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的日志
带三个表 @ 2011-05-26 1:22:49 分类: 闲扯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写过一本书:《1999:不战而胜》。正如书里面讲的一样,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确实像尼克松预想的那样不战而胜。但是这个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也试想在1999年达到对中国不战而胜的目的,但结果他预测错了,1999年之后,中国愈加变得强大而不可战胜。
中国的强盛让尼克松之后的历任美国总统在任职期间都多了一份焦虑。他们总是希望通过一些策略调整和改变遏制中国的日益强大,但收效甚微。在东亚问题上,美国的话语权和掌控权在一步步丧失。华盛顿方面认为,必须通过一场真正的战争,而不是和平演变,来解决中国问题。毕竟,在军事打击方面,没有哪个国家能与美国抗衡,即使拥有核武器的中国也不是美国的对手。
唯一能点燃战争导火索的地点就是台湾。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之间交换条件的砝码,它是否失衡,决定中美关系的松紧。美国开始秘密策划一场迫使中国大陆动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行动,以便找到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的借口——即在2019年让台湾宣布独立。同时,美国开始在亚洲地区集结最强势军事力量,随时从韩国一直到西亚巴林一线扇形向中国大陆发起攻击。而这些军事布局,中国大陆方面竟一直没有察觉。
2019年元旦,台湾突然宣布独立,这让中国大陆有些措手不及,大陆方面发出最强硬警告,同时向东海一带集结兵力。同时,中方开始同美方斡旋,希望不要以任何方式干涉中国的统一。美国总统随即发表电视讲话,表明在台湾问题上,美国政府不会干涉中国内政。这使中方吃了一个定心丸。
2019年2月4日,是中国的传统新年,这一天,所有中国人都会团聚在一起,观看中国最大的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组织的春节联欢晚会,晚会一般从晚上20点开始,到午夜结束,时间大约4个小时。中国新年也是中国人一年当中最快乐的时刻,漫长的假期可以让中国人有更多时间享受平时享受不到的快乐。但由于今年大陆与台湾的武力冲突,或多或少会让中国人对过这个传统新年感到一丝紧张。
大约在晚上22点左右,当一嘴假牙的喜剧明星赵本山迈着颤颤微微的步子登上春晚的舞台时,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赵本山是中国演艺寿命最长的喜剧明星,他深受几代中国电视观众的喜爱,即使他因为身体等各方面原因多次试图退出舞台,但结果都像美国和平演变中国一样失败了。所以,62岁的赵本山不得不在除夕这一天拄着拐杖再次为全中国人带来欢笑。他这次的节目跟讽刺台湾独立有关,当然,由于政治局势问题,这一年的春节晚会没有邀请台湾艺人参加。
就在赵本山无力地抖出第三个包袱的同时,远在韩国、日本、新加坡、阿富汗、巴林等地的美军接到了华盛顿的一道指令,向中国发动自诺曼底登陆以来的最强有力的一次军事攻击——目的地北京。美国在这次军事行动中,希望以最快速的方式解决中国,他们不希望把战争拖入持久战,所以,在军事打击方面,必须先摧毁中国的军事指挥枢纽以及危险的核设施。
就在主持人朱军用震耳欲聋的嗓音宣布零点钟声敲响、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维护祖国统一之际,很多中国人真的从窗外听到了振聋发聩的爆炸声。但是中国人早就习惯了一种传统辞旧迎新方式——燃放烟花爆竹。没有任何人意识到美国人的炮弹飞到了我们的头顶,没有人从爆竹的硝烟味中闻出战争硝烟的味道。中国人还没有看完朱军的慷慨陈词,电视信号突然中断了。很多人下意识调换了频道,但所有电视台的信号都消失了。就在人们疑惑之际,比爆竹声更强烈的爆炸声在很多地方响起……
是的,大约在凌晨3点钟左右,美国对中国的袭击宣布结束。华盛顿宣布,整个中国控制在美国军队手里,美国总统在发表电视讲话中称“我们以人类有史以来最不可思议和接近光速的方式解决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问题,对美国威胁最大的国家从今天开始不复存在。”全世界哗然。这一天,美国的同盟国首脑要么是在睡梦中被电话吵醒,要么是在工作中被突然打断。他们都不约而同底发出同一个疑问:美国你在变什么魔术?
