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联想

珍爱生命,远离博客

2007年4月22日的日志

带三个表 @ 2007-04-22 4:33:49 分类: 杂谈

——去年我看《电影传奇》的时候就想说说董存瑞炸碉堡这件事,因为看了一些说法,觉得董存瑞炸碉堡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事情,他到底怎么炸的?当事情的情况什么样子?我特别希望《走进伪科学》或者《探索·发现》做一个记录片。但是没想到转过年这件事就变成了一场官司。

今天看《法制日报》登了一篇文章《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参与其名誉权案诉讼》,看完之后,我又到网上找了一些相关报道,大概明白了事件的来龙去脉。

其实很简单,2006年第8期《大众电影》发表的一篇题为《〈董存瑞〉:“真实”创造的经典》,电影《董存瑞》的导演郭维说:“没有人亲眼看见董存瑞托起炸药包的情景。”

后来郭维在《电影传奇——董存瑞》中说:“我了解的是什么呢?郅振标是真正跟着董存瑞冲上去了。但董存瑞冲到碉堡前头后,找不着他了。以后怎么知道、确定他是托着炸药包炸的呢?最后有人建议挖这个桥底下。结果最后挖到一定深度的时候,挖出一个袜底来,就是董存瑞媳妇给董存瑞缝的。班里的同志都知道,这是董存瑞的袜底。这么确定这是董存瑞……”

因为这两段文字,有人不干了,就出来要告《大众电影》《电影传奇》,然后《解放军报》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反驳郭维的话,最后还把这两家媒体和郭维告上了法庭。提出的要求是:要求郭维说明真相,承认错误,赔礼道歉,恢复董存瑞的名誉。

如果单从郭维的这两段话来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那个该死的碉堡的确是董存瑞炸掉的,他与碉堡同归于尽。当时并没有人看到董存瑞炸碉堡,但是郭维没有说是另外一个人(比如说是黄继光)炸的碉堡,至于董存瑞是怎么炸掉的碉堡,是左手托着炸药包还是右手托着炸药包,还是用头顶着,他并没有说,但是他的确用身体做支架,炸掉了碉堡。我并不觉得这么说有损董存瑞的英雄形象。那么,一些老同志站出来告状,到底为什么?人家郭维也没否认董存瑞,只是说没人看到他托起炸药包。如果你看到了就站出来说说,我看到了,你说得不对,不就完了吗。就算郭维记错了,也不存在损害董存瑞名誉的问题。如果郭维说“董存瑞根本没炸碉堡,是一个叫刘胡兰的人炸的。”那你可以告他。

每一个新中国之后出生的人,知道董存瑞这个名字都会跟那个托着炸药包高喊“为了新中国,前进!”的银幕形像联系在一起的,就是因为电影《董存瑞》的影响太大了,而这部电影之所以影响的大,一方面是董存瑞这个英雄的壮举,另一方面也是电影里的形象塑造得很成功,他是一个英雄,但是他有缺点,这样的英雄才有血有肉,不是高大全的形象,看着更接近真实。但是在当初塑造完美英雄的年代,董存瑞这样的形象更容易让人接受。

而郭维在拍这个电影的时候,也是想把董存瑞塑造成一个毛病多多,但是浑身是胆,在战斗中逐渐百炼成钢的英雄,最后英勇牺牲。他写了几万字的《导演阐述》,里面详细介绍了他塑造董存瑞这个形象的动机和方式,抛开中国人当年自相残杀的背景,单从艺术角度来看,这也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但也恰恰是郭维塑造的银幕上的董存瑞太成功,才导致人们不愿意接受另一个说法的董存瑞。

郭维在当年拍摄《董存瑞》的时候,走访了很多人,包括董存瑞当年的战友、家属,对这个人的背景有很多了解,比如董存瑞胆子大,有很多缺点。而且,这个拍过《智取华山》《花好月圆》的导演,也是个军人,在拍摄《花好月圆》的时候他被打成右派,白天他挨批斗,晚上去拍电影,要知道,这部《花好月圆》是一部喜剧片,郭维就是在人生的悲剧下拍出了喜剧片。

