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的日志
带三个表 @ 2012-12-29 1:45:26 分类: 未分类
这几天一直在做后期,眼看快看到曙光了。
因为我没有做过视频,所以没有太强的概念,原来做视频太慢了。原本我以为后期再做两三天就可以OK了,一做才知道,太慢了。
之前,我说要做一个三维的片头片尾,因为好像国内还没有人做过这样的片头。虽然本人的小电影投资还没有郭美美一身衣服多,但我还是想尝试一下三维动画。几个月前我看了电影《雨果》,我觉得要是做出它那种三维效果就好了。后来才知道,那是动用了好几个国家好几百人的团队做出来的。等俺有钱的,要动用好几十个国家的好莱坞团队。
但我还是坚持把这个片头片尾做下来了,因为只有一个国家的两个人在做,花了将近四个月的时间,改来改去。因为做动画的哥们不在北京,只能通过网上和电话交流,进度缓慢。如果没有这个骚包的三维动画,现在估计都拿奥斯卡了。
7月份,我刚从加拿大回来,执行导演打电话给我,说片子粗剪出来了。我过去看,感觉很失望,怎么拍成这样了?后来,随着声音、剪辑、画面逐步修理,最初125分钟的片子剪辑成104分钟,字幕、遮幅加上之后,终于它看上去像一个电影了,因为在遮幅之前,不断有话筒入画,看上去就像穿帮一样,特别扭。
本来,我计划这周把片花剪出来,但是进度原因,只能拖后了,中间还有一个元旦放假,还得往后拖。乐观地说,如果首映,要春节之后了——我的下一个电影都要建组了。
现在,我面临的问题是,首映式需要钱,之前的投入早就超支了,奶家企业(个人免谈)愿意为我一直以来的别开生面的首映式冠名,请跟我联系(没几万块钱)。我会请五六百人到现场。对冠名者,我不胜枚举一般的感激。
罗老师搞脱口秀的时候说,他请的人如果不来就绝交,其实他是在撒娇。好多没去的人他后来也一直交往。我是动真格的,我邀请的人如果不来就真屏蔽、拉黑、绝交!我希望用这种威逼利诱恐吓胁迫绑架手段能把现场填满,制造一种票房繁荣的假象。哈哈!
当然,现在我要找一个能容纳五六百人的场地,谁有这样的地方可以提供给我,不胜酒力一般的感激。
我的邮箱:dundee(at)126.com
带三个表 @ 2012-12-26 11:15:14 分类: 闲扯
带三个表 @ 2012-12-26 0:51:13 分类: 闲扯
办了80年的美国《新闻周刊》宣布出最后一期纸质杂志,然后就只出电子版了。一本最多时能在全球卖掉400万份的杂志,说不出就不出了。我相信早晚有一天,《时代》周刊也会告别纸质杂志。这是一个趋势。
杂志消亡是一种必然趋势。当初杂志出现,是因为它比报纸的内容更丰富,可以让人安静下来阅读,它介于报纸和书之间的一种媒体,在过去的几百年间,没有人会认为这种信息载体会消失,但是现在,我们该为它倒计时了。
当年美国《生活》杂志全球销量也有400万份,后来也停刊了。我感觉现在基本上没有人爱看杂志了,尤其是中国杂志。
现在做杂志的套路大概都是这样:忽悠一个有钱的主投资,然后抱紧一些品牌的大腿,用广告撑着。因为中国人压根就不爱看杂志,所以杂志销量还不如一个小区的人口多,哪个傻逼客户还愿意投放广告啊,最后时辰到了就宣布倒闭。小强老师没事喜欢收集停刊号,多有眼光啊。
还有一个问题,中国人办的杂志,差不多都没法看,你想想,内容都是客户或者关系户的软文,你凭什么要花钱买这堆废纸。一本杂志在诞生的时候信誓旦旦,做着做着就你妈成了转圈被操的对象了——据说这叫土耳其烤肉。内容越做越烂,最后做死拉倒。
还有就是,就目前而言,从事编辑策划采写的队伍素质越来越差,写出来的东西如果读者都觉得很傻,谁还会去看呢。
