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联想

珍爱生命,远离博客

2009年8月27日的日志

带三个表 @ 2009-08-27 6:33:49 分类: 闲扯


看来今天死海酒店的网速还不错,再贴一张图。这是在埃拉特的小摊上经常看到的手工艺品,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喜欢卖这种黑猩猩,这要在西安,一定会换成兵马俑。看来一定有什么典故,明天问问导游。在我看来,就是一群傻黑猩猩在我博客的留言的场面。

带三个表 @ 2009-08-27 6:28:32 分类: 杂谈

出国前,有无数人叮嘱我这个第一次进大观园的刘姥姥,你拍照片一定要注意哦,不能乱拍,人家会不高兴的。的确是这样,在国内,我随便给人拍照片,确实遇到不高兴的,还逼着我删掉,或者跟我要钱。

所以,到了以色列,我拍照片的时候都特别谨慎,尤其是给小孩拍照片,都先征得家长的同意。但是在去埃拉特的路上经过一家乳制品商店的时候,改变了我的看法。我当时正往店里走,两个男子从对面过来,他们看我的样子知道不是本地人,一定是从东方来的,先是打招呼:“哪来的呀?”“从贵国来的。”于是他们很吃惊,这么老远跑过来,干嘛来了?当你告诉以色列人是从贵国来的,他们立刻变得非常高兴。我跟着两个男子打了招呼后便往商店里走,没想到被他们叫住,然后指着我的相机说:“给我们拍张照片。”于是我给他们拍了一张。然后,两个人开心地走了。

这样的事情后来经常发生。在音乐节现场,人们都坐在一起喝啤酒,我尽可能找到一些好玩的花絮,每当我打算拍一个人,都会问他们:“可以来一张吗?”对方闻听后立刻高兴起来,然后做出一个让他和你感觉很舒服的姿势,表情顷刻间变得丰富起来,等着你按下快门。在这里,不管男女老少,只要你给他们拍照片,他们都像个孩子一样把最天真的表情展现在镜头前。

在一个类似北京秀水的商业街,我随便闲逛,只要进入一家店铺,主人都会很热情地跟我打招呼,没有任何人向我推销他们的商品,上来都是先问我从哪里来的。以色列人一般都能说三四种语言:希伯来语、英语、阿拉伯语基本上都会说。我的英语最基本的对话还能对付一点。当他们得知我是从贵国来的,都是先惊讶一下。在一家店铺,一个小伙子指着墙上的一些符号问我:“你是从这里来的?”我走近一看,是一排汉字,我说:“是。”然后他指着一个汉字问:“这是什么意思?”“龙。”“这个呢?”“虎。”“这两个放在一起什么意思?”“周正dragon与华南tiger。”实际上,他们把很多汉字当成文身或者装饰图案,然后印在什么地方。比如“爱”“囍”之类的汉字,正好“龙虎”两个字挨着。还有一个伙计,见到我就打招呼,我听半天没听明白他在讲什么,我估计他说的不是英语,于是问他:“可以说英语么?”他用英语问我:“你是从日本来的吗?”这时我才恍然大悟,他刚才用希伯来语口音的日语问我是不是从日本来的。我很礼貌地说:“不好意思,我来自贵国。”

在海滩上,到处都是度假的人,穿行其中,就会有人打招呼:“Hi,给我拍一张。”这一路上,基本是在给人拍照片。一个小伙子先是叫来一个同伴过来拍照片,拍完了又叫来两个,再拍。

说到这里我要批评一下小强老师,你瞧瞧人家以色列人民,再瞧瞧你,明明喜欢被人拍照,偏偏装出一副“呀嘛带”的样子。

在海滩上,一个女孩过来要拍照,我给他们拍了一张,然后我点点头转身走了。没想到女孩追了过来,问我:“你怎么把照片给我呢?”我说:“你有电子邮件吗?”于是女孩跑到很远的地方找到笔和纸,写了一个邮件地址。我告诉她,有机会上网,把照片传给她。

沿着海滩往前走,我发现,没有人带相机,在他们看来,度假就是享受阳光与海风,而且这样的风景对他们来说几乎没有什么新鲜的,但是当有人带着照相机跟这里瞎拍的时候,他们就会想到给自己留一张。我拍了很多人,只有那个女孩跟我要照片,其他人可能只是很喜欢享受被拍照那一瞬间的过程而已,至于是否要看到照片里的自己,那不重要。他们都很友善,也很直接。因此我也从未遇到过一个不让我拍照的以色列人。

昨天,终于在路上遇到一个预备役军人,他背着枪,我问:“能拍张照片么?”他非常高兴,我拍完后,一帮人先后涌上来把这个小伙子当成了固定道具,挨个合影。

实际上,你不说是来自贵国,他们是分不清你是日本人还是韩国人还是新加坡人。就像你看到一个阿拉伯人,不知道他来自阿联酋还是沙特还是巴林,但是他们对长成这样的东方人都很礼貌。以色列人受教育程度比较高,比如,我不管到哪里,都没有看到又吵架的,更别说打架的。在路上,我们总能看到路边有一个标牌,上面是一个手掌,最开始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导游告诉我们,这个牌子的意思是,所有车辆行驶到这个牌子跟前都要停一下,然后再走,这是出于安全的考虑。这类提示牌附近既没有警察也没有摄像头,甚至也没有什么车。我一直在观察,给我们开车的司机,只要遇到这样的牌子,哪怕方圆一英里之内都没有车,他都会自觉地停下,然后再启动。因此这里的媒体不会造出一个“70码”的词汇。

嗯哼!