不是魔术,这是事实。
中国军队也没有作出抵抗,哪怕是象征性的抵抗都没有。长期的腐败已经让这支庞大的军队丧失了战斗力。甚至连美国都没有想到,他们占领中国就像漫步穿过纽约的一条大街一样轻松。他们部署的三个袭击计划刚刚完成第一个,中国就已投降。
接下来,美国要推举一位效忠于美国的新总统,以便推进美国式民主。但是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们遇到了在军事介入任何一个第三世界国家后发生的事情——来自民众的抵抗。虽然这种抵抗的力量与美国的军事力量相比微不足道,但时常会有美国士兵死于非命。虽说绝大多数中国人欢迎美国人的到来,但不意味他们给中国带来了和平。为此,美国方面在三个月时间内先后派遣了50万的军队到中国,试图控制中国的局势。
但美国人并没有想到如此顺利的战争接下来却给他们带来最大的灾难。在控制中国的半年后,所有美国军人都染上一种怪病,症状是发烧、呕吐、起皮疹、腹泻、呼吸困难……最后很快便死亡。所有药品都无法挽救这些士兵的生命。这让美国方面感到十分不解,他们发现,没有任何中国人染上这样的怪病。美国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医疗队来到中国,希望能解决这个最棘手的问题,但没有任何效果。派来的50万军人有49万死于这种怪病。最后他们通过研究实验得出结论:中国由于长期大气污染、水污染、食品污染,导致一种新型病毒出现,中国人已经百毒不侵,美国人对这种新型病毒没有任何抵御能力,就像当年天花和疟疾传到美洲给印第安人带来毁灭性打击一样,这种新型病毒也让刚刚占领中国的美国人不堪一击。
2019年9月8日,当最后一个美国士兵在中国呼出最后一口气之后,美国方面不得不宣布,放弃对中国的占领,战争以美国人失败告终。
中国又回到了中国人的手中。之后中国进行了战后重建,选举了新一届政府领导,人们一致推选原环保部部长担任战后第一任总统;原卫生部部长担任总理。和平、安宁的美好生活又开始了。
带三个表 @ 2011-05-25 22:58:10 分类: 未分类
一、大手拉小手慈善拍卖会
天使妈妈基金会主要工作是救助一些弃婴和孤儿,为孩子们募集医疗资金、安排手术和康复援助。帮助身处困境的儿童改善后续生计。5月28日于璃墟艺术中心举行一场拍卖会,拍卖所得扣除拍品的成本后将全部捐献给天使之家,用于天使之家救助的孤儿的医疗和养育费用。拍品介绍以及详细时间地址可以在这里浏览 。基金会网站在这里 。
二、中道网
一个一思想评论为主的网站中道网 开通,其中翻译书评《译品》值得一读,可下载PDF格式文件。该网站集左派右派观点于一身,给喜欢划分非我族类,党同伐异,或喜欢你死我活的人提供一个拱火的平台。
三、丁聪漫画艺术网
年纪稍大一点的人都知道“小丁”这个名字,是著名漫画家丁聪的笔名,丁聪先生生前画过很多讽刺漫画,在八九十年代以前见诸于各类报刊。今年5月26日是丁聪先生去世2周年纪念日,“丁聪漫画艺术网” 也开通了。也许你看着这些讽刺漫画,会熟悉得很陌生,倒不是因为主题,而是手法。因为贵国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有人因为开始害怕讽刺批评而悄悄地在媒体上取消了讽刺功能。
带三个表 @ 2011-05-25 14:38:41 分类: 闲扯
最近关于世界末日的话题多了起来。只要现在有点天灾,大家的神经就会紧张一下,不会是世界末日了吧?有些宗教组织或者预言家还能说出具体世界末日的时间……我都觉得挺好玩。