我有时候会约一些朋友去酒吧咖啡馆谈事情,这类场所一般都有书架或者报刊架,上面的杂志无外乎跟财富、时尚或高档消费品有关。我能去得起的地方,大概都是些消费不起这些玩意的人,谁会对这些东西感兴趣呢?对这些东西感兴趣的人好像都不看带字的东西吧,现在有手机的人好像也不看杂志了吧。
所以,在中国,做杂志会死的。至少我已经快十年没有正经去看一本杂志了。我自己是做杂志的,知道杂志的内容是怎么出来的。它今天和报纸、书相比的劣势越来越明显,更别提跟互联网或者新媒体相比了。做火腿肠的人一定不吃火腿肠,同样,做杂志的人一定也不该看杂志。
《新闻周刊》因为经营问题宣布不再做纸质媒体,中国的杂志90%应该都存在经营问题,也许有一天,随着它的消费群体和影响力越来越小,一个个都该寿终正寝了。
如果将来没有杂志了,我担心的是,小强老师还能不能坚持活下去。

当年《新闻周刊》(亚洲版)做过一期封面故事,叫Beijing VS. Bloggers,我被忽悠过去接受一次采访,说的什么我都忘了,当时的印象是,那个叫Sarah Schafer的记者对我谈文化娱乐没啥兴趣。
带三个表 @ 2012-12-24 2:22:31 分类: 闲扯
今天俺过生日,耶稣总是这么客气地提醒我。这是末日复活的第一个生日。
今天俺还要去做后期,这个电影做的我已经索然无味了,因为什么事情一拖就会把心气拖没了。计划用两天的时间把收尾工作做好,希望本周末你们能看到片花,然后明年一月争取上线。会做一个首映式,一个演过一个男主角到处称自己是影帝的人来主持首映式,同时你们最爱的中国最文艺的女青年来给丫捧哏。北京地区会做两三次地面活动,到时候请大家来看大银幕的。
明年不能这么拍电影了,完全是傻小子睡凉炕的做法。
带三个表 @ 2012-12-22 23:55:52 分类: 闲扯
2012年就要过去了,
每年年底都要总结一下,
即将过去的一年好像没干什么。
拍个电影至今还没收尾。
因为拍电影,耽误不少时间。
整个一年看书大约20本左右,
比往常少了十本之多。
今年终于熟练地学会使用淘宝了。
这一年没吃快餐没吃方便面,
但是喝了17瓶威士忌,22瓶红酒。
终于可以保证平均每周四天在家做饭吃,
彻底变成宅男。
明年计划——
换一个手机,
写一本小说,
拍一个电影,
出一趟国,
娶一个媳妇,
开一个新浪微博,
做一批T恤,
上一次鲁豫有约。
带三个表 @ 2012-12-21 11:46:01 分类: 闲扯

E·L·詹姆斯和J.K.罗琳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她们的名字在中国人看来都是土洋混搭,都是英国人,都是风靡全球的作家,作品都被改编成电影……还有一个不相似的是,前者的情欲小说《五十度灰》无法让中国人看到中文版,如果她的小说出中文版,你看到的可能就是一个微博的长度。
我也无法看到中文版小说,所以无法明白它为什么风靡全世界,因为每天都会有不少情色小说被人制造出来,为什么单单E·L·詹姆斯的这部小说如此受人推崇,一定是有原因的。但是我还是看到了电影,看完后就有点搞不明白为什么小说这么受欢迎了,因为电影看上去只是一个用胶片拍的不露第三点的毛片而已。故事简单得没法再简单,一个女大学生去采访一个高富帅,结果被高富帅一步步引诱进入一个S&M的世界,后来她发现自己也好这口。废话,所有人都能给掰弯了。
当你想看毛片的时候,你特别烦它还穿插什么装逼的故事;当你想看一个情欲故事的时候,又特别烦穿插长镜头装逼的做爱场面。《五十度灰》就是性爱场面太长太单调了。我不知道故事本身单调还是导演在拍的时候给简化了,几乎就是一场接一场床戏,倒是很大胆,已经快被归到毛片范畴了,但就是太糙了。
或者,有重口味倾向的同学不妨把它当成一个S&M入门指导教程,电影里确实教了你不少招数。如果您已经口味很重了,这个电影不过是个餐前点,还不如韩国电影《漂流欲室》。
顺便说一句,男主角很性感哦!
