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联想

珍爱生命,远离博客

2008年9月3日的日志

带三个表 @ 2008-09-03 10:46:59 分类: 闲扯

时间:2008年9月6日下午13:00点。
地点:海河边,大同道与大连道之间的某个地方。
报名方式:打电话。
联系人:我妹妹王晓玮
电话:022-23315681/022-23322195(8:30-17:00之间报名)
免费,可呼朋唤友拖家带口谢绝未成年人。
别往我邮箱发邮件,以免耽误你报名。

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是因为场地太小,满额为止。
如果报名的人多,就加场,人少就一场。
如果加场,时间会安排在下午15:30。

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报名。

带三个表 @ 2008-09-03 1:11:51 分类: 杂谈

今天,收到中国音乐家协会金兆钧老师发给我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三十首优秀流行歌曲》候选曲目,一共100首。我把后70首删掉了,剩下30首传给他们了。

最近闹完了,又开始改革开放30年了。想想这个国家也挺悲哀的,原来那么封闭,那么变态,后来才开放,看来历史的车轮谁都不能阻挡,最近中国奥了一次,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的S造型,希望将来更开房开放吧。

流行歌曲本来不该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它本来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都存在的东西,但是从那个变态的年代开始,一个人们喜欢的艺术形式给消灭了。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那个人,丫几乎把所有的东西都毁了。但是历史就是这样,似乎是机缘巧合,流行歌曲的命运跟改革开放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历史的逻辑就成了——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流行歌曲。

我还算幸运,文革的革命歌曲我听到不少,改革开放后我正好借改革的春风来到了北京,从李谷一唱《乡恋》到现在的萧敬腾唱二逼歌曲,我都赶上了。要不我怎么成了乐评人呢,因为你丫还小,不懂历史。

金兆钧老师在信中提出了评选标准,如下:

时代性:反映当时时代主题或社会心声。
音乐性:歌词/旋律/编曲/演唱具有较高水准,引领流行潮流。
民族性:体现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并不排斥与外来优秀文化融合。
人文性:具有较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性。
历史性:脍炙人口、经久不衰,传唱多年仍不失其经典魅力。

我的选择结果如下:

李谷一:《乡恋》(马靖华/词,张丕基/曲)
看我博客的人95%以上没有听过这首歌曲,这首歌你今天听着没什么,但是在当时,李老师被一些人批的快成反革命了。冲这个这首歌在任何时期都是经典。对这首歌的批判让我知道了什么叫气声唱法,那些傻逼当年批判这首歌可能不知道唱歌要用气,他们根据喘气的粗细深浅程度来判断一首歌曲是否低级庸俗下流。还好,后来那些气声说法的人都Shut他们的Up了。

程琳:《小螺号》(付林/词曲)
程琳老师刚出道的时候,好像十四五岁?她的意义不在于她唱了什么,而是她这个年纪的人唱流行歌曲,本身就是一种标志。标志着流行歌曲是年轻人该唱的歌曲,那时候她是最年轻的歌手,和李谷一老师一样,程琳老师也受到过很多非议。在那些非议的人看来,流行歌曲就是“小螺号,瞎鸡巴吹,海鸥听见了瞎鸡巴飞。”

苏小明:《军港之夜》(马金星/词,刘诗召/曲)
我选这首歌主要是作者能把一首主旋律的题材写得很有人情味儿,苏小明唱的也有人情味儿,你想想吧,在那个拨乱反正之初,人性的解放可没那么快,有些人还喜欢用政治眼镜看问题。但可能是这首歌太优美了,同时也不俗,所以,即便想鸡蛋里挑骨头的人也挑不出来。

朱晓琳:《妈妈的吻》(付林/词,谷建芬/曲)
选择这首歌的理由只有一点,我妈说每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就想起我姥姥。

群星:《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张枚同/词,谷建芬/曲)
粉碎四人帮,百废待兴,全国人民跟今天迎奥运一样打了鸡血,那时大家都希望投入到大干四化的热潮中,发愤读书,为中华崛起添点力量。这首在当时青年中比较流行的理想主义赞歌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未来来的蓝图。妈逼的,过了20年后,发现根本不是这回事。现在比我大六七岁的人应该深有感触,被忽悠了吧?