1988年,我第一次看到《诺查丹玛斯大预言》这本书,是个日本人“破译”的,写得非常精彩,当时看的我如醉如痴,据这本书说,1985年(记不太清了)是世界末日,书在日本是1980年出的,作者分析1980年之后的世界就没一个说对的。那他前面分析的怎么就这么对呢?其实很简单,诺查丹玛斯的预言写的太不靠谱了,话说的都很含糊,后人怎么解释都说得通。你想啊,过去每天每秒钟都会发生很多事情,总有一款能跟他的预言沾上边的。所以这个日本作者实际上干的是事后诸葛亮的事情。
那时候没有畅销书这种概念的认识,今天再看这本书,其实就是一本畅销书,畅销书要写的危言耸听一些,人家才会买嘛。
后来电影《2012》上映,就总有人问我,2012是世界末日吗?到时怎么办?我说是,你的时辰快到了,你现在想干吗赶紧干吗,别到时候后悔。想吃的赶紧吃,想玩的赶紧玩,想上的人赶紧上,想杀的人赶紧杀……不枉此生。一般我都鼓励人们这样去做。
为此,我还专门做了一款世界末日的T恤衫,据说谁穿上这件T恤衫,谁到时就能逃出生天,20天后又是一条好汉。操,你说谁会信呢?
其实世界末日话题跟没事谈论什么星座一样是个逗闷子的话题,只有少数人喜欢自己吓唬自己。至少,在我们生活的这段期间,只有我们的末日,没有世界末日。我甚至觉得,如果真的有一天世界末日来了,那也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判断世界是否到了末日,可以这样分析,至少在它到来之前的几万年,地球就开始不稳定了,风不调雨不顺,等折腾得差不多了,嘎巴一下就爆炸了。可惜你无法亲眼见到这一天的到来,实在遗憾,如果你有幸能亲临现场,那是多么难忘的事情,还可以微博直播……但我更相信人祸带来的世界末日要比天灾带来的末日要快一些。
要是世界末日让我赶上,我挺开心的,70亿人为我陪葬,爽啊。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多么黑社会的情怀啊。
带三个表 @ 2011-05-24 2:56:25 分类: 闲扯
某外国网站的模特照
我没事常看一些外国的T恤衫网站,以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每次我看这些网站,有两件事让我挺崩溃的:一个是他们什么东西都能做成图案,不管好看不好看,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如果按照我的标准,一百种图案里我能看上一个。我甚至想,那么难看的图案谁买呢?但肯定有人买,不然做它干吗。还有一件事让我崩溃,他们在拍模特照片的时候从来不讲究,不管什么人,也不管在什么地方,拍完就放到网上。我就想,这么难看的模特,谁会买衣服呢?如果我找这样的模特拍照片,那些有审美优越感的人会批评我没品位的。我劝自己,可能老外的审美都比较坚强,人家早就过了只注重外貌的历史阶段了,更注重内在的美。反正,这种审美方式——一个难看的图案配在一个不好看的模特身上,我总担心东西不好卖。我这是中国人的审美方式。
去年我卖T恤,找模特拍照,当时我的想法就是像外国一些网站那样,差不多身材适中就可以了,别太胖,所以我第一个把罗永浩老师当模特的可能性排除了。后来我就听见很多人劝我,一定要找漂亮一点帅一点的男女。后来我没听。结果,我听到最多的就是:你干吗不找几个好看的模特呢?