带三个表 @ 2012-12-20 16:14:31 分类: 未分类

土摩托说他不喜欢《少年派》,因为一个少年和一个老虎靠一艘救生船就能横渡太平洋没有科学依据,而且最终是靠信仰战胜困难,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绝对是作家闭门造车瞎编出来的。
我给土摩托推荐另外一部电影《孤筏重洋》,是挪威导演拍的,根据挪威探险家托尔·海尔达尔的真实经历改编的电影。海尔达尔为了证明美洲人当年是用木筏横渡太平洋到的波利尼西亚群岛,找了五个人按照当年印第安人的方式做了一次尝试,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行程四千多英里,真的就到了波利尼西亚群岛。当然,距离要比《少年派》少不少。
海尔达尔后来把这段经历写了一本书《孤筏重洋》,1981年湖南一家出版社还出版过,后来重庆出版社又再版此书。
电影没有《少年派》好看,完全是写实手法,没什么炫目的特技,只能说挪威导演只想还原这段经历。要是放在好莱坞导演手里,肯定是路上死几个人,遇到很多奇奇怪怪问题。实际上书里面写了好多细节都没有在电影里表现出来。
但土摩托肯定会喜欢这部电影,因为海尔达尔就是为了证明科学事实的存在——马特尔的《少年派》写的是真实的故事……哈哈。
带三个表 @ 2012-12-18 2:24:19 分类: 闲扯
今天再次整理博客右侧的链接,删掉了近20个博客链接。我的标准是:一年内没有更新博客的将从我的连接名单中消失,不管是谁——连我家亲爱的奶猪也未能幸免,我是含着热泪删掉她的;还有我亲爱的小精子,你死在奔向卵子的路上;还有桑格格。
我就想看看,随着时间的流逝,到底最后是谁陪着我慢慢变老。
带三个表 @ 2012-12-18 2:08:30 分类: 闲扯
当年我写乐评的时候,我特别不喜欢别人叫我乐评人。郝舫同志曾问我为什么。我觉得这个国家的流行音乐水平如此低下,即使是做乐评人,也是低下的。所谓的中国乐评人,基本上是些写听后感的人。你想想,非洲布隆迪一个体育解说员解说中国乒超联赛是不是有点那个?
对我个人来说,是不是乐评人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把我的看法说出来。当年我说什么总有音乐圈的人说我太极端,甚至跟我理论。现在音乐圈的人常常跟我联系,希望我骂两句。我是个有尊严的人,哪能去骂一个不要尊严的人呢?
现在阻碍评论的最大障碍就是各种傻逼粉丝,你只要说几句黑他偶像的话,他立刻出现返祖现象,以黑猩猩的面目出现——知道黑猩猩的智商是多少吗?
我不写乐评好多年,因为以我的标准,这个时代已无音乐,还评你妈个屌啊。对我而言,如果在博客里写篇跟音乐有关的文字,只是我各种百花齐放的文字中的一种,跟乐评无关。因为我喜欢听音乐,还喜欢写字,有时候会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让您难受在所难免,我写字从来不管别人的感受。你跟我掰扯,我真的很烦你们知道不?在我下狠手批判的歌手中,除了周杰伦和李宇春,其余歌手我都很喜欢啊。跟我学学,喜欢一个歌手但是还能保持冷静去批判他的意识,多牛逼啊,你丫做得到吗?