臧天朔:《朋友》(黄集伟/词,臧天朔/曲)
在这首歌出现之前,朋友的关系因为政治运动而变得靠不住;在这首歌出现之后,朋友的关系因为商业色彩而变得靠不住。每个人都需要朋友,那种很纯粹的关系,但是总是无法真正实现。

群星:《让世界充满爱》(王健、陈哲、小林、郭峰/词,郭峰/曲)
从这一时刻开始,流行音乐界的大型团体操方式就出现了。那时候中国人对爱的描述还是很含蓄,当时我觉得有点假,现在对爱的描述都是“我的爱,赤裸裸”,我又觉得受不了。因为现在到处都是《让世界充满2》。

程琳:《信天游》(刘志文、侯德健/词,解承强/曲)
借用西北民歌信天游的歌曲在当时有很多,这次候选歌曲也有很多,我选择了《信天游》,因为这首歌引发了“西北风”热潮。这是流行歌曲第一次跟传统民歌明目张胆地媾和。不过让我感到失望的是,既然是反映改革开放30年,为什么没有囚歌?这个是跟当时“西北风”一起流行的。你想想,没有当初1982年的严打,能有1988年囚歌流行吗?而且这些歌曲才是真正的民谣,什么高晓松、小柯……都是伪民谣。为什么我们总是回避掉囚歌的真正历史成因?

崔健:《一无所有》(崔健/词曲)
关于这首歌的意义我就不说了,因为这么多年我都说烦了。

董文华:《血染的风采》(陈哲/词,苏越/曲)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虽然只打了几个月,但是中越紧张的边境关系一直持续到90年代。《血染的风采》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1985年,我上高中,我们班一个女生给老山前线的一个解放军写了一封信,她说你们保家卫国,“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然后这封信辗转被《云南日报》发表,然后全国有无数家党报刊登了这封感人的信。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这个女生每天收到的全国各地的信件都是一麻袋一麻袋的。后来,那个老山前线的连长杨少华还到我们班做了讲座,送给那个女生一包老山上的土,还有几片弹片。我发现那弹片里面都是铁刺儿,炸开了之后杀伤力真大。那时候想,越南人真狠。后来我就听到了《血染的风采》。那时候人们都还有家国情结,不像现在,除了简单的民族主义,就不会干别的。关于那段历史的文艺作品,一个是《高山下的花环》,一个是《血染的风采》。任何战争都没有正义,大炮是矫正边界的最好仪器。

崔健:《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崔健/词曲)
这是一首把历史、政治、生存、大我、小我浓缩的相当完美的歌曲,关键是,它还是一首摇滚歌曲,还是崔健的标志性歌曲。

朱哲琴:《一个真实的故事》(陈雷、陈哲/词,解承强/曲)
这是一首带有公益色彩的歌曲,当时没有人这么去想,也是在当时流行歌曲庸俗不堪的时候出现的相对比较艺术性的歌曲,更是朱哲琴奠定自己风格的歌曲,没有这首歌曲,大概也就没有后来的《黄孩子》《阿姐鼓》。

艾敬:《我的1997》(艾敬/词曲)
别跟我说这首歌民谣,那都是生造出来的概念,艾敬本来也不怎么会唱歌,所以她唱这种哼哼唧唧的歌曲倒还挺合适。主题抓得很好,1997。香港都回来10年多了,俺现在也没去过那个花花世界。因为去自己国家的土地还要盖上大红章,感觉挺别扭的。

韦唯:《爱的奉献》(黄奇石/词,刘诗召/曲)
中国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天灾人祸每年都会有,现在如果你听到这首歌,肯定没发生什么好事儿。而且现在又是一个爱心缺斤短两却又偏偏喜欢到处献爱心的年代,反正这首歌会一直传唱的。

董文华:《春天的故事》(蒋开儒、叶旭全/词,王佑贵/曲)
好多人会觉得你怎么会选这首歌?我下面还选了《走进新时代》呢。因为流行歌曲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它不但要见证一种文化、生活、时尚的变迁,也要见证某种政治关系的变迁。就像我每次听到《东方红》《北京颂歌》《大海航行,靠,舵手》都回想起那个年代一样,歌曲有时候会让我们复习一下历史,难道不是好事吗?我好奇的是,蒋开儒老师平时不作恶梦吗?