我发现,在我的祖国,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永远停留在表面上,这就是这个民族悠久伟大但真他妈肤浅的原因。有时候我贴张姑娘的照片在博客上,下面评论最多的就是对长相的评论,我见一个骟一个。有人我也认识,说句不好听的,您长得那德行,还好意思说别人。但是乌鸦落在猪身上——看见猪黑的时候就幻觉自己是白天鹅了。一个刚刚有点话语权的国家人民总会这样理直气壮告诉我:人家有权利评论别人嘛。是啊,什么时候您能真正掌握审美权利呢。对美的判断不是你的那一点点优越感,那是10岁以前小孩的判断。
最近大家对食品添加剂问题比较关心,经过媒体渲染,好多人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么好看的吃的都是假的。果壳网上有篇文章,叫《“以色取物”让我们上了染色馒头的当》 ,专门讲饮食心理的。传统的烹饪技术讲究色香味俱全,本来这种理解比较原生态,纯感官的美食认知。但在今天食品化学工业发达的年代,食物需求暴增的年代,色香味就不原生态了,而是靠各种添加剂满足人们的眼福、口福,进而满足食欲。这一点跟人们喜欢停留在表面评判一个人的外在是一个道理,真他妈是“食色性也”。所以,你整天吃危险食物,还真是你的审美造化。
西方人大概不太讲究食物的色香味,而是讲究营养本身。你吃东西的目的是满足身体的需要,而不是满足眼睛、舌头和鼻子的需要。但几千年我们一直将这东西本末倒置,营养不良自然导致大脑发育不健全,你也别赖教育制度把你变成了一个傻逼,您祖祖辈辈就是傻逼。
对吧,您感官上的诉求实际上逼着黑心人往食物里添加各种该加或者不该加的东西,逼着毫无天赋花瓶成了明星。这让我想起那些其貌不扬但振振有词在评论别的姑娘外观的姑娘们,你这不是变相作茧自缚逼着男人找明星一般的姑娘做老婆吗。难怪现在剩女这么多——原因找到了——造化啊。
我发现,傻逼们对人们犯的错误极容易宽容,但是对人的长相极不容易宽容。请听题:贵国人民究竟是一个宽容还是不宽容的民族呢?
带三个表 @ 2011-05-22 11:54:09 分类: 杂谈
前段时间,新星出版社的一个编辑发短信给我,说贵社要出版一本书《不曾苟且》 ,里面要收录一篇我的文章,还说要付我稿费,搞得我受宠若惊,就像,就像有一天我醒来看新闻说公民可以自由选举一样感到不可思议。因为在我印象中,出版社出一些文字合集是不用跟作者打招呼的,爱谁谁。我赶紧告诉编辑,那篇文章我还得修改一下。既然人家很认真,咱也得认真一点。于是我逐字逐句修改,改到满意,发给编辑。又过段时间,编辑短信告诉我:把你的地址、银行账号等信息发过来,书已出版,要寄样书及稿费。
之所以写这么一件事儿,不是因为出版社看上我的文章,让我虚荣心得到满足,因为这是我从事写字以来,第一次有出版社这么正规跟我联系使用我的文字。说实话,开始我真有点不适应。
我真正适应的是,看到某一本书上用了我的一篇文章,电话打过去询问:为什么用了我的文章不打招呼?回答是:联系不上您,时间又紧迫,只好先斩……这句话的意思是,您不找上门来我们也不会后奏,言外之意是:怎么着,反正你不会因为一篇文章跟我们打官司吧。然后我只好作罢。有一次一本书里用了我的文章,我电话追过去问,对方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又过几天,一个朋友跟我说:“那是我的一个朋友攒的书,回头请你吃顿饭吧。”在这个国家,一个人的权利有时像团购打折一样等同于一顿饭。我说:“见到他我可以揍他一顿吗?”朋友说:“他在北京生活的挺艰难,出本书挣点钱花,你就别计较了。”哦,原来我是扶贫的。
我统计了一下,一些出版物未经我允许使用我的文字频率并不高,有五六次。虽说对我毫发无损,但每次遇到这种事情都让我觉得很恶心。我一直说,找我并不难,能找到我的文字就一定能找到我,只是这种不作为太不尊重人了。
去年有两家网站,抄了我不少文章,有热心读者向我举报,我打电话问是怎么回事。我发现,干坏事的反应是一样的,这两家网站的负责人说的话几乎一样,一定是一个妈逼生下来的。