比如,我正准备材料,打算狠狠批判一下你们挚爱的摇滚音乐家、行为艺术家、公知、作秀者、意见领袖左小祖咒。我只评论入我法眼的人。嗯哼。那些鱼鳖虾蟹鸡骨鱼刺边角下料还是留给你们吐槽吧。
知道啥叫言论自由吗?就是在你面对公共空间尽你最大可能去表达你的想法——同时对你的想法承担全部责任(乖,这句话很重要哦)。不明白的人去翻翻书,没事别老跟我较劲,我除了扼杀你的言论自由没有第二种可能——因为我对你言论是否自由表达不承担任何责任——我不是公共空间。如果上面这段话你没看懂,去找些相关的书看看呗。
“我去你妈的,我就去你妈的
我背后骂着你
我们看谁能够,看谁能够
一直坚持到底”
——崔健《嗯哼》
带三个表 @ 2012-12-16 21:00:16 分类: 杂谈

柴静老师终于出了本书《看见》。
在新书发布会上,柴老师做了一个让全中国所有文艺女青年们向往的演讲,精致纠结的一尘不染。柴老师能修炼到今天这样的文艺境界,实属难得。
柴老师这本书,在幽默俏皮的字里行间拉低自己的身段,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通过自己的采访慢慢去明白一些人生道理。想想这挺难得的,一般文艺青年一旦文艺起来就不思进取了,柴老师还一直有进取心。当我看到周围的同行们都满足于拿个红包发发通稿的工作,还有柴静这样稀有动物在认真地履行一个记者的职责,挺让人尊敬的。虽然每每她纠结于自己的工作不完美流露出的那种文艺气质让我忍俊不禁,但确实值得人们读一读。
这本书的潜在读者:柴老师的粉丝、文艺青年(尤其是文艺女青年)、想成为记者且有新闻理想的在校生、喜欢怀疑人生的人、爱看中央电视台节目的人,etc…
带三个表 @ 2012-12-16 20:33:58 分类: 杂谈

许巍一共录制了七张专辑:《在别处》《那一年》《时光·漫步》《每一刻都是崭新的》《在路上……》《爱如少年》《此时此刻》。其中《在路上……》是许巍当年创作并废弃但又捡回来重新演唱的曲目和他专门为别人创作的歌曲自己又重新演唱的作品集,这其中包括一些他与其他词作者合作的作品。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在路上……》都是许巍写给别人的歌曲,实际上《执着》《像风一样自由》《自由自在》都是当年他在西安“飞”乐队时期的歌曲。这样算下来,他一共发表了七十多首由他自己作词作曲的歌曲(不包括与他人合作的歌词)。
《在别处》《那一年》这两张专辑主要在写他纠结的人生,有梦想,但无法实现,想面对又想离开,欲罢不能。那段弃之不忍食之无味的人生,把许巍折磨的像个怨妇,但这时期创作的歌曲是最有味道的。这两张专辑属于有病呻吟,这块心头病就是他作为一个带着梦想来到北京的摇滚青年,在实现的过程中出了状况,他敏感心重,不知所措。《时光·漫步》是一张过度专辑,如果说《在别处》是许巍最好的摇滚专辑,那么《时光·漫步》就是许巍最好的流行歌曲专辑。这张专辑发行,媒体和歌迷开始争论许巍是否背叛了摇滚这样无聊的话题,在我看来不是,因为他最擅长写这类歌曲。而后的《每一刻都是崭新的》《爱如少年》《此时此刻》一张比一张无病呻吟。
2002年开春,我记得那天北京沙尘暴,天是橘红色的,就在那么一个糟糕的天气,我采访已经有3年没见的许巍,这期间关于他的消息不多,只是知道他离开了红星,回到了西安。后来我的一个朋友平客打电话说他们和许巍签约了,要给他出新专辑。我决定再采访一次许巍。那一天,许巍的脸在橘红色的天空下一直灿烂地微笑,即使我们在西安讲笑话的时候,他的笑都没有这么舒展过。
那次采访,许巍告诉我他开始信佛,开始看古书……当时这些信息并没有让我和他的音乐联系在一起。《时光·漫步》发行后,我也没有注意到许巍音乐发生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一直认为许巍就该去唱这样的歌曲,他擅长写旋律好听的歌曲,我对他崇拜什么Nirvana、Aerosmith没什么感觉,那只是中国摇滚歌手在摇滚道路上偶然误入歧途的表现而已。我一向对玩别人玩剩下的东西很不感冒,即使在他录制了两张嘈杂的摇滚专辑之后,我也认为许巍早晚有一天会重新唱《执着》的——尽管他那时候否认自己会去写这样的歌曲。
