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联想

珍爱生命,远离博客

2007年6月14日的日志

带三个表 @ 2007-06-14 5:21:42 分类: 杂谈

今天看我们主编的博客,说到了《三联生活周刊》的办公环境,强调了当初比较喜欢净土胡同那个地方。您听这名字,“净土胡同”,北京从来都是风沙弥漫的,还有这种地方,虽然很土,但是很干净。也就是在这种地方诞生了《三联生活周刊》。

我没赶上净土胡同,据三联的老记者讲,那时候整个办公室只有一台386电脑,谁想用电脑,就跟现在去医院看病一样,要先挂号、排队,上午9点钟您挂上号了,下午3点会轮到您用20分钟。而且整个杂志社只有两部电话,所以连程控都用不到。你想象得出,当时杂志是怎么办出来的。

我去三联的时候,已经搬到安贞大厦写字楼,二十多层,透过窗户往外看,那叫一个……其实也没什么好看的,就是破破烂烂的北京。但是办公条件好多了,三四个人一间屋子,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地上是甲醛超标的欧典地板。我去了之后被分配在文化部,一共有五个人,我没事闲逛,发现了一些疑问,其他部门每个人都有一台电脑,只有文化部门五个人用一台电脑,还是个486,当时已经是2001年,这台电脑安装的系统还是DOS,里面是WPS。还不能上网。再看其他部门,都是奔腾了,Win2000的系统。从电脑的配置就能看出,《三联生活周刊》不太重视文化建设,虽然在一个很有文化气息的环境工作。

我们文化部门用电脑也得排队,上午10点钟挂号,下午两点钟能用上,我们五个人紧密地团结在以486为核心的文化部周围,这种状况持续了半年多,终于,杂志社的电脑又升级了,各个部门淘汰下来的破电脑都处理给文化部门,我们那叫一个高兴啊,楼上楼下奔走相告,我们终于用上电脑了,那感觉像什么?看过电影《龙须沟》吗?喝到甜水的感觉那样。

我很幸运用上了我们部门淘汰下来的486,技术部门为了能统一网络设置,给我安装了Win2000,俺也终于能用上了Win2000,来之不易啊。每天上午10点钟,我就早早地到单位,打开电脑,中午12点钟,我终于能进到桌面了,然后打开IE,中午吃完饭,我终于能看到网页了,下午1点,我打开Word,3点钟的时候,你就可以在Word里面写字了。

后来,我们离开了安贞大厦,因为大家觉得这个大厦一点安全感和贞操感都没有,那时候没有三险一金,不能生病。我们搬到书店了,后来就有了三险一金,你想得病就得病,想得什么病都没后顾之忧,三联的电脑也换了,所有人的眼前都洋溢着双核的微笑。大部分人都用上了笔记本电脑,只有我,还喜欢用台式机,已经换成了奔四。我是多么怀念那个486啊?也不知道它哪里去了。记得当初换电脑的时候,我跟同事小于商量,必须把这台电脑弄坏了,单位才给换,然后我们俩轮流踢这台电脑,可是它就是不坏。后来我们俩累得都没劲了,踢一场球也没这么累过。后来一看电脑的牌子,虽然是个杂牌子,但是名字叫“金刚牌”。

据说,杂志社今年要搬家,要搬到一个更大的地方,大到什么程度呢?在办公室里同事之间说话要用对山歌的方式对方才能听见。比如,主编问一个记者稿子的事情,会这样:

主编:哎——你的稿子写完了没哎伊罗哎?你不交稿没法出呦哎伊罗哎。
记者:哎——我的稿子没写完呦哎伊罗哎,因为电脑又死机呦哎伊罗哎。
主编:哎——什么时候能写完呦哎伊罗哎?过时不候扣奖金呦哎伊罗哎。
记者:哎——主编你不要着急呦哎伊罗哎,因为它是个486呦哎伊罗哎。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