一般我会说:“你们那里谁是负责内容的领导啊?”对方立刻感到有些紧张了:“您是哪位?您有什么事情吗?”然后会说负责人不在或者现在下班了。然后我又会再问:“那你们谁是网站的负责人呢?”对方就会变得更紧张了。反复问我想干什么。唉,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老子不是鬼你们都这么害怕啊。
有时候,我觉得他们真的挺可怜的,我甚至想拿他们逗逗闷子,比如说我谎称自己是个风投,觉得贵网站模式不错,打算投资,约你们的CEO(Copy Executive Officer)出来聊聊。约好地点,我带个律师过去修理他一下。我同学里干别的的人不多,当律师的最多。但后来一想,跟这帮孙子瞎耽误工夫干吗呢。我只好强忍怒火,告诉他我是谁,贵网站用了我的东西,没打招呼,请在规定时间内删掉。不删掉也行,一篇文章按我提出的要求支付稿费(一般要比主动跟我谈合作的稿费要高一倍)。
我报上名之后,对方的语气立刻变得客气起来了,“哎呀,是王老师啊。不好意思,我们一直喜欢读您写的文章。”你妈的这叫什么逻辑,喜欢读我的文章就可以随便用吗。我还喜欢故宫里的文物呢,难道我可以随便去故宫里面拿?后来我想,在这些贪婪的IT精英脑袋里,他们是可以这样做的。
接下来,就进入了好莱坞的俗套,什么联系不上我,正打算跟您联系呢,您就打电话了,要不我们谈谈合作,我们很欣赏您,然后是道歉道歉再道歉……之类的生产安全事故之后领导出面说的那些一成不变的套话。我发现,在这个不要脸的国家,人人都是演技派。行了,我要不找上门的话,您就默认我许可了。去年有家网站盗用我的文字,从我发现到我最后打电话,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一直在给这帮孙子机会,直到打电话的时候他们还说“我们正要跟您联系呢”,“正要”这个词是一个什么时间计量单位呢?一个“正要”等于多少天呢?
有家网站,当我找上门,他们非但不想解决问题,还找到我的同事,希望我能网开一面。记住,我的合作大门永远是敞开的,但是这个大门是有门坎的。
我不知道,这篇文字会不会再被什么网站抄袭过去。现在,我也懒得跟这帮孙子理论了,我找了个律师,以后再遇到这个问题,让律师帮我解决。
这类文章我在博客上写得不少了,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写一篇,估计看的人都审美疲劳了——您这点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怎么没事老拿出来说呢。是啊,如果这个社会都按规矩办事,我至于这样吗。维权什么时候像维稳一样受到重视的话,这个社会真的就可能和谐了。
其实打个招呼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对吗?
带三个表 @ 2011-05-20 2:44:48 分类: 闲扯
药家鑫和夏俊峰一个面临二审,一个面临死刑复核。结果很快就出来了。在此预测一下,药家鑫二审肯定是死刑,如果再死刑复核,估计也是死刑。反正不能让他活了。处死药家鑫,感觉像为民除害。
夏俊峰死刑复核我看翻盘机会也不大,也是死刑。反正也不能让他活。夏俊峰为民除害,只能死。
对比这两个人的命运,正好相反,一个是人民不让他活,一个是人民之外的人不让他活。药家鑫是很简单的杀人事件,除非药家鑫有什么更硬的来头,否责难逃惩罚。而夏俊峰不是简单的杀人事件,他杀的是制度和权力,这三家不幸的家庭只是制度的牺牲品,即使夏俊峰最后被执行死刑,那两个不幸的家庭也不是胜利者。撼山易,撼制度难。
我们时刻都要记住这样一句话: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在死刑没有废除之前,我们对任何死刑罪的理解和使用都是带有偏见和局限的。
带三个表 @ 2011-05-20 2:00:22 分类: 未分类
(封面)
(封底)
今年做了一款笔记本,从准备到现在即将下印厂,花了小半年的时间。十年前,我打算写一本经典唱片的书,后来懒得写,之前写了大约七八万字的手稿就扔到杂物堆里了。去年,我想做一款笔记本,主题就是经典唱片,因为这是我最熟悉的。