毛宁:《涛声依旧》(陈小奇/词,陈小奇/曲)
对,这首歌其实应该在最近几年流行才应风景。早了好多年流行,只能说有预见性吧,呵呵。

张楚:《姐姐》(张楚/词曲)
我很少能看到有人这么写歌词的,写得很有力量。这让我想起张楚的另一首歌曲《将将将》,有点“我吃我的心”的意思。

郑钧:《回到拉萨》(郑钧/词曲)
当年红星公司的企宣詹华老师让我听郑钧的几首新歌,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丫红了。这首歌编曲很有气势,据说当时他们听到小样的时候不是这个感觉——“像一匹小马驹在山路上悠闲的奔跑。”

陈琳:《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丁原、洛兵/词,丁原、周迪)
其实我更觉得陈琳的这张专辑很经典,每首歌都很好听。原来这张专辑是给那英预备的,老那没看上,就跟福茂签约了,不过也唱了《白天不懂夜的黑》这样流行的歌曲。据说那英老师当时一听到《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就想撞墙。

老狼:《同桌的你》(高晓松/词曲)
一首回忆泡妞未遂的歌曲让高晓松终于泡到了妞。以后你们都跟高老师学学。

李春波:《小芳》(李春波/词曲)
又是一首伪知青歌曲。它在1994年开始流行,后来更多是被农民工而不是曾经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接受了。

于文华、尹相杰:《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赵小源/词,李凡/曲)
我不明白后选歌曲里面为什么没有《纤夫的爱》,这首歌比《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更经典,一个长得跟功夫熊猫的远房亲戚一样的尹相杰,能把这两首俗不可耐的歌曲唱的全国人民都跟着哼哼,容易吗?

高枫:《大中国》(高枫/词曲)
这首融合了好多地方民歌调子的歌曲,从某种意义上告诉了人们,中国人就是喜欢大而无当的事情,过于迷恋大和完美总让我们迷失。

李娜:《青藏高原》(张千一/词曲)
有一次我当评委,选手唱《青藏高原》,觉得自己是实力派,我打分特低,我觉得是个女孩,稍微受过一点声乐训练都能唱得上去,结果就总有人拿这个到处蒙人。关于汉族人写/唱西藏题材的歌曲,能流行的不多,更何况张千一老师是朝鲜族呢。

田震:《野花》(田震)(田震/词,刘君利/曲)
我没有选《执着》,而是选了《野花》,我喜欢这首歌是因为词曲写的都那么恰到好处。好像有些老同志认为这首歌歌词有问题。那为什么你不说李宗盛老师的《寂寞难耐》也有问题呢?

朴树:《白桦林》(朴树/词曲)
朴树的歌曲就跟这首歌的名字一样,白巴刺剌的,没什么内涵,但是有点浪漫和讨巧。我家山上一片一片的白桦林,我站在其中什么感觉都没有。当什么东西变成了一种标志,就让人放不下了。这是一座让你伤心的城市,这是一条让你流泪的河,这是一条你跟丫分手的街道,这是一篇你曾经野合过的草丛……

张也:《走进新时代》(蒋开儒/词,印青/曲)
如果这首歌的曲子配上崔健《一无所有》的歌词,会是什么效果呢?还好,关于表白性歌曲就这么两首流行的,谁再这么去写,那就真有点傻了。


 

雪村:《东北人都是活雷峰》(雪村/词曲)
其实东北人都挺傻逼倒是真的。这首歌第一次跟网络联系在一起,改变了人们的欣赏方式和歌曲的传播方式,遗憾的是雪村并没有从中国移动那里领到丰厚的彩铃使用费。先驱永远是这样:只能做活雷锋。

布仁巴雅尔:《吉祥三宝》(布仁巴雅尔/词曲)
虽然蒙古语的歌词我听不懂,但翻译过来我觉得很经典,三是一种平衡与和谐,你没见过两条腿的椅子吧?三生万物,这是基础。所以我认为,《吉祥三宝》其实讲的是关于和谐社会的事情。

刀郎:《2002年的那一场雪》(刀郎/词曲)
至今我都觉得这首歌很牛逼。你不喜欢是因为喜欢的人太多了,怕自己被当成出租司机或打工崽吧?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