介绍一下这本书,但是一直没时间来写,真要找一个时间好好写,按我的习惯,估计要猴年马月了。索性还不如边看边写,一来这本书我已粗读一遍,第二遍可以一边看一边写,二来反正我平时写字就是想到哪里写道哪里。正好最近也没什么可关注的新闻,就介绍一下这本书吧。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传记作家,在写法上很像新闻写作,他研究了20年的药物,还写过吉米·亨德里克斯和埃里克·克拉普顿的传记,对音乐圈十分了解,他并没有从道德或政治正确角度去写毒品与人的关系,而是用大量事实证明摇滚歌星、音乐家为什么喜爱毒品。从音乐行业的生存环境和毒品本身的影响这种双重关系下揭示了毒品的秘密。所以读起来不是那么教科书。
我知道,看我博客的人,什么年龄段的都有,还有一些不分年龄段脑残和弱智的人,如果这篇文章对你产生什么误导,建议你先去医院看看脑内科。我经常在博客上胡说八道,谈论性、色情、毒品甚至更多让人阅读起来感官不舒服的话题,我喜欢谈论这些,用莎朗·斯通老师的话讲就是——很有趣。但是在介绍这本书之前我还是要说两句,以防脑残、弱智的人误解。第一,本人不建议任何人使用毒品,总体来说毒品对人的坏处大于好处;第二,本文目的是探讨毒品与音乐的关系,可能某些看法与观点不能被人认同;第三,珍爱生命,尽量别干伤身体的事情,比如纵欲、吸毒、熬夜、吸烟、酗酒以及看我博客。
(一)
“人类等待这种药已经有四千年。”这是美国《时代周刊》在评论1998年伟哥上市时说的一句话。科学家认为,当你从深山老林里采集一些中草药,然后放进锅里煮炖,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但是经过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一通合成之后,出来的东西就管用了。因为,因为它科学了。
在科学比较落后的年代,人们都希望能找到一种激发人体机能的东西,让人类变得更强大。两千多年前,秦始皇老师希望在这个世界上找到长生不老的药物,然后可以永远统治天下。秦老师肯定是《大闹天宫》看多了,活进了幻觉中。秦老师用自己的权力,把自己当成了科幻小说的主人公。关于他的一切都记录下来,对于普通人来说,只能有想法,没办法。还有我们都知道神农老师尝百草的故事,我怀疑神老师后来肯定是尝到了甜头,有些草可能有迷幻效果,一发不可收拾。从神老师的行为不难看出,人总是希望了解自然,除了强身治病,还希望靠自然界的动植物辅助自己获得一种享受和对自身机能的超越。如果你看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的人从自然界中的动植物获得额外力量,都是在尝试中获得的。因为人都有种想象,这种想象跟现实吻合之后,便去强化这方面感受。但是,当它给人们带来美好感受的同时,也一定会带来不好的结果。这跟维生素吃多有副作用一样,人体对每种物质的需要是有限的,更何况那些强化神经系统的东西呢,人们可能注意到它带来的感官上的享受,而忽略了它的副作用。于是,文明社会便出现了一种文明法则——强调某种东西的害处,这是一种进步,让人们知道事物的多方面。
伟哥的发明,体现了一种平等,只要你需要,就可以享受到,跟你的权力无关。当然你用了之后可以在床上体现出某种权力。嗯哼?
(二)
不过,这篇博客写的不是伟哥,如果有ED问题的人建议你到此打住,赶紧咨询方舟子或者罗老师。我这次想谈论的话题是——毒品。我一直对毒品很感兴趣,但我对尝试这东西没有任何兴趣,我也不建议你去尝试毒品,如果你看完这篇文章后决定去尝试的话,建议你先到当地公安局备案。
这些年我一直在看一些跟毒品相关的文字,国内出版的关于毒品方面的书有很多,你在书店和网站上都能看到,有兴趣阅读唾手可得,比如《上瘾五百年》、《瘾君子自白》、《毒品问题研究》、《历史上的药物与毒品》。我对毒品感兴趣是因为它实际上是一种物化的思想和崇拜,比心情来得更直接,比思想更容易操纵一个人。
自从我开始听摇滚乐,就会经常遇到一个话题,就是摇滚与毒品的关系。很多文字在描述毒品与摇滚歌星的关系,一个歌星的传奇故事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讲他怎么跟毒品作阶级斗争,非常悲壮,也发人深省。摇滚歌星并没有因为前车之鉴而收敛对毒品的热爱。这就是事实。
传统观念告诉我们两件事——毒品是有害的;摇滚是堕落的生活方式。对于毒品有害这个问题没必要再去讨论,什么东西过分都有害,不光是毒品。但是毒品具有直接伤害身体的作用,表现得更直接一些。而那些潜在的某种危害却是人类经常忽视的,因此丧失警觉性。
我想谈谈第二个观点,就是摇滚乐的堕落问题。很多时候,摇滚乐的负面东西被放大了,人们接受负面的东西,就会认为它是不好的。先谈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会吸毒?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调查,“你选择毒品的原因是什么?”