当《每一刻都是崭新的》发行后,我才意识到,这不仅仅是许巍擅长写旋律优美的歌曲的问题了,这是个三观的问题了。许巍是在改变了人生观之后重出江湖的——当年他拼命把摇滚色彩涂抹到自己身上,后来,摇滚这层油漆经历人生的风吹日晒,只留下一些斑驳的痕迹,所有与摇滚有关的东西——叛逆、绝望、灵魂、极端、疯狂……——都被他迅速抽离干净,只剩下一个和蔼可亲、彬彬有礼,看似阳光灿烂,心里波澜不惊的许巍。
2009年的那次采访,让我明白了他这些年变化的轨迹以及背后的原因。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真的在许巍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当初他只是很单纯地认为只要把音乐做好,一切都好。事实上现实的摧残让他不知道如何去面对。郑钧可以跟红星的老板撕破脸,争得自由,许巍做不到,他就像一个嫁出去的媳妇,任由婆家摆布。摆布到最后,他没了退路,宗教成了他脱胎换骨的最后稻草,唯有这样才能让他平静下来,把他自己想不明白的事情让佛来给搞明白。
许巍就是中国男女文艺青年心中的宠物,他忧伤,你心疼他;他快乐,你还心疼他。他从来不去冒犯什么,也从来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他写出了让文艺青年喜欢的歌曲。那种“我见犹怜”的形象奶个文艺青年不为之心动呢。
我不想因为许巍是你们心中的宠物,就不忍心下手。现在有种奇怪现象,由于到处都是粉丝,正常的批评常常会被粉丝们围攻,好在我一直很适应这种无能的力量式的围攻。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批评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看法,写起来了无牵挂。哼哼。
许巍的歌词,总体来说是二流歌词,个别歌词写得很出色,大部分空洞无物,尤其是后来的三张专辑里的歌词,几乎是每况愈下。
流行歌曲只能算作品里的小品,于音乐于文学都是,没什么太多的信息含量。但是即便是小品,它也要具备所有文艺作品的最基本特征,那就是戏剧、情节、情绪、情感、矛盾的冲突,没有这些就不成其为作品。许巍早期的作品,一般把主题放在情感和理想这两点上,理想是什么?对许巍来说就是有天能有一片天空自由飞翔。所以他在出道一直到与红星解约这段期间,他的作品主要围绕着这两个主题展开。
前两张专辑主要写他的理想如何幻灭和绝望的,比如《路的尽头》:“今夜我依然在路上,依然在盲目的张望,那变得腐烂的理想,正在我身体里消亡。我这始终骄傲的心,没有方向,我那充满欲望的心,空空荡荡。”《永恒》《青鸟II》《悄无声息》《我思念的城市》《树》《我的秋天》亦是如此。《在别处》看似在写一种感情的情境,实际上还是在写理想的绝望。《在别处》这张专辑里没有爱情,因为他在理想道路上受到的折磨早已让爱情变的索然无味。到了《那一年》,许巍的这种绝望依旧延续,“我已厌倦所有虚幻的梦想。”(《简单》);“那理想的彼岸也许不存在。我依然会走在那旅途上。”《九月》;“每当我想往高处飞翔,总感到太多的重量,远方是一个什么概念,如今我已不再想,在每一次冲动背后,总有几分凄凉,我只要不停的歌唱,停止我的思想。”(《浮躁》)。
对于爱情,从许巍的歌词里大致也能看出那段时间的爱情也缺乏质量,仅仅是他那段支离破碎生活中的一些小插曲,爱情在当时对许巍来说不是炉火,只是一只烟头的温度。那些爱情无法改变许巍的命运,爱情只是他心乱如麻生活状态中的一根线而已,接着面对爱情抒发他的理想,和他在西安创作的那些作品不同的是,他不再将爱情和理想对立,而是一种唇亡齿寒般的忧伤。
在许巍的词典里,词汇是匮乏的,构成他歌词的内容有两部分:时间和风景。咏物抒怀是许巍创作的方式。有时候,你发现许巍是个时令专家,就像是当代的贾思勰,经常日夜观天象,用天象来解读自己的命运——昨天、秋天、明天、春天、午后、夕阳、黄昏、日落、晚霞、夜晚、星空、夜色、星际、星辰、繁星、今夜、整晚、午夜、星光、朝阳、阳光、落日、秋日、夏日、天空、天边、九月、云海、白云、彩虹、蓝天、阴霾、云彩、山林、空山、天地、宇宙、光芒……不管许巍绝望还是超然,这个东方时空一直是他的寄托。他几乎就是在不同心情下把这些时空重新描述了一遍。