我常想,如果有人手里有一个笔记本,里面全是一些经典摇滚唱片的封面,平时在上面写字的时候,顺带着还能了解一些音乐,不是挺好吗,所以就有了这个笔记本。
但是光有封面还不行,还要有点文字介绍,原本我要对每张唱片有一句话的评论,毕竟咱干过乐评人。但我对写乐评实在没兴趣,就想到这些歌星们平时都爱说一些名言警句,干吗不用他们这些话呢,启迪人生也好,揭示人生道理也罢,总之,那些话说起来显得有点智慧,比我的评论有价值多了。这样,笔记本的面貌就是里面至少有100句他们说的话,信息量足够丰富。不管你是否喜欢摇滚乐,看到这些话都能有点触动,权当你看微博了,但可比那些微博上的话牛逼多了。所以这款笔记本,既值得你使用,又值得你收藏。您以前不是说了吗,要是咱有钱了,就买两辆宝马,一辆自己开,另一辆砸着玩。反正笔记本也不贵,您看着办。
封面设计的数字取自每一张唱片中的字体,有些字体你一看就知道出自哪张唱片。内页设计暂时不剧透,反正设计得相当古怪。这次请来了毕业于伦敦圣马丁艺术学院的设计师设计。起初,设计师想用刺青效果,于是找来一张猪皮,刺了一下午,结果很失败。因为猪皮比人皮粗糙多了,于是只好放弃这个想法。因为我想不会有哪位愿意把自己身体的一处贡献出来用来刺青作封面吧。
再过几天,这款笔记本就上架了。
另外,姜昕的独家签名版《长发飞扬的日子》 明日开始发货,请买家注意查收。
带三个表 @ 2011-05-18 1:00:11 分类: 闲扯
今天我看了两篇论文,这两篇论文都跟我有点关系,一个是我带的实习生魏玲同学写的《<三联生活周刊>公众人物自杀报道策略》,一篇是胡涵同学写的《互联网新政治与替代性民主——从后结构主义棱镜看王小峰博客的生产意义》。
魏玲喊我老师,我带了她有快两年的时间,从大二开始,直到毕业考上研究生。这两年看着她成长,进步很快。因为带她采访过陈琳和贾宏声自杀的过程,所以毕业论文写的跟这方面有关。实际上在她写论文之前,一直说跟我聊聊怎么些,我其实也没想过这类报道该怎么写,只是采访任务摆在面前的时候,硬着头皮往下做就可以了。往往这类采访不容易做出来。还好,采访写出来,只要能跟其他媒体不一样,我就知足了。但后来总是阴差阳错,我一直没有跟魏玲仔细聊这个论文。也许,我该跟她聊聊,会给她一些建议和帮助。
胡涵喊我师父。实际上我基本上没有带过胡涵,刚认识她的时候她还在复旦大学念书,学的是广播电视新闻,一度她想来三联实习,后来去了别的地方实习,但我们后来成为朋友,这孩子学习挺认真的,人也踏实,喜欢动脑子,不像跟她同龄的孩子那样喜欢怀疑人生。事实上我们认识正是因为她怀疑人生,她问我一个朋友很多终极问题,直到把那个朋友问到挠墙,这朋友扛不住了,就把我推到前台,自己睡觉去了。胡涵认识我之后就把怀疑人生的习惯戒了。我记得她有段时间周游世界,每到一处都给我买一张唱片。没有比这个更让我开心的事情了。
没想到她后来把我当成了研究对象,事实上以前把我当研究对象的学生有很多,多是在国外学习的学生,打电话或者发邮件了解互联网和博客的事情,我一般都很认真配合他们,毕竟花不少钱出去念书,都挺不容易的。但是像胡涵这样把我研究得这么仔细还是头一回,论文写了六万字,我的天,这得写多长时间啊。
我写博客从来没想过该去怎么写,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写的东西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子,胡涵的论文让我有机会跳出来看看自己,嗯,就像照镜子:王小峰,你真棒。不看这些文字,我还真不知道自己过去都做了些什么,往往做过的事情转身就忘了。至于我在别人眼里什么样,我几乎不去关注。反正别人看我越难受我越高兴。
胡涵是一个很乖的女孩,活的稳稳当当的,但是她居然对我这种言行思想与她没有任何交集的人产生了兴趣,还后结构主义。我都不知道什么叫后结构主义,也没看过福柯的书,妇科的书倒是看过两本。
胡涵的论文倒是替我总结了我过去做的很多事情,而且引经据典,我倒觉得她该当我的师父。还好,她的分析没有言过其实,很客观,我要是论文指导老师,肯定给个优。哈哈。
