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着实习生采访,出来时,实习生说:“孟静老师采访的时候特别认真,采访提纲写了好几篇。”我说:“我就写了几行字。”实习生说:“我看到了,每次都这样。”想想我也觉得挺不好意思的,给实习生留下这么一个印象,万一孩子以后觉得就这样采访是正道这不是把人往沟里带吗。
好多人觉得我经验丰富,不用采访提纲照样能采访好,我是有些经验,相对那些实习生来说,我挺多的。而我更清楚的是,如果在采访之前能再认真50%,像孟静那样,估计我能拿到潘长江新闻奖。经验在我看来,也有个成本核算问题,别人可以用三年的实践积累经验,而我,可能需要六七年的时间,从成本核算角度来讲也是个不成功的产品。
一度,我特别想做一个好记者,并且朝着这方向努力,曾经把自己最想采访的人写在本子上,最想采访的活人就有麦当娜、卡斯特罗和拉什迪,最想采访的死人有马克·吐温和玛丽莲·梦露。在成为记者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其实我不是块做记者的料。一般来说,做记者包括如下条件:
1.有强烈的好奇心;
2.对周围事物的变化敏感;
3.善于交流;
4.乐于倾听;
5.善于观察。
在这方面我没有任何天分。我对大多数事情没有好奇心,尤其是探寻别人内心世界的时候,人家还没反应呢,我先不好意思了。我是个冷暖不知的人,周围发什么变化,我没兴趣了解。我也不善于交流,有时候会觉得说话多余。我更没耐心去听那些人絮絮叨叨说些什么,采访一开始,我就盼着结束。而我最不爱干的事情就是观察,观察周围环境也好,察言观色也好,我都懒得去动这个脑子。我常常觉得挺愧对记者这个职业的,好在在贵国,“记者”一词不常常是个中性词,还有多重贬义,于是我心里还能有些宽慰。
自己稀里糊涂成为记者,大概不是因为喜欢这个,是因为不喜欢的东西太多,把不喜欢的事情排除在外,相对还能做的事情就是写字了。靠写字活着的职业,一种是抄书当作家,一种就是做记者。前者我做不来,那只剩下后者了。而在后者这条路上,我想,只要我很努力,其实也能做得很好。但每次面对一个采访对象,我都会感到烦躁。我们李大人采访能列40个问题,我能想出4个就不错了。我尝试着让自己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但是我发现心理的障碍一直无法克服,比如我不爱跟不认识的人说话,对话无法达到一种在交流的氛围,我既做不到王志那样,也做不到陈鲁豫那样。我遇到一些采访我的记者,我发现人家就做得很好,丝丝入扣。我因为会紧张,采访别人,几句话就不知道把话题引向什么地方去了。
那你会说,你干吗还能写那么多采访?答案是这样的,第一,被采访者都觉得有个表白的机会,会跟话痨一样,就像某些人站在几百号人跟前说两个小时,这里面总有几句管用的。把有用的拿出来就行。第二,多数采访者口语表达能力都很差,你要在后期给他编一些话,不然那些话说出来,你看两行就看不下去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认真做过采访提纲的只有两回,一回是采访罗大佑,一回是采访我们敬爱的郭敬明老师。因为前者我比较尊敬,怕采访不好;后者是因为他太滑头,我必须准备充分一下,不然丫非胡说不可。其余采访,我都是随便瞎写几行字,就奔赴战场了。偶尔必须要写采访提纲,比如采访一些腐败熏得有人醉的干部和和直把三流当一流的傻逼明星。
有人在饭否上留言给我,说我采访曲黎敏没有采访许巍好,我认识许巍,我跟他聊过五天五夜,我能把他写的很立体,曲黎敏对我来说就是一个点,更没机会跟她聊五天五夜,写出来能一样么?
过去15年记者生涯的采访,我就没有一次满意的,去年单位让我整理过去的采访文字,说出本书。我还真整理了,结果没有一篇让我觉得好,自己就给否定了。
下面是我采访本上的所谓采访提纲,跟涂鸦本差不多。
黄舒骏采访提纲
许巍采访提纲
曲黎敏采访提纲
京剧武生赵永伟采访提纲
康师傅采访提纲