除了这些时令词汇之外,许巍还喜欢一个词:“飞”。这个“飞”对许巍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当年他组建的“飞”乐队,一个是他想要自由。所以许巍的歌词里飞经常跟鸟联系在一起。对他而言,“飞”在当初更多指的是他在音乐的世界里像鸟在天空飞翔一样自由。但他描述出来的这只飞鸟的翅膀总是沉重,飞不起来。不完全统计,有18首歌里出现与自由相关的“飞”。后期作品和前期作品不同的是,这只飞鸟不仅可以自由飞翔,连翅膀都没有了,想怎么飞就怎么飞。
如果你想分析许巍的歌词,可以找些关键词,通过这些关键词在前后运用上的变化就能窥之一斑,比如“旅”,这个词在前期作品中的运用和“飞”一样,根据其中的歌词,你会发现,之前的“旅行”“旅程”都是负重而行,后三张专辑里出现的“旅行”“旅程”犹如穿上了狼爪的户外服装——“专业装备,无需负重。”他在15首歌里出现过“旅”,在最新专辑《此时此刻》里面就出现过7次。
这篇文章的名字叫《曾经的“你”》,“你”带着引号。写到这里,我才真正切入主题,谈谈许巍歌词中的“你”。
一首歌词里面出现“你我他”很正常,一般歌词里出现“你”,往往指的是“爱人”“情人”“恋人”,或者是一种虚指。但是许巍歌词里的“你”却显得很特别,甚至从中能找出一些规律。
许巍的“你”,大致可分为几种:
一、恋人、情人、爱人,比如《执着》《像风一样自由》《我的秋天》《简单》《闪亮的瞬间》《温暖》《今夜》《情人》《一天》《旅行》《美丽的女人》《天使》《四季》《爱情》《喜悦》……
二、指他的理想,比如《悄无声息》中的“我用幻觉触摸你那遥远的美丽”、《在别处》中的“就在我进入的瞬间,我真想死在你怀里”。
三、乡愁。比如《我思念的城市》《家》。
四、指他自己。比如《那一年》《方向》《蓝莲花》《完美生活》《曾经的你》《温暖的季节》《每一刻都是崭新的》《少年》《心愿》。
五、佛。《悠远的天空》《爱》《道路》《逍遥行》《灵岩》《空谷幽兰》《出离》《救赎之旅》。
似乎从上面的分类中看不出什么,但是仔细分析,暗指恋人、情人、爱人的歌词在前两张专辑中主要是通过“你”来倾诉他胸中的郁闷。在后面的专辑中他是借“你”来抒发感恩之情,感谢CCTV、MTV和阿弥陀佛。如果再从没有“你”的歌词里寻找,会发现从《每一刻都是崭新的》开始,许巍的创作已经变得顺其自然,自说自话,喃喃自语。他双手合十,闭着双眼,用各种方式感谢佛。换句话讲,当没有起伏、矛盾和冲突,歌词的魅力已荡然无存,还听个什么劲?
我不觉得这是许巍创造了一种写作风格,这是他一步步失去冲动、缺乏生活体验,进入一个半调子佛界的结果。即使在他最糟糕的那段时间,他还是有灵魂的,生活还是有内容的。这也是我觉得《时光·漫步》也是他一张出色的专辑的原因,至少,他还在里面反省人生,在叙说他过去的那段迷茫,他的灵魂还在创作。之后,他不再有灵魂,佛只给了他一个肉身,让他去完成一首首歌而已。当一个作品失去了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变成一顺边之后,也就毫无价值可言。所以,在他的新专辑《此时此刻》中,许巍开始在音乐上寻求突破,希望能有更多的手段来丰富,弥补他歌词上的空虚。与其这样,为什么不像窦唯那样做纯音乐呢?这样更纯粹一些。有病呻吟至少还能让人感到一点病态的美,无病呻吟留下来的就是一点动静而已。
回到本文的最开头,我写了这么一段:“任何一个听众都没有资格要求一个音乐家写出你想要的那种作品。这是常识。但是,全世界的评论家们都会不知不觉越俎代庖把自己期待的结果强加在音乐家身上——显然是不公平的。”我接着这段话说:“如果听众没有资格要求一个音乐家写什么样的作品,至少听众都是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听一个音乐家的作品。”
我仅仅是揣测——许巍现在正处于还愿感恩阶段,当他慢慢悟出真正的佛是什么,他的灵魂会回来的。(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