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图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点击图片看大图)
点击这里看贵报。
2009年7月3日的日志
今天看博客留言,有个人说“你知道www.wangxiaofeng.net的pr=6是什么概念吗?”我还真不知道,就请教胡戈戈老师,胡老师说:这叫网站PR值。网上有介绍,反正把网站分为10个等级,数字越高表明受关注欢迎程度越大,胡老师给了我一个链接,专门查询网站PR值的。我顺手查了一下,比如老六的博客PR值是4,读库网站的PR值是5,土摩托、老罗的博客PR值是5,新浪韩寒、徐静蕾的博客PR值是6。排名第三的阿库斯塔PR值是5,第4名当年明月也是5,但是第5名李承鹏的就是6。我又查了一下网易的博客,排名第一的Leica的PR值是5。搜狐排名第一的博客“老沙的博客”PR值是6,第2名“丁轶的投资博客”也是6,第三名就是5了。但是从第6到第9的博客PR值都是6。腾讯排名第一的PR值是4,排名第二的PR值是5,原来和菜头他们的博客排名是反着排的。另外,深受脑残人士喜爱的两个网站:开心网是6,豆瓣是7;门户网站搜狐网站是8,新浪是9。目前比较热门的饭否是6……
当然,PR值跟网站博客自身的排名不是绝对对应的,排名是有水分的。也就是说,哥们的博客PR值已经是6了,好像过6的博客没有几个,尤其是独立博客,说明我已经很受欢迎了对不对?
那么,请听题:现在怎么没有人在我博客上做广告捏?
一个朋友,刚刚入行,就是做宣传那种工作。
遇到了一个让他头疼的事情,
如何向记者发放车马费的事情。
比如标准。
问我,我也不知道,我最讨厌参加新闻发布会,
最讨厌编写人家写好的稿子,所以不知道。
我知道,看我博客的且在大学新闻专业的孩子不少,
这个话题会影响到他们对未来的判断,
但这又是他们将来一定会面对的事情。
现在的媒体环境只有操性,没有操守,这是一个潜规则。
前几天我看到闾丘露薇老师的一篇博客,
闾丘老师一直是我很崇拜的老师之一,
所以建议未来想成为记者同学看看这篇博客,
尤其是建议看看闾丘老师在博文后面附的那个连接。
对于这篇文章出自新华网我感到相当震惊。
虽说贵国没有新闻操守准则之类的规定,也无新闻法,
但可以参照比较腐朽没落的国家的新闻从业人员的标准照照自己。
至于拿惯了车马费的在职记者,就别看了,
挺侮辱你们的。
我之所以作一个关于米高的调查,就是针对他去世后国内媒体老是把他跟我们扯在一起,似乎他不跟我们沾点边就不能好好面对他一样,我就看不惯这一点。幸好我是听着他的歌长大的,整个80年代我都经历过,他在中国什么情况我当时非常清楚。但是有些记忆我也有些模糊,前几天采访一个朋友,让他回忆当年怎么知道米高的,也是说得含糊不清,看来大家记忆都有了点问题。所以我做一个调查,当然调查也会因失忆的人参与而降低其准确性。从调查结果上看,它和我判断差不多。前天,《新京报》跟我约了一篇稿子,如果我要是在这个调查结果出来之后再去写这篇文章,可能更有说服力。
我看了很多网站找一些嘉宾谈米高·集训,多数内容是瞎扯。有时候吧,作为传播媒介,做什么事情都不动脑子,想当然地认为就是那么回事。比如米高·集训对中国流行音乐或者中国流行文化的影响,我一直认为,丫根本没有过什么影响。于是你就站出来了,说你特别喜欢,喜欢得死去活来的。请坐,我还没说完呢,别插话。对于某个个体的影响是存在的,但是对于整体来说你算什么呀,整个80、90年代,喜欢欧美音乐的人都是小众群体,不能因为有几个人总在媒体上鼓噪欧美音乐它就被你想象成大众群体。问问那些发行公司,欧美引进版在贵国的销量是多少。即便是米高的歌迷,在以诚信为本的怏怏贵国,都可以忽略不计。
我这次调查的目的有一个:米高·集训与贵国媒体的关系,因为搞清楚他与媒体的关系,就搞清楚歌迷与他的关系了。没有媒体的影响,跟有媒体的影响,结果是两回事儿。我在上午把题目公布出来,到了午夜11点多钟,已经有6280人参与了调查。如果这个调查继续下去,可以到3万这个数字。事实上6000多跟3万多没什么区别,在比例上基本没有太大变化。调查本来就不精确,有个大概齐的数字就行了。
详细调查结果可以到这里欣赏。
头两个问题,你的性别和年龄,确实我在做一个调查,跟米高关系不太大。知己知彼,才能对症下毒,其实结果跟我上次调查的结果差不多,男多女少,跟国情相符。互联网的主力基本上在20-40岁之间。20岁以下的人忙着写作业抄论文,40岁以上的人忙着贪污搞女人。
强行插播一段广告
表哥您好,
我从小学就是麦克(杰克逊)的歌迷,从小到大有太多人因为我不停的介绍而爱上了他。他的去世令我震撼,我和我的家人都没办法接受,他的音乐和魅力影响了太多人了。我爸爸说,女儿别哭,他只是去上天那里唱歌了,他就跟我们家人一样。表哥您最近不是忙着设计t恤么,可否设计一个麦克头像的?我只是问问有没有这个可能性,因为您的设计比较新颖,不只是有个头像那么简单。如果没这个可能就算了,打扰您了。
提提
===================================
注:鉴于我没有申请米高·集训的肖像使用权,所以,我不能接受直接拿米高·集训的相片做T恤图案的设计。如果有愿意尝试的同学,你可以画一个。但我希望有点创意,照猫画虎就算了,这办法我学两天也会。有兴趣的同学把稿件发送到我的邮箱:teeeeshirt@gmail.com
第三个问题:您是什么时候知道迈克尔·杰克逊这个名字的?我之所以设计这个题目,就是想知道他在中国最受关注是什么时候,答案跟我想象的一样,在90年代以前,知道他的人很少,只占这次调查的22%左右。更多人是在90年代知道米高的。进入2000年之后,知道他的人少了,这是因为参与调查的人年龄段在二三十岁左右,正好在90年代开始听西方流行音乐。人们知道一个人,尤其是知道这样的一个名人,多是通过媒体,这个调查显示,在90年代以前,媒体介绍的不多。我们知道,他就是在1979年到1986年这段时间最红,他在最红的时候,我们几乎不知道他。