我觉得,说郭维侮辱董存瑞,那倒真有点无稽之谈。

《董存瑞》的编剧叫赵寰,在他写电影剧本之前,还写了歌剧《董存瑞》,在歌剧剧本里面,董存瑞牺牲前对郅顺义说的一句话是:“好好照顾玉兰子。”玉兰子是谁?是他们从火里救出来的一个小姑娘。他在接受《电影传奇》采访时讲:“当时有个有意思的情况,就是他最后嘱咐他(郅顺义),嘱咐了一句什么话?现在这个电影说为了新中国,前进!是吧?好想好多文章,好多人,甚至一讲就是为了新中国前进,其实这个歌剧的时候是没有的。我写歌剧的时候,还没有这句话,大概是中间有过两次写法,一次写法就是叫这个郅顺义好好照顾玉兰子,临炸之前是这么一句话,后来又加点说,他是党员嘛,这是我最后的党费,就拉了导火索……”他又说,“……就是1948年,我倒解放区的时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事情,就是五一口号: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我们就想,这个时候的部队教育,不光是阶级教育,已经要进入了建立新中国的这么一个政治氛围,所以呢,后来这个临牺牲前的口号就写成了‘为了新中国,前进’,这是小说里有的。”

郅顺义在接受《电影传奇》采访的时候说:“在这个情况下把炸药包举起来了,顶住炸药,我一看炸药着了,冒出烟来我就急了,我爬起来就喊,我说你放下,你放下,他一看我去了,他说卧倒,你快趴下……最后他高呼一声,为了新中国冲啊。”当然,这段话《电影传奇》里面没有播出来,不然就穿帮了,代之是旁白:“不不不……老人的记忆一定出现了误差。无数次从爆炸声中惊醒,无数次在梦里试图找回战友,无数次回到那一刻。这一切混在一起,已经使那最后一个场面,犹如梦幻……”由于没有把至顺义说的话完整播出来,让人造成了误解。

大概是这位老英雄也被电影的艺术感染力感染了,真假虚实也分不清了。想想吧,1949年以后,真正站出来解说董存瑞炸碉堡的人,只有郅顺义一个人,说了好几十年,极有可能的是,虚构的、想像的东西说上一万遍自己也信以为真。那么其他被电影影响的人呢?就更可想而知了。

我想,这么多年来,郅顺义每次给小朋友或解放军战士讲述董存瑞英勇炸碉堡的故事,肯定都是把董存瑞将成一个完美的英雄形象,我们这么多年树立起来的英雄都是没有缺点的,时间长了,他就会认为董存瑞真就是个没有缺点的人,到了晚年,哪个是事实,哪个是艺术加工,他已经分不清了。

其实,后来导演郭维请了军事专家去隆化当年炸碉堡的地方考察,得出这样结论:第一:当时董存瑞和郅顺义之间的距离有四五十米,两挺重机枪在扫射,董存瑞喊了些什么,郅顺义未必能听见;第二:如果大家都能从正面看见董存瑞手托炸药包炸碉堡,估计早被机枪打死了。但是军事专家考察之后,用科学依据证明,董存瑞的确用身体炸掉了碉堡,他仍然是个英雄。

再看看当年的见证者是怎么说的:
宋兆田(董存瑞的教导员):“战役总攻前,右前方百余米处有个敌人的桥形碉堡,几条火舌拦住了我军前进道路。很快,六连有两个战士跃出壕沟,一个抱着炸药包,一个在后边掩护。行进时爆破手的腿有些拐,可能受伤了。直到他冲到桥下,我才松了口气。紧急关头,只见爆破手朝上面望了望,迅速移动到桥底中间,面向战友们,左手托着炸药包,右手拉开导火索……瞬间,一声巨响,桥形碉堡被炸毁了,胜利的道路打开了,六连和后续部队很快冲进了隆化中学。不到10分钟,我随营部冲锋到桥边,遇见了我安排到六连工作的师宣传干事程抟九,他告诉我爆破手是董存瑞,掩护的是郅顺义。”

我分析一下(可能没科学依据):如果这个桥形碉堡正面对着进攻的部队,几挺机枪扫射,董存瑞很难接近碉堡,因为目标太容易发现,尤其是,对方不可能在前面设置一些可以隐藏的障碍物,从部队进攻的方向上看,他们肯定是要过桥,过桥的话,就不可能正面对着桥,宋兆田也说了:“右前方百余米处有个敌人的桥形碉堡,几条火舌拦住了我军前进道路。”右前方,拦住。这说明部队是进攻的方向真的有无法看到董存瑞在桥底下的动作的可能。如果角度大一点,倒还有可能。这里有在隆化中学附近生活的人么?给大家仔细解释一下地形情况。