带三个表 @ 2009-08-27 5:07:18 分类: 挨个祸害

这次来以色列,十个人,每个人都带了一台照相机。我出发之前就做好了上车就睡觉,下车就拍照的心理准备,十个人当中,有七个人用单反相机,三个人用卡片相机。甚至我和刘洋老师把卡片和单反都带来了。

在埃拉特这样的地方,我很少看到有人用照相机,所以我们这帮人走在街上,显得与众不同,人家只要看胸前的照相机不用看脸长得什么样就知道是游客。老狼说:“现在中国人跟20年前的日本人一样,出门都带单反。”老狼跟叶蓓用佳能,其余用单反的都是尼康。

陈楚生老师没有用单反,而是用一个卡片相机,第一天,他借刘洋老师的单反玩,结果一下就上瘾了。一路上就惦记回北京后买个单反玩。所以说,照相机跟毒品差不多,一碰就上瘾,一路上我们就给陈老师推荐各种型号的单反相机。这时,即将著名的女唱作人查查老师突然发问:“什么叫单反?”用通俗的语言给她解释,她听不懂;用专业术语给她解释,她还听不懂。后来刘洋老师说:“镜头能卸下来的是单反,要拿钳子掰下来的是卡片机。”这时胡赳赳老师说:“我的相机镜头就可以卸下来,但不是单反。”后来人们告诉查查老师:“长成你这样的是卡片机,长成刘洋那样的是单反机。”反正记住都是机就行了。于是,查查老师打算回北京后也买一个单反相机。你看,已经有俩人被拖下水了。

叶蓓老师用的是佳能450D,我告诉她这是一款玩具相机,于是,叶老师一路上给自己自拍。其实用手机就够了,干吗用一个单反相机呢?大概花上几千块钱,买一台单反相机,只用来自拍,也就叶老师能干的出来。不过我看过叶老师拍的照片,其实还是蛮不错的。人家就用P档,什么都敢拍。

刘洋老师很奇怪,一路上听到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的镜头盖哪去了?”而其他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刘洋,你没摘镜头盖。”反正他不是没摘镜头盖,就是摘了之后不知道放到什么地方,一路上他总在找镜头盖。

陈楚生老师逃出天娱后的主要工作是练习单反。


刘洋老师的体位和表情把握得很好。


老狼说:“既然是单反,就要单手玩才酷。”


叶蓓老师不分昼夜地在玩自拍。

带三个表 @ 2009-08-27 3:56:19 分类: 杂谈


婴儿车里抹着防晒霜的孩子。


这样可爱的孩子满大街都是。

在以色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孩。

不管是走在街上,还是在海边沙滩,或者是在酒店宾馆,到处都能看到小孩,一般场景是,夫妻双方带着四五个孩子,母亲怀里抱着一个,父亲脖子上还骑着一个,手上推着一个婴儿车,车里还坐着一个,再看母亲的肚子,还怀着一个。这就是以色列的家庭。现在正好是度假季节,经常是一家人一起出来度假,酒店里到处都是孩子的叫声或哭声。在去以色列的航班上,就听见了孩子在哭,在我们去听一个来自古巴的鼓手授课的课堂上,孩子的哭声与鼓点的切分音配合得恰到好处。不过,以色列人早就见怪不怪。这种情景我倒是在小时候见过,那时候贵国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所以在农村倒是可以看到一家人,夫妻两个带着一大帮孩子,但是像在以色列这样到处都是的场景,还真少见。

以色列是一个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融为一体的国家,在犹太人人看来,生孩子是上帝赋予他们的一种责任,因此,他们把生孩子当成一件很光荣的事情。政府也鼓励人民生孩子,每个家庭只要生一个孩子,政府就每个月会给补贴150美元,所以,一个家庭有三四五六个七八个孩子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以色列现在有七百多万人口,有3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在以色列,人均月收入低于1500美元就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实他们的收入还可以,尤其是中高收入的中产阶级挺多的,但是按人头以平均,就被拉到贫困线以下了。

在街上,我观察了一下,以色列人有个特点,就是女孩在未出嫁之前,身材好的能让你想死,双腿修长,消瘦高挑,随便拉过来一个,都是模特的坯子。可是一旦女孩长大嫁人后,开始生孩子,体型完全就变样了,变得非常胖。我又观察了一下,在以色列,女性C杯都算小的,也就相当于你在中国看到A杯的女孩。我问当地人,为什么女性身材前后变化如此之大,我得到了一个貌似有说服力的答案:一旦女孩嫁出去了,就不介意自己什么样了,爱怎么长就怎么长,她们不会担心自己因为体型变化或者容颜衰老而担心丈夫对其不忠,或者变成一个秦香莲。这一点跟贵国完全不一样,贵国的男人不管多大岁数,都惦记年轻的小姑娘。其实,宗教在稳定婚姻的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而以色列人选择结婚,基本上都是想明白之后再结婚的。一般婚后不会出什么问题,另外,在以色列,离婚的成本很高。这样一来,妇女不用担心家庭稳定问题,不管自己长成什么样,丈夫都会不离不弃。而且,犹太家庭都以女性为主导,她们永远不会表演整天对着镜子为自己身材发愁这个节目。而在贵国,我听到最多的女性话题就是减肥。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