带三个表 @ 2011-05-17 22:26:47 分类: 杂谈
我一直想看最近上映的新片《杀死波诺》,最近常往音像店跑,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之所以想看这部电影,有很多理由:第一,本篇改自爱尔兰乐评人尼尔·麦考米克(Neil McCormick)的自传体小说《我差点成为波诺》;第二,它是一部音乐片;第三,编剧是我喜欢的《追梦者》的编剧迪克·克莱蒙特和伊安·拉弗雷奈斯,当年看《追梦者》的时候笑得快岔气了。
在看《杀死波诺》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追梦者》的情节,有些地方似乎能找到共同的影子,总体上的感觉都是以一个欢乐的过程讲述一个伤感的故事。相比之下,《追梦者》的包袱太密了,而《杀死波诺》似乎更收敛了一些,把故事的重心放在了剧情上。
但凡音乐类的电影,一般都有它的套路,首先是它要积极向上,要么是音乐改变人性,让人获得成功,要么是音乐感动了一个垃圾,让浪子回头。《杀死波诺》好像都不是,如果老师布置一篇关于《杀死波诺》观后感的作业,我会说,这是一部关于失败的电影。记得罗老师在演讲的时候说:“所有成功学的书都在告诉我们,只要你努力都会获得成功。”这是一句废话,因为成功学本身在讲成功原理的时候毫无科学依据,这就像你不能把桃子嫁接在梨树上面一样,但千百万人就是相信——不然成功学干嘛那么受欢迎呢。如果你记住有句话——小鸡不撒尿,各有各的道,说不定你就成功了。
遗憾的是,电影里的主人公,也就是尼尔·麦考米克不知道这句中国俗语,他坚定地认为,自己可以成功,于是他费尽心机,尽可能靠近成功那一步,但事与愿违,最后他离成功越来越远。他如果看过《三国演义》的话,也会仰天长叹:妈逼的,既生瑜何生亮。
原作《我差点成为波诺》跟这个电影相差得太远了,因为小说刚出版的时候,导演尼克·哈姆第一时间就把小说的改编权买下来了,可买完之后他却不知道怎么拍成电影,因为原著太碎片化了,没有太强的故事情节。但恰恰给这个故事重新编写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显然,他们看到了另一面,那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成功的人永远是少数,失败的人永远是分母。但是有谁会去写一个失败者的故事呢,因为故事本身就缺乏吸引力,电影又是一个造梦的东西。所以关于失败者的故事,永远会像失败者本身一样被埋没——除非这个失败者的故事太戏剧。没有戏剧冲突,那就把所有失败者的故事安在这个电影里,也一样好看。像什么艺术院校的学生,开学第一天都该看看这个电影,或者想成名想疯的人也该看看。
所以,尼克·哈姆请来了《追梦者》的编剧,这样,他们找到了一个走向成功路上倒下的人身上经常发生的故事,比如说,你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你抓不到机会,而是你太想抓住机会,加上你自私、固执、心胸狭隘、占有欲太强、盲目乐观、天资平庸……有时候靠这些能短暂带给你一些成果,但终究是埋在你前进路上的地雷,总有一天会爆炸的。
现在很多人都想成功,成名,建议你先看看“失败学”的案例《杀死波诺》,为什么波诺成功了,而麦考米克失败了?影片中,最后U2发布会的时候放了一首U2的歌曲,也是片中唯一一首U2原唱的歌曲《我始终没有发现我想找的》,这首歌在那个场景很有讽刺意义。但我认为,这时候更应该放滚石的那首《你不能一直得到你想要的》。实际上这部电影在提醒那些梦想成功的人,即使你枉费心机,甚至花很多钱,或者放弃自己的尊严(比如片中麦考米克为了从黑帮老大那里获得支持,不惜给这个同性恋大哥口交),你没本事就是没戏。
前几天看《苏珊大妈:美梦成真》 这本书,感觉她的成功太幸运了,她的突然走红让很多人羡慕嫉妒恨。是啊,凭什么啊。可仔细想想,她的成功是对她的回报,因为她有一个机会,并且,她从来没有太多奢望,而且她是个有故事的人。如果你仅仅是傍上一个有钱的人,哪怕你在所有的电影里都当主角,你如果是个平庸的人,那终生如此。白岩松说:“如果一只狗天天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上,一个月后就成了名狗。”但对有些人来说,不是。哪怕你认识中国所有的煤老板,哪怕你跟世界前五百个富豪上过床。
片中乐手的范儿,绝对八十年代,让我想起了那些朋克,比如The Clash,The Cure,还有新浪潮时代的Duran Duran,他们的打扮也从朋克、后朋克、新浪潮到华丽摇滚,一点都不含糊。
顺便说一下,本·巴恩斯在影片中扮演麦考米克,他是个受过音乐训练的人,演过音乐剧。但是他要在片中唱的难听一些,这多少难为他了。不过,在这部电影的原声唱片中,巴恩斯唱得非常牛逼,他的声线甚至跟波诺很像。我最喜欢他唱的《Where We Want To Be》(试听 )。
当然,我在看这个电影第一次笑出来是扮演波诺的那个家伙出场:我操,这不是许巍吗。
带三个表 @ 2011-05-12 20:32:13 分类: 音乐时间
页面地址在此 。
本期曲目如下:
Acid House Kings-Are We Lovers Or Are We Friends
Ben’s Brother - I Am Who I Am
Bill Callahan - Drover
Bill Withers - Ain’t No Sunshine
Carina Round - Backseat
Cass Mccombs - The Lonely Doll
Dan Michaelson & The Coastguards - Ease On In
David Lowery - Ah You Left Me
Eisley - I Could Be There For You
Fleet Foxes - Tiger Mountain Peasant Song
Henrik Olofsson - Make Me A Cowboy Again For A Day
Holy Ghost! - Wait And See
Johan Aineland - Best Days Are To Come
Josh Kelley - Georgia Clay
Justin Rutledge - Jack Of Diamonds
Kevin Johansen - Susan Surrender
Kuryakin - If You Could See Me Now
L’altra - Boys
Matt Wertz - Family
Mixalis Xatzigiannis - Thalassa
Parlours - I Dream Of Chicago
Rita Calypso - Wanderlove
Scott Orr - Flesh And Bones
Sidi Toure - Djarii Ber
Social Distortion - Gimme The Sweet And Lowdown
Telekinesis! - Rust
The Leisure Society - A Matter Of Time
The Pains Of Being Pure At Heart - Anne With An E
The Byrds - Oh Susannah
The New Amsterdams - The Spoils Of The Spoiled-Its
U2 And Soweto Gospel Choir - Where The Streets Have No Name
Yngwie Malmsteen - Gimme! Gimme! Gimmie!
带三个表 @ 2011-05-12 0:39:07 分类: T恤
今年的T恤很快就要做出来了,
同时也换了一个logo。
这个logo的歌词大意是:有逗号,句号,问号。
以及一枚发福(或转基因)的精子。
有对有错,从哪个方面理解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