程抟九(时任第四野战军11纵队32师政治部宣传干事兼宣传队副队长,后任该师副政委,78岁。)他回忆说:“第二天(5月25日)中午,六连投入攻击隆化中学守敌的战斗,我随同连长、指导员带领一个排为中央突击队。连队由北向南打到北大墙下,被东北角的大炮楼的火力圧住。先后派去两个爆破手,都相继牺牲。白连长感觉情况有点不大对头,他探出身子观察后对我们喊:‘西面桥上有个大碉堡,是它封住我们,得先炸掉它!’我从卧伏处伸出头向西看,果然见到距离约八九十米的干河沟上,有一个桥形碉堡,是它阻拦了我们的前进。他们两人冲上去后,我和指导员看到郅顺义在距我们四五十米远的干河床上向桥堡方向投弹。一片炸起的烟尘消散后,又看到桥下北端有一个人,知道这是董存瑞,看样子像是腿部受了伤。此刻,董存瑞正在往北端桥墩上放炸药包,放不住,又向南移了几步,用手托着炸药包抵住大桥底部,拉了导火索。我们知道,这将发生什么情况,连长大喊了一声:‘董存瑞……’桥下巨大的爆炸声和炸起的烟尘石块,使我们几个现场目击者,都意识到这一声剧烈爆炸的结果———董存瑞与敌人占据的桥堡同归于尽了。”

上述这段话也值得推敲,如果说董存瑞在桥下南北移动,恰恰说明桥的走向与进攻方向是一致的,如果部队是正面看到董存瑞,那就是从东向西进攻。如果距离在八九十米远,这个距离除非角度很大,不然很难看清董存瑞在桥下移动。当然,这是我胡乱分析,也许当时看到的人不止现在的二三十人,可能有百十来人。

他还说:“我和指导员卧身前移向西看,距我们八、九十米远的桥下烟尘稍散,见到南端有一个人正在桥墩上放置炸药包,定睛一看正是董存瑞。我们看见他在桥墩上放炸药包放不住,腿突然一抖像是负了伤,他毅然向南移了几步,突然用手举起炸药包,顶在桥堡的底部,拉燃了导火索,向我们高声大喊:‘连长!冲啊!’”

这段文字的描述,我认为只有在双方的机枪都停止射击的情况下,董存瑞喊“连长!冲啊!”他们才能在八九十米远的地方听到。而且,董存瑞的最后这句话跟与他更近的郅顺义叙述得不符,如果非要认定谁说得准确,我倒宁愿相信郅顺义的版本,因为他距离更近,听得可能更清楚。但是郅顺义的版本是后来小说里虚构的。

但是,接下来程抟九就开始演绎了:“战斗胜利结束,我脑海中又浮现出刚才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情景。联想到苏联卫国战争中出了个马特洛索夫,董存瑞这不也是中国的马特洛索夫吗?”马特洛索夫是一个用身体堵枪眼式的英雄,黄继光跟他差不多,董存瑞怎么说也跟马特洛索夫联系不上。而且,马特洛索夫这个名字是在1950年以后才传到中国,尤其是黄继光在抗美援朝中牺牲后,人们把这两个英雄联系在一起才慢慢被中国人知道。程抟九当时就想到了马特洛索夫,有点“电影传奇”吧,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啊。但是话说回来,他当时作为宣传干事,知道马特洛索夫这个名字也不奇怪。

这次向媒体发难的老军人叫刘国彬,他在一篇《请尊重烈士用生命和鲜血写下的历史》中说:“戏说‘红色经典’已经成为时下媒体的一种痼疾,从伤害杨子荣再到董存瑞,真不敢想象下一个被玷污的英雄是谁。当前,全国正开展‘荣辱观’教育,我们希望传媒界能够坚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要颠覆英雄,不要动摇中华民族神圣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根基。歪曲英雄,否定历史,是在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我不太同意刘国彬先生的这番话,首先,不管是郭维还是《大众电影》《电影传奇》,都不存在戏说,相反,我倒觉得是细说,让大家更具体了解历史不好吗?其次,没人否认董存瑞炸碉堡,所以也不存在玷污英雄、否定历史问题。没有把人假说的话搞清楚就乱扣帽子,似乎不太恰当,让人觉得有文革遗风。

还有一个问题是:如果当时很多人看到董存瑞炸碉堡,这么多年他们都会成为董存瑞事迹的宣讲者。为什么等郅顺义不在了全冒出来?以前干吗去了?

其实,两边的人都挺热爱董存瑞,只不过是在看没看到董存瑞炸碉堡以及到底用什么姿势炸的碉堡问题上存在争议,就这么一点事,上纲上线的。我有点不太明白,为什么像《法制日报》这样的媒体也都没有判断呢?很多常识问题都给混淆了,《法制日报》在报道中写道:“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的肖泽泉、宋兆田、程抟九等退休老英雄们认为,中国当前需要制定一部中华英杰保护法。这里的中华英杰有五个内涵:历史英杰、民族英雄、革命领袖、革命英烈和英雄模范。这样,一旦再发生对中华英杰进行侮辱、诽谤、歪曲、否定、诋毁的事件,就可以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英烈们的合法权益,追究‘恶搞’者的法律责任。”老同志没有法律常识可以理解,《法制日报》没有法律常识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