好奇、渴望尝试 78%
朋友劝吸,碍于面子 36%
消除苦恼和烦闷 33%
被人诱骗或者强迫 8%
很时髦或有品位的 6%
能够减肥或者治病 6%
其他 6%
对大多数吸毒的人(包括中国摇滚圈)来说确实是这样,但对欧美摇滚圈里的人来说不是。《等待药头》这本书跟以前许多关于毒品的书不同之处在于,它解释清楚了音乐家为什么吸毒这个问题。以往关于毒品方面的书,尽可能去夸大毒品的危害,做到政治正确,但是忽略了一点,就是“他们为什么吸毒”,很多文字只是简单地从表面现象下结论,而没有从一个本质看问题。很显然,人们吸毒都是因为自己有问题,但是问题出在哪里,没说清楚。但是人们武断地认为:你就不该去碰这个。
既然毒品危害这么大,为什么禁不住呢?一方面是它形成了一种商业链条,切不断;另一方面,如果说这东西碰上之后就死定了,估计除了想自杀的人不会有人感兴趣,看来它还是能给人带来好的一面。《金瓶梅》开篇有首诗: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人类自古以来对淫和现在对毒品的理解某个层面是一致的——那就是它是个迷人的坏东西。很多革命先驱为此前赴后继、舍生忘死,出现了很多壮怀激烈、可歌可泣的感人事故。还有一方面就是它是一种历史,一种习俗的演进,自古以来人们就没中断过对毒品和药物的滥用,而毒品与药物之间只有一膜之隔。不同阶段人们对毒品的理解是不同的,出现的毒品在效能上也是不一样的。
更进一步讲,人们为什么会迷恋这个“坏东西”?肯定是它让你爽了。那好,在化学家出现之前,我们不认识海洛因或者安非他明,更没见过什么摇头丸,那么人类又是怎么爽的?秦始皇老师是个很典型的例子,他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志——希望自己活得更长久。一旦人们有这个意识,就会时刻想从自然界中寻找到让人舒适的东西来补充自己的能量。这就像你一定希望找到一块平整的石板坐下来歇歇脚,而不希望找一块尖锐的石头坐下来——那是你旁系亲属猴子的喜好。很多坏东西最初被人类利用都是以好东西的面目出现的,这一方面是人类都某些物质的认识还有局限,另一方面它确实起到了短暂造福人类的作用。
(三)
如果我们回顾现代毒品历史,它最初都是当药物来使用的。由于当时医学水平比较落后,人们对某些化学药品的正副作用认识不清,很多后来被列为烈性毒品名单的东西当初都是用来治病的。在18世纪的英国,一个著名医生托马斯·希登厄姆这样说:“全能的上帝欣然次与人他们用以减轻痛苦的药物中,没有一样如鸦片这般万能又有效。”(注:本文引用的文字除有说明之外均出自《等待药头》)在当时,医生遇到什么疑难杂症,开鸦片是最好的方式。
1898年,弗雷德里希·拜耳制药研究室的德国科学家制造出一中吗啡衍生物,这种药在临床试验过程中,对呼吸系统疾病非常有效果,然后把这种药命名为“海洛因”,德文的意思就是“微量产生强大力量”,翻译成中文就是“简约而不简单”。当时的科学家并没有发现海洛因具有吗啡产生的毒副作用。科学家的判断方式是:假设一种药物有问题,那么,当问题出现之后再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没有发现问题之前就是没有问题。还有可卡因,他可以治疗消化不良、哮喘、酒精或吗啡上瘾,但同时也有更大的副作用。
一位意大利人马里亚尼研制出一种含有低可卡因含量的可可酒,当时很受欢迎,很多国家的王室成员都给他写信,里奥教皇还专门给马里亚尼颁发一枚奥运金牌,以表彰该生“对人类的贡献”。
1887年,SFK制药公司合成出了安非他明,1932年以药物方式进入市场,它可以治疗感冒、花粉热和哮喘、嗜睡症,当时安非他明可以治疗近四十种疾病,包括治疗鸦片成瘾,但是它的毒副作用很快显现出来,1939年,英国便把它列到毒品名单当中。
其实,安非他明有一种很特殊的作用——提高士气,消除疲劳。比如你想追一个女孩,但是不敢向人表白,如果约会之前你就来一片,你就会认为自己是布拉德·皮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牛逼、最勇敢的人,任何一个女人在你面前你都敢去征服。二战期间,军队大量使用安非他明,神风特攻队、德国装甲部队开战之前,都用这东西启动神经系统,打起仗来特玩命。那时候希特勒老师每天最多要注射八次安非他明,胆子倒是大了,却老做出错误判断和决策。打败希特勒老师的不是英美联军和斯大林,而是安非他明。这是目前发现的安非他明给人类带来唯一的益处。朝鲜战争期间,美军也服用安非他明——所以他们后来也战败了。这东西可以让人保持清醒、警觉,但是容易焦躁和紧张。另外,还有一点,安非他明可以当减肥药吃,经常服用身材苗条,前凸后翘……猫王身体肥胖之后,就大量服用安非他明,不仅可以让他在巡回演出的时候保持头脑清醒,而且可以让他的体重不再增加。猫王第一次使用按非他明不是在他当歌星的时候,而是在他当兵的时候,那时候军队配给安非他明是件常事。越战期间,美军使用的安非他明剂量比二战期间英美军队用的总和还要多——所以越战他们也失败了。安非他明的副作用就是会让你变得神经质、偏执狂、紧张,一旦停下来,就会变得沮丧抑郁。(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