第四个问题:如果是1985年以前第一次知道迈克尔·杰克逊,您是通过什么方式知道的?这个调查显示,在1985年以前知道他的人只占调查人数的12%,只有700多人。不过,这个数据显示的有点令人匪夷所思,在1985年以前,电视上从来没有播放过米高·集训的歌,却有138人告诉我说在电视上看过,难道是我的记忆出了问题(或者当时我没有看到?)?1985年以前电视在贵国并不普及。也许接受调查的人有一部分在海外长大的?参与调查的人不妨留言告诉我,你是在哪个电视台的什么节目中看到了米高?通过广播知道米高·集训的人有56个,相比之下,广播的尺度要比电视宽一点点,当初广播里是否播过他的歌曲我没印象了。可能其他地区(比如上海)倒是有这种可能。听朋友说的有180人,通过报刊知道他的有115人,通过卡带或唱片知道他的有200人,通过录像带知道他的有73人。在电视不普及的时候,有录像机就少了。
那么,从这个调查结果显示可以得出结论:通过媒体知道米高·集训的有309人,通过非媒体知道米高·集训的人453人。在他最红的时候,我们那阵子在反精神污染。想想吧,连邓丽君都不能幸免,你能在媒体上看到他的介绍吗?
第五个问题:如果是1986-1990年之间第一次知道迈克尔·杰克逊,您是通过什么方式知道的?有252人听朋友说,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知道的671人,通过卡带唱片录像带知道他的有657人。之前我想象的是,这个时间段知道米高·集训的人应该最多,事实上很少,只有1580人参与了这项调查。这只能说明第二项调查的结果的准确性,大部分人都是80后。而这个阶段,媒体介绍与非媒体传播基本上差不多。1988年上海中唱引进他的《真棒》,再早以前,1985年左右中图进口他的《墙外》《颤栗》,在大陆听到他的音乐已经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了。在这期间,上海已经有《音像世界》了,很多严肃音乐杂志也开始介绍米高·集训了,一些地区的广播电视报也零星有他的介绍,广播电台也开始介绍流行音乐节目了,这时候知道米高的人年纪应该在35-40岁左右,这个年龄段占本次调查人数比的1/4左右。
第六个问题:如果是1991-1995年之间第一次知道迈克尔·杰克逊,您是通过什么方式知道的?这个调查结果让我感到有些意外,通过广播知道米高的人下降,只能说那时候人们都不习惯听广播了?通过电视知道米高的人多了,这个阶段电视开始全面普及,它占领了原有的广播听众。报刊介绍的比例同前五年相比没有太大变化。通过非媒体渠道知道米高的比例继续上升,如果这个调查真实性比较高的话,那说明媒体的影响到了90年代前期还没有成为主导,对米高尚且如此,对其他欧美歌星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七个问题:如果是1996-2000年之间第一次知道迈克尔·杰克逊,您是通过什么方式知道的?电视时代的力量更强大了,广播继续后退。互联网开始兴盛,录像带逐步退出历史舞台,VCD/DVD开始风靡。参与这项调查的人数跟上一个差不多,参与的人很多,这说明在90年代,米高·集训越来越被我们熟知。他的名气越下滑,我们知道他的可能性越大。多数人是在这个时间段头一次知道米高·集训的,约占此次调查人数的60%左右。
在2000年以后,互联网成了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只有不到1/5的人是在这个时间段知道的米高·集训,这说明,该知道他的人差不多都知道了,可能是90后且上网的群体是在这个阶段知道的米高·集训。
总结:
一、米高·集训的口碑肯定不错,所以靠口耳相传的比例一直在任何阶段都很高。
二、在米高·集训最红的时候,中国媒体缺席。
三、中国媒体对米高·集训的关注程度跟其走红程度成反比。
四、在接受调查的人当中,喜欢米高·集训的人占一半,不喜欢或无所谓的人占一半。这恰恰说明,即便是一个流行之王,也未必能通吃。反过来也说明,欧美音乐在中国属于小众市场。
五、米高·集训去世,媒体过度关注,说的都乱七八糟,说明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这个人。的确,当一个人名气过大的时候,人们就没有兴趣去了解他了,因为人们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太了解他了。
六、这个调查我在设计的时候有点不严谨,没有把更真实的数据调查出来,用20分钟设计一个调查题肯定会有问题的。还有题目里少了一项图书。另外我也怀疑人们的记忆力,也怀疑我的记忆力。因此,这个调查不太能说明更精细的问题,只能说个大概齐——媒体并没有对米高·集训在中国的认知起到多大作用。数学好的同学可以帮我看看,还有什么问题。
说句题外话:
米高的离去,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以后不再有超级天王诞生了,这是因为互联网可以在瞬间把任何人造成传奇也瞬间造成平庸。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过去几十年间登峰造极的超级明星会一个接一个离我们而去。我在想,等他们都死光了之后,那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那一定是廖化老师变